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直销安利-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级三阶”或台式“双轨”等“老鼠会”奖金制度,以拉人头的方式操作,还美其名曰“创业”。在这样的组织里,任何人都得不到一个消费者在正常情况下理应获得的权益——诸如一定时间内的无因退货保证等。
  然而,一旦这群寄生者在运作过程中出事,后果是不堪想像的,其后发的负面效应全留给了这家企业,从而导致了这家企业的更快灭亡。
  而对于被“寄生”的传统企业,应该在加盟方面严加防范,充分关注那种更加隐蔽也更有危害性的操作方式,以免给“老鼠会”钻了空子,使企业遭受损失。这主要是针对毫不知情的传统企业而言。
  ——产品依然是符号
  “老鼠会”的产品真的是用于销售、创造利润的吗?不是,它只是作为一种信物。“老鼠会”玩的是零和游戏。游戏双方,一方得益,另一方必然吃亏;一方得益多少,另一方就吃亏多少,而总体的亏益却是零。
  “老鼠会”产品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只是一种可有可无的符号。比如一种叫做“风之爱”的传销产品,其做工粗糙、功效平平,根本不像其自称的那样是一种高档化妆品。
  而对于“老鼠会”的成员来说,买了产品就表示入会了,至于是否能够拿到产品本身,这不是加入者所关心的问题。因为所有的传销人员都知道,那些产品的实际价值,连自己交出去的钱的十分之一都不到。
  ——捏造公司
  凡是想“单干”的,一般都会有两种选择:一是无中生有地捏造出一家国外“公司”;二是选择跟其他公司“合作”。第二种情况下,网络的头目都要到“合作”的公司实地“考察”。
  “考察”和“参观”的目的,绝不在于想了解公司是否存在,而是为了取得有关该企业的详细资料,因为这样可以使网下的人能够树立起“信心”,让他们能把被考察的公司当作是自己的公司,对它产生一种归属感,同时产生“我们现在所‘合作’的公司实力雄厚、前途无量”等观念。
  ——伪造证件
  非法传销组织成员最关心名义上的证件问题。在他们看来,似乎有了证件就表示自己已经合法,是公司的正式员工。至于他们应该与公司签署什么样的协议,才可能具有法律约束效力,才可能明确双方的权利义务,他们从未考虑。他们甚至可能自欺欺人地说:“有证件就代表公司已经承认我们了,我们还需要那个合同干什么呢?”可以说,在内心深处,他们并没有足够的勇气正视现实。
  ——“互联网〃传销
  近来,很多非法组织披上“电子商务〃的外衣,打出了“网络致富〃的招牌。非法传销组织(包括境外组织)利用互联网发布信息、介绍传销方法、收取高额入门费、组织传销网络、实行复式计酬。甚至通过银行卡划账,有的钱款直接汇往境外。
  各地相继发现并查处了“美国远程教育网〃、“世界互联网基金〃、“美国EPT公司〃、“王牌88〃等一批传销和变相传销组织。此类违法行为发展速度快,传播范围广,行为更加隐蔽,具有很大的欺骗性和社会危害性。
  这些网上传销的组织者为了掩盖其非法传销的本质,可谓“煞费苦心〃。他们利用时下流行的“网上购物〃、“网上竞猜〃等形式掩人耳目,诱使广大网民在不知不觉中加入其传销网络。
  同时,他们还借“电子商务〃之名大造声势,在一些新闻媒体上频频刊登广告,宣称自己的网站“符合电子商务发展潮流〃,致使不少网民信以为真。网站甚至还请出了所谓的“法律顾问〃,在网上公开发表言论,证明网站从事的是“合法的电子商务活动〃。
  ——邮购传销
  2003年6月9日,福州市工商局公平交易处执法人员在公安部门的配合下,端掉了一个位于台江区永升城的非法传销窝点,参与人数有10000人之多。
  该非法传销公司利用邮政网点邮寄商品,设立邮政信箱专门收取汇款单,由专人掌管钥匙负责取件,专人领取货款。公司为非法传销人员在中国邮政储蓄办理存折、卡,利用邮政储蓄全国联网通存通兑的特点,让传销人员在各地邮政储蓄网点提取传销报酬,使执法人员难以掌握其账号,给打击传销增加了难度。
  另外,传销负责人有多个银行账户,当货款累积到一定数额就转到其他账户,传销点被查获时,当事人就可卷款潜逃。
  “老鼠会”采用改变自己的存在形式,使自己免遭法律的制裁,从而继续生存下去。但不管“老鼠会”如何变异,它们都是以诈骗为生的,其邪恶本质并没有因此而改变,终究无法逃脱人们的指责和法律的制裁。
  一些原先被骗进“老鼠会”的人将最终觉醒,但还有一些人可能已经发展了庞大网络,他们知道“老鼠会”做不长,但又不愿放弃众多的下层人员。他们可能会选择合法的直销公司合作,成为这些公司正式的业务员,发展正当的零售业务,从而为自己找到一条有前途的出路。
   。。

面对政府媒体的控诉

  “老鼠会”在美国各地流窜发展,带来了许多社会问题。当时有很多人误以为安利也是“老鼠会”。社会大众常常搞不清楚直销和“老鼠会”的差别,一看到多层次直销,就先来一阵狂轰滥打,一竿子把直销业者全部打翻,通通斥为非法勾当。他们以为,要防止“老鼠会”,只要禁止直销事业就可以了。
  1975年,美国联邦贸易署抨击多层次直销为不合法的非法传销,欲加以取缔。在司法部门对传销制度没有清楚理解的前提下,安利公司也被起诉使用非法传销经营。这种不辨是非的联想,让安利公司背上了十足的黑锅。
  根据联邦贸易署的说法,安利的直销计划,就是个“只想招引更多直销人员的‘老鼠会’”,安利公司被控违法之处,是公司要求直销人员以内定价格出售,限制直销人员不得售货给其他零售系统,而且夸大安利直销模式的谋利潜能。
  对安利公司来说,贸易署的这项指控,使公司第一次受到严重攻击,简直是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头。
  经过长达4年的调查与辩论,相关文件往返成千上万份,几百次的询问、访谈,花费超过400万美元,安利直销计划最后终于获得联邦交易委员会的认可。交委会全体一致通过,由主委罗伯特?彼陀夫斯基发表书面宣言:“我们一致决议,安利直销计划并不是非法‘老鼠会’。安利公司对于直销商执行之售价规定,主要在于防止客户不当取得商品,而无妨碍竞争之公平原则。除了部分(直销商)获利宣传之外,被告(安利公司)对于其营运状况或从业人员所能拥有之机会,均无虚假不实、误导或欺骗之事情。”
  法官终于对安利的直销计划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最后裁定五条诉状中的四条不成立。贸易委员会同时还肯定了安利公司的多层次直销计划的做法,与“金字塔销售计划”完全不同,是合法的经营活动。
  美国联邦贸易委员会肯定了安利的多层次直销是一项合法的事业,为多层次直销找到了一个合法的生存空间,但其真正的影响则是为今后的多层次直销和“老鼠会”提供了一种判别标准,进而成为世界各国立法规范的蓝本。
  在联邦政府调查之际,安利受了许多不白之冤。1982年,美国威斯康辛州法院又对安利公司提起诉讼。1982年秋天,《底特律自由通讯报》开始一系列的报导,直接指出安利公司就是“老鼠会”。
  随后,安利公司一整年都被新闻媒体轰炸和攻击个没完没了。从1982年到1985年,安利公司处在媒体负面报导的包围圈中,一切似乎都操纵在新闻媒体手中。美国大众几乎都被报纸和电视牵着鼻子走,而安利加拿大事件刚好给那些反对自由企业的新闻媒体添油加醋的大好时机。
  面对一篇篇谬闻的刊出,温安洛和狄维士有时候真觉得几乎是彻底无助。因为新闻报导的片面宣传,对安利公司造成了恶劣的影响。就算媒体同意安利登函更正,那也是在几天以后,而且刊登的版面绝对是在不起眼的地方。如果通过广告方来辩白,不但费用很高,效果也肯定比不上那些登在头版上的负面报导。
  1983年1月9日,在一个周末的晚上,电视新闻节目“60分钟”预定播出一段关于安利的深入报导,叫“肥皂与希望”。还没播出以前,安利公司忐忑不安,不知道情况会怎样。不过等他们看了之后,都觉得这段报导公正而平和,才放下心来。在电视台制作这段报导时,他们一直相当合作,他们公开账本,开放工厂让记者参观、采访。也许就是这种开诚布公的态度,才让他们赢得了公正的报导。
  应节目要求,安利公司高层接受“60分钟”记者麦可?华勒士的采访。另外他还要采访几位离开安利但心有不满的直销商。对于这点,他们相当担心,不知道最后的报导是否会一面倒。
  为了准备迎接“60分钟”制作小组,他们还是费了番工夫。他们聘请美国广播公司前副总裁华尔特?柏菲斯特指导如何面对镜头。华尔特劝他们:“如果安利自己不站出来说话,别人就会出来乱讲。我认为,如果公司没什么事情好隐瞒,而且也有能言善道的发言人,那么不如自己来说!”
  许多经理人着了媒体的道,在毫无准备的情况下接受采访,结果是一副结结巴巴的样子,或心态上过度防卫,好像真的干了什么坏事,观众当然留下负面印象。
  因此,华尔特和他在纽约的电视执行工作室除了训练他们如何上镜头以外,也负责把安利公司受访的实况完整地录下来。万一哥伦比亚广播公司的编采人员有所扭曲的话,他们才有真凭实据与之抗衡。
  他们派了一组摄影人员跟在“60分钟”小组后面,把他们的采访、拍摄,全程摄录存档。当然,“60分钟”最后的剪辑结果,并非完全对安利有利。事实上,里头也有许多负面报导,这些已经够让安利的直销员伤脑筋的了。
  不过麦可?华勒士的名头响亮,有他一句好话,顶得上别人十句。有人开玩笑说:“如果你一早到办公室,发现麦可?华勒士和他的采访小组已经在等着,这一天你肯定完蛋了。”在采访之后,华勒士完全改变了对安利的看法,他对一位记者说:“我们发现安利的产品品质很好,他们不是在搞‘老鼠会’。”
  在安利创立之初,温安洛和狄维士就希望能以一种世界性的视角来看待事业,但在繁忙的琐务之中,他们可能因此而淡忘遥远的梦想。这个时候,加拿大国税局的诉讼案、媒体的批评和指责,以及其他的公关、声誉问题等等,让他们看清外界是如何看待安利公司的,也让他们看到安利公司存在哪些缺点。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快速发展,全球扩张(1)

  45年前,安利公司在一间地下室里诞生,现在,它已成为世界商业史上不能回避的角色。几十年来,安利公司的经济效益一直是呈直线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是安利公司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期间安利的业绩每年以两位数的速度持续发展。安利积极致力于提高消费者的生活品质,并在服务消费者的同时实现了自身的飞速发展。
  1981年,安利在全球零售额首次达到10亿美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