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百家讲坛国学开讲:钱文忠解读弟子规-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弟子规》接着指出子女无论出门前还是回到家,都必须告知父母,而且不能随意改变自己的住址和工作。但是现在的年轻人追求独立和自由,往往不和父母同住,时常会搬家、会换工作,那么《弟子规》提出的这些要求,还适用于当今社会吗?
  “出必告,反必面”这个话也很好理解,出门前禀告一声,回来后在父母面前打个照面,让父母知道你回来了。这是针对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过去传统社会,房子都比较大,一般来讲,面积比较大,孩子“哧溜”出去一下不跟父母讲,有时候父母会担心的:到哪里去了,怎么孩子没了?如果你回来了,“哧溜”往自己房间里一钻,父母也不知道你回没回来。所以“出必告,反必面”是针对跟父母同住的情况,这么做都是为了避免长辈不必要地为自己担心。至于不和父母住在一起的,恐怕就顾不上这些了。其实这些都是举手之劳。但是能够让父母少担很多心,而少让父母担心,实际上也是孩子的孝心,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一回事。
  “居有常,业无变。”这是对谁说的?是针对不和父母同住的情况下讲的,你看《弟子规》安排得多有条理:先告诉大家,和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再告诉大家,不跟父母同住应该怎么样。换句话说,不要轻易改变自己的住址,也不要随意改变自己的职业。
  今天情况不一样了,很多在家乡以外发展的人,或者跟父母在同一个城市但是追求独立的人,通常是租房子住。由于各种原因,他们经常会搬来搬去的。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自己:是不是每次搬家都把自己的准确地址告诉父母了?
  至于“业无变”,确实是和我们这个时代有点脱节。因为今天的年轻人,都勇于追求自我价值的最大化,人往高处走,跳槽是司空见惯的事。可是,我们是不是也有很多人,有的时候是为了一些小事,或者干脆是因为自己的任性,就非常草率地改变自己的职业,而导致父母为自己担忧?这种情况我想也相当普遍。
  《弟子规》在讲完了“入则孝”第一个八句以后,又讲完了第二个八句,接着《弟子规》依然用一个相当的篇幅来进一步地告诉我们,应该如何从点滴做起,培养自己“入则孝”的习惯。而从“入则孝”开始,一步步开始养育自己的人格和道德准则。
  《弟子规》接下来是怎么说的?请大家听下一讲。
  

入则孝之二(1)
《弟子规》接下来,又规定了哪些事情是子女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子女不应该做的?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
  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
  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
  {1} 子道:子女应该做的。
  {2} 具:准备,置办。
  {3} 贻(yí):遗留。
  《弟子规》接下来又更具体地提出了小辈、子女应该遵循的规矩,那么究竟哪些事情是做子女、做小辈的应该做的?哪些事情是不应该做的呢?有时我们为了能让父母高兴,满足父母的愿望,可能会给自己带来麻烦,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还应该去做吗?
  在中国传统中,对于小辈的规矩是非常强调的,而且规定得非常细致。《弟子规》接下来就进一步细致地阐述和规定了小辈面对尊长所应该持有的礼节和要遵守的规矩。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什么意思呢?一件事情,哪怕再小,再微不足道,小辈去做之前,最好跟长辈打个招呼,征求一下长辈的意见,不要擅自主张。否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自说自话,不问别人意见,自己就做了。如果这么做的话,就“子道亏”了。什么叫“子道亏”呢?就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这个方面有点“亏”,有点做得不够,不是做小辈和做子女的最好方式。“物虽小,勿私藏”,一样东西哪怕再小,你也不要瞒着长辈偷偷把它藏起来。如果你把它藏起来,那么尊长的心里有时候会有一些忧伤,会感到不妥。这是我们非常容易忽略的事情,在今天看来,这说起来都很明白,但实际上我们今天做小辈的或者做子女的,往往很容易忽略。
  “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在这一方面,今天比较多的情况是做小辈的,做子女的,好心办坏事。他们有的时候自作主张,倒不是为了惹长辈生气,而是认为没什么要紧就做了。我们都知道老人有老人的习惯,老人的习惯往往是不大容易改变的,你也没有任何理由强迫尊长去改变他的习惯。老人家的有些东西有固定的摆放位置。比如我父亲,有时候放东西很奇怪。我就说:爸爸,你是用右手的,又不是用左手的,怎么这个东西放得都不顺呢?不行。老爷子就喜欢这么别扭着去拿,你给他放顺手了,他拿着反而别扭,这是他的一种习惯。所以,当你把老人放惯的东西随便挪动而你又不在的时候,老人会很着急的。老人也有一些自己非常珍惜的纪念物,而在我们小辈眼里这些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一张老人家的旧照片,泛黄了,破旧了,被水泡过了,缺个角了,但是老人家还视如拱璧,把它放在这里;比如一张20世纪50年代的劳模奖状,他天天挂在墙上,一定要每天擦拭,这是他珍贵的纪念物;比如一张旧报纸,没准哪一篇提到老人家的名字呢,这你不好说,老人家的名字也许这一辈子就被印过一次铅字,所以他也会看得很重。这些东西在我们小辈眼里常常会不以为然,搬家了,大家生活条件好了,这破东西给扔了吧,那么旧的东西有什么用?其实,这个做法对老人家是一种伤害。所以《弟子规》里这句话就很有道理:“事虽小,勿擅为;苟擅为,子道亏。”如果你导致了老人家的不习惯,引发了老人家的不快,在某种程度上伤害了老人家一段非常特殊的记忆,那么做小辈的就没有做好。这当然不是《孝经》之道。

入则孝之二(2)
《弟子规》告诉我们哪怕是再小的事情,做小辈的也不能自作主张,必须事先告知长辈、征求长辈的意见。但是日常生活中毕竟都是些非常琐碎的小事,如果有时我们没及时告知长辈,而擅作主张了,难道还会引发什么严重的后果吗?
  有一件事情完全可以印证《弟子规》的这段话,这件事情说出来大家会觉得很好笑,一件什么事情呢?这件事情不是发生在父子、母子之间的,而是发生在一个小辈和一个长辈,一个年轻人跟一个老年人之间。怎么一回事呢?有一家理发店,熙熙攘攘,顾客很多,大家就排着队等理发。这个时候进来了一位老人家,正好一位很年轻的理发师傅空着,就主动请老人家坐下来,先为他服务。当小伙子拿着剃刀给老人家修面时,发现老人家下巴这儿有颗痣,这痣上面长了几根毛,比较长。小伙子一看,觉得影响老人家的美观,一刀就把老人家痣上那几根毛给剃了。这一剃不得了,老人家哇哇大哭。为什么呢?因为老人家迷信,认为这是他的长寿毛:这几根毛是象征长寿的,给我剃了,这还了得啊?结果老人家不干了,老人家的子女也不干了,这件事情最后还闹上了法庭,法官很为难。
  你说这件事情里面谁有过错?实际上谁都没有大过错。你当然不能说老人家错,老人家就这点信念:我这几根毛留了几十年了,留着我不生病,我会长寿,你给我一刀就处理了?那不行。小伙子也没大错,但错就错在没有按照《弟子规》中“事虽小,勿擅为”去做,你问一下老人家:您这几根很漂亮的毛毛是不是需要我帮您给剃了啊?如果老人家说需要,那就一刀;不需要,就给留着。如果这位工作态度非常积极的小师傅读过《弟子规》,知道这个话,多问一句,那么就是皆大欢喜的事了。
  《弟子规》接着提出做子女、做晚辈的都不能私自藏匿东西,但是在越来越重视“个人隐私”的当今社会,很多孩子都有自己的“私人空间”,用来藏一些小东西,而父母不能随便翻看。那么“物虽小,勿私藏”还适用于现代家庭吗?
  至于说“物虽小,勿私藏;苟私藏,亲心伤”,这主要是针对传统中国合族而居的情况讲的。我们知道传统中国都是大家族,几房子孙住在一起,大家会共同拥有一些财物,这些财物是属于大家族的,绝对不是具体属于某一房,更不是具体属于哪一个子孙的。这个时候,东西再小,你都不要擅自给它藏起来。如果不注意这个细节的话,就非常容易造成兄弟姐妹之间的小误解、小矛盾,久而久之,大家都会形成一个心结。因为一个小东西,你给藏起来,说又不值得,但时间长了会形成一块心病。如果一旦发生大事,就会想:你昨天拿了一把笤帚对吧?今儿少了一头牛,我看这头牛也是你牵走的。这样就会导致家族内部产生不必要的矛盾。
  当今社会,像北京、上海、广州、深圳这样的大都市,甚至是广大的农村,这种大家族的情况没有了,都是一个个小家庭,那么这种情况相对来讲就比较少。现在的孩子都非常强调隐私,连幼儿园的小朋友都知道隐私。我儿子很小,但他就有隐私时间,他规定一天的某段时间父母不得进入他的房间。他称这段时间叫隐私时间。现在的孩子有时候藏一点小东西,尤其是读书以后藏一个日记本,藏两张小的游戏卡,有时候藏两封同学之间的通信、小条子,都不在《弟子规》规定的范围之内。因为现在情况不一样了,咱们不用按照《弟子规》说:你不能藏,藏了以后你让我这个做爸的替你担心了,你给我交出来。这不行,这样反而会惹麻烦。所以学习《弟子规》,有的时候要考虑时代的变迁。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入则孝之二(3)
我们现在理解了“事虽小,勿擅为”“物虽小,勿私藏”的道理。那么《弟子规》接下来又提出了哪些小辈应该遵循的规矩呢?而这些规矩的背后还隐藏着哪些有趣的故事呢?
  “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尊亲和长辈所喜好的,小辈应该尽力去办到;尊亲和长辈厌恶的、讨厌的、不接受的东西,小辈应该赶紧把它放弃掉。小辈的身体如果受伤了,那么就会让尊长担忧;小辈的品德若有污点,那么就会让尊长蒙羞。
  “亲所好,力为具”是指小辈要尽量满足长辈的喜好,这在古代是孝道的基本要求。
  我们在前面已经讲了很多中国传统孝道的故事,在这里我再给大家讲两个非常有意思的故事,以此印证中国古代这个传统。
  第一个故事叫鹿乳奉亲。周朝的时候,有一个人叫郯(tán)子,从小非常孝顺,他的父母年纪大了,眼睛不好,突然有了一个很奇怪的习惯,就是喝鹿的奶。大家知道鹿是最警觉的动物,你打猎都很难接近它的。那么郯子怎么去搞到鹿乳呢?他想出了一个办法,那就是把自己打扮成一只鹿,披上鹿皮往深山里面爬,想这样接近鹿群,偷偷地挤一些鹿的奶,拿回来奉养自己的双亲。但是他万万没想到,就在他正要接近鹿群的时候,旁边有一个打猎的人正搭着箭在那儿瞄着。正当猎手举起弓箭要射他的时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