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大元帅呀,爱卿请说。”
“老臣以为,此事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西夏出兵之事,有韩侯爷之报,当是属实。而我大军从出发到达玉门关,却需要至少二十余日,若不早做安排,到时候虽有险隘可守,但兵少将微,恐怕有失。”
“大元帅所说甚是呀。”
“圣上,臣也有些想法。”
说话之人头戴一品官帽,身着五彩蟒袍,腰系大红宽带,手执白玉象牙笏板。年近五旬,颔下三绺长须,飘飘凌风。
“童太师,有话尽管道来。”
“圣上,臣以为,西夏和我国之间,历年来均有战事不断发生,但每次均无功而返。此次西夏又向我大宋出兵,或许并非真的想要大战,而是其新主即位后,欲要向国人表示自己的才干,所以象征性地派兵骚扰一翻,以示世人。故而以韩世忠的能力和玉门关的二万守军,加上雄关险隘,定能让西夏人无功而返。”
“童太师此言差矣。圣上,臣也想说两句。”
圣上听了童贯的话后,还没有作出表示,下面的文臣之中就有一个三十许的中年大臣走了出来,昂首阔步立于众臣之前。他满脸刚毅之色,腰板挺直,浑身上下正气凛然,让宵小之人望之胆怯。
“看来王学士是不同意太师的话了,你有什么想法,但说无妨。”
圣上微笑着望向这个目光炯炯的中年臣子,满脸对他都是嘉许之情,言语中也尽显亲昵和随意,因为这是让他非常信任的肱股之臣当前执政的中丞相王安石。
“圣上,各位大臣的看法都有他们自己的道理,但是臣的看法却不一样。方今天下,四夷窥视我大宋之心是不可能消除的,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想着夺取我大宋的良田沃土。据微臣所了解,现在西夏有新主李秉常即位,此人早年就多次随军进攻我大宋,野心着实不小;辽人势大,兵多将广,一直对我都是虎视眈眈,不可不防;金人之主完颜阿骨打在山海关与武穆将军一战中,重伤不愈,估计不久当会身亡,那时金人必定也不会善罢干休;吐蕃国内目前正值内乱之时,但其中的巴伦土司一方得到了明王寺主持摩诃上人的支持,要不了多久当能统一吐蕃,那时恐怕也会兵发中原。依臣之见,目前乱像已现,纷争即将到来,我们应当早做准备,以防被动。”
“哦,王学士且慢慢道来。”
圣上显示出了极大的耐心,认真地听起了王安石分析当前的时事,并对他的建议有着相当的兴趣。
第九十五章 圣意
“各位大臣多在京城,对各蕃国之事虽然也有所了解,但是却并不确切。微臣曾经让人留心从各蕃国来京地使臣和商人的口中,收集到了众多有用的情报,故知道了这些。而且,臣还得知,如今在南边海上,还有倭人派来的舰队,他们时不时地上岸劫掠,在沿海一带引起了相当大的轰动。纵观这一切,臣认为我们大宋要早做防备才是。防备主要从两个方面进行,一是加强军事力量,在各个重要的边关增派军队和将领,增加战略物资的筹备;二是对内进行一些制度上的改革,发展生产,增加国力。”
“王学士忧国忧民,所想深远。众卿家也应该对国事如此,为朕分忧才是。朕以为,王学士之言甚为有理,深得朕心,请大元帅下来后马上安排向玉门关给韩将军增兵一事,殿帅府各司不得有误。另外,给杨继业将军、岳飞岳将军和呼延赞呼将军所镇守的三关增派兵将,着殿帅府一力执行,不得有误。此外,朕还想听听王学士所说的改革政事,不知有何良策?”
“回圣上,微臣思虑此事已久,目前已经有了一些思路,还请圣上给微臣一点时间,让微臣把思路理清,考虑周详之后,再呈现于圣上和各位大人,细商是否可行?”
“好,王学士,就辛苦你了。宫将军一路上也辛苦了,着宫中赏赐御酒五十缸,带回玉门关犒劳众军士。”
圣上吩咐已定,众大臣也无话可说了,三呼万岁后送圣上回了后宫,众大臣才三三两两地离开金銮殿,各自回到各部各司各殿,开始处理一天的公文。
“三位太师请留步。”
说话声中,几个大臣急步赶上了走在前面的蔡京、潘仁美和童贯三人,正是高俅、秦桧、张帮昌、张浚等人。
“大家有话就都到参知府里说吧。”
蔡太师头也不回地对众人说,众人这才恍然大悟地望了望周围,发现已经有些官员正在望向他们,不由得加快了脚步走向了参政府的府衙之内。
早有侍从为众人端上了香茗,在袅袅的清雾中,一点点沁人肺腑的幽香慢慢地散开,顿时弥漫到了满室之中,缭绕不绝。
“各位大人有何见解呀?”
蔡太师一边轻轻地小啜了一口滚烫的茶水,细细地品味着,一边慢条丝理地问道。他那漫不经心的样子,很难让人相信他会听别人说些什么。
“今天圣上的话各位大人也都听到了吧,他对王安石可是越来越好了。”
“是呀,现在圣上的眼里恐怕只有王学士了。”
“咱们这些人也许加起来还比不上一个王安石吧,他一个寒门学子,凭什么在朝堂之上公然指责童太师呢?”
话一说开,高俅、秦桧、张帮昌和张浚等人立即你一言我一语地道起了王安石的不是,同时也渐渐地表示出对圣上的不满之情。
但是,蔡京、童贯和潘仁美三个太师却都是老神在在地各自喝着面前的香茶,微微地半闭着眼睛,一服享受的神情。
“哼,各位大人说话可要小心一些,要是让人听到了,那可是对圣上不敬的大罪,可不要连累了我们呀。”
终于,潘仁美听他们越说越激烈,立即打断了他们的话,让几个人马上醒悟过来,纷纷也住口不言了,全部开始喝起了茶。
“好茶呀好茶。”
蔡太师也终于开口了,不过他却是对面前的茶赞不绝口。这些茶乃是从西域通商回来的珍品,是西域胡商进献给圣上的贡品,但是圣上却赏赐给了三个太师和范大学士、晏学士等一些老臣。
“现在圣上既然这么信任王安石,我们能够轻松一些,何乐而不为呢?”
他们也想不到今天在大殿之上被王安石抢白了一通的童贯童太师竟然会如此说,一时之间都愣住了,只有三个太师相视一笑,各自起身扬长而去。
临出门前,蔡太师再次发出了赞叹之声,让留下的几个莫名其妙。
“哦,我明白了。蔡太师的意思是,他们这些老臣深得圣上信任,那可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那是几十年来的了。无论现在圣上重用谁,信任谁,圣上对他们的信任也是不会改变的。既然现在圣上想换一换口味,重用一番王安石,那就让王安石去折腾好了。咱们们现在只做好分内之事,其他事情都可少管一些,也可轻松自在一点。”
想明白了几个太师的话后,几人也是恍然大悟,一个个笑着离开了。他们在朝中得到圣上的信任,也不是一天两天了,只要他们现在不出大错,那他们的地位还是不会改变的。
有了圣上的批示后,大元帅又雷厉风行地在两天内就为韩世忠镇守的玉门关调派了四万大军,同时随军委派了多员战将同行,在宫蔡将军的率领下前往玉门关而去。
第九十六章 玉门关
“请宫将军转告定远侯韩将军,玉门关有雄关险隘,咱们主要以防为主,不可贪天之功恋战西夏大军。”
“是,大元帅。卑职一定谨记大元帅的训示,包证转告于韩将军。”
“宫将军,就辛苦你们了。”
宫蔡率领大军日夜兼程,用了七天时间赶到了玉门关前,后面还有殿帅府安排的粮草辎重等战略物资,随后源源不断地送达关上。
“参见韩将军。”
“大家一路辛苦了。现在西夏大军还在三十多里外的天兴城中休整,要到关前还要一天时间,大家就抓紧时间安置好大军,好好地休息一天,然后再行备战吧。”
玉门关地处陕甘一带,自唐代以来就是西陲边境的重要关口,联系着中原和西域的通商往来,是兵家的必争之地。
这里群山连绵,蜿蜒数千里,山势险峻,高达千丈的悬崖峭壁随处可见,极其难行。故早在唐代时统治者就在这里选择有利的地势建筑起了一座雄关险隘,扼守着东西往来之途。
这就是玉门关的由来。
在和平的时代里,玉门关虽然也常设在驻军,但是各族百姓往来自由,商业活动频繁,在关前三十多里外还形成了一座小型的城市,供来来往往的客人商人们中途休息之用,现在成了西夏国的天兴城。
玉门关做为这样重要的一个险隘,早已经建造经营得非常的壮观了,它不仅仅像一座雄关,更像是一个巨大的城堡。
唐代着名诗人王之涣就曾经在诗中对其进行过描述: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玉门关的城墙高大宽阔,足有近三十米高下,上面可容十匹马并行,还能存下大量的擂石滚木,铁锅油桶,强弩机床,巨大的铁蔟。
不仅如此,现在的玉门关在定远将军、定远侯韩世忠的经营下,数年来已经在城墙下方挖出了三层地底通道,最低一层距离地面也有十五米。
而那三层通道中每一层对外的一面都有机关挡板,平时是完全关上的,一旦发生战争,就有打开机关,露出一排排碗口大小的洞口,由里面的纵手发射出一阵阵密集的强弩,绝对是如同绞肉机一样地杀人利器。
玉门关总守着这条东西的交通要道,一直以来就是大宋和西夏争夺的重点。但是,玉门关在大宋的手中,令西夏多年来无法越雷池一步,无论如何也不能撼动这座高大坚固的要塞。
虽然西夏在其他的方向占了一些本属于大宋的国土,只是现在也无法再进一步了,因此,他们多年来一直就想着要攻占玉门关,那样大宋对于他们来说,就像是一块不设防的肥肉了。
在玉门关的南北两方,各自还有一座小寨,距离雄关有数里之遥,三方呈掎角之势,互相声援。虽然这两处也能通行,但是由于地势险要,只能单人独骑地通过,大军的粮草辎重完全不能运送。
故大宋一方只是筑起了两座寨门,派了一员偏将率领两三千军士驻守。这些地方的地势更加地险要,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以前的战争中,西夏的军队也曾经想过偷袭这两座小寨,但是因为韩世忠将军一直都比较重视这两座小寨,调派在这里的守将都是他手下信得过的将领,仗着地利之便,固守不出,西夏军死伤众多也奈何不得,只好作罢。
“宫将军,你安排给两边的小寨各增派三千步兵,各种军事物资若干,让李和、赵贵二位将军安心固守,不可出战。若是西夏军强攻时,只需发出信号,关中自会发兵救援。只要能够坚持到西夏退兵,就是大功一件。”
“属下遵令。”
宫将军虽然一路奔波比较辛苦了,但是对于他们这些军人来说,还有什么事情比起即将到来的战争更让人激动和兴奋地呢。
因此,他抱拳行礼后,大步而去,浑身上下的铁甲抖动得铿锵交鸣,哗哗作响。
一夜无事,第二天下午时分,西夏十万大军在元帅苏奴儿的统领之下,由前部先锋杨言开路,浩浩荡荡直奔玉门关而来,迅速地在关前五里一处地势开阔处扎下营寨,连绵数里。
中军帐里,身着银甲,一脸大胡子的元帅苏奴儿高坐正中,两旁站列着一二十员战将,身后两旁跟着两位随军参谋。
“众位将军,此次奉新主之命攻打玉门关,咱们定要立下不世功业,为我西夏创造进攻大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