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108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十年内,不伐西夏,一伐西夏,肯定是郑朗。不服都不行,一伐西夏,乃是四五十万兵士生命安全,谁敢担当!

三条理由说出来,大家一个个瞠目结舌。

实际不仅是这三条理由,还有很多。

首先就是董毡,刚到宋朝时,郑朗说吐蕃是好同志,要拉拢。包括史书对董毡的描述,虽犯了错,宋朝也有错在先,还是好同志,一度还出兵协助宋朝伐夏。

到了今天,不是这样想了。

宋朝与吐蕃是一笔烂账,不仅是宋朝有错,吐蕃也有错,各有各的打算,算不清的。

王韶用兵河湟,站在湟州利益上,董毡出兵也有理由。但说他对宋朝抱着多少善意,那是不可能的,否则不会娶西夏公主,又让鬼章用景思立的人头来扬威。后来又投靠了宋朝,一是王韶大军表现的战斗力,让他害怕。二是西夏,西夏一直未怎么出兵,既然将女儿出嫁,两国联盟了,吐蕃危急之时,当出兵相助,出兵了,第一次出兵意欲借宋朝与木征交战之时,得到熙州城。第二次屯兵龛谷未动,准备两败俱伤时用兵,还是意欲取熙河。第三次用兵刘沟堡,乃是掳掠,与救援无关。西夏的三次用兵,让董毡心寒。还有呢,又用兵了,将吐蕃的属部沙洲回鹘趁机拿下。董毡心中怎么去想?让宋朝得到河湟,说不定还能得以自保,至少还是一方霸主,若让西夏得到河湟,会有什么下场?两相选择,董毡不得不苟和于宋朝。

但实际董毡一直心怀怨怼,与西夏眉来眼去不算,甚至与后藏联系,加固自己的力量。包括所谓的出兵援助宋朝攻打西夏,也别当真。只不过这段历史为了国家的需要,与文成公主一样,被篡改了,让郑朗一度都产生了迷惑,以至郑朗一直认为宋朝不义。

实际不是,李世民一生两大失误,非是征高丽,一是将胡人散于边境,直接导致安史之乱爆发,边境始终战乱不休。二就是文成公主,文成公主是李道宗的女儿,不是李世民的女儿,到吐蕃受罪李世民不管的,可偏偏带去几万工匠,由是吐蕃迅速强大,入主青海,带来的后续影响,更是深远。

但就是董毡心怀不诡,只要不用兵与宋朝攻伐也是好的。

宋朝经营河州可以,湟州太遥远,朝廷得之未必有利,郑朗这种思想要不得的,不过身在宋朝,他在影响着宋朝人的思想,宋人的思想也影响着他。不但不得利,相反的,不得不驻扎大军,朝廷要分心去治理,这与他的精兵简政思想不符合。关健董毡还有那个养子,再者,景思立的人头,也让郑朗感到气愤。

因此,从战略上,郑朗要去河湟。

其次是为了王韶,想经营湟州,河州兵力太少,若让王韶掌兵太多,朝廷又要生事,自己下去,就是掌十万兵,任何人也不会罗嗦。谁敢说自己不是士大夫?

顶多乃是一个不正常的士大夫。

其次还是为了王韶。

王韶回来,郑朗很关心地问他身体状况,说没有情况,郑朗大悦。王韶生疽病,乃是到了河湟后,穿着沉重的盔甲与兵士在山林里钻来钻去导致的,王安石下台,他功劳又高,士大夫攻击,由是贬知鄂州洪州,与狄青一样,心情不好,疽病发作,洞见五脏,背上的肉都烂光了,每日痛得嚎叫。但自己下去,王韶功劳下降,让王韶藏在自己背后,便能很好的将王韶保护住。

时间一久,自己也得遭人忌妒,这个没有关系,有欠负,有西夏,自己再小心利用手中职权,做一些安排,朝廷离不开自己,再弹劾都没有用。当然,西夏灭了,自己还不下去干嘛呢,难道想自己后代成为张居正霍光的后代不成?不过西夏一灭,就是不收复幽云十六州,全国重心放在北方,各种新式武器陆续出现,不要说辽国了,就是女真崛起,宋朝也不会惧。况且自己在相位上,有人忌,离开相位,回家养老,急流勇通,谁来嚼舌头?那是找抽的。影响力还会存在。

但收复西夏,能离开王韶吗?至少西路主帅必须是王韶。

郑朗必须得下去。

然赵顼仍不同意,郑朗又说道:“陛下,这几年臣很累,就当让臣下去散散心,尽量年底将河湟大局平定下来,臣再回京。”

这句话得分两层意思来听,第一层下去不是经营河湟的,乃是散心之举,意思是稳操胜券。

其次那就不是如此了,从河州往上去,渐渐进入了青海高原,并且战争瞬间决定着千万人的生死,何来散心的说法。但与朝堂相比,成了散心,说明什么?

赵顼嘴角都有些苦涩了。

最后艰难地道:“若此,你就去吧,有什么条件,朕会尽量满足。”

“也没有什么条件,第一让王韶与李宪尽早下去,以免熙河糜烂。第二臣会请求陛下给臣五万将士,河州仅有两万余将士,征熙河足矣,征湟州,有可能不足,同时还给臣充足的武器物资。河湟便可早日平定。”

吴充道:“国家财政会很紧张。”

“冲卿,无妨,今年若没有边事,收入必然下降,臣估计有可能只有一亿六千万了。”

大家一起叹息,这是无奈的事,虽两税在国家收益中比例下降,用工代赈反而造就了商业繁荣,不过总体而言,因为这个大灾,各项收入必然严重下降。最后有多少收入,要看老天赏不赏脸了。若及时中止旱灾,损失还会小一点,若旱灾继续,收入会锐减。

旱情如何,只有郑朗心中清楚,又说道:“不过粮食储蓄量巨大,一半用来赈济,一半用来平价出售,后者实际能产生部分盈余,即便是旱灾继续,用此款项从南方再拨一些粮食过来,甚至可以诏书平安监,禁止酿酒,将粮食往中原调动,旱灾用粮便可缓解。支出的仅是部分用工物资损耗款项,因此除河湟费用外,支出不会上升,将余下的财政盈余拨于河湟足矣了。兵法云,一鼓作气,若不就这一股士气,让董毡与木征恢复元气,河湟死灰复燃,朝廷非得不到河湟,相反的,于西边又生一李继迁也。”

到了二月,旱情在加重。

各地粮价在疯涨,朝廷下诏,京城粮价每斗粟麦米皆涨了五文钱,京城乃是国家中心所在,不敢涨太多。北方其他地区,有的一斗涨了十文,有的一斗涨了十五文。

不是朝廷要赚这个灾粮钱,而是迫于需要。

去年时,朝廷疯储了大批粮食,灾害到来时,各地粮商迫于那个储粮数字,不敢涨太多价钱。随着旱灾加重,南方粮价渐渐应声上扬,然而朝廷还是这种平价粮在销售,于是商人一起囤积居奇,不出售了。

旱灾今年中止,那怕是能将明年夏收抢上来,朝廷不怕,但不是,旱灾会持续到明年,连秋收都受到严重影响。靠朝廷储粮,远远不足的,一旦储粮售完,马上粮食就会成为天价。适度地涨一点价,让商人将他们粮食向外销售。并且也是便民,朝廷备粮,只论量,不论质,若北方粟充足,郑朗有可能全部备粟,便宜啊。但粟麦收购完了,也不能备出灾民所需的量来,只能备一些米。至于各地的品牌大米,哪里会备?因此有了量,可粮食质量很差。普通人家有的吃不管的,可大富大贵人家,吃的还是粮商优质米,包括郑家本身,难道郑家派下人去京城的衙门前排队购粮?粮价放一放,商人有利可图,也会将仓里的粮食打开销售。况且他们也不知道旱情会持续多久,朝廷还在陆续筹备粮食,不担心手中的粮食最后跌到一斗四十文?

这就是灵活机动之举。

若死板抱着爱民的想法,粮价非得按成本销出,今年秋前没事,秋后准得出大事。

即便不经营河湟,全国粮食收成就那么多,商人囤积居奇了大半,朝廷用钱都买不回来粮食。

就是这样,郑朗仍然担心粮食不足,又想到海外。海外驻守的百姓与兵士很苦,海上的危险,炎热天气带来的疾病,当地还有部分土著人的威胁,不过有苦就有甜,有大片耕地种植粮食瓜果蔬菜,维持着船队消耗之外,粮食产生积余,有的兵士与百姓便将它酿酒销售。后来朝廷索性放开,出售酒曲,让他们公开酿酒销售,那怕带回中原。用来补贴这些轮流到海外兵士与百姓的收入。没有可观的财富,谁愿意冒着生命危险,去海外驻扎?这部分粮食不会很多,但若筹备好,能筹得几百石粮食,也是一笔不可忽视的数量。

虽成本会很高,会产生一个积极意义,国家得粮渠道多,商人不敢囤积居奇,有粮会见利销售,也不会与朝廷争抢南方各地粮食,导致粮价成本进一步的上抬。而且各州县不仅有流民,流民数量不到三分之一,河边百姓仍有收成,城市居民与农业无关,九成以上继续留守。这个意义非常巨大的,他们留下来,无论是买商人高价的优质粮,或者是买朝廷平价粮,这些钱帛又可以回拢,从南方调粮过来。否则粮价越来越高,一起轮为流民。流民用工代赈,朝廷是无条件发放粮食。一个是售粮,一个是无条件发放,性质会相差多少?

况且整个灾区有多少百姓?几千万之巨,尽管此次施工,以人力为主,技术物资成本为辅,增加施工的灾民数量,减少物资成本,但什么样的工程,需要几千万劳动力?

必须减少流民数量,那怕是用工代赈的有组织流民。

其实郑朗早就安排好了,余下的大臣萧规曹随即可。

想到这里,郑朗又道:“陛下,臣在三司做做过统计,粟从购买到入库,虽皆就近储备,然有人力成本与运输成本,入库时每斗达到十七文钱。麦有部分来自南方,成本更高,每斗近三十二文。米更贵,特别多岭南冲进来一批米,使成本入库时就达到六十二文。自前年大肆储备,两年的储备过程中,包括翻晒水分的损耗,鼠虫鸟雀的损耗,管理成本,再次运输时成本与损耗,部分官吏的贪污,实际成本还会增加二成到二成半之数。臣将各地平价粮销售价格又做了统计,平均起来粟每斗售价是三十文,麦是四十九文,米是一百十四文。但不能算是盈余,一是售粮仅占其中一半之数,二是虽有少量盈余,一旦丰收,粮食下降,朝廷也如是米商,仅是一个公正有良心的米商,同样担负着亏本危险。”

大家皆善意的一笑,若按郑朗的算法,朝廷是赚的,一斗粮食能赚到十五文以上。不过若风调雨顺了,粮价跌到以前,不但亏,而且会亏得很厉害。郑朗又道:“明知是风险,朝廷终不是做生意的商人,是人为本,爱人爱百姓。因此所售粮食款项不能动,特别是夏收到来时,南方也种植着麦子,南方人多不爱吃,将它们全部收购上来。毕竟相比于米,麦子更便宜。以免旱灾会延续,只要朝廷始终保持着大量储粮,粮价纵使还会涨,也不会涨到皇祐时的巅峰,留守的百姓同样有了一份生机。”

又扭过头来问王韶:“子纯,秦州有多少备粮?”

“郑公,不多了,大约仅有六万石,然秦州也有灾情,若不是数战有所掳获,早就无法维持秦州军民用粮。若朝廷增兵,必须还得运一批粮食过去。”王韶道。

“可以,反正陕西灾情严重,流民甚多,你立回秦州后,打开粮仓,平价供应或者救济秦州百姓,秦州稳则河熙稳,河熙稳则湟州可图,然后再组织一些灾民修一些小船,朝廷会拨十五石粮食去秦州。”

拨十五万石粮食去秦州,最少损耗两百万石粮食,不过反正权当是救济百姓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