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乱世古惑仔:夜三国,三国夜-第8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化届的地位啊。

  只是这些信件里面基本上都是捧张昭臭脚的,全文的大概意思就是放眼江东也就是张昭他一个牛逼人类而已。

  言外之意,有意或者无意的把孙策给瞥到九霄云外了。

  虽说张昭比较猖狂,但是孙策毕竟是自己的老大,这事说吧,扫老大的面子,不说吧,好像自己心里有鬼——正犹豫呢,孙策已经知道了(孙策是怎么知道的?靠!哪个年代没有打小报告的?),很大度的说:没有事,张昭先生,别闷着啊,你就是我的管仲啊,大贤人,这是我的荣耀,把你放在你适合的岗位上为我所用,那么别人夸赞你不就是夸赞我吗?

  这么一说,张昭释然了,这样的老大不跟跟谁啊!

  孙策就是这样,性情中人,感觉是自己佩服的那一种,的确是有才华,还可以争取过来,就绝对不会吝啬的,不管是银票、官职,更何况是几句表扬的话了,而恰恰是这几句表扬话正中下怀,文化人张昭喜欢的就是这个,士为知己者死嘛,在他们看来,票子固然重要,但是有人看好你,表扬你才是更加令人激爽的,理解万岁嘛。

  所以,张昭就要死心塌地的为孙策,或者说是为孙氏政权效力了。

  其实张昭肯死心塌地的为孙策卖命还有一个关键因素,就是二人的政治立场没有根本分歧,张昭跑到江东来只不过是权宜之计,有朝一日回到北方中央那里尽自己一份绵力才是他的最终目的,不要忘记,张昭最精通的是什么书——《春秋》啊,而他身后留名的作品也是《论语注》,书是影响人的,尤其是在钻研进去的情况下,在张昭的心中,中国只有一个。

  而孙策此时此刻的野心恰恰把他和张昭联系在了一起,和陶谦不同,任谁都可以看出陶谦这个鸟人属于占着一块根据地当土皇帝的主,而孙策对袁术用心思,对刘表用兵,乃至敢摸曹操的屁股,都不仅仅是体现了青春期的躁动,实在是有着远大的政治抱负,不管之后的孙策是自己想当皇帝还是当第二个曹操,第N个周文王,至少眼下二人是不谋而合的,这也就是孙策对鲁肃的三国论不感兴趣,张昭一直看不上鲁肃的根本原因。

  只是可惜,孙策命短,宏伟蓝图只是在脑海中构思,只是在和张昭等人闲聊中提及,还没有着手实现的时候就挂掉了,以至于江东风云突变,一朝天子一朝臣嘛,孙权上位,注定有些政策和孙策相左,尤其是在基本政治立场上二人更是南辕北辙,鲁肃的闪电回归就是最好的表现。

  而作为孙策生前最为仰仗的人物张昭,自然不会当一个看客,他自己的个性不允许,孙策也不允许,他想让后继者继续按照自己的宏伟蓝图去实现他未竟的理想。

  矛盾和悲剧也正是由此产生了。

16—11:临危上位的孙权(7)
平心而论,孙策还是很看重张昭的,这并非是简单的收买人心或者是给名人戴高帽,你好我好大家好。所以,放着一批老爸孙坚留下的革命火种,放着张紘这样的社会名流,放着周瑜这样的发小,临死的时候,孙策还是选择了张昭作为托孤对象——“策临亡,以弟权托昭,昭率群僚立而辅之”。

  这句话凸显了两个意思:一是所谓的“外事交给周瑜,内事托给张昭”很要推敲一番,因为这句话说的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带头大哥只有一个,那就是群臣之首张昭。而被忽略的事实是史书中还有一条记载——“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

  如果去掉“仲谋”二字的话,你会以为这是N年后刘备对诸葛亮说的话,其实这是孙策对张昭说的,同样给予了信任亦或者说是压力。

  但是张昭做的很好,事实上就是这样,越是给与他取而代之的权力,越是不会去做了,不是为了所谓的脸面或者说是流芳千古那么简单,这种因素当然有了,不过最主要的还是一种承诺,对前任老大,自己的知己,江东的未来还有自己人格的一种承诺。

  所以,在孙策死后,我们没有看到一个取而代之的张昭,而是尽心竭力辅佐孙权的张昭,当时的局势是何等的混乱啊“天下纷乱,擅命者众”,孙策还没有来得及把自己的恩泽和孙氏政府的恩泽推广开来就撒手人寰出现这种局面是很正常的,张昭要浑水摸鱼也是很正常的,但是他却做到了让江东士人“得用自安”,——比证监会那帮鸟人强多了。

  这只是一个开始,而后的张昭也是做的很出彩的,不要以为他就是一介书生,出点点子,做个文案策划什么的拿手,打仗也是没有问题,不要忘记了,当初可是“文武之事一以委昭”,当孙权领兵在外的时候,是张昭看家,镇守着孙氏企业,当个称职的大管家,黄巾贼叛乱,是他亲自摆平的,孙权在前面攻打合肥丢尽了脸面的时候,张昭在后方却是干的有声有色,先是*匡琦,然后是扫平了豫章匪患,虽说蟊贼和曹操的正规军不是一个档次,但是张昭手里的也只是地方武装,精锐还是在孙权那里啊。

  所以说,张昭的文功武略其实都是不可低估的,但是,很遗憾,这些东西在《三国演义》里面根本就没有体现出来,小说中和电视剧中留给我们印象最深的无非是一个白胡子老头在大众偶像诸葛亮面前摇唇鼓舌,最后被骂的一败涂地(从这个角度来看,最惨的不是张昭,至少他还活着,而王朗都被骂死了),别他妈的和我说什么这是为了艺术啊,为了人物的刻画啊之类的,我靠,为了塑造一个高大的艺术形象就一定要把历史上本来就不差劲的标准人物埋汰的体无完肤吗?把一个一米八的大个子说成是一米六的侏儒吗?!咱们活着的人被人在身后议论编排都不舒服,何况是被打击对象是一个死人?厚道点吧!

  说远了,总之,张昭这辈子鞍前马后的出力不少,完全是为了当初对孙策的承诺,而孙权呢?也没有虐待张昭,一直是“待遇尤重”。

  既然张昭有本事,够忠心,还被孙权以师长之礼对待,为什么还要说他在东吴的政治命运有点悲剧色彩,被在下划分在不得志一类人的圈子里呢?没有办法 啊,谁让他是一个高级版沈友呢?

16—12:临危上位的孙权(8)
张昭的脾气不咋地,别看书看得不少,但是是个直肠子,经常管不住自己的嘴巴,如果他看到不爽的事情就一定要提出来,尤其是对于孙权。

  这一点,虞翻虽然也干过,沈友也没有掉队,不过至少他们两个都有臣子劝谏老大的味道,即使是虞翻躲酒那一段,也是很有司马迁笔下“滑稽列传”中的人物的风采。

  张昭则不然,完全是居高临下的对孙权的训斥,即使是诸葛亮对待脾气看上去不错的阿斗都没有过,但是,他张昭敢这么对待孙权。

  一切只是因为他被人们看作是孙权的老师。

  老师,就要有点老师的样子,就要管住自己的学生,不让他犯错误,家长(孙策)既然把孩子托付给我了,我就要对他负责!帝王?不错,那就不能打手板了,不过骂几句还是可以的吧?

  单单从这个层面来看的话,张昭和孙权之间的关系也就很明朗了,老师收拾学生,学生顶嘴——反抗——对立——屈服,最后毕业的时候对曾经铁面无私的老师感恩戴德,痛哭流涕,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曾经当过学生的我们应该是习以为常的画面,只不过因为一个是张昭,一个是孙权才有了不一样的味道,看着他们拌嘴才有了一丝偷窥欲的满足感。

  第一次二人爆发激烈的冲突是在武昌钓台的酒会上(奇怪了,怎么又是在酒会上,孙权这厮有瘾啊),喝到一定点上后,我们的孙大英雄又高了,把持不住自己,开始带头玩泼水节,弄得大家身上湿漉漉的,嘴上还说:今天一醉方休,喝倒就是喝好!不然的话谁都不许走!

  话已经说到这个程度上了,估计放在今天,早就有一帮无耻小人歌功颂德,赞扬领导的与民同乐了,但是当时还真有把孙权的话当作放屁的人,不用说了,自然是本回书的主角,张昭同志。

  孙权话音未落,张昭立刻起身,板着脸走出去,跑到自己的专车里面不出来了,没有办法,毕竟没有散场,就这么回家的话估计第二天狗仔队们又该大呼小叫了,多不和谐,还是找一个清静的地方呆会吧。

  即便是如此,孙权也是感觉有点丢人,于是就跑了过去,嬉皮笑脸的对张照说:老师,怎么又生气了?(咦?奇怪,为什么要说又呢?)这只是娱乐娱乐嘛,放松一下,不要总是板着个脸啊!

  主公,张昭依旧是严肃的样子:当年商纣王也是泡在酒池肉林里面醉生梦死,他也说是只不过是娱乐娱乐,做不得真,结果呢?还不是亡国了?

  这话把孙权噎的够呛,酒醒了大半,感觉比较无趣——任是谁都不会被人这么冷嘲热讽之后还有心思继续痛饮的,插上一句,自古以来,准确地说是自从春秋战国以来大家都喜欢拿商纣王说事,动不动就是酒池肉林,鹿台高丈,什么炮烙之刑啊的,殊不知,和后人比起来都是小儿科,就算是孙权的后人孙皓,动不动就拔人脸皮,商纣那算是什么啊,而且我们仔细观察一下就会发现,有关商纣王的糜烂生活虽说是大同小异,不过酒池肉林的规模和储藏量,鹿台的高度,都是呈递增趋势,简直像每年必须增加的GDP,必须完成的任务,里面有多少水分那是心知肚明的了。

  但是,没有办法,已经名声在外了,所以,足以牛叉到把孙权的酒吓醒的地步,即使是再*再*的皇帝都要在商纣面前卑躬屈膝,何况是还有上进心的小孙同学了?

  所以,这一回合,张昭算是赢了。

  不过,只是暂时的,别忘了什么叫做好了伤疤忘了疼,虞翻也有在孙权酒桌上撒泼的案例,足以说明孙权没有改正。

  但是,这个也算是小事了,君臣二人还有爆发大规模武装冲突的时候呢,放眼三国,即使是整个五千年文明,这种事也是凤毛麟角啊,张昭应该感到荣幸,名垂千古了。

16—13:临危上位的孙权(9)
这件事是由于远在辽东的公孙渊引发的,而且时间已经要追到孙权称帝之后,不过,由于事件太特殊,太具有典型意义,可以算得上是孙权和张昭二人的里程碑时刻,所以,单拿出来说说了。

  按理来说,公孙渊千里迢迢的“投奔”孙权,很是蹊跷,中间隔着一个偌大的魏国啊,岂不是引火烧身?即使是按照远交近攻的外交原则,公孙渊也没有和魏国掰手腕的资本啊。

  所以,这很有可能是一个阴谋,公孙渊在魏国那里讨不到什么便宜,又有被灭的危机感,于是就妄图跑到孙权这里来求援,妄图拉上个垫背的。

  张昭就是这么看的,而且还进一步分析,认为最坏的结局是被忽悠了,派去的使臣根本就回不来,让人笑话。

  但是孙权不听,有点像着魔一般的答应公孙渊的要求,派使臣去辽东封他为燕王。

  其实这个心情很容易理解,三国称帝中,孙权是最晚的一个,甚至还不如阿斗,不过当皇帝的欲望可以说是最强烈的,他最希望的就是得到别人的承认,很可惜,曹操想要的只是一个和自己一样牛比的儿子,蜀国想要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