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君临战国-第3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0535章 宫廷发难

辰凌对于燕国进行的变法很满意,在预计的谋划中,不刚烈,不拖拉,节度适合,这样一来,有利于执行,稳住民众情绪,使得变法深入人心,融入日常生活。

对于一些元老贵族,难免有所抵触,因为废除很多旧法制度,都是有利于民众,不利于贵族的,那些盘根错杂,国家的蛀虫,不晒出来除掉,总会吹风吹求生。

好在燕国数年来一直动乱,村舍十家逃了八家,土地荒芜,旧贵族都被冲散,数百年燕老贵族的根基本齐国、中山国等外敌,还有子之与太子平的动乱,使得庞然大物垮塌了,有利于燕国推行新政。

纵观战国,越是老旧诸侯国,越是大国,国家的功勋外戚后裔,元老贵族越多,封地占了国家土地十之六七,按照周礼旧制,公田交税,封地私田的收入归领主,不纳税,这样就是中央集权减弱,财政贫瘠,贵族卿大夫阶层崛起,威胁王权统治。

土地和农民问题,是历来改朝换代的根本问题,尽管许多史学家评判昏君是亡国的主要因素,但究其根本,主要是这两方面出现的巨大问题,空前严重。

随着朝廷爵位越多来多,世袭的功勋子弟,每代都有新封的贵族高爵,土地被分封出去,加上商贾兼并土地越来越严重,农民失去土地,都变成了佃农、穷农,赋税加重,农民的子女都被卖入官奴、私奴等。

一旦逢到天灾人祸之年,农民无法安身、吃饱饭,必然酿成革命大风暴。

历来昏君,都是无情践踏了这两条根本的问题,积累到一定程度,必然会造成国破衰亡的下场。

辰凌能考虑到这些问题,可见对国之根本,君王思维,有了全新的认识,如果只懂得打打杀杀,流于表面的认识,那不可能成就日后的伟业,君主的大战略思维,高瞻远瞩,成败关键。

他站起身,穿戴战衣襦裤,系上腰带,披上了一袭铠甲,走出书房,又去城外督军了,出征的日子即将到来,辰凌务必做到,深懂统兵带军之道,在出兵之前,把调兵遣将的规矩、军事暗语、阵法变化、骑兵与步兵配合、盘营粮草,训练三军体能等事项,都安排下去。

每个三日,都要升堂点兵,与麾下这些副将、都尉、校尉、千夫长认识一番,交谈演练的细则,这数万人马,被辰凌一个月内,调教得锐气锋利,军伍之风严谨,士气如虹,按照他练兵的方法,每日除了技击、列阵外,就是体能训练,强化体制。

辰凌还抽调三千人的精锐武卒,独立编队,专门用来偷袭、反伏击的特战小队,都是曾在河东战场跟随他奔袭栎阳城,伏击秦武王的武卒,省得辰凌重新训练了。

一切准备就绪,眼看还有几日就到中秋了,忽然他听到消息,少府张寿夜里被行刺,大梁城被封锁戒严,缉拿刺客,一日后,街巷中有传闻,禁军在丞相府公孙衍的府内抓到了刺客,经过一番审问,三名刺客供认不讳,一口咬定是公孙衍指使,魏王听后,雷霆大怒,立即吩咐侍卫把丞相公孙衍抓入狱中。

这件事,由掌管司法审判廷尉田玉荣、武陵君魏钰、宗正卿倪良联合审理,太子旁听,魏王也派了御史大夫田需、内侍宦官监督,非常严肃地处理这件公然谋杀大臣的罪事。

一国君主,往往不担心党派林立,因为党派越多,就分化了权力,让这些党派要得势,都要仰仗国君的王权和恩宠,这样一来,各个党派都会向王权靠拢,围绕在君王周围来借势。

这样君主就能把这些臣子牢牢把握住,如果党派很少,只有一两个大党,就会使臣子变成了权臣,架空君主,威胁王室,这不是君王愿意看到的,谁愿意自己一国之君,当成傀儡呢?

但党派之间竞争,需要遵守一定游戏规则,那就是官场之术,用进谏、下套、罢黜、弹劾等手段,布局求证,步步紧逼,最后收网压倒政敌,由君王才裁决,处置倒霉者、失败者。

如果动用刺杀手段,那就是破坏这种规则,是君王最难容忍的,今天他敢行刺大臣,明日就敢行刺君王,而且这种手段,狠辣恶劣,影响极坏,使得朝纲处于惊悚之中,臣子和贵族会把矛头直接指向君王,认为是君主暗中对大臣动手,容易背上昏君暴君的骂名。

魏王果然怒了,触犯龙鳞,难以忍受,哪怕它涉及到了老丞相公孙衍,也不能凌驾于君王的容忍范围,于是,派人把公孙衍抓起来,看押在狱内。

丞相府的大小官员,长史、中庶子等坐不住了,联合上书,进谏魏王,认为此事大有蹊跷,丞相卧病在床,根本不是他所为,一定是栽赃嫁祸,但这些儒生策士,苦于没有证据,在王宫外的广场上,长跪了一上午,也没有接到魏王的召见。

辰凌听到这些事后,也走起眉头,觉得这件事很有疑点,以公孙衍的为人,身体康健、生龙活虎的时候都没有对张寿下手,如今他日薄西山,已经要淡出政治舞台,剩下的光阴不多,不会这么偏激对张寿下死手,动用刺客暗杀,这根本不符合对方纵横家谋士的行为方式。

“丞相一定是被冤枉的,什么人要嫁祸给他呢,连即将卸甲归田的魏国老功臣都不放过?”

辰凌联系历史,寻思着历史上公孙衍的下场,依稀记得,书上写的,真是死于一场政治内斗,被朝中政敌算计嫁祸,遭到魏王一气之下斩杀,死得很冤枉,但是相隔两千多年的历史有几分真实感,难苟同,何况历史正发生变化,不知是否与重叠在一起。

“老丞相对我有恩,这个情义,我的尽力去偿还!”

辰凌想到这,马不停蹄赶往王宫,要面见大王,途经宫门时,看到一些丞相府的文官们真在跪着,要进谏大王,劝王收回王命,赦免老丞相,追查真凶。

“辰将军!”

丞相府长史看到辰凌,眼前一亮,急忙站起身高喊一声。

辰凌翻身跳下马背,大踏步走过去,来到长史身边,皱眉道:“长史,你怎么在哪?”

“这不要进谏大王吗,可是却无果,不见我等,眼下看到你,只求你入宫觐见魏王,能力保老丞相,丞相一定是被冤枉的,辰凌,丞相府的前途命运,老丞相的性命,都要依靠你劝谏大王了。”

辰凌面色也严肃下来,点头道:“我相信老丞相,这就入宫求见大王,你们等我出来。”

“好,辰将军,一切拜托了。”

“拜托辰将军!”周围一干丞相府的文员官吏,听到辰凌要亲自入宫觐见大王,为老丞相求情,都万分激动,拱手向辰凌施礼。

辰凌还礼,轻叹一声,步履稳劲地走向王宫,向宫门口的侍卫递交腰牌,让侍卫进去通传。

第0536章 翻脸无情

辰凌递出腰牌,让宫廷侍卫进去通传,小半刻后,内侍过来宣他进宫进谏,他松了一口气,大踏步进入王宫,在内侍的带领下,来到魏王歇息玩乐的行宫大殿内。

“末将辰凌,拜见大王!”

辰凌在行宫殿内,叩拜了高高王座上,醉卧女人膝的魏襄王。

“辰将军,出征在即,你统将练兵之事做的如何啊?”

魏王躺在一张长椅王座上,这个行宫是欣赏歌舞表演,玩乐消遣的殿宇,一班宫女歌姬刚退下,但座椅上,还簇拥着十来个侍女,薄纱丝质的衣裙,近乎露体,为他捏拿按身。

“一切就绪,只等中秋祭旗,三军出征,斩立头功,横扫小卫。”辰凌说得铿锵有力。

魏王微微一笑,对这辰凌颇为器重,毕竟魏襄王他虽然不是明主,也不是枭雄,才能不足,但并不非常昏庸,甚至有一定的小聪明和小智慧。

但是坐在君主之位上,每天面对宫内宫外,臣子内侍们的阿谀奉承,混淆视听,真真假假的消息掺杂在一起,又不像后世那样有电话、电脑、电视媒体等披露调查,很难听到真实的消息,这就给君王的判断力,增加很大难度。

何况在战国这等大争之世,无功便是错,没有大魄力、大智慧、大战略、大眼光的君王,只能沦为平庸,被历史家轻描淡写,无情地一笔带过。

魏襄王见辰凌进来仍未开口切入正题,忍不住问道:“辰凌啊,今天觐见寡人,可是有什么事情要禀报吗?”

辰凌微一沉吟,再次抱拳道:“大王,臣将这些日子在城外驻扎,很少入城,今日听闻老丞相公孙衍被打入大狱,深恐魏国的中流砥柱,遭受不明蒙害,特入宫求见大王,想把臣的一些想法告知,请大王裁决。”

魏襄王听他要谈老丞相的事,脸色变得有些阴沉,这件谋杀大臣之事,触动了君王底线,会让魏国的大臣人人自危,如果不查出真凶,或是有人定罪封案,那么这种危机感就会蔓延朝廷,对于即将出征的大军,也将影响士气。

后方的稳定,会直接影响前方的战事,如果朝廷大员频频被暗杀,朝纲晃动,各部门都会陷入一种被动、惊恐、愤怒之中,就不能安心筹划粮草、辎重之事,受损失的还是作战魏军。

所以,刺客既然招出了公孙衍,那么矛头自然聚集在他那里,因此魏王必须要采取对策,把公孙衍抓下牢狱,囚禁起来,六大重臣会审,可知朝廷非常的重视此事。

“你有何想法啊?”魏襄王瞬间冷了下来,虽然他有些体胖,又醉卧美姬之间,但是一旦翻脸,君王的气势和威严,瞬间就散发在他身上。

辰凌直觉敏锐,察觉身子有一股冷气,心中一忖,君王整日高高在上,被万臣朝颂,被百姓膜拜,日积月累,就会慢慢积攒一种‘势’,气势、威势、君势、皇势、王势、天势等等结合。

难怪很多大剑客,见到君王皇威都要战栗,史记载,秦朝时,燕国大剑客秦舞阳,据说剑术无双,但见到秦始皇,被气场所压,都惊恐得连剑都拔不出来。

以前辰凌在七阶武者以下修为时候,察觉不明显,到达先天秘境,能触摸到世间灵气,呼吸之间,洗淘身体肺脏,能望到无形之气,比如道人身上的仙风之气,君主身上的王者之气,大商贾身上富财之气,权臣高官身上的贵胄之气。

有传言,一世上些神灵,就是由世间百姓的信仰之力汇聚而成,一种虚无缥缈,却能影响人命运的一种无形的手,那就是一种通灵的状态。

辰凌冷静下来,并没有急着为公孙衍翻案,因为这件事太大了,如果他贸然担保老丞相是被冤枉的,如此肯定,招惹君王不快,甚至怀疑他与老丞相是一伙的,被牵扯入狱,因此他要保持一种置身事外,旁观者的态度,才不至于惹火上身,还能为老丞相客观地开脱几句。

“臣与丞相公孙衍相识时间不长,只是河西之战中,被老丞相任命为先锋,几次接触,臣就觉得,老丞相一直为魏国忠心耿耿,赴汤蹈火,二十年为魏奔波,号召六国,联合抗秦,正是因为一次次合纵,才抵挡住秦国的野心和东进步伐,让秦国不那么肆无忌惮,对魏倾全国之力动兵决战,使得魏国没有消耗太大元气,仍保留强国之威,可以说功不可没。”

辰凌把公孙衍称赞几句,比较客观,又撇清自己在外,觉得话题扯远了,铺垫差不多了,兜回来道:“再看公孙丞相为人,向来光明磊落,乃是中原名士,合纵的先驱,魏国的支柱,戎马一生,在战国内名气响亮,后半生辅佐大魏,披荆斩棘,终于功成身退,耗尽的精神。”

“那日臣去丞相府探望老丞相,发现他已经病情严重,他言称有卸甲归田的想法,安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