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好几个知名网站在早期发展的时候,与其他中小网站结成了“互刷联盟”,最终被Alexa发觉,做出排名清零的处罚。即使有的公司没有被处罚,在点击率造假真相败露后,他们无法解释自己在Alexa排名急剧下滑的原因,就往往欺骗客户说自己公司的服务器发生故障。
在那互联网泡沫最大的几年中,国内好多个有名的网站,为了骗洋人的风险投资,就是依靠这种手段刷点击率流量,提高自己的排名,吸引那些傻乎乎不知就里的老外来高价收购。他们这样做,即使卖不出太好的价钱,也能获取小到几百万大到千万上亿的融资。
点击率造假这东西,聪明的国人特别是搞互联网运营的人,确实依靠它赚了不少钱,特别是洋大人的钱。当然,Alexa排名作弊的“代刷”,现在已经是互联网上的“皇帝的新衣”,招术基本不灵。
后浪赶前浪。负责把“村气大脸”水书炒红的那位书商脑子活,他创造性地把点击率造假用于图书出版,确实属于行业“创举”。这种作弊造假,赚的是国内图书市场的钱。虽然是小钱,毕竟也是钱啊。
我私下问过几个搞法律的朋友,如果是某个网站利用虚假数据,从投资商和广告客户那里骗得合约,在中国,就触犯了《合同法》第一章第六条的“当事人行使权利、履行义务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的规定。就是说,如果细究,可能会戴上“商业欺诈”的小帽子。但对于书商和网络写手,点击率造假炒作,目前国内没有任何明确的法律条文来规范,所以大写手们和书商都那么有恃无恐。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无论是我们这些写手还是演艺圈的人,知名度最重要。现在,我就是日浪网写手中当仁不让的‘博客王’,靠,点击率一亿多啊,连我自己都觉得荒谬绝伦!我一个历史水书写手,能有一亿多点击流量,太离奇了!当时我在海角网上百万都遭众人轰批,现在上了亿,倒没人质疑了……呵呵,国人太弱智了!如果手工点击,把100个人累死,把所有的手腕点出毛病,也弄不上去那么多的流量!别说,现在我博客的点击率,看上去每天大几十万,但实际的点击率,确实上升,每天真的能有三四千的点击率,都是因为一帮跟风的读者,他们就看博客排名看东西,对上排行榜的东西趋之若鹜,把我的文章到处粘贴、转发,使得我名气越来越大,最终能成全我,出了大名……”
看“点击率”和“排行榜”买书的氓民(5)
据朋友说,“村气大脸”有一次在北京的书商庆功会上喝醉了,躺在地上耍酒疯,口吐真言。
据我熟悉的网站工作人员讲,点击率造假,一般都要事先在网站上“打埋伏”。比如写明史的“村气大脸”这个点击率造假贼,他提前几个月就在海角网注册了上百个马甲。为了显得这些马甲真实,他要每天不停用这些马甲ID在各个论坛板块发言,这个过程呢,就叫‘养马甲’。日后,他用这些ID打架砸帖,别人点击这些马甲的注册日期和发言记录,就不能贸然断定这些ID是新马甲。
此外,还有一种写手在自己帖子里面制造无数女马甲“争风吃醋”来吸引读者。弄这个噱头,写手本人会很有些工作量,他一会装男的,一会装女的,一会假装白脸劝架,一会装红脸骂人——简直是人格分裂啊。
不过,大多数写手的点击率造假都不一定能成正果,他们反反复复折腾了几个月,如果没有形成像“村气大脸”那样的网络事件,如果没有电视台采访,收效都不大。苦心经营那么多日子,呕心沥血的写手最多能得到书商预付的几万块版税,即使最后这本书卖出更多,乐着数钞票的是书商,写手们也得不到应有的报酬。与他们天天坐在电脑前的苦心经营和痛苦造假付出相比,这点钱少得让人有幸灾乐祸之感。
据我的出版社朋友讲,他曾经在北京见过那位享誉京城的专门“点击率造假”炒作的出版商。连续三年,只凭借“点击率造假”这种噱头炒作,他就能出数本畅销书。这位被业内誉为传奇的商业天才,智商确实不低。
一个出版业的朋友曾向我“揭秘”说:“咳,现在的畅销书,都是无脑小民、网吧虫子喜欢的白话水书。主要依靠出版商的宣传、推广,才能骗倒大批穷极无聊的跟风类型弱智、白痴读者来买这些书。当然,一般的读者,出于好奇也会跟风畅销书。大众读者的趣味,都是根据排名和排行榜走的。殊不知,排名和排行榜百分百都是假的!为了‘村气大脸’那个小子成为‘草根’名博,北京的书商给日浪网博客的两个编辑几乎月月发工资,让他们死推,天天都把‘村气大脸’的博客推在日浪博客头三名,宣传效果真够劲……本来‘村气大脸’的《朱元璋那点事情》只想连续出五本,现在网上火,卖书多,书商准备让他慢慢写,把每本书的字做大,包装成十本……”
听到此处,我抑制不住好奇心,向他打听:
“我有个疑问,比如,博客编辑为‘村气大脸’的博客造假,修改字节,现在竟然把他的文章点击率推到一亿多……如此过分的做法,那些编辑不怕日后事情败露丢掉工作吗?”
“当然不会!像大网站的博客编辑,很少有在公司干过一年的,工作量太繁重了,所以他们不停地跳槽。只要谁给他们好处,他们就有胆帮你点击率造假,反正不犯法。网站即使知道,也是睁一眼,闭一眼……反正最终的结果都是给网站造人气,谁也不会特别较真……点击率上去了,就算当时负责的博客编辑跳槽了,那上亿的假点击率,网站自己也不敢改回来。”
确实,看如今各个网站的造假,太多了!每个网站,大家都想方设法揽人气,点击率造假又不好查证,没人理会一个人两个人的个案造假。而且门户网站不像社区网站,在社区网站,如果弄点击率造假什么的,都有网友在那里盯着,不依不饶;而门户网站流量大,人杂,一般的人,只看点击率高的东西,乱哄哄那么多文章,只要被编辑推到首页放在前几名,宣传效果自然很大。只要一个人卖书成功了,赚钱了,大家佩服他还来不及——现在的写手,书名都叫《……那点事儿》,都把高得出奇的点击率当追赶对象,都处心积虑地在各个论坛安装点击率造假软件搞假人气,对于网络点击率造假,没有多少人真去探究那些写手的文章点击率到底为什么上去……”
看“点击率”和“排行榜”买书的氓民(6)
特别让我大跌眼镜的是,北京那位靠点击率造假炒作卖书的书商,竟然有时候也是个有“良知”的“知识分子”,他对我的朋友还大言不惭地说:
“卑鄙是卑鄙人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想发财,想出名,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就要搞新花样出来!读者,特别是天天上网的、浮躁的读者,根本没有见识。我们书商炒作什么,书店大卖什么,他们就买什么。在如今这个网络时代,网络的力量,大到超出我们的想象力的地步。如果在网上不停地热炒一本书,热炒一个人,比平面媒体影响要大好多。网上受众都是年轻人,买书的也是这些人。特别是‘村气大脸’所写《朱元璋那点事情》这样能让人简单看懂的东西,其实最适合现在读者的口味。可能跟风的读者会想,原来网络红人的水平和我们一样啊,好,我们看着亲切,他网上有名,好,点击买书……你们想想,国内市场多大啊,只要有大众读者群中少数人上当,只要能成为畅销书,我们把中学生读者再骗进来,那样的市场,超出想象,超出想象……”
不仅如此,书商还掏心窝子地表示:“其实,我这人有良心,那些娱乐媒体的浅薄跟风和哄抬,我心里根本看不起。‘村气大脸’的点击率造假,在网上对写手也不公平,人家辛辛苦苦写出东西,因为没有点击率造假,人气就不高,写作热情就会越来越低,劣币驱逐良币啊……这个年代,成功最关键,只要能成功,别人才不管你怎样成功,只会关心你成功的后果和收入!点击率和排行榜,我们领导群氓的读书兴趣,给你举个过去的例子,女作家九丹的《乌鸦》,由于很早能被抬上畅销书榜,卖出10多万本。而她下一本书《漂泊女人》没有炒作,仅仅卖出5000本不到……”
在得知了这么多令人目眩神迷的网上写手为了出人头地而采取的种种手段和伎俩之后,从我个人角度看,我依旧觉得,像“村气大脸”这个靠耸人听闻“百万点击率”成名的草根,他的书确实能吸引不少阅读层次较低的读者。而且,我惊奇地发现,网上也没有什么人去对他的点击率造假产生真的质疑,反而到处响起喝彩和吹捧。
一些朋友甚至认为:
当初,“村气大脸”所有那些被炒作起来的所谓的什么门、什么暴动,虽然都是假的,但他写的《朱元璋那点事情》,在网上能够成为草根成名狂欢的盛宴。从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能进一步使得年轻人关注我们的古代历史,也是一件好事情。
对此,我一位出版界的朋友断然表示异议,他坚定地说:
“网上那些‘草根’读者,许多在文学鉴赏水平方面都很低弱……网络是个大屎堆,不少日常生活中的失败者,说不好听的,蛆虫一样,扎堆找热闹,他们好多人根本没有是非观念,看谁势力大、声音高,他们就和谁站在一起,就在网上谩骂,宣泄他们日常生活的失败感,倾泻愤恨,群氓啊,群氓……你知道,在互联网的欢呼声中,那些参与网上炒作争骂的人,也能从村气大脸的‘草根’胜利,看到他们自己成功的希望。所以,看着我们多数人的读书趣味被造假的书商牵着鼻子走,我不得不怀疑我们社会的集体智商。……而整个出版行业,都知道北京那个书商点击率造假这个秘密。潜规则使然,大家谁都不说,暗中较劲,也纷纷出版跟风书。如今的图书市场,只要能赚到一票,傻瓜才顾及出版水平和质量!唉,这样的出版业,又能出版什么样的好书呢?”
“我看最近的新闻报道,面对出版业滑坡,百家讲坛的教授呼吁电视台应该找‘村气大脸’这样的网络红人到电视上讲课吸引读者,如果这样的人到了央视,说不定又会大火一把呢。”我很好奇地说。
“不行,北京炒红他的书商都说不行……‘村气大脸’,呵呵,书商在上海电视台推过他,让他模仿百家讲坛的教授站着去讲,结果呢,那档节目的收视率和他们在上海地区的卖书率一样,都往下掉。这个哥们的大脸和他浓重的地方口音让观众产生极大的反感,所以,他狗肉丸子一个,上不得正席……只要他话说一多,就容易露馅。书商也只能在网上炒炒多卖点书,这个人没有深度挖掘的价值……”
在“山寨时代”的中国,类似“村气大脸”这样网络红人们的成功,当然不是偶然的事件——如今的普罗大众矫枉过正,他们拒绝崇高,拒绝贵族气息,拒绝任何稍稍高深的学问,拒绝一切与深刻有关的东西——这些可能使得这些被生活的重压驼了背的人更加感觉沉重。
网络红人们的窜红,其实是时代的悲哀——这些原本在任何时代、任何国家都会成为笑料的东西,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