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人在三国-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可是,无人回答他的问题,大家都岔开话题,说其他的了。

  新兵还在傻乎乎地问:“他那只眼是怎么瞎的?”

  甲厉声对他说:“闭嘴!不要再说这个了!”

  新兵困惑地看看甲:“给个理由先?”

  乙站起来,来到新兵面前,严肃地说:“我可不想陪着你犯错误!”

  说完,他走出了宿舍。

  大家也都走出了宿舍。

  新兵连脚指头也用上,也没想明白大家为什么如此害怕谈论这个话题。 。 想看书来

夏侯惇(8)
—— 伤目

  新兵蛋子不知道:叫夏侯惇为“盲夏侯”是开玩笑,

  谈论他的眼为什么瞎了一只,那就是侮辱夏侯惇了。

  矮人面前不说短话,败将面前谈论他的失败那是侮辱。侮辱主帅,不想活了? 

  本来,独眼龙就独眼龙,一个大男人,不去选秀,谁在乎这个?

  可是,这只瞎眼却见证着主人的失败。

  所以,当别人叫他盲夏侯时,他就想起自己是个失败者。

  所以,别人喊他的绰号,他敢怒却不敢言。

  从这里看,夏侯惇是个要面子的人。

  但是,夏侯惇心里窝火,就追究镜子的责任。

  他每次照镜子看到自己的瞎眼,就想起了自己的失败,就特别生气——就把镜子推倒了。

  那么,夏侯惇这只眼睛是怎么瞎的呢?

  《三国演义》里对此有一段精彩描写:

  却说夏侯惇引军前进,正与高顺军相遇,便挺枪出马搦战。离顺迎敌。两马相交,战有四五十合,高顺抵敌不住,败下阵来。惇纵马追赶,顺绕阵而走。顺舍,亦绕阵追之。阵上曹性看见,暗地拈弓搭箭,觑得亲切,一箭射去,正中夏侯惇左目。惇大叫一声,急用手拔箭,不想连眼珠拨出,乃大呼曰:“父精母血,不可弃也!”遂纳于口内啖之,仍复挺枪纵马,直取曹性。性不及提防,早被一枪搠透面门,死于马

  下。两边军士见者,无不骇然。

  这段描写做为小说来说,那是相当的精彩。可是,却经不住历史眼光的打量:两军对阵,大将难得有机会面对面厮杀,毕竟战场不是秀场;

  夏侯惇拔矢啖睛,尚能不昏倒,尚能眼里不流血而得以一枪刺死曹性,这就有违生理学知识了。

  可是,夏侯惇凭借“拔矢啖睛”这一不雅但是勇猛的动作秀,定格在了三国画卷上。

  《三国志》上只说“惇从征吕布,为流矢所中,伤左目”,这句话交代了夏侯惇被“流矢”击中,不知对方哪个幸运小子随便射出一箭,箭正好飞进了夏侯惇的左眼上。一切纯属偶然,老罗把功劳归到曹性身上是不对的。这句话还交代了夏侯惇应该把伤左眼这笔帐记在吕布身上。

  我们可以还原一下当时的情景——

  吕布摆好了弓箭阵,静待曹操和夏侯惇的到来。

  夏侯惇策马前驱,长枪横卧,向吕布冲来。战神吕布经验丰富,等到夏侯惇近了,才把大手一挥:“对准前面那个大将,射!

  弓箭手们就射了。

  弓箭蝗虫一样地飞向夏侯惇。

  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前进,前进进!

  这时,吕布军中可能有一个士兵感冒了,向吕布请假未获批准。

  他懒洋洋地把箭搭在弓上,做出射箭的样子,但是不射。战友们都射了十支箭了,他却一支也没射。

  这是一个老兵,知道怎么应付长官。

  突然,他打了一个喷嚏,手一紧,一哆嗦,箭飞了出去。

  他吓了一跳,怔怔地看着自己射出去的箭。

  那支等待已久的箭像认识夏侯惇一样,直奔他的左眼而去。

  那个感冒的士兵惊讶地看着这支箭扎进夏侯惇的左眼,在他的眼眶上还一颤一颤的。

  这个兵油子热泪盈眶,他知道是他而不是别人射中了曹操的先锋,他知道自己买彩票中大奖了,他知道从这一支箭扎进夏侯惇的眼球的这一刻起,他的人生要拐个弯。

  他手舞足蹈地喊道:“我射中了!”

  夏侯惇左眼中箭,曹操急忙鸣金收兵。

  吕布眉飞色舞,重重地奖赏了那个射中夏侯惇的士兵。

  一战便伤及敌方主将,这是很鼓舞士气的。

  瞎了左眼的夏侯惇惭愧的对曹操说:“属下无能,给你丢脸了!”

  曹操说:“不,你是我的骄傲!”

  曹操所言不虚:夏侯惇冒着敌人的箭雨,前进,亲近,前进进,给其他将领做了榜样,极大地鼓舞了士气。

  可是,夏侯惇却不能原谅自己,他始终对自己失去左眼这件事情耿耿于怀,以致于后来自己一照镜子就把镜子推倒。

  一个心理专家据此说夏侯惇有心理障碍:自恋。

  自恋的人,往往会做出一些极端行动来。

夏侯惇(9)
——新闻

  那一年,夏侯惇十四岁,正处于心理学上说的“人生最危险的时期”。

  谯县大街小巷轰动了:夏侯惇同学杀人了。

  一个四十岁的孩子,竟然成了杀人犯,这太新闻了!

  可是——时间,地点,被害人,案发现场,被害人,作案过程,凶器,目击证人,这些新闻要素,我们从史书上找不到蛛丝马迹,若有人能描绘出夏侯惇杀人情景,那纯属文学创作。

  可是,《三国志》却明明白白地记载着十四岁凶手的杀人动机:人有辱其师者,惇杀之。

  十四的夏侯惇,刚进青春期就已经表现出明显的自恋倾向。自己完美,自己的人格不能受损,也不让自己老师的人格受损。

  古语云:杀人偿命,天经地义。

  可是,舆论对夏侯惇很有利。“天地君亲师”的观念在西汉初年就已经深入人心,师道尊严得到社会广泛充分承认。

  人们在打听夏侯惇杀人细节的同时,也在随机发表着新闻评论:

  “夏侯惇同学敢为老师出头杀人,真是一个好同学!”

  “他应该是无罪吧,他又不是出于私愤!”

  “这小伙子义薄云天,以后能成大事!”

  ……

  从此,夏侯惇“成名”了:《三国志》里在非常简洁地以“惇杀之”三个字记载这一少年犯罪事件后接着说“(夏侯惇)由是以烈气闻”。

  后来,夏侯惇同出息了,成了夏侯惇将军,地位高了,“烈气”也长了。

  他这个盲夏侯一次次地对着镜子,用右眼看着镜子里成为黑窝窝的左眼眶,失败的滋味在他的内心沸腾,到了沸点,他就把镜子推倒。

  “拔睛啖矢”的盲夏侯,也因此显得可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