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非常慎重地说:“诸位,小鬼子人多势众,我们必须速战速决,打小日本一个措手不及。一营寻找好撤往山里的路线,沿途担任警戒,防止英国人跑得漫山遍野;二营和三营沿这条牛车便道,一鼓作气地往里冲,打开缺口后各营要不断扩大巩固两侧制高点,坚决顶住日军反扑;四营随我冲进去营救英军。”
歇牛坡守候路口的日军有三百多人,完全没有警觉,想不到自己正被人猫着。有的席地而坐聊天嬉闹,有的在生火做饭,不像是围困着英军,反而像是狩猎凯旋,等待锅里喷香的猎物准备入口。路口处拉了一道简易的蛇腹型铁丝网,十多个扛枪士兵来去走动。
范一林心里暗喜,这种阵势有利于偷袭。他命令机枪连挑出十多挺轻机枪当头,一个排大个子东北兵,扔手榴弹都能到四五十米,拧开手榴弹的盖儿,猫着腰紧紧跟着。三个营的士兵们轻手轻脚地往前挪,尽可能接近目标,不想过早地惊动了小鬼子。距离日军三十米左右时,范一林高喊一声:“打!”
一阵阵手榴弹爆炸声轰轰轰地响起来,机关枪组成的强大火力横扫日军。这一队鬼子从泰国进入缅甸后,一路唱着战歌,举着旗赶着英军跑,可没有真枪实弹地干过一仗。谁见过这阵势啊!顿时傻了眼。范一林率先冲向日军,手中的汤姆逊冲锋枪扫倒了七八个惊慌失措的鬼子。机枪连的机枪点豆似的,放倒起身拿枪准备顽抗的日军,围成圈席地而坐一伙日军,没有起身就见了阎王爷。突袭成功了,余下的鬼子被打懵了,鬼叫着慌慌张张向两侧溃退,躲进了树林里。范一林按计划把全团分成三拨,两个营竭尽全力分别扩大突破口,沿山坡两翼继续追着鬼子狠劲地打,自己带领三营两个连沿便道直往山林中央钻。
范一林冲在最前面,一边朝天鸣枪,一边用英语高声叫喊:“我们是中国军队,请出来讲话!我们是中国军队,请出来讲话!”
山林中部是一块凹地,青草旺盛,有三四个足球场大小。亚历山大率领的万余人,平静地坐在草坪上,静静地在等候上帝裁决,该不该下地狱。士兵们士气低落,三五成群地坐在外围,草坪中央是妇女、儿童、传教士和一些衣着考究的英国公民。不懂事的小孩,围着几辆装甲车在追逐打闹。亚历山大和一班将军们围坐一团,在画饼充饥什么时候可以出逃啊。他反对军官们提议放出战斗警戒的主意,意思是说真要打的话,那几个放哨的士兵也是死的命运。亚历山大接到史迪威的复电后,盼星星盼月亮,就是没有瞧见中国人的影子。他非常绝望了,刚刚向自己的副官交代,如何准备像新加坡守军那样与日军谈判投降事宜,体面地缴械投降。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三章 拯救英军(16)
就在这折杀人尊严的时候,不远处传来一阵阵枪声和爆炸声。所有的人立起了身,举目朝响声大振的方向望去。赫顿中将高兴地叫起来:“援军来了!一定是中国的援军来了。”
妇女们和记者们已经在高声欢呼:“我们得救了,我们得救了!”
英军士兵相互在拥抱,朝天空扔帽子,打口哨……
亚历山大上将是最后一个站起来的,其他将军已经不见了踪影。他急促地扒拉开挡道的众人,钻出了厚厚的人墙。其实所有的人,已经围成一个巨大的马蹄形阵容,睁大双眼看着范一林率着一队中国军队,快步向他们走来。英国女记者艾伦眼明手快,从范一林四处搜寻的目光中,敏锐地觉察到范一林想干什么了。她手提照相机飞快地跑近范一林,爽快地拉起他的手朝亚历山大走去,一边用半生不熟的汉语说:“将军在那里,将军在那里。”
范一林迈着矫健的步伐,迎着亚历山大走来。俩人相距四五米时,范一林目视眼前这位名满欧洲的英国陆军上将,缓缓地举起右手,沉着坚定地用英语说:“报告将军,中国远征军暂17师荣誉一团代理团长范一林中校向您致意。”
“哇。”大凡听见范一林说话的英国人都惊呆了。不仅仅是范一林从天而降,拯救了他们,让人们感受到生活会继续美好;更重要的是范一林一腔流利的英语,他身上自然流露出来的铮铮铁骨而又彬彬有礼的气质,让他们真真正正地看到了中国军人的风采。
亚历山大上将既激动又难过,忘记了头上没有军帽,他缓缓地举起右手,端端正正地还了个礼。这是中国自第一次鸦片战争以来,第一位大英帝国的将军向低级别的中国军官行礼,如果历史没有记错的话,这可是第一次啊。夹杂逃难人群中的许多美英记者,纷纷涌到范一林和亚历山大面前,举起照相机定格范一林和亚历山大握手的历史瞬间。
“谢谢你,中校先生,你和你的部队拯救了我们。”亚历山大将军没有松开紧紧握住范一林的右手,伸出左手,非常友好地拍着范一林的臂膀,真诚地表示感谢。
“是我们应该做的,将军。”范一林没有丝毫的夸张,心平气和地随便一句。
记者们围上来了,七嘴八舌地问范一林问题:从哪里来?有多少人?日军打跑了没有……
“静一静,女士们,先生们!”范一林高喊道,“大队日军很快会围过来,请大家赶快撤离这里。进山的路上有中国远征军担任警戒,一定会保护大家的,请大家赶快撤离吧。”
范一林挤出记者们的合围,向亚历山大将军建议,装甲车尽可能地抛弃辎重物资,带着现有的几百匹骡马,组织士兵和其他人员尽快徒步转移,越快越好,否则日军缓过气来,事情就麻烦大了。
亚历山大朝赫顿参谋长大声命令:“告诉官兵们讲究秩序,让非战斗人员先走。”
几天后,英伦三岛震惊了。新闻报道铺天盖地,中国远征军一个团营救英军一万余人,称此役为“暴风雨前暂时沉寂中的一道清流”。英国政府发言人发表谈话,对中国军队的仁义之举倍加赞赏,表示要向中国远征军暂17师钟进山、范一林以及荣誉一团营以上军官授勋。蒋介石在重庆喜闻远征军的壮举,不仅仅召开了中外记者招待会,让何应钦去宣传中国远征军的卓越功勋,还为此通报全国各个战区和全军,号召全体抗日将士以暂17师为楷模,奋勇杀敌。
10
入缅以来,一直得意洋洋的日军55师团长竹内清,知道了在歇牛坡陷入困境的英军,居然让一支中国军队神秘地营救了,自己还白白地损失二多百人,气得差一点儿没背过气去。他恶狠狠地扇了和村无数耳光,恼怒地喊道:“耻辱啊,英国人耻辱,我们大日本皇军更耻辱。”
214联队长和村大佐是大意失荆州了,眼看着煮熟的鸭子又飞了。他也一肚子的气,不能白白地挨了竹内清的耳光,总得找一个出气筒吧。他逼迫被范一林击溃的日军大队长切腹自尽以谢天皇,不得不向师团部告急,说既然伊洛瓦底江流域发现中国军队主力,要求师团增派兵力驻守仁安羌。自己纠集联队全部人马尾随追击###人。和村心里清楚,从远处山区公路上制造坦克机械化行进的假象,到包围英军的部队遭到突然偷袭,说明是中国军队已经渗透到了英军的防御区域。和村心里判断眼前绝不是中国军队的大部队,最多是一支小股部队打的穿插行动。和村从心底根本看不上英军战斗力,即使再多的英军,都是一击即溃,没有丝毫斗志。
第三章 拯救英军(17)
面对中国军队,和村丝毫不敢再大意了。他指挥人马冲出仁安羌城,与曾经包围英军的一两千人会合时,天色已经很晚了。估计撤退的英军没有敢沿江走,而是往勃固山区里撤退。缅甸的山区,森林茫茫,道路崎岖,弄不好找不到目标反而自己迷了路。和村率部尾追到山谷口前,毅然下令就地宿营养精蓄锐,等天亮再行动。
范一林指挥荣誉一团,掩护英军和非战斗人员连夜撤退,马不停蹄地赶路进山。由于丢弃了辎重和大量的物资,大队人马的行进速度比从仰光撤退要快多了。英国女记者艾伦一直尾随着范一林,像是对范一林进行独家采访一样,搞得其他通讯社的记者挨近不了范一林。可范一林说来说去就是那么几句话,即是盟军,就是盟友,救人是中国军队应该做的。中国人素来是成人之美,而无害人之心啊。他没有也不愿意多谈自己的部队和自己本人。在七八年记者生涯中,艾伦见过、采访过许多国家的军人,没有谁不炫耀自己的士兵,没有谁不说自己是杰出的军人。艾伦该想的办法都使上了,并没有多少成效,忽然灵机一动想激怒范一林,她拉了一下范一林的胳臂,轻轻地问:“中校先生,你原来肯定不是当兵的,对吗?”
范一林愣了,放缓了脚步。艾伦的问话,深深地刺痛了麻木已久的记忆和神经。他首先想起来的是妻子温温秀雅的身影和哭闹不停的女儿,又想起自投军以来种种不凡经历。范一林阴沉下脸,没有即刻回答艾伦。
虽然夜色朦胧,心细的艾伦感觉到了范一林情绪在变化,那急促的呼吸就说明了问题。艾伦试探性地问:“范先生,我是不是说错什么了?”
“艾伦小姐上过大学吗?”范一林反问。
“这……”艾伦不明白范一林问这个问题是何原因,回答说,“是的,我是学新闻的。”
范一林说:“艾伦小姐,我在你们祖国留过学。几年前,我是北平一所大学的教授,专门为大学四年级的学生讲授西方思想史。”
范一林的回答令艾伦惊讶不已,眼前的中国军官,居然是一位大学教授,太离奇了。艾伦喃喃地说:“教授……中校?不可思议……”
临近天亮的时候,大队人马疲劳地走到一个坝子,再往前走一会儿,可以到达山麓下一个很大的镇子了。看到亚历山大满脸憔悴和惆怅,一副快要散架的样子,范一林明白,指望英军留下来继续参加战斗,拿起枪杆子打鬼子是不可能的了。这种时候硬要英军有所动作,不就印证了古人说的“攻不能达其所能,守不能尽其所力”。范一林索性一咬牙,送佛送到西,好人做到底。他向亚历山大建议,英军部队撤往曼德勒方向的阳科库附近休整,准备参加下一个阶段的战役。侨民和其他非战斗人员可以放心大胆走平坦的道路,要么撤退到中国西南边境,要么继续向西撤往印度东北部地区。
亚历山大本无恋战之心,觉得范一林的话不无道理。英军虽然败了,可收收拢拢起码还有两万多人,兴许补充一些武器后还能继续打一打,至少为大英帝国的脸面再打一打。亚历山大默默地点了点头,拖声带气地说:“中校先生,谢谢您的好主意,我马上下令我的部队向曼德勒转进。其他人员抗上国际红十字会的旗帜,去印度或是到中国,由他们自己选择吧,这是他们的权利。”
亚历山大说毕,情深义重地望着范一林,主动地伸出双臂与他拥抱:“谢谢您,中国中校。”
范一林心头一阵子热乎乎的,轻声地说:“将军一路走好,我和我的部队掩护你们。”
该分手了,短短的不到一天的相聚,不同肤色的人因为命运走到一起,又为了命运的延伸将各奔东西。曾经零乱的英军主力,终于排了排队,也有好几里长。美英侨民和传教士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