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特质二:圆融通达的老好人
从《黄帝内经》不难看出,中医讲求的是人与自然、社会三维一体,崇尚一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于牵一发而动全身有一种坚定的认识。五行理论、脉象学说、十二经脉的联系、方剂学等都是用系统的结构和观点把握人体的生理病理规律。通俗地讲,就是中医把人当成真正意义上的人看,而西医把人看成他们工业革命时期的一台由各种零件组织起来的一个机器。所以,在他们那里也近乎“执着”地相信: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一种最为直接而有效的解决身体健康问题的方式。这里,能看出中医则是一个面对世事变化总胸有成竹的老好人,而西医像是一个有时能一语道破天机、但多有莽撞之嫌的愣头青。
(2)一部立体的《黄帝内经》
《黄帝内经》是一部关于天地宇宙、生命现象的伟大著作,是几千年医药养生修炼的源头活水。如上善若水有一种包罗,一种博大。同时《黄帝内经》还是立体的,不仅该书在介绍医学上涉及全面,表里、脏腑,宏观与微观;而且还在于它与《易经》一样,以一种博大精深的面孔横空立世。对于《黄帝内经》,不同的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它就有不同的印象和收获。
上善若水的《黄帝内经》(2)
印象一:中华传统医药的“圣经”
《黄帝内经》作为中医学的奠基之作,已被公认。它第一次较为系统地讲述了生理、病理、疾病、治疗的原则和方法,使中医学正式以一种体系的形式在世界医学上占据了一席之地;而且从一开始就旗帜鲜明地表明了立场:治未病!从这个意义上讲,《黄帝内经》是医学,更是医道。因为它并没有长篇累牍地去讲述如何对疾病进行当下的治疗,而是更为宏观地对于身体的健康进行一种“未病”时的防患。在生命的航程上,《黄帝内经》更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在智慧地引导后生顺应自然的力量,遵循我们生命的本性去生活、去做人。在养身体真元的时候,也在培补我们的智慧元气。在一种没有教条中完成了每个人对于自我生命体的认知。如果说天灾人祸以在所难免的方式毁灭着人们生活的话,那么,《黄帝内经》则更像忠实的管家,无论世事如何变幻,都在庇护着我们的健康。
印象二:当娘还当爹的《黄帝内经》
我们把《黄帝内经》看成是一部“圣经”,源于它无可辩驳的奠基性和博大性,但这并非是说《黄帝内经》就是高高在上,需要我们顶礼膜拜的事物;相反,它的伟大恰恰在于它没有那样一种犹如漂浮在高空星云中的姿态,而是有其朴素的一面。不仅有孩子妈关注生活的一面,还有孩子爹人文关怀的一面,可谓淳朴而亲切。
从《黄帝内经》的“品性”上我们不难看出一些端倪,《黄帝内经》讲病并没有深深地扎根于某一种具体疾病的防治上,而是宏观地展示一种“大道”。它以人为核心,就像在对比中说的一样,从生命结构的和谐整体出发实现了把人真正当人看,而且就是在这一点上,它依然没有浅尝辄止,将人笼而统之不加分析地去作一些疾患上的机械处理;相反,它因人而异,注重了人的特殊性和个体特征,甚至关怀至每个人的体质不同而应对不同。《灵枢?阴阳二十五人》就将人分成了二十五种体质。当然,这样体质归类还较为粗浅,但我们无法去苛求,因这种方向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不仅如此,《黄帝内经》以哲学为基础,不仅将人文哲学作为建构医学体系的指导,同时还把哲学的核心思想直接运用于医学。其中,“一阴一阳之谓道”,就强调了阴阳的不偏不倚。如果偏阴偏阳,人的身体就会有疾病滋生。《黄帝内经》强调只有调整阴阳使之达到一种“平”“和”的状态,病证才能在“和”中得以消解。《论语》里讲“和为贵”,《孟子》《中庸》的“阴阳五行”构成论、“中庸”方法论,对《黄帝内经》都有直接的影响。这种“和”的文化即使到现在我们还能在身边有所感受,看到它们活生生的存在。比如北京紫禁城的太和殿、保和殿、中和殿,还有第29届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大型文艺表演的“和”字,这些都传承和印证了一种中华文化主流下“和”文化的浸渍和渗透。
由此看来,无论从医学还是从文化的高度,《黄帝内经》对于人的身体、精神等关照可谓是大小兼顾,不单问你穿得暖不暖,还告诉你如何做人。就这一文化的价值取向来看,《黄帝内经》不仅是医书,更是一种关于生命终极关怀的典籍。
。 想看书来
养生,从阴阳说起
第二节 法于阴阳的中国式养生
“昔在黄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为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乃问于天师曰: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百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素问?上古天真论》
这里,以一种问答的形式记录了黄帝对于生命的一种最为本真的追问,为什么过去的人年过百岁而不显衰老,而现在的人不过半百就会显出一种衰老的样子?到底是时代不同环境不同,还是养生之道没有得以传承呢?对此,岐伯的回答可谓巨细兼顾,概括性地说明了古人懂得养生之道,所以日常生活中对于饮食有节制,对于作息有一定规律,所以,在形体和精神上都很和合协调;而当下的人常把酒当水喝,还贪恋情色而肆意放纵自己,两相比较,所以有现在这样的情况。上文不仅解释了这样一种生活中的现象,还对养生的根本、养生的一种大道作出了精辟的说明:法于阴阳,和于术数。即效法天地自然的变化规律,懂得调养精气的方法。
说阴阳是生命之本,那么,何为阴,何为阳,又到底什么是阴阳?从中国汉字的造字法来看,有象形、会意、形声、指事、假借和转注等,但要知道什么是阴阳,就得先知道“阴”和“阳”两个字的来头。从字源上看,“阴阳”都有一个左“阝”,即古文中的“阜”字。《说文解字》中“阜,大陆也,山无石者,象形”,即指一种没有石头的土山,也就是说,“阴”与“阳”都是对这个无石之山“阜”的一种形象化的描述。创字之初,“阳”就是指的“阜”的日光可以照见的一面;“阴”则相反,指的是“阜”之未被日光照射到的一面。固然,这反映的还是阴与阳较为原始的一种本意,这样确定的阴阳,是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渐而,阴阳有了一种升华和延展,《素问?阴阳离合论》:中“岐伯曰:‘外者为阳,内者为阴。然则中为阴……’”阴阳就有了一个稳定的“定”义。可见,阴阳最初含义是非常朴素的,表示的是阳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在逐渐的认识过程中,阴阳进入了一个升华的阶段,延伸至气候的寒暖,方位的上下、左右、内外,运动状态的动与静等。一般来说,凡是运动着的、表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都属于阳;相对静止着的、内求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都属于阴。以天地而言,天气轻清为阳,地气重浊为阴;以水火而言,水性寒而润下属阴,火性热而炎上属阳。
《黄帝内经》以“黄帝的第一问”开篇,在黄帝与岐伯的问答中,一种养生大道“法于阴阳,和于术数”渐至浮现出来。那么,今人怎么看待这样的一种说法,我想大多数人不会在岐伯的回答中得到一种顿悟,找到一种释怀的感觉,更多地会从外部去找一些原因。比如,现在的人压力太大了,什么房子、车子、票子一个都不能少,在高压下,可谓是岁月如飞刀,刀刀催人老,果真如此吗?且不从社会学的角度去详加比较那些各自所处社会的压力,让我们单刀直入,在慢慢剥离这个“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养生大道中探究人体健康的奥妙。
放眼疾病的每一个环节以及人生的每一个细节,无不表现为一组既对立而又统一的正反现象。表里、寒热、虚实在疾病过程中的表现是如此,就是人在世界的来去也是如此。刚面世的孩子是哭着来的,但人走的时候往往带着一种安详;来到世界的时候,是手把拇指扣在里面握住拳头而来的,走的时候往往被称为是“撒手人寰”。试想,这一生一死、一哭一笑,这一握拳和撒手都是一种正反现象的表现。对此,就像电脑信息的编码一样,中医没有用“0”和“1”来表示,而是用了阴和阳来加以概括。作为中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思想,它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世界是在阴阳二气的推动下孳生、发展和变化的。从每组正反两方面对立的意义来说,表证、热证、实证可归属于阳证范畴;里证、寒证、虚证可归属于阴证的范畴。因此,阴阳八纲中总纲,一切病证都可以归之为阴证或阳证的大原则中。
阴阳变化的基本规律
事物都有两面,而且这两面都可以用阴和阳来进行概括和统一,但二者的划分并没有什么严格的界限。因为世界是物质的,但同时物质又是运动变化的;所以,阴阳并不是孤立和静止不变的,而是存在着相对、依存、消长、转化的关系。为了对阴阳的变化有一个万变不离其宗的整体的认识,现简略地作一个介绍以供参考:
(1) 阴阳互根互源
类似于鸡生蛋、蛋孵鸡一样,阴与阳互根互源。中医学有“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和“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等论点。意思是说,阴阳相互依存,跟我们哲学中学习的一样,就是相斗争而发展,相对立而存在,即任何阳的一面或阴的一面,都不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
“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从黄帝的话中我们不难明白,自古以来人与自然界的密切结合是生命的根本,阴阳是生命的根本。以自然界来说,外为阳,内为阴;上为阳,下为阴;昼为阳,夜为阴;以人体生理来说,机能活动属阳,营养物质属阴。“孤阳不生,独阴不长”,说明二者是相互依傍、存亡与共的。营养物质是机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但同时又需要机能活动来进行吸取。
(2) 阴阳此消彼长
“阴阳相贯,如环无端”,也就是说阴阳各有“俞会”,出极还入,入极反出;内外循环周而复始,生命不息而出入无已,指阴阳双方在对立互根的基础上各自近乎钟摆一样此消彼长地运动变化着。尽管如此,这里仍然有一个阴阳平衡的问题,这就像钟的摆针一样,如果左右、上下的摆动在大致相当的幅度,则时钟就能正确地显示时间;否则,则会出现一种失常,于钟表就是不能正确地告诉人们时间,于人们就是“阴阳消长”超出了一定的限制,不能保持相对的平衡,便将出现阴阳某一方面的偏盛偏衰,从而导致疾病的发生。健康出了问题,人们轻则不能正常地作息,重则卧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