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开到荼蘼-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兄妹之情,皓如日月。”
这样的清白,也就是空白。
人生之中,便是有这样交错的际遇。期待时,他不出现。他出现时,已物是人非。
纯粹的爱与纯粹的恨一样,没有足够的福份竟然不可以保有。于是,不得不在爱的同时拥有绝望。
因为,爱而不能。
爱情,似乎是命运手中骄矜的礼物,说不上多么名贵,却一再地要你拿既有来换。
要么换你的一生,要么换给你寂寞。
“既见君子”,却始终没有办法快乐。
是完全不划算的一笔烂账。
但人们还是欢呼雀跃地迎接他傲慢地到来。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另外一种宁肯不见,是爱还存在,然而缘分却已用尽。
有很多真心爱过,然后怆然分开的感情便是如此。
在人生的清晨,谁不是轰轰烈烈、义无反顾踏上爱的列车?
谁不曾想过一生一世?
谁不是看着缘分远去却怎么也抓不住?谁不是眼睁睁等黎明带着倦怠而来?
这个人世,感情如蜉蝣,谁都没法说了算。长久相伴,将最初的热爱哗为一生的温暖,不但要看机缘,还要看彼此相处的功力。
太多的激情在跌跌撞撞的日子里变成伤筋动骨的武器。
这样的分开反而是解脱。
即便感情仍在:山盟虽在,锦书难托。
也只好,相见不如怀念。
好过一再纠缠对错,才是对过往的尊重。
                  不解风情的子衿(1)
子衿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悠悠我思。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我在城边伫立
听过了长夜肃风的歇斯底里
也试图将整晚的雨一朵一朵绣成千门万户斑驳的窗花
我伫立着
过去了一天
如同三月的长和迷惘
而你
一无所知的你啊
竟夕不解
令我伫立惆怅的
不是那嘶哑难驯的风雨
我所惆怅的
不过是你那青青的衣领
青青的是你的衣领,悠悠的是我的心境。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此断音信?
青青的是你的佩带,悠悠的是我的情怀。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不能主动来?
来来往往张眼望啊,在这高高城楼上啊。一天不见你的面呵,好像已有三月长啊!
《子衿》是《诗经》中最珊然可爱的一首,然而它写的却是一名少男不解风情的故事。
少男和少女约好了在城楼上见面。
离约会还有半天之久,少女已经坐立难安了。妆匣被合上又打开,反反复复许多次。脸上娇艳的妆容已经一再地修饰过了,她要以最美好的容颜去见她的爱人。
在焦灼中,少女急急地出了门。
然而她又小跑着回来了,她拿掉了她的荷包。
等她拿走荷包走到半道又折回了,这次是她忘记戴上早晨新鲜摘下的芙蓉花瓣。
来来回回,当她赶到约会地点,时辰已过,她的爱人,久候不至,已经怅然离去了。
少女只好呆呆地在城楼上坐下来,等候她的爱人返身。
然而她的情人却迟迟没有出现。
她怅惘地等待,她的心,如“楼前乱草,是离人方寸”,已然乱了。
悔恨的少女照例是骄傲的,她不禁抱怨情人:纵然我不曾去会你,难道你就这样断绝音信了吗?难道你就再不来找我了吗?
她怨,然而又急切期待。这种嗔怪也不过是爱吧。
她爱,然而却恨这样没有结果的等待。
等待中,他的影像自她眼中浮现出来—“青青子衿”,青衿是男子父母健在者之服。
他是着青色领襟的衣衫、生机盎然、模样俊俏的少年。
他在她心里青涩而迷人地微笑着,少女想起了很多与他有关的快乐时光。那些小小的甜蜜,如同蓓蕾初放的喜悦。
少女仿佛才明白,那个被她娇叱的少年,竟然这样令人愁肠百结,“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于是,她便在这样的发现里忧心忡忡地等待下去。
这首诗,将一位娇憨的少女面对爱时的嗔与喜写到入木三分。
偏是后世的曹操,拿男子玩弄权术的心来引用此诗,“青青子袊,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
用求贤若渴之意,在那深谋远虑中竟透出些浪漫来。
钱钟书先生说:“《子衿》云:‘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子宁不来?’薄责己而厚望于人也。”
钱先生是以男人本色看子衿心上人。
所谓薄责己而厚望于人,说的是少女分明是自己迟到在先,才不得不面对少年的离去。但她不仅不自省,反而责怪那少年不解风情,等不到便放弃。
要说自私,这少女是真自私,她只知索取无限宠爱,却不肯承担爱情的烦恼。真的,很多少女的爱便是这样,蛮横霸道,却也不乏天真。
然而,她是这样的娇憨可人,你怎忍心责怪这初放蓓蕾那透明的自私?何况,
她若不爱这少年,又何须为他心烦意乱?
而这少年又何尝不是不知变通,辜负了少女整个早晨的盛装期待?
世情往往这样,解风情的男子,通常是浪子。他既能对你体贴温存,当也能为他人解颐。你觉他善解人意,旁人何尝不做如是想?
                  不解风情的子衿(2)
倒不如那只呆鹅,不够灵活周全,可是全部心思都在你身上。何况,他若不呆,怎肯忍受你颐指气使的爱?
这一点痴,便值得珍惜坚持。
辜负一次花枝招展的装扮不算什么,心灵美才是真的美。
所以,读过了《子衿》,我们恍然大悟:为什么古灵精怪的黄蓉会拒绝风流倜傥的欧阳克,把个憨实的郭靖当成宝贝。
因为,她知道他的憨实可以依靠。
黄蓉诗卜书画,女工烹饪无一不通,主持着天下第一大帮,能破英姑穷尽一生都无法解除的迷阵,总在紧要关头想出匪夷所思的毒计,聪明可谓一时无二。
然而,黄蓉最大的聪明是选择了郭靖。
郭靖是绝对不解风情的男人,而且超级蠢笨。四岁才会说话,全凭一股傻劲练成了绝世武功。
但郭靖是最专情的男人,明辨是非,绝对不会做对不起爱人的事。
同郭靖生活,当然不会风花雪月,说不定他笨手笨脚,每每毁了你矫揉造作的心。但是,他能给予黄蓉绝对的安心。
心安处即是家。女人要的是安定的爱,不是颠沛流离的风情。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1)
出其东门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虽则如云,匪我思存。缟衣綦巾,聊乐我员。出其闉阇,有女如荼。虽则如荼,匪我思且。缟衣茹藘,聊可与娱。
他步出东门
面带若有所思的微笑
东门熙熙
他侧身缓行 手肘虚抬
如相扶而出
意想里携手的
是他爱恋已久的素衣绿头巾
他笑着步出东门
熟视无睹
美女如云
漫步城东门,美女多若天上云。虽然多若云,非我所思人。唯此素衣绿头巾,令我爱在心。
漫步城门外,美女多若茅花白。虽若茅花白,亦非我所怀。唯此素衣红佩巾,可娱可相爱。
这一首,是专情的赞歌。男子唱道:虽然身旁美女如云,但心中始终只有你。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歌子很美,然而并不容易做到。
关于此诗的解释仍然存有分歧:
诗序叙述了此诗的背景:
“《出其东门》,闵乱也。公子五争,兵革不息,男女相弃,民人思保其室家焉。”
针对这个解释,清姚际恒《诗经通论》曰:“小序谓‘闵乱’,诗绝无此意。按郑国春月,士女出游,士人见之,自言无所系思,而室家聊足娱乐也。”
所以此诗所展示的,不过是红男绿女于红尘中交错而过的一个场景。
这是充满诱惑的场景:千门如昼,钿车罗帕,嬉笑游冶。
“出其东门,有女如云”、“出其闉阇,有女如荼”。
一干青春貌美的女子施施然而来,红妆浅黛眉,眼波流慧,顾盼生姿,“乱花渐欲迷人眼”。
男子当然也被这样铺天盖地的美丽震住。
没有人不被美丽震住。
叹为观止。
然而,叹则叹矣,男子清醒地知道,这些美丽不过是风景。
“我是过客,不是归人,你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因为:
“虽则如云,匪我思存”、“虽则如荼,匪我思且”。
再巧夺天工的美丽,虽然碰巧被我见到了,但不属于我,我又何必沾沾自喜?
何况,男子早已名花有主。他心灵的主人是那位 “缟衣綦巾”、“缟衣茹藘”的她。
据朱熹考证,“缟衣綦巾”、“缟衣茹藘”,均为“女服之贫贱者”。朱老夫子在学术上偏爱煞人风景,仿佛不扔出个贫困女子来不足以表现这男人对爱的忠贞:
原来捆绑他心扉的,竟是一位素衣绿巾的贫贱女子。
贫未必贱,素飱的躯壳反而更易绽放清新的心香。在那样的绽放之下,一切艳妆都将黯然失色。
在男子心里,她的好势必胜过那些莺莺燕燕。
他肯把心交给她,总有她的过人之处。这个世界的春天,不只有明艳的桃李。心有灵犀,本与一切无关。
因此,不仅感慨:这个男人,真是个有智慧的男人。
人生的苦恼泰半是由有所欲求而不得满足而来。
佛经说,人生有七种苦难:生、老、病、死、怨憎会、爱别离、求不得。
“求不得”是其中主要的苦恼。
希腊神话里讲坦塔罗斯杀子为羹,款待众神,企图证明众神并非无所不知。
众神为了惩罚他,将他囚禁于水潭中。
水及下唇,潭边有果树,果平于眉。他若是渴了喝水,水位便下降,恒及于唇;他若是饿了去吃果子,果枝便上扬,恒平于眉。
这便是著名的“坦塔罗斯的苦难”:求不得。
所以,把握手中的远比遥不可及的向往来得幸福。
与此诗有戚戚焉的是《邶风·匏有苦叶》。
鷕匏有苦叶,济有深涉。深则厉,浅则揭。有瀰济盈,有鷕雉鸣。济盈不濡轨,雉鸣求其牡。
雝雝鸣雁,旭日始旦。士如归妻,迨冰未泮。招招舟子,人涉卬否。人涉卬否,卬须我友。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饮(2)
《出其东门》陈述者是男,《匏有苦叶》则是女。
如同《出其东门》中的“有女如云”,《匏有苦叶》中的渡头风物也颇俊朗。渡车,求偶之雉,深厉浅揭涉水人,也是美好的。
然而,“人涉印否。人涉印否”。
“印须我友”。所有美好的环境终抵不过心底真实的爱情。
可见,有智慧的男人、女人,面对三千弱水,都只取一瓢方能饮尽。
可见,有智慧的男人、女人,面对三千弱水,都只取了一瓢。
弱水,始见于《尚书·禹贡》:“导弱水至于合黎。”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郑康成曰:‘弱水出张掖。’”按古籍言弱水亦见于《史记·大宛传》、《汉书·地理志》、《后汉书·东夷传》与毕沅注《山海经》等。
三千, 出于佛家三千大千世界,天台宗善言一念三千。
一瓢饮,见于《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后来弱水引申为爱河情海。最早出现在《红楼梦》第九十一回。
黛玉道:“宝姐姐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不和你好你怎么样?宝姐姐前儿和你好,如今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今儿和你好,后来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和他好他偏不和你好你怎么样?你不和他好他偏要和你好你怎么样?”
宝玉呆了半晌,忽然大笑道:“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黛玉和宝玉都是聪明人。
黛玉想见了所有“求不得”的苦难,层层剥离,然而她看得见却挣脱不了,最终还是因“求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