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来
成长篇(14)
听到这些我就上网查阅了一下,果然网上有很多关于“90后脑残”的说法,我还摘录了一段“90后脑残语录”,摘录其中部分如下:
(1) 钱从什么地方来,不用我管,老爸老妈都还年轻呢。这就是我们这一代的优势。 (不关心父母)
(2) 谁为前途操心,还不如把心思花在每天到哪家迪厅去HIGH。(不关心未来)
(3) 责任是父母的事,作为新一代,我们的责任就是放弃责任,活出轻松。(无责任感)
(4) 世上本没有对与错,是因为说对与错的人多了,便有了对与错。(是非不分)
(5) 工作难找,但男朋友不难找。靠工作养活不了人,就换个思维让男人养活。(缺乏独立生存能力)
(6) 这个时代爱傻子都可以,千万别爱书呆子。因为傻子可能是某方面的天才,但书呆子绝对是傻子。(从内心深处否定学习)
(7) 每天的心情与明星相关,这绝对是90后活得更有品位的表现。(盲目追星)
■
90后中的确有一批这样的人:无志向、不努力、没有责任感、是非不分、盲目追星。但我想这其实并不能代表大多数,不能因为一些个案就完全否定了一代人。
批判90后的帖子一发出,就遭到了大家的反对。很多90后反击说:“我不知道像我一样的90后有多少,至少我不叛逆,不会意气用事,看到非主流就不爽。”这说明“非脑残”的90后也不在少数嘛。
90后背负这些负面评价,其实很冤。关于90后的这些言论及行为,不能简单地归因于他们的个人人品或者这个群体的固有的特质。根本原因是学校在教育上的方向性错误、父母在家庭教育中的职能缺位以及社会舆论导向的功利性趋势等。
因此遇到这样的情况,家长要正确引导孩子,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习惯,不要人云亦云、妄自菲薄。当然也要有借鉴意识,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
父母要有正确的成才观,才有机会把一个平凡的孩子培养成为可用之才。不要把考高分、上名校作为培养孩子的唯一目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父母的责任是唤醒孩子的天赋和潜能,找到适合他们的道路。从我多年从事教育工作的经验来看,由智力因素导致孩子不能成才的案例几乎没有,所以每一个孩子都有希望成才。
看看如何增强90后的责任感这个问题。我们每一个家长都有必要在适当的时候,放手让孩子自己去管理生活和学习。只要大方向不出现问题,有些细节我们不要干涉过多。因为年龄差异,因为价值观的差异,父母和孩子在沟通上本来就存在一些问题。如果我们再为每一件事情的每一个细节操心,孩子就没有话语权了,去了解这些事情该如何做好的机会被剥夺了,结果必然是做不好。当他们做不好的时候,父母的指责和埋怨又来了,这样孩子就陷入了“反复承受打击”的怪圈中,在这个时候我们再谈学习,还有作用吗?作为父母,我们仅仅提供指导,站在孩子不远的地方,用旁观者的眼光来随时关注、鼓励,而不是给孩子太多的建议,也不要帮助孩子进行选择。
对于孩子的不进取、对未来漠不关心、沉溺于当前的生活状态这个问题,读过我的书的家长都知道我引用过一句话,“要想庄稼地不长杂草,就必须要种满庄稼”。小时候,孩子是一张白纸,如果我们不用经典的、经得起推敲的文化内容去占领这张白纸,那么孩子接受的就只能是一些低俗的东西了。我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没有必要处心积虑地去解决孩子不好的方面,只要我们把好的信息传递给他们,使之变成他们生命中固有的一部分,问题就迎刃而解。
成长篇(15)
与此同时,我们还不得不接受90后们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现状。毕竟,他们生活在他们的世界,他们没有太多的可能去独善其身。他们正在成长的过程中,正在经历从家庭到社会的角色转变。如果他们不生活在这个圈子里面,被排除在外,成为“外星人”,由此带来的心理方面的影响将更加深远。所以,作为家长也要理解、认可他们的生活方式。最高境界是融入这个圈子,成为孩子的“倾诉对象”,做孩子的朋友,铸就一个能抗风雨的心灵港湾,孩子能不优秀吗?
另外,在生活中,适当地培养孩子的“成本”意识,并把这个“成本”意识从货币延伸到时间、机会等领域。用这种方式促使孩子思考他们的所作所为。我们一定要坚信:孩子不好,不是真的不好,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做得更好,或者暂时还没有学会如何做好!
11。 孩子以前百依百顺,现在是我行我素,如何应对?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的心理特点不同:小学的孩子比较听家长的话;到了初中,家长的话开始变得没有老师的话有效了;上了高中,孩子已经开始对老师评头论足了。他们心目中的权威从父母变成老师,最后变成自己。
■
现在的家长包办孩子的事情到了什么程度呢?我在热线中听到的最吃惊的几个案例是:
(1) 比如吃饭,家长都不舍得吃肉,都留着给孩子吃了,可是孩子竟然吃不完,都剩下了。家长说如果从明天起,孩子能把它们都吃完,就每天奖励孩子1元钱。孩子说:“我就是不吃,要吃你吃。”
(2) 孩子和妈妈能因为吃什么零食而争吵不休,这让家长烦恼不已。
(3) 孩子近视,家长觉得他该戴眼镜了,可怎么说他都不听。
■
很多优秀的家长都有同样的烦恼:孩子上高中以前,基本上家长说什么他就做什么。自从上了高中他就变了,变得不听话了,沟通起来特别困难。
那是因为你的教育方法更适合高中以下的孩子,孩子在不断的成长,办法也要随之改变,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也有一些家长不是因为方法落伍了,而是因为从一开始就不对。
整天唠唠叨叨,眼里看到的都是孩子的缺点。总有一些家长打来电话诉苦:“我的孩子怎么那么不听话,他这也不好,那也不是。”当我提醒家长说:“你能跟我说说孩子的优点吗?”家长苦笑着说:“他哪有什么优点呀,我看不出来。”
心理学中有个试验是这样的:心理学家先把一条狗放在笼子里,只要蜂鸣器一响就对狗施以电击。电流不足以致命,但会让那条狗痛苦万分。在封闭的笼子里,无论狗怎么上蹿下跳,都无法摆脱电流的侵袭。如此反复多次,心理学家改变实验条件,将笼子门打开,蜂鸣器响过后并不立刻施加电击。然而,那条狗不但不从笼子里逃出去,反而在大门敞开的笼子里等待痛苦的降临,甚至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抽搐。最后,心理学家给这种受到多次挫折之后产生的无能为力的感觉命名为“习得性无助”。
人如果产生了习得性无助,就会变得绝望和悲哀,走向反面还是好的,很有可能就是放弃一切。
刚才我们提到的家长所谓的“教育方式”大多只有一个:喋喋不休。它对于孩子的作用就像电击对于试验中的小狗,其实那根本不是教育,应该叫摧残。很多孩子就是这样一步一步被父母逼向了“我行我素”。因为无论他怎么努力,家长看到的、指出的,永远是他的不足。久而久之孩子就干脆什么都不做了,像那只笼中的小狗一样。在这里我把孩子的这种表现称为“习得性反抗”。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成长篇(16)
■
怎么认识并解决这些问题呢?我给家长的建议就是:
第一,首先颠覆一个观念——听话就是好孩子!好孩子的定义究竟是什么?有一个家长跟我说:“我儿子小时候很听话,特别好。”在他眼里,只要孩子对父母言听计从就是好孩子,就挺好。其实这一对待孩子的方式,就是把孩子看成没有自我的木偶,孩子的成长完全依从于外界的价值,他们要依从来自外界无数的好的标准,会形成追求完美主义的人生观,会活得很累很有压力,因为他们毕竟不是超人。好孩子应该有一个更宽的底线——不有意伤害他人、不犯法就是好孩子。父母要学会敢于接受孩子的逆反,让孩子有自己对于生活的主见,发展孩子的自发性而非强迫性才是真正爱孩子。
第二,谁该先理解谁?任何僵硬的关系要化解肯定要有一方先去理解包容另一方。是大人先理解孩子,还是孩子先理解大人?我认为是大人先去理解孩子,试着站在孩子的角度去体会一下孩子的心情与想法。理解的关键是倾听,也就是父母在与孩子交流的时候,先表明自己的诚意,让孩子把心底的话讲出来;孩子讲的时候,即使你不认可,也不要打断。这就要求父母能够不以自己的好恶标准要求孩子,要尊重孩子独立的人格,并愿意以先去理解孩子的姿态与孩子互动,那么一个良好的沟通才可能开始。要理解先了解,了解孩子为什么生气、撒谎、逃学、嫉妒、打架……然后设身处地地体验孩子的感觉,并说出孩子的感觉,接受孩子的感觉,并且在认识到自己错误的时候,勇敢地向孩子道歉。最后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引导孩子认识自己的问题,并适时提出合理的解决之道。
第三,用欣赏的眼光看待孩子。一位专家曾经谈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他说一次几十个中国孩子与外国孩子一起进行某项测验,测验后的分数让孩子分别拿回家给各自的父母看,结果中国的父母看了孩子的成绩后,有80%表示不满意,而外国的父母则有80%表示满意。而实际成绩又是怎样的呢?实际上,外国孩子的成绩还不如中国孩子。这件事情说明中国的父母习惯用挑剔的眼光来看待孩子、看待别人和世界;而外国父母则习惯用欣赏的眼光看待自己、孩子和世界。所以,我建议父母们用欣赏的眼光去看待孩子,并教会孩子善于去发现别人的长处,懂得真诚赞赏他人。
第四,不要剥夺孩子经历失败的权利。失败是一种教训,更是一种提醒。你天天告诉他摔倒了会疼,他没有体会到,理解的也是模模糊糊、似是而非。直到有一天他重重摔了一跤,很疼,他才会真正明白“摔倒真的会疼”这个事。下次当他再次经过这个地方时,他才会自觉地注意。走一些弯路,多一些经历,有一些体会,孩子以后的路会越走越宽广,越走越顺畅。
第五,要学会用正确的批评方法。孩子犯了错误的时候,也要给予严厉的批评。批评孩子钉是钉、铆是铆,说准说透,以质量胜数量,不要把陈芝麻烂谷子都翻出来老账新账一起算。孩子最烦的就是父母唠叨,它会让孩子产生“永无出头之日”的绝望感,更不能不分青红皂白一通粗暴指责,让孩子摸不着头脑,其结果是父母说了很多,孩子却不知道自己到底错在哪里。
第六,家长要不断地学习,并调整自己的教育方法。虽然孩子在家长的眼里,无论多大都是孩子,但是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要根据孩子的年龄进行调整。过分的保护与过多的干涉都是不正确的,不要万事代劳。对孩子的教育不能只注重智力与分数,因为决定人生幸福与否的不是学问的高低,而是人格的健康水平,行为习惯恰恰是影响人格发展的关键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