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幸福经济学-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解振华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
  2009年11月于北京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序二(1)
美国房地产业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以及随后引起的全球经济危机,使全世界人民的幸福程度都下降了。这种时候人们相信,失业、收入水平降低是不幸福的。各国的政策都转向了应对危机,刺激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引起人民不幸福的全球气候变暖、环境污染等问题似乎被淡化了,在政策层面它们被自动放到了次要位置。但是,当世界经济走出衰退,恢复增长以后,石油价格再次上升,资源供给的矛盾再次出现时,人们就会再次把环境污染、资源和能源价格上升、应对气候变化提到更高的议事日程,把这些因素作为影响人民幸福生活的重要因素进行处理。
  2003年以前,我的研究领域主要集中于技术创新和经济分析。2003年中国经济进入高速增长周期,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作为一名技术经济学者,我本能地意识到,解决经济增长与资源和环境的矛盾既需要技术创新,也需要调整经济制度,尤其是需要重建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经济手段,引导企业和民众关注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2003年初,我有幸认识了时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现任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的解振华同志。他正确地认识到,环境保护问题实质上是一个经济问题,仅仅靠技术和行政管理,无法从根本上解决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污染。经过几次交流之后,我们达成了很多共识,并开始从技术经济角度研究环境保护和循环经济的理论与政策问题。2005年开始,在解振华同志的全力支持下,我有幸承担了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的两项重大课题的研究。一是“中国循环经济战略”;二是“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预警”。这两个课题组都邀请了国际上著名的经济学家、环境经济专家、循环经济专家共同合作。在“中国经济增长与环境预测预警”课题组内有一位经济学家,加拿大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的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他对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评价研究到了痴迷的程度。他从人类生存和发展本质角度,分析什么是幸福以及怎样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完成了我们的合作课题后,他完成了他的新作《幸福经济学——创造真实财富》,这是一部热情洋溢的书。他对人生意义的探究、对幸福内涵的研究、对幸福的定量分析思路、对财富和可持续发展的认识、对经济核算的分析,都给了我们清新的感觉。得知他完成了新作,我便与他联系,希望把他的新作翻译成中文,让中国读者分享他的成果,学习他的新知。他欣然同意了我的请求,并为中译本专门写了序言。
  于是,我与我的同事和学生共同研读他的著作,并进行翻译。但我很快发现,真正读懂和顺畅地翻译他的著作并非易事。因为这本书涉及的内容和专业领域实在太广泛了,既有很深刻的哲学思想,又有大量的历史故事,既涉及自然科学知识,又涉及社会科学中多学科的内容,既有高深的定性描述,又有严格的环境与经济定量核算内容。幸亏我的这些同事和学生大多具有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交叉的知识背景,并具备较好的数量经济学背景。即使如此,我们仍然感到了翻译的困难。呈现给大家的中译本仍然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希望广大读者在阅读此书时,能够对我们翻译中的错误和不准确之处给予指正。

序二(2)
本书由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综合研究室主任龚益教授牵头翻译并进行校译,由中央财经大学网络信息中心副主任林琼教授、聂欧、张忠向、张小方、卢宜官、李新中、王春光、张然、白泽慧、齐海英、杨彤等翻译。
  我本人只是对本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研读,并与各位翻译者就一些内容的译法进行了多次磋商。虽然我努力了,但由于水平所限,我所做的工作仍然算不上译校。但我通过对译稿的研读,还是有所收获和体会。仅提出几点,希望与读者共享。
  一? 于幸福
  幸福涉及人生的真谛。我们为什么活着?为什么不辞辛苦地学习、劳作?我相信,大多数人会回答:为了追求幸福。每个人终其一生都在追寻幸福。可是,幸福是什么?为了对幸福进行描述,我向几位朋友征求了他们的答案。
  李金平认为,索求少一点,欲望少一些,知足并进取,身体健康、心态平和,有个人的空间和挚爱的人,有三五知己和喜爱的事业,有富济天下、穷善独身的思想,在生命尽头,回首无悔,这就是幸福。
  刘建一认为,幸福不等于财富但与财富有关;幸福不可触摸但可以感受;幸福不可度量但可以表达;幸福不能改造自然但可以创造和谐世界。
  王冠军认为,幸福是一种主观的、非物质的感觉。
  杨黎明认为,幸福是对生活的感受,是个人愿望实现的满足。
  翟勇认为,幸福是一种感受,受客观世界影响,幸福是追求幸福的过程。
  人们对幸福的定义不同,首先是因为人们具有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社会地位、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收入水平,不同的人想得到的幸福不一样。
  有人提出了最低的幸福标准:监狱里的犯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医院里的病人没有我们家的成员,身体健康,吃得饱,穿得暖,睡得着。对于很多人来说,这样的幸福很容易实现,但对于有些人,却很难实现。
  有人说,幸福不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多,而是我想得到的比较少。这把幸福与欲望联系了起来,并且成了一个相对的概念。
  还有人说,幸福就是按照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生活,只要这种方式不伤害他人。这种说法意味着幸福有外部性,要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如果你追求幸福使别人变得痛苦,这就离开了帕累托最优状态。
  也有人说,幸福就是个人愿望得到满足。饿了有饭吃就是幸福;累了能休息就是幸福;孤独了有人陪伴就是幸福;工资涨了是幸福;住的小房子换成了大房子更是幸福。按照这种理解,随着愿望不断得到满足,幸福感会越来越强烈。那么,愿望满足以后还会幸福吗?幸福的边际效应是否会发生突降?一个愿望的实现会使你幸福多久?今天感到很幸福的事情,明天就会感到一般幸福,后天可能就成为常态了。变为常态还幸福吗?只有变化才能带来幸福吗?引起幸福的愿望会不断升级吗?
  还有人认为,比别人好一些,就是幸福。不管是哪一方面,只要主观上认为自己比别人好,就会幸福。这也许可以归纳为心理愿望定理,就是要比别人好一些,否则就不幸福。这种观点反映了人的幸福感是在与一个参照系进行比较中获得的。
  贫困的学生因凑足了学费而幸福;乞丐因饱足一顿而幸福;庄稼汉因久旱逢甘露而幸福;久病的人因康复而幸福;热恋中的女孩因得到男友送的玫瑰而幸福;含辛茹苦的父母因子女平安孝顺而幸福……类似的幸福我们可列出几页纸。那么,我们会再向深处问,不愁学费的学生幸福吗?吃饱饭的人幸福吗?健康的人幸福吗?这些说法表明,幸福具有相对性,是在与以前不幸福的状态,或与不幸福的人进行比较而感知和体验到的。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二(3)
似乎我们不可能把幸福的内容一一列出来。因为每个人在不同的生存条件下和不同的环境中(例如不同的家庭)生活,其愿望是不同的,即使处于完全相同的生存环境下的不同个体,也会因其内在精神诉求不同而存在不同的愿望,因而,他们的幸福感会有相当大的差异。所以,幸福是人类个体对生活环境和条件的主观满足感。满足的人会幸福,不满足的人就会不幸福。外界条件的变化很难长期改变人们的幸福感。因为幸福感是随着外界条件的改变而变化的。
  二?关于幸福的影响因素及其核算
  自古以来,幸福不仅是人生的追求,而且也是社会政策的追求。对幸福的追求是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动力。把人民幸福作为社会政策的目标,是想通过政策干预,改善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以便使人们增强幸福感。这就暗含了一个假设,即影响人们幸福的因素是可知的,对不同的个体具有普适性,至少有一部分因素是如此,因此,改变这些因素,会从外部增强人们的幸福感。
  但是,前面对幸福的各种定义告诉我们,影响人们幸福感的主要是人们内在的心理欲望,而且这种欲望随着环境的改变而变化,并且在个体之间会进行比较,从而引起攀比效应。这就对政府的幸福政策提出了极大的挑战。制定政策前,必须充分了解影响社会成员幸福的共同因素。
  从研究角度讲,人们的幸福感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于个体的人格特质。社会经济政策要起到普遍提高人们幸福感的作用,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必须聚焦于人类幸福感的共同影响因素;二是不能在增强一部分人的幸福时给其他人造成痛苦。
  由于幸福感带有强烈的个体人格特性,影响人的幸福的因素也具有强烈的主观特征。这使得在政策层面寻找影响幸福的因素面临很大困难。但是,通过大量的调查统计分析,人们还是找到了一些带有共性的影响因素。比如,人的欲望(在经济学上它与未来收入预期具有很大的相关性)、社会治安情况、收入水平、邻里关系、与周边其他人的差距等。由于幸福涉及太多的心理学、社会学和生物学因素,因此,每一个研究者都会根据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兴趣,从不同角度分析影响幸福的因素。
  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主要从哲学和经济学角度切入,对幸福进行研究。因此,他为这本书加了一个副标题——创造真实财富。他认为,人们的幸福与财富有关,但幸福不能与传统经济核算中的财富成正比,很多财富与幸福无关,甚至会降低幸福感。他寻找的是能够使人幸福的“财富”。只有能够增加人的幸福感的事物,才会构成人们的真实财富,才应该是政策激励人们去创造的财富。从这个意义上说,幸福本身是创造财富的核心目的。他对财富一词进行了追本溯源,得出了“财富是通往健康的工具或道路”的结论,这似乎很有道理。健康不正是人类追求的最高境界吗?想象一下,如果没有健康,所有的物质财富都成为身外之物,人还会幸福吗?马克·安尼尔斯基教授指出,“财富不再只是狭隘地被定义为物质财产的货币价值,而且必须包括许多经常是无形的东西,它们影响着我们的生活质量,其中包括我们精神的康乐、希望、幸福、游玩的乐趣以及人际关系的密切程度。这些曾被罗伯特·肯尼迪敏锐提及的属性,正在从我们当前流行的经济发展测度手段(即GDP)中消失”。基于此,他对传统经济的以GDP为主要指标的财富核算方法提出了尖锐的批评。按照他的思想,创造幸福,就是创造财富。反过来说,创造财富应该使我们幸福,不能使我们幸福的财富创造活动是没有意义的。在这样的逻辑下,幸福与真实财富是等价的。这就使得经济学回归到了其原始的真正含义,不仅仅是研究稀缺资源的利用效率及其利益如何分配,更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