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第26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到二月半耕种时季到来。”

敢情这两人在路上早做过周密分析。

郑朗无语,问:“那么第二条是什么?”

“能不能借我们十万缗钱,秋后让农民偿还你们。”说着两人一脸的沮丧,若是手中有足够钱帛,还是很不错的,不但做了人情,秋后还能有一些赚头。

然而郑朗跳起来,道:“你们想害我不成?”

在太平州折腾,那是自己弄出成绩,否则都不可以这样随便地花钱。若是再借钱给外州,那无疑是叫树恩。这也是宋代的忌讳。前例可以仿照安禄山!

只要自己敢借,马上等着倒霉吧,有可能渐渐向完美士大夫进化的范仲淹也会上书弹劾。

“我们也知道很难。可郑知州天赋过人,一定会想出变通的方法,看在我们是真心为老百姓的份上,帮我们这一把吧。”

老子还成了神!

郑朗一口怒气差点喷出,但看到两人脸上一脸惶恐不安,终于有些不忍。

他们用心还是不错的,可是方法不对,才有今天的下场。王曾与吕夷简很有可能是有意将他们往火坑里推,来变相的惩罚他们胆大妄为。不但是他们,在史上与西夏人作战过程中,有的将领为刺激将士作战,拿出钱来奖励将士,先后悲催,严重的有功也被砍掉脑袋。道理差不多,不能让他们树私恩,或者得罪大户,或者违抗中书求和的心愿。

语气软下来,道:“你们先坐下来,让我想一想。”

正好陆二郎进来禀报:“郑知州,商户都在要冰糖,但冰糖制作缓慢,又极占场地,怎么办?”

作坊将冰糖价格放得很低,考虑到了利润。

然而多年宋人养成的习惯,砂糖远比糖霜贱。所以诸商人将冰糖卖成天价,据闻有的地方能卖到三四百文成一斤,有的干脆论条卖,更贵。但是百姓呢,宁肯买贵得离谱的冰糖,也不愿买雪白的砂糖。

这种利润几乎是四倍五倍六倍,杀人的利润都有了。

若不是人手不足,有的商人能要求作坊将普白糖与黄糖也制作冰糖出售。有的鸡子带的不足,便在太平州四处高价收鸡子,甚至跑到周边各州收购,导致鸡子价格翻了三四倍。但经过这场风波后,估计今年家家户户会多养几十只鸡,专产鸡子。整个市场走向,连郑朗也无法把握。

乱成了一团。

郑朗皱了一下眉头,说道:“对他们说,最大限度完成他们要求,但完成不了,也不能强求。别要忘记,现在我们是缺的一方,是他们求我们,不是我们求他们。”

“喏。”陆二郎应声下去。

其实人手不少,只是一个个不熟练,自己让他们进行分工生产,可速度还是跟不上去。至于场地都好解决,在各个大家人家挤一挤,场地也就有了。

忽然他眼睛一亮,想到一条主意。

但随即摇头,自言自语:“不能冲动,不能冲动。”

冲动也是一个魔鬼,这件事太大,比免役法更大,自己以前想都没有想过,虽立即会替黄知军与马知州解决了困难,后果非是自己所能承担的。

第二百七十三章 进攻

这一刻郑朗脸上表情很古怪,一会儿兴奋,一会儿担心,一会儿恐惧,一会儿憧憬,不停的扭曲。

黄知军与马知州来了太平州好几次,也见到好几次郑朗,看到过郑朗各种表情,总体而言,用四个字就可以形容,风轻云淡。

看着郑朗表情,马知州有些害怕地问:“郑知州,什么冲动?”

郑朗没有回答。

他在想青苗法,王安石用意是好的,能为国家利谋,所放利息也不高,百分之二十左右,但用国家的国库去放,那怕收回来百分之十,利润也是可观,至少会超过蔗糖所带来的“开源”财富,也减轻百姓百分之六十到百分之二百的高利息负担。没有这个高利贷,许多百姓就不会破产,不会破产,国家就可以征税,形成一系列的良性循环。

但什么事经过官府,并且全部由官府出面主持,事情会变了味道。

是青苗法失败原因之一。

夺大户之利,收为国有,豪强反对,是失败原因之二。

王安石急需向世人证明,敛财敛得快,又是以国家为主,百姓为辅,百姓摆到很次的位置。是失败第三个原因。

但马知州与黄知军的求助,给他一个机会。

那就是银行!

不要救国又救民了,只要国家有钱,百姓税赋压力也会松下。

不是根本所在,三冗不解决,法怎么变也会失败。但会一步步缓解国家压力,或者说从急性自杀变成慢性自杀。

也不必经过官府折腾,比如来一个五五分账,官府给大户一个正大光明放利息的机会,经营由大户人家来经营,官府派人监督。中庸之道就有了,其实下调了利息,已给了百姓活路。如今存钱,运钱,皆需要手续费,保管费,放利息更要收钱,只要存钱稍给一些利息,放贷的资本会变得充足。

这是百分之二十的利。

一旦滚雪球滚了起来,会产生什么样的利润。并且各大豪强会参与进去,真不行,可以来一次变相的“资产重组”,皆得到利,就会维护这个利。

将一切摆到台面上。

再从利益角度分析,国家得利无疑,豪强得利无疑,百姓得利也是无疑,只是得到的比较隐晦。

即便有一些黑心的,专靠放高利贷起家的大户人家,面对这庞大的利益集团,也不敢做任何抗拒。

但当真如此?

人心,没有知足的时候。

也没有十全十美的制度,自己想的是这么一回事,象王安石变法一样,每一项法令出来,全是用心良苦,可实施下去,早晚会让人找到漏洞。

想到这里,终于摇头。

暂时不是俺玩的。

还是乖乖地做一个小知州吧。

脸色迅速平静下来,然后盯着两个太守。

周边有数州在兴圩,有的做得很好,利益兼顾,有矛盾冲突,但不大,在静悄悄的执行。也有一半没有做好,将自己的做法偏向两端,舒州太守是其一,过于考虑各大户利益。

若没有自己举动,也许会成功。但有了自己举动,百姓服不服?听说他为让大户不作声,竟然默认各大户人家甩几锹泥巴,往湖泽中一扔,俺圈了圩的。号称宋朝新的第一大圩,占地三千顷,实际耕地面积有可能一千五百顷以上,居然未圈之前,一千一百多顷圩田成了有主之地。

黄知军与马知州更好玩,差一点要来一个均贫富。

两者都不可取,但后者比前者情况要好一点。

于是说道:“我说一件事给你们听,太祖说过一句话,军国所资,咸出于租调。于是建立我朝以后,不断的派出官吏检田,馆陶令程迪因括田不均,杖流海岛,商河令李瑶被杖死,袁凤自右补阙降为受曲阜令,太宗与先帝也多次下过诏书,均分田产。”

“是啊。”两人点头。

这一句话很重要,宋朝文人动辄喜讲祖宗法制,不是我说的,是赵匡胤兄弟到宋真宗都说过做过,这就是祖宗法制,它比夫子的话还要管用。

“淳化四年太宗说过,两税蠲减,朕无所惜,若实惠及贫民,虽每年放却亦不恨也,今州县城郭之内,则兼并之家侵削贫民,田亩之间则豪猾之吏隐漏租赋,虚上逃账,此甚弊事。”

“原来太宗也说过。”马知州愕然道。

郑朗苦笑,当真上面不知道下面贫民之苦,豪强的恶劣,小吏的为虎作猖?继续道:“太宗在至道二年与寇准对答时又说,自秦变阡陌,井田之制不复,故豪猾兼并,租税减耗,遂致弃本逐末……俟三五年,岁时丰稔,民庶康乐,必择强有执守之人,先自两京立法,止取土地顷亩,不以见垦及荒田,繁重者减省,侥幸者增益之,严其法制,务在必行,庶使百姓皆足,讼端永息矣。太宗不可不谓明君,寇准不可不谓强有执守之人。为何议者止?”

“为何?”

郑朗不答,继续说:“先帝时,监察御史张廓上言,天下旷土甚多,望子成龙依唐宇文融条约,差官检估。先帝说,此事未可遽行,然人言天下税赋不增色,豪强形势者田多而税少,贫弱地薄而税重,由是富者益富,贫者益贫。王旦曰,田赋不均,诚如进旨,但须渐谋改定。这一渐,连议谋也未看到,先帝也是爱民之君,王相公更是贤相,为何又未实施?”

不能说这几人都不好,寇准是国家扭转乾坤的重要功臣,王旦位居中书,是宋真宗晚年最重要的倚杖。两个太守都不知如何回答。

不是不改,寇准与王旦很聪明。明知道一改麻烦事很多,不如提前做退缩。后来郭谘在蔡州仅检一个县,即得田26930顷,郑朗在太平州辛辛苦苦,仅弄出七千几百顷,而一个县逃匿的亩数却接近两万七千顷,几乎是其四倍!然后“重劳人”,停下了。随后多次清查,皆不告而终,包拯任三司使时,也不服,带着五六官员下去查,查了数州后,很自觉,上书说其于天下不能尽行,俺没法子查下去。逃回京城。

不查还好一些,做一头纸老虎,一查更坏,朝廷原来如此,于是“自皇祐以来十几年垦田四十七万顷,然田籍少田八十六万顷”。

两人还没有弄明白,又问了一句:“为何?”

是真的不好查。

比如现在,赵祯不会包庇曹家,但救了他一命的魏国大长公主出来央请,怎么办?

清流的大臣查到王家蔡家怎么办?“小人”们查到吕家又怎么办?

但郑朗不会去回答。继续说:“不要问为何,你们想成功,却有一个办法。”

“是何方法?”

“今年你们的圩田大约分配下去,没有分配下去,也没有多少多余的圩田出来。”

“是。”马知州答道,让他很有成就感,几千户赤贫的百姓,从此有了着落。

“你们只要对那些圩主们说一句,你们会做一些退让,下半年圈圩时,会补偿他们一半圩田。他们是小圩,十年两三破,这是大圩,性质截然不同。那么你们就可以成功了。”

“是让我们向他们做出让步?”

“退一步海阔天空。”你们心是好的,可象这样下去,很快就要贬官,还谈什么圩。

说着走了出去。

一会儿两个中年人走进来。

马知州与黄知军也不在意,太平州的事务繁多,他们坐在这一会儿,看到郑朗处理了好几件事。

可两个中年人径直向他们走来,其中一个瘦高个问道:“你们是马知州与黄知军?”

“是,你们是……”

“我们是作糖监管事,我姓宋,他姓唐。”

“原来是宋管事与唐管事,你们找我们……”马知州狐疑地问。

糖坊有六个管事,负责商人集团与作糖监的作监共同管理糖坊,这件事早就传扬开来。但两人似乎是有意找自己的,马知州与黄知军有些不解。

“是这样的,我们偶尔听到两位太守需要用钱,我们可以借给你。”

“你们?”

“不是我俩人,是以糖坊的名义借给你。”

马知州与黄知军相视一眼,眼中有些茫然。

“想要请跟我们来,若是我们听错了,那就不打扰两位。”

为什么不想要?不过提到商人,他们都想到黑心的高利贷,黄知军问了一句:“年息几何?”

“年息一成半分,若今年还不起,明年偿还三分。”

“怎么可能?”两位太守有些糊涂了,整个宋朝也没有这么低的利息,这比前年郑朗对百姓发放的粮贷与牛贷还要低上五分。

“请相信,这是一个奇迹之城。”

稀里糊涂的被带到作坊,两人将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