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我今生今世都报答不了,你们要遵纪守法,报答皇家的大恩啊”。
大业六年(510),牛弘在江都过世,杨广不惜花费了大量人力物力,把他的遗体运回了安定老家安葬。
重庆红江,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研发、制造专业厂家,国内排行第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广武功。3
三。宇文恺,北周贵族之后,本应是杨坚敌人,但精于建造,是那个时代的鲁班,被杨坚看上,隋王朝两届政治局常委,建设部部长。
和杨素一样,宇文恺虽被列入政治局常委,但他也仅仅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和杨素不一样的是,他执行的不是军事行动,而是国家基础建设。杨坚在台上的时候,他负责修建了杨坚的仁寿宫、隋王朝第一条运河—广通渠、杨广老妈独孤皇后的陵墓等,显示出非凡的建筑才能。由此看出,早在隋朝,就已经是条条道路通罗马了,不一定非得死读书,考大学,读职业学校、走技能的路子也是能出头的。
杨广上台后,宇文恺更是有了用武之地,公元604年,杨广上台的当年,就命令宇文恺接着干老子杨坚未完成的工程………修建东都洛阳;公元605年,由于宇文恺成功的修掘了隋王朝的第一条运河,又被杨广指定开通隋王朝的第二条运河—通济渠的技术负责人。通济渠自洛阳西苑引榖洛二水到黄河,从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故道,入淮河,到达山阳(江苏淮安),从山阳起,再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邗沟,引淮河水经扬子(江苏仪征),到达长江。由于宇文恺的设计得当,这个工程利用了多段古运河,很多地方只是疏通,在605年冬天就全部完工。“水面宽40步,通龙舟;两岸为大道,种榆柳,自东都至江都,二千余里,树荫相交。每两驿置一宫,为停顿之所,自京师至江都,离宫四十余所”,《大业杂记》描述的通济渠,让不少人神往不已。
宇文恺这运河设计起来就没完没了,公元608年开通永济渠,公元610年开通江南河。隋王朝大运河从公元584年开始修建,至公元610年结束,历时26年,共分四个阶段建造,南起杭州,经过江都、洛阳,北边到了涿州(北京),将中国南北联成一体,巩固了统一的局面,对南北经济交流、文化交流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并且恩泽后世,世世代代的中国人,都享受着这条运河给大家带来的方便与实惠。
然而,杨广却因这条运河的建成,背负着千古骂名,他的暴君等等称谓,多因这条运河的修建而来,我们不能否认在这条运河的修建中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从古至今,难道说修建工程还要皇帝将军们亲自动手不成,上了年纪的人们一定记得,当年修建宝成铁路、襄渝铁路那壮观的劳动场面,多么激动人心(我父亲在修建襄渝铁路时负伤,但他从来没有表示出后悔的意思),修建者多是农民,修完之后又回到家里种地,但他们内心是快乐的,他们付出了,也得到了,铁路全线通车,他们得到了精神上的极度快乐。
既然封建官吏牛弘能达到共产党人的高度,选派官员以德为先,我们又有什么理由臆断当时修建运河的人民群众觉悟低下,是非常痛苦的。
人们在评论这条运河的作用时,往往说它是人民群众的智慧和血汗的结晶,但说到这条修建这条运河给人民群众带来繁重的劳役时,又全部归罪于杨广以及宇文恺等。在已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今天、在肯定修建运河的隋王朝人民群众的同时,也应该还这条运河的总设计师……宇文恺一个公道了。李春因设计修建了一座赵洲桥(赵洲桥的石头估计也不会是李春亲自磊的),惠及一方,成为人民的工程师大加宣扬(小学就开始学);宇文恺设计了京杭大运河,惠及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孕育了丰富多采的运河文化,却因是杨广同志政治局常委,让几代人不知其名(如果不是重读唐史,对这个人还真是不熟)。
由于儒家修史者对杨广的厌恶,对大运河的历史进行了曲解,尽其所能的把杨广抹黑。但是,也不是每个人都昧着良心说话,晚唐诗人皮日休写过一首诗“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意思是“很多人都认为隋朝灭亡是因为挖这条河,但是这条河到现在还川流不息,如果没有水上行宫难游这事,那杨广就算和当年的治水英雄禹来论功劳,恐怕大禹也稍微逊色。”确实说出了大运河在我国经济文化发展中所起的巨大作用!
历史的丰碑上应有他的名字………宇文恺!
重庆红江,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研发、制造专业厂家,国内排行第一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杨广武功。4
四。宇文述,北周贵族之后,代郡武川人,杨广时代政治局常委,当初杨坚为北周首辅,宇文氏贵族起兵反对,宇文述站队正确,坚定的跟随杨坚,在铲出自己同族的战争中立下了战功,但并未进入杨坚的核心领导集团。在杨广与杨勇之争中,宇文述再次向世人表明自己是站队高手。两次选择,两次正确,杨广上台后,排位杨素之后,成为武装部队二号人物,并和杨广结成了儿女亲家(南阳公主嫁给宇文士及),进入政治局常委。
宇文述军功虽不如杨素显赫,在杨广时代,也为杨广做了很多贡献,大业三年,宇文述作为主帅率军与吐谷浑作战,大败吐谷浑,杀敌3000余人,俘虏4000多人,其中包含200多个王公、将军,这一仗,大大打出了隋王朝部队的军威,是隋王朝对外作战的一个辉煌战果。杨素死后,他作为武装部队第一负责人,进行了第一次远征高丽的战争,结果这次好运没有跟随他,以惨败告终,杨广看在宇文述拥立自己及亲戚份上,没有杀掉宇文述。很快,宇文述又在平定杨素之子—杨玄感的叛乱中展示了自己的军事才能,把这个昔日的顶头上司之子打得一败涂地,毫不留情的割下了杨玄感的脑壳送给杨广。
从对宇文述的生平事迹描述中,总感觉到与杨素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作为当时的政治局常委,宇文述也是一个政策的执行者,在杨素死后,他是以武装部队一号人物出现(虽然国防部长为段文振,但宇文述更为杨广所喜欢),主要负责军事行动的执行。性格上,他也是一个机会主义者,并且贪得无厌,只要听到有稀世珍宝,想尽各种方法都要变为自己囊中之物,对杨广,他极尽奉承,察言观色的水平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一看见杨广的脸色,就能知道他想要干什么,需要什么建议。(《隋书。宇文述传》说:时述贵幸,言无不从,势倾朝廷……文武百僚莫敢违忤。然性贪鄙,知人有珍异之物,必求取之)。
公元616年,宇文述因病去世,杨广满足了他病中提出的要求,宽恕了他两个戴罪在家的儿子,然而,正是其中之一,宇文化及,最终要了杨广的性命,这是后话。
五。虞世基,会稽余姚人,文学家,以杨广机要秘书身份进入政治局常委。
虞世基年幼时性格沉静,喜怒不形于色,博学多才,写得一手好字(擅书草隶)。稍大在陈朝做官,当时陈朝的一个大官徐陵(文学家,《玉台新咏》的编者)非常喜欢他,称他为陆机(文学家,三国时东吴名将陆逊之孙)、潘安(不用我说了)式的人物,既然这么出色,为避免肥水流到外人田,徐陵把自己弟弟的女儿嫁给了他(估计他自己没女儿)。陈叔宝也听到虞世基的名声,一次游玩时,出了一个题目给他,叫他作《讲武赋》。虞世基出手不凡,作出的赋辞藻华丽,文采斐然,更为可贵的是,他在此赋中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是知文德武功,盖因时而并用,经邦创制,固与俗而推移”,渴望进入政界的心思也一览无遗。可惜,陈叔宝还没给他升官,自己就作了杨坚的俘虏,不然,虞世基成为第二个江总也不是没有可能。
陈灭之后,虞世基入隋朝做了一个小官,他这个小官做的很是失败,薪水还不够自己花费,好在他写得一手好字,常靠卖字挣点外快,勉强生活。当然,贫困的生活并不是坏事,至少对虞世基是这样。他怀才不遇,卖字之余,还搞点文学创作之类的事,虽然没挣上钱,但他写的诗不知怎么就传到宫里去了,得到杨广的赞赏。杨广上台之后,立马召见了他,隋书记载,杨广见到他时,激动得不得了,发出了当年周武帝对李德林式的感慨“海内当共推此一人,非吾侪所及也。”当虞世基母亲去世,虞世基因悲痛吃不下饭,身体极度虚弱时,杨广又多次劝他“当为国惜身”。
杨广赏识虞世基的才华,让他做了自己的机要 秘书,参与国家机密大事的处理,有时国事特别繁多,因虞世基不在身边,杨广在办公室并不当场作出批示,而是单独和虞世基商量之后,才作出决断,由此可见,虞世基在政治局常委中,是属于动脑子一类的人。他的文学家身份在处理政务时帮了他的大忙,每天替杨广处理上百份请示报告之类的东西,没有一份遗漏或失误,并且都非常精确缜密。
虞世基有陆机的文采、潘安的容貌,处理政务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深得杨广的喜爱,当他位高权重后,就把自己早年卖字挣外快的事忘得一干二净了,开始贪图享乐,挥霍无度,收受贿赂,这个变迁的过程,应当是受了杨广的影响,跟当前贪官差不多,领导和秘书一起腐化。在杨广死后,虞世基没有再次去卖字挣外快,而是跟随自己的领导,到另一个世界为他做机要秘书去了。
重庆红江,大功率柴油机燃油喷射系统研发、制造专业厂家,国内排行第一 txt小说上传分享
杨广武功。5
六。裴蕴,祖籍河东闻喜,特工出身,杨广时代政治局常委。
裴蕴的爷爷在南梁当官,他和他的老爸最初都跟着陈叔宝混,他老爸运气不好,某一次小摩擦中就被杨坚的手下活捉,这家伙从没学过忠臣不事二主,稀里滑拉就投降了杨坚,裴蕴呢,一看老爸投降了,自己那个悔啊,当时自己跑什么呢,一起捉过去不是很好吗。裴蕴找了很多关系,好不容易和组织接上了头,成为了杨坚安插在陈叔宝身边的一个卧底。以搞地下工作起事,最终做到政治局常委,在中国历史上仅此一例。
南陈被搞定之后,裴蕴并没有因为自己做过艰苦卓越的地下工作而居功自傲,高高兴兴接受了杨坚同志派给的任务,到某个地方当地方官去了,在做地方官的过程中,做出的业绩得到了组织部门的认可(历洋、直、隶三州刺史,俱有能名《隋书》)。
杨广上台之初,裴蕴招罗了一批音乐爱好者,给杨广弄了个歌舞升平的模样,深得杨广喜欢,马上给了他一个副部长的官职。从地方官到京官,裴蕴离杨广集团核心越来越近。
由于裴蕴在当地方官时集累了很多经验,并且知道地方官员欺上的手段,一当上副部级干部,就做了一件让杨广非常满意的事,进行了一次全国人口大普查。那个时候和现在不一样,不但不搞计划生育,反而鼓励多生,因为杨广要做很多事,修运河啊、建长城啊、征服少数民族啊,都是需要人的。在民间呢,户口并不重要,不存在上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