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谁泄密-第1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的。按照“军事电子保密措施”的有关规定,携带笔记本电脑外出应经过主管领导审批,需经保密员检查,并且要在单位备案后方可带出。杨子江虽然在平时对保密文件的清理都做得很及时,但这一次为了赶预研项目的审批,情急之下,在带走电脑的时候就没有执行这项规定,而单位也没有对这件事进行主动追查。
  在召开会议的宾馆,杨子江又对召开“机密”级会议场所的保密监控、保卫等防范措施缺乏了解,思想麻痹。他说:“我以为是军工单位的内部宾馆,且一人一间房,应该很安全,又考虑到会议也安排在宾馆内召开,下楼吃饭时间也不长,就放松了警惕,没有按保密要求将保密资料存放在更加安全的地方,结果导致被盗,可能会对以后的工作产生影响,真是一时疏忽酿成大错。”
  加强管理势在必行
  针对这几年来涉密电脑丢失严重的情况,国家保密局提出了严格涉密便携式电脑保密管理的意见:首先,涉密便携式电脑被盗事件应引起高度重视。近几年来,国家保密局已接到数起涉密便携式电脑被盗泄密事件的报告,有的已涉及机密级国防科技工业秘密,这是在便携式电脑使用率日益提高的情况下出现的新问题。造成此类泄密事件的主要原因是一些机关、单位没有严格执行保密规定,对便携式电脑缺乏有效的保护措施。就像上述案例,一个是电脑携带者本人保密意识不强,对于涉密电脑的审查、备案以及管理不够重视,认为可有可无。另一个是单位对于个人携带涉密电脑外出的管理不力,而是靠“自觉性”,这显然是不够的。
  其次,要进一步抓好涉密便携式电脑保护的管理。通报2001年发生的涉密便携式电脑被盗泄密事件,引起有关机关、单位对涉密便携式电脑保密管理问题的重视;通过开展《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规定》贯彻落实情况的检查,监督有关机关、单位严格执行携带涉密电脑的有关保密规定;深入了解研究涉密便携式电脑保密管理的情况和问题,抓紧制定涉密便携式电脑保密管理的专项规定。
  我们在这里呼吁,不要再有类似的事件发生,涉密电脑的安全保护不只是加强宣传教育,而应该切实贯彻到保密工作的具体管理当中(注:本文中的人物均为化名)
  警惕!笔记本电脑泄密
  “2002年,北京市辖区内发生携带存储国家秘密的笔记本电脑,在无保密保障措的情况下出入公共场所丢失、被盗的事件增多。”这是引自北京市2002年泄密事件情况通报中的一段话。
  北京市保密局认为,涉密笔记本电脑的丢失、被盗已经成为办公自动化发展中保密管理上出现的突出问题,“应引起各级领导和涉密人员的高度警觉。”
  案例
  1。2002年5月16日晚,北京市某杂志总编刘某家中被盗,丢失笔记本电脑一台。该电脑存有几个方面的内容,包括有关航天领域等方面的资料,均涉及国家秘密。
  2。2002年7月17日,某单位干部李某在北京市某饭店会议室参加全国系统内部会议,中途去接电话,回来后发现随身携带的笔记本电脑丢失。电脑内存储了机密级国家秘密工程项目资料。
  3。2002年8月9日,某部团职参谋曹某乘出租汽车时将一台笔记本电脑丢失在车上,内有两份涉及军队装备方面的机密级文件。
  4。2002年9月6日,某部委研究室张某,将汽车停在某小学门前接小孩放学时,放在车内的笔记本电脑一部被盗,内有关于统战方面的政策内容,为机密级国家秘密。
  加强管理的思考
  本刊2001年第12期刊登的《保卫电脑安全》一文,针对电脑(包括台式电脑和笔记本电脑)在使用、携带中出现的被盗、丢失问题,做了比较全面的报道和分析,该文指出,所以出现这些问题,其症结在于:“观念淡薄,管理不力”。本文中几个案子的症结,也概莫能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笔记本电脑价格已大为降低,使得笔记本电脑的使用者大为增加,已呈普及之势。
  在使用笔记本电脑的人群中,不乏涉密人员。本文中几个案件中的当事人都是可以接触到国家秘密的干部和工程技术人员。
  笔记本电脑应用普及化,而使用者的保密观念淡漠,保密管理不力,泄密事件屡屡发生,说明这一问题远远没有引起相应的重视。面对这一严重的情况,我们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管理。
  一、面对笔记本电脑泄密案件上升的苗头,各地各部门必须给予高度重视,引起高度警觉,认识到这一问题的严重性,采取积极有力的措施,加强保密管理,遏制这一苗头的继续发展。
  二、必须严格按照《国家秘密载体保密管理的规定》进行管理。该规定对磁介质形式的国家秘密载体管理,在使用、保存等环节都有很具体的要求,各地各部门要严格遵照执行,可以就笔记本电脑使用中的保密管理,制定本部门本单位的制度(或增加有关条款),使管理更具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加大对相关违规、犯罪行为的查处、打击力度。一项管理规定在实际工作中的权威性如何,有效性如何,是否引起重视。不仅与领导重视,制度规范有关,而且与查处、打击的力度也有很大关系。要使涉密人员遵纪守法,让犯罪分子胆战心惊,就要增加处罚的力度。“严肃查处”光靠口说是不行的,必须领导重视、制度规范、查处有力三者综合发挥作用,才能达到管理的目的。
  近些年来,世界各国发生的笔记本电脑泄密事件时有传闻,说明这类事件已经成为世界性问题。对于这种新的泄密渠道和形式,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及时采取切实措施,加以规范管理。
  第三章 屡禁不止的考拭泄密案
  望子成龙:以触犯刑律为代价
  ●东建
  2002年12月3日,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对被告人蔡汉泉(涉嫌犯泄露国家秘密罪),张应典、周永成(涉嫌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进行审判。
  东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被告人张应典为了儿子能在2002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多次要求承印2002年高考试题的东莞市粤高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汉泉提供2002年高考试题信息,已经构成了泄露国家秘密罪和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特对犯罪嫌疑人蔡汉泉、张应典、周永成提起刑事诉讼。
  经审理查明,被告人张应典的儿子正在读高中,2002年就要参加高考,但是儿子的学习成绩却让张应典感到希望渺茫。为了让儿子能在2002年高考中取得好成绩,他想到了高考试题。
  如果能知道一些关于试题的信息。那么儿子考试的把握就大了许多。哪里有高考试题的信息呢?张应典想到了东莞市粤高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蔡汉泉。粤高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是广东省惟一具备全封闭管理条件的印刷企业,承担着2002年高考试题的印制工作,对于张应典来说,这似乎正是一个机会!
  于是张应典在2002年临近高考的5月底、6月初,多次打电话给蔡汉泉,说自己的儿子今年就要参加高考了,希望蔡提供一些2002年的高考试题信息。同年6月下旬,蔡汉泉在其公司封闭印刷2002年高考试题期问,利用工作之便,多次接触并记忆了语文、数学等科目的部分高考试题。6月26日下午3时许,张应典再次打电话给蔡汉泉索要高考试题信息,蔡汉泉便约张应典当晚在东莞市麻涌镇见面。接着,张应典打电话邀请潮阳市东方(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周永成一同前往。晚上10时许,张应典、周永成到达麻涌镇的冠德加油站等待蔡汉泉。晚上11时许。蔡汉泉到达后,在周永成的车内将记忆和预先记录在一张纸上的语文、数学、政治、综合等科目的部分2002年高考试题内容口述给张应典,因张的视力不好,于是便叫周永成帮忙记录在纸上。记录完毕后,蔡开车离去,张与周则前往广州并入住艺星大厦。因张应典次日要出差外地,张便让周将试题带回汕头交给其子。
  周永成回到汕头后找到张应典的儿子,将一个密封的信封交给了他,张应典的儿子证实说,当时周说这是我爸爸的朋友蔡汉泉让他交给我的。在信封内有三张便笺纸,分别写有数学、语文、综合科的试题,我猜这些是高考试题。语文作文题是“心灵的选择”,还有几个数学和综合题的题目。因成绩不好,他就将题目交给同学看,希望同学帮着做答案,并在题目抄下后就把信件扔掉了。他的一个同学拿到题目后,对政治的两道题做了总结后拿去请教高三的政治老师,老师把这两道题连同这个同学做的答案作为考前押题分发给同学,但没有进行讲解。当7月9日高考后,即有学生发现有的高考试题和老师的押题差不多。
  当公安部门接到报案后,开始立案调查。根据有关线索和东莞市粤高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有关人员的证实:在2002年六、七月间,在粤高印务实业有限公司承印2002年高考试题期间,蔡汉泉曾进入印卷车间等地接触高考试题,有犯罪的重大嫌疑。在2002年8月4日对蔡汉泉进行羁押。9月4日张应典被刑事拘留。另一嫌疑人周永成在回汕头自首前也被公安人员抓获。
  广东省东莞市中级人民法院经过调查,依法做出判决:认定蔡汉泉等三人犯罪事实成立,被告人蔡汉泉犯故意泄露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3i——年;张应典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有期徒刑二年,缓刑二年;被告人周永成犯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判处拘役四个月。
  这是一起简单但却耐人寻味的案件,从中我们也不难看出被告人的简单动机——望子成龙。这是每个父母的心愿,但是错误的实现方式却使他们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一个简单案件的复杂处理过程
  霍然
  吴晓刚是遵义市红花岗区的一名纪检干部,此人在1999至2000年10月间的5次全国自学考试中,为其开办的自考班窃取不同科目的试卷20次。2001年4月25日,吴晓刚因非法获取国家秘密罪,被遵义市红花岗区人民法院一审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吴提出上诉,请求缓刑。2001年6月28日,遵义市中级人民法院依吴在上诉期间检举他人涉嫌抢劫的事实,终审判决其有期徒刑三年,缓刑四年。此案的判决在当地引起颇多质疑。
  吴晓刚的身份很特殊:原是遵义市红花岗区纪委宣教室主任;吴晓刚的目的很简单:他说,为了在众多的自考班竞争中立住足;吴晓刚的手段并不高明:贿赂提卷教师。当这个身份与这样的手段联系在一起的时候,此案——
  性质相当恶劣
  1996年6月,吴晓刚与遵义市红花岗区商务局职工夏方友(同案人),合伙开办了“遵义市丰乐自考班”。为了吸引学员,他们对学员承诺“包栽包活”——每学期每个学员专科交800兀,本科交1000元学费,参加考试就可过关拿到文凭。“自考班”的学员大多是来自遵义县、仁怀市、湄潭县的在职教师。由于吴晓刚的“助学班”通过率“很高”,所以,注册人数最多时达1100多人,据知情人介绍:几年来,吴晓刚的自考班每学期获利高达50万元以上。
  1999年10月,吴晓刚得知“丰乐自考班‘’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