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思不得其解,甚至有些忧心重重。如今周文西进,捷报频传,可吴广毫无战果。现在田臧密奏,吴广因不能受命西进,积怨在胸,甚至心怀异志。陈胜难断真伪,因此犹豫不决。他把上柱国房君唤来,帮他解开这个疙瘩。
“上柱国,周文西进,捷报频传,可寡人确总觉的心里不踏实。现在假王攻取荥阳月余,毫无建功,武臣攻赵也无消息传来,邓宗、周市更是杳无音信,寡人派到各地的使者,怎么也一去无影无踪,真让寡人忧心重重。”
“大王,邓宗、周市远在千里,由于兵马不足,攻城略地必然屈指可数。现在进展较大的是攻赵的武臣,自率军从白马渡过黄河,攻下了赵国几座城池,各地英雄也纷纷响应,从众数万,后来武臣打到范阳,辩士蒯通献攻心之策,赵国三十余城不战而下,依其名势辖赵及燕的地盘,势力快要超过大王了,依臣之见,应派使前去探听其虚实,然后派地方官管辖赵国,命其攻取燕北,这样可削弱武臣之势,以防其拥兵自重,据赵而自立啊!”
“柱国过虑了,武臣是寡人至交,邵骚是寡人心腹,张耳、陈余为新纳贤士,正如柱国三股势力之说,足以限制武臣的权力,寡人不曾为赵忧心。”
“大王莫非在为周文忧心?周文可是文韬武略的大将,现拥兵几万,战车千辆、声势浩大,如今已攻下函谷关,直捣咸阳城,大王是否担心他权欲熏心,挟二世号令天下,如何是好?”
“柱国何故疑神疑鬼呢?古人曰:‘疑人不用,用人不疑’,此乃大丈夫之所为。周文受寡人之命攻取咸阳,已有知遇之恩,岂能再生异心?”
“如果说大王对周文也放得下心,那么大王所虑的只有假王了。”
“假王和寡人同举义旗,肝胆相照,情同手足,何虑之有?只是周文西进,捷报频传,武臣攻赵,战绩不错,假王久攻荥阳则不取,真让寡人忧心啊!”陈胜若有所思。
“假王素有大志,城府深不可测,让人难以捉摸。”
“现在有不少流言蜚语,说假王和寡人争权夺利,这纯粹是造谣惑众,挑拨离间。假王和寡人有刎颈之交,他决不会辜负寡人。”
“莫非假王没有得到西进咸阳的帅印,认为大王对他失去了信任,因而怨气在胸,故意制造荥阳难攻的假象,迷惑大王。”
“田臧也如是说。荥阳军中传言,假王和守城秦将李由有城下之约,以至于荥阳久攻不下,寡人怎么能相信呢?荥阳城是李斯之子李由镇守,他决不会束手就擒,更不会苟且投降,为了老子,为了京城李氏家族,他必须拼死守住荥阳。打仗嘛,楞的怕横的,横的怕不要命的,假王碰上不要命的了。”
“即使荥阳城坚固,围攻月余也该不战而下,让人不可思议的是却无动于衷。难道假王真的因为没有挂帅西进而积怨在胸,故而消极殆战,荥阳久攻不下。”
“假王胸襟怎么能如此狭窄呢?不会的。”
“正因为假王胸阔似海,目光远大,才为西进帅印耿耿与怀。大王仔细想想,周文乃无名鼠辈,大王破格提拔,并且拜将西进,攻取咸阳,而声名显赫的假王,却屈驾荥阳,怎不心生怨气。”
“这么说假王真的有怨于寡人?”张楚王陈胜对假王的信任也开始动摇,甚至扪心自问,看来田臧所言,并非空穴来风。
“大王想断定虚实,有监军孔非在军中,一切不都迎刃而解了吗!”房君十分狡猾,从不把话说的太露骨,以防言语闪失,招惹是非。
张楚王陈胜点点头。难怪古人云,三人成虎。田臧所言,张楚王陈胜不信,孔非微词,虽有疑虑,仍不乱心志,可上柱国房君一己之见,正合田、孔二人诽谤之言,终于让张楚王打破生死弟兄信任的最后一道防线。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十八章〓临危点将
函谷关,西踞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始建于春秋战国,是东去洛阳,西达咸阳的咽喉要地,素有一夫当关、千军莫开之险。
据守函谷关的将领,原来是大将军冯劫的部下,冯劫获罪,他也不明不白撤职查办。新任守将是赵高女婿阎乐的亲信,从未打过打仗,又无智谋胆略,好在阎乐了解他的能力,特派一幕僚为其出谋划策。
周文获知守将的无能,心生一计。即在攻取函谷关之前,抽调精兵强将,装扮溃逃的秦军,仓惶逃至函谷关,大军尾随其后,但等诈开城门,立刻里应外合,打守军一措手不及,关塞可得。如果猛打硬拼,义军伤亡难以预料,关塞是否拿下也不得而知,尤其拖延时间太长,势必给咸阳的秦二世调兵遣将的喘息机会,惟恐西进大计前功尽弃,难料胜负。可见函谷关不得,咸阳只能望洋兴叹。如果等到秦军从边塞回师勤王,恐怕不是胜负的事,而是羊入狼群,命运可想而知。因此,周文决定计取函谷关。
假装落荒而逃的“秦军”,来到函谷关城门前乱喊:“快开城门,我们是荥阳守城的将士,荥阳城被围困,我们奉郡守之命,突围至此,后面的贼兵马上追到,快开门……快开门”下面喊声乱成一团。
守城的传令兵,马上禀报守将,守将六神无主,忐忑不安,问计于幕僚:“荥阳为什么突遭变故?哪儿来的贼众如此强大,莫非是天兵天将不成?”
“荥阳的情况不管是真是假,应速禀报赵丞相和阎将军得知。”
“关外这伙溃兵,难料虚实,如何发落?”
“溃败之兵,留之何用?如果我们接纳这些不明不白的残兵,倘若惹出麻烦,岂不自找苦吃。莫不如拒之门外,使之置之死地而后生。不是说贼众将至,那他们就是我们投石问路的好棋子。”
幕僚的一席话,守将点头称是。立刻传令下去,不予理睬。
传令兵奉命离去。即刻回转再次禀报:“城下有荥阳郡守李由八百里加急军报呈报皇上。”
守将闻听,这还了得。刚要下令放人进关,幕僚赶忙再献计策:“将军,先让他们派一人把军报送来,辨别真伪,再放关不迟啊!”
城关门下喊声越来越激烈,传令兵大声告明,只许一人携带文书先进城,其余稍候消息。
守将和幕僚一看大印无误,又细细盘问来人,对答如流,毫无破绽,只好放行。
城关下溃败的“秦军”,蜂拥而入,趁守军松懈,突然发动袭击,夺关开门,紧随其后的义军,势如破竹占领了函谷关,守将后悔莫及,无法向阎将军交代,只好饮泪自杀,幕僚也逃之夭夭。周文率领的义军,以最小的伤亡,赢得了最大的胜利。
周文大军攻克函谷关,咸阳宫里乱作一团,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倾城百姓,惶惶不可终日。在这危机四伏的时刻,二世胡亥唯一依靠的还是郎中令赵高,没想到,不可一世的赵高,也急的像没头的苍蝇团团乱转。朝中的大臣畏惧赵高,无人敢献计献策,紧急关头,二世胡亥倒有几分清醒。尽管他也畏惧赵高,但在早朝上还是大胆的质问赵高:“右丞相,你不是说天下太平吗?有外使传报,大泽叛贼造反,你却说是几个盗贼兴风作浪,现在快打到咸阳城下了,你有什么话可说,误国欺朕,该当何罪?”
“陛下息怒,微臣却有失职之罪。陈胜起兵于大泽,各郡各县都误认为盗贼猖獗,未予重视,也从来没有上奏朝廷。”赵高转向丞相李斯问道:“李大人,您可接到过郡县奏报?除非三川郡郡守李由向您密报。”朝堂上,赵高唯一怕李斯趁火打劫,所以先发制人,让李斯有口难言,为己所用。
“陛下,微臣也未得到郡县奏报。”赵高这一招够狠毒的,他这么问,让聪明透顶的李斯无所适从,如果说知道军情,必落个隐瞒不报的罪名,只好顺着赵高的杆往上爬。
“这些该死的地方官,就知道吃饱了不饿,整天报喜不报忧。还有那些派到外地的传事官,都成了聋子的耳朵了,把他们都给我治罪。”
“陛下,陈胜贼兵驻扎在戏水,离咸阳不足二百里路,情况十分危急。朝廷重兵远在边陲,一时调兵也来不及,应该马上招募兵丁,部署城防,以待援军。”丞相李斯嘴上不说心中之话,都什么时候了,还在怨天尤人。
“赵爱卿,现授你大将军印,统领咸阳城诸军,立刻把老百姓组织起来,加固城池,严阵以待。并立刻派驿卒,八百里加急,前往上郡,召王离大军速解咸阳之围。”
“陛下,光靠城防武备和皇家御林军,难解燃眉之急,望陛下格外开恩,赦免骊山刑徒,和民工一起征丁入伍,可以组织几十万大军,趁贼寇立足未稳,且骄横轻心的可乘之机,以十抵一,必打贼寇一个措手不及。”少府章邯献策。
“赦免骊山刑徒,征为兵卒,岂不如抱薪救火。倘若刑徒倒反西歧,犹如火上浇油,咸阳安在?”丞相李斯质问章邯。
“丞相,几万贼寇兵临城下,且气焰嚣张,秦国要塞函谷关尚不能保,咸阳兵备,丞相心中有数,杯水车薪,安保咸阳无忧。”
“即便如此,也不能饮鸠止渴,可以把十几万民工编伍,然后把全城百姓组织起来,坚守待援。”
“丞相,城中百姓皆妇孺耋耄,民工尽是体弱病残,若用这些人固守咸阳,无疑给尚未摸清咸阳虚实的贼寇以攻城胆量。我们应在贼寇未摸清咸阳城防之前,率大军主动出击,挫其锐气,方可护城保驾。”
“章邯,赦免刑徒充军,你可有把握?”二世胡亥改变独断专行,不耻下问。
“陛下,骊山刑徒集中在一起,犹如干柴堆集,稍有风吹草动,便不可控制。还得牵扯军队羁押,若把刑徒编成队伍,分散编制兵卒,在掺合军人民工牵制,不但为陛下组建几十万大军,又可避免战乱中刑徒暴动之忧,请陛下明断。”
“陛下,章邯所言极是。”始终一言未发的赵高万般无奈,对章邯的献策表示赞同。
“赵爱卿拟旨,大赦天下。封章邯为大将军,即刻赴骊山,改编刑徒为伍,挥军戏水,驱逐贼寇,以保咸阳。”赵高才是二世胡亥的主心骨,他一发话,二世胡亥立刻吃了颗定心丸。
“遵旨。”
九月,中秋刚过,深秋未到,义军驻扎的戏水,到处呈现出一派萧条的景象,只有那高高的艳阳天,仿佛给人们带来一点大自然的生机。可它的脚步又那么匆匆,人们刚刚沐浴灿烂的朝霞,转眼间,只能感叹一抹夕阳。在义军中军大帐里,周文和蔡赐正在密谋攻城大计。
“大人奉张楚王之命,必有军机面授。”
“张楚王未授机宜,让我们见机行事。将军用兵神勇,想必早已成竹在胸,还不快说说。”
“兵贵神速。尤其孤军深入,更应速战速决。因此,我们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攻取咸阳,不惜一切代价,占领皇宫,诛杀二世胡亥,迎张楚王入关,登基做殿,号令天下。”
“将军从陈县打到戏水,体现了兵贵神速战术,可将军想过没有,咸阳是秦国的皇都,潼关、渭南、临潼是其三大门户,现在都被将军攻破,尤其是函谷关,这道天然屏障的沦陷,昏庸的二世再糊涂也不可能无动于衷。因此,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