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爱情备胎-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有一次巫昂跑到杭州来采访,就住我家里。《三联》的采访以毫无头绪和揭人痛处著称,反正是非常惹人讨厌的那种。好一个巫昂,一把抱住电话,翻着黄页号码簿一个个打过去,一会儿装作是当事人失散多年的朋友,一会儿装作是合作单位的业务员,专门套别人的话;等我下班回家,她还在那儿打,脸上的表情活灵活现,突然发现她原来有几分坏!
  听说巫昂在三联的时候一向无组织无纪律,每天睡到日头当空方醒,北京那地方又大,所以到单位一般都要下午三、四点了。领导忍无可忍,发起整风运动,规定早上九点必须到单位打卡。这次巫昂倒是很听话,第二天早上八点四十五分就到了三联,在领导惊得合不拢的僵硬表情中收拾好个人物品,递上辞呈一份,从此过上闲云野鹤的自由撰稿人生活。
  再次见到巫昂是某个雨意蒙茸的春天,她慵懒自适地靠在江南驿青年旅舍的户外茶座里,眼神妩媚而风情万种,身边是某著名编剧兼她的男友。我知道她将从此踏上电影的不归路,做一个拳打脚踢的娱乐界女强人,包装三流明星和炒作滥俗绯闻皆信手拈来。好在她在百忙之中还顺便做了一件对社会有点意义的事——帮《每日商报·她他周刊》情感版写专栏。她的嘻笑怒骂拯救了多少白领沉闷的下午,她的快准狠猛打醒了多少世间情痴;虽然有时骂到蛮不讲理,几近于“女万峰”的架势,但终究不废江河万古流,那语言本身的强烈快感,还是让你忍不住在心里大喊一声:爽!
  有一天,巫昂在MSN上碰到我,说她的情感信箱要结集出书了,请我代拟题目。我百思无解,她欣然提示:她的前一本书叫《厨房中术》,这本书可否依例取名《情操》?可惜,这么好的创意居然被编辑给毙了!
  

魔一一:抽抽更健康

  早就听说昂姐有新书即将面试,此消息实在是让人心旷神怡。再加上这次发行的是她做“巫老师”的合集,更是让我私底下默默期待了很久。前段时间隔三岔五就去跟她打听出书进度,通过各种手段希望拿到电子版,先睹为快。
  哈哈,当然,如今我已经得逞了,所以我现在才乐得来写这篇文章。
  按理说,作为昂姐的小闺密儿,不该有如此粉丝一样的举动。她的天才、她的劲道、她的智慧、她的妙语连珠,她的这呀那呀的小宇宙爆发,我自然比许多她的读者有更多机会接触。
  怎么样,羡慕了吧?
  但是有一点,我却是非常非常羡慕那些给她写信的读者的。
  因为,我自己从来不敢跟她咨询任何感情问题。
  虽然号称少女界女魔头,老给别人指点江山,但感情的事情落在自己身上,情商和智商也立刻变成负数。
  如果哪天我落魄到为了个男人,去请教她战略战术,想想肯定会被她暗自耻笑情商过于Q,妄自在“巫老师”身边徘徊那么些时日没有长进。
  很可能会让一颗已经被感情折磨到分裂的小心灵彻底粉碎。
  再说了,说不定我想秘密约会的男人,就正好她认识(谁叫这个世界那么小呢)。即使我用“我朋友最近有点小麻烦……”“真的不是我……”这样的开场白,以我对她的了解,如此狡猾又敏感的女人,不猜出个准,也得想办法从我嘴里套出个十有###。即使她嘴严实,那小秘密放在她哪里,见面聚会也难免会让我脸红。
  曾经有一次,只是有一次,我实在是忍不住,小小试验了一番,想在情感困惑期得到她的帮助,谁知刚倾诉出心情走势。她就立刻拿出大姐姐一样温柔的双手对我进行抚摸和疼爱。
  完全没有了平日里的尖酸刻薄。我忍不住小声问她:“诶,你怎么不骂我呀?”
  “靠,你还真贱呢。”
  哈哈!她一骂完这句,我的心情就好了一半,整个人彻底舒畅了。虽然情感困惑没有得到解决,但是想想看,被抽一下果然有用。
  因为,人嘛,在面对感情的时候,如果遇到解也解不开的问题,大部分都是犯贱,自己跟自己过不去。
  现在我捧着这本书,已经笑得快抽筋过去。
  我们总能从那些活色生香的感情经历里,不小心找到一些自己的影子。过于的迷茫,或者现在的走不出去。
  书名叫《爱情备胎》,我个人是不太喜欢的,我当初给她建议的《巫而不毒》《蛊而不惑》等玄乎的书名被她一一白眼对待。
  在她看来爱情这件事,确实也没什么道理,感觉舒服,然后能过到一起就行。当然最好是强烈得想在一起。这个世界上嘛,最不缺的就是人了。
  可是没办法,我们大多数人在爱情里都还是青春期状态,享受着玄乎的感觉,时刻准备着犯贱,期待被人抽醒。
  巫老师最近很忙,所以她贡献出了这本抽人百科全书,她想必早就预见到,众生包括她的各闺密儿们,她都不一定随时有空抽抽。让大家偶尔自抽一下也是蛮爽的事情。
  怀才不遇跟怀爱不遇的人,想必都有弱智的一面。
  所以,咱们还是都搞一个《爱情备胎》,一起追求两性关系的进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陈艳涛:知心姐姐变迁史
…2006年05月10日13:12 新周刊
  20多年过去,亲切随和的知心姐姐在几代人青春期,扮演了公众德育导师的角色。而今天,新版知心姐姐们提供了一种互动方式,将日常生活中的坚硬内核暴露出来。
  “我——就是知心大姐”
  这是1990年代初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中,葛优饰演的李东宝的台词。在《人间指南》编辑部,李东宝通常是先严肃声明自己虽然是男的,但就是知心大姐。然后用眼神示意戈玲把他的小笔记本拿来,翻到某一页,他开始有板有眼地给电话那头求助的人念格言。那些格言都是鼓舞人心而又熟悉到起腻的,比如“机会,只给有准备的人”;比如“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除了念格言,他还有很多春风化雨、温暖人心的话语和行动,有时不惜牺牲自己的业余时间,甚至惹来不少生活中的麻烦。
  亲切随和、温馨可人的知心姐姐在几代人青春期,扮演了公众德育导师的角色。而今天,“知心姐姐”已变成世故、睿智和锐利的麻辣心理医生。
  老版知心姐姐:人生的意义是什么?
  不得不承认,《编辑部的故事》的编剧王朔很会抓贴近现实生活的细节。上世纪###十年代,几乎各个媒体都有知心姐姐信箱,举国人民都有向知心姐姐倾诉的愿望。
  那时的知心姐姐,几乎是社会德育体系当中的一员猛将。在1970年代出生的专栏作家巫昂眼中,她们“跟居委会大妈差不多,表面上,她们是青少年的朋友,其实,是为家长们和教育体制服务的,为了更好地控制年轻人的种种坏思想,所以,她们一定是谴责与主流价值观相违背的那些事”。
  让巫昂印象深刻的是,在彼时的知心姐姐的回信里,一定会努力地让大家不要早恋、不要暗恋老师、不要当别人的第三者、男孩子不要手淫、女孩子不要抽烟……“她们是一群不值得信任的朋友,当时我就想,我一辈子都不要给这种姐姐写信,宁可给上帝本人写。”
  在专栏作家连岳的印象里,1980年代的杂志上,读者来信的精彩程度,要远胜过知心姐姐的回答。“与当时报纸上乏味的新闻和言论相比,那些涉及到工作、家庭、爱情、人际关系等各方面的来信,显得更有趣味。”
  当年知心姐姐们的精彩回答早已淹没在岁月中,但那些读者来信,那些真实而生动的人生故事,却永远留在了新闻史上。比如1980年《中国青年》的潘晓来信。“人生的路呵,怎么越走越窄……”一问引起了全国上下热血青年的大讨论。 “潘晓”在信中问“什么是人生的目的?”“人的本质是不是自私的?”“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人生信条对不对?”这些今天看来普普通通的问题,在当时引起了极大反响。
  写信的“潘晓”是两个人的化名。男的叫潘,20年后却在“中华英才网”上主持一个“老潘信箱”。“如今,我用互联网在与那些年轻人继续着同样的事情。或许这是我无法打破的一种宿命吧。”潘做了知心姐姐后,却再也没有读者向他问一个有关人生意义的问题。他们问他“一个人一年跳多少次槽比较好?”、“我们是否处在一个用财富来证明成功的时代?” 、“对待欠薪企业怎么办?”
  “人生”太大、太空。如今困扰年轻人的,是谋生,是就业,是跳槽。20多年过去,人们的视线从形而上的思索回落到对现实的焦虑。
  不可否认,当年亦有偶像级的知心姐姐。早期《女友》编辑部就盛产幽默、温情的知心姐姐。远在中国台北,还有罗兰和三毛。除了写她奇特有趣的经历和浪漫动人的爱情,当年的三毛,还曾经是个聪明体贴的知心姐姐。她文集中的《谈心》就是一个知心姐姐信箱。她的回信真诚恳切,将文字的动人心处发挥到了极致。
  为什么上世纪80年代的知心姐姐扎堆,还能成为偶像?
  北大教授张颐武认为:那时候社会比较封闭,青年获得信息的能力很弱,内心有很多焦虑无法排解。人们也想当然地认为青年是一张白纸,因入世不深而需要别人启蒙,需要精神导师来告诉他们人生的路该怎么走。那时也没有心理医生,很多心理问题被阐释成一种思想问题,比如小资产阶级思想等。不像现在,精神上的焦虑不安会被解释成一种心理甚至生理状况。
  而今天,年轻人可以通过网络找到各种问题的答案。有了心理问题,还可以求助于心理医生。这一切的必然结果是:大家不需要全知全能的精神导师——老版知心姐姐了。
  2001年年底,《中国大学生》杂志竞聘情商博士执行主编现场:一位女编辑说她人生经验丰富,绝对可以胜任一个知心姐姐的角色。但年轻的编辑汪海明,对于她的此项“优势”表示了轻蔑:“在网络时代,知心姐姐这种东西早已过时,根本没必要存在。”。竞聘的结果,是年轻的汪海明胜出,而他的那番斩钉截铁、毫不留情的话,仿佛是给老版知心姐姐下了死刑判决书。
  新款知心姐姐:什么是道德底线?
  巫昂也有个信箱,在杭州的《每日商报》坐镇当“巫老师”。很多来信和她的回答都被收罗在她名叫“巫昂的春药铺 ”的博客里。
  这个新款知心姐姐在广大等待抚慰的读者心目中,是“那种火爆型的老师,一开口就是一派刻薄的骂词,对失恋者不予安抚,偷情者不予体谅,被抛弃者不予同情,意欲自杀者,不予开导”。
  巫昂说:“我自己觉得这样比较够劲,和风细雨、语重心长,非我所长。”与巫昂遥相呼应的,是连岳在《南方周末》、在《希望》、在《上海一周》,王尔冈在《城市画报》上所开的类似专栏。
  新版知心姐姐们普遍牙尖嘴利。《上海一周》上的连岳,嘲讽起人来丝毫不留情面。常见一些颇有文采、扬扬自得的小资女人被他羞辱得无地自容。但稍作调整,她们还会来继续看他幽默甚至尖酸刻薄的来信点评。
  “现在的年轻人都是像韩寒那样的,不需要全知全能的精神导师,妄想指引他们走上所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