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清和-第10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不合适。
    自己穿不了,不如发给百姓,改一改或是拆出棉花,都可行。
    “甚好!”
    燕王抚着颌下短髭,欣慰的看着儿子,点了点头。
    随军出征这些时日,朱高煦和朱高燧都成长许多。虽说张扬依旧,傲气不减,却少了几分鲁莽,多了几许沉稳,怎不让燕王欣喜。
    世子守卫北平,表现可圈可点,还有着谦逊的名声,在文官中的口碑相当不错。但朱棣最喜欢的依旧是次子朱高煦。
    上马打仗,临军冲阵,性格豪爽。
    战场上拼杀出来的,才配称是他朱棣的儿子!
    朱高燧年纪轻些,勇猛也不下于兄长。比起不能随军,更像个文人的朱高炽,燕王忍不住叹气,若是三个儿子能捏到一起,互相平均一下该多好。
    可惜世无完事,现实终究存在遗憾。就算神仙无法事事如愿,更不用说他这个凡夫俗子了。
    真龙?
    不过是骗一骗世人罢了。
    粮食棉袄发放完毕,燕军继续向南进发。
    同德州一样,得了衣食的百姓相携守在路旁,为大军送行。
    寒风中,见有古稀之年的老者,燕王立刻下马亲自搀扶,并解下斗篷,披在老者身上。
    “耆老如此,折煞本王。”
    老者颤颤巍巍的被燕王扶着,眼中含泪,声音有些模糊。老者的儿孙跪在地上给燕王叩头。
    “殿下慈爱。”
    “殿下千岁!”
    两次粮税交过,又有朝廷大军就食征粮,若非燕王殿下下令放粮,这个冬天定是难熬。家有老人和幼子的,更加感激燕王恩德。
    很多人不由得埋怨南京的皇帝,竟然能免了江浙的重税,为何不免了山东?除了交税还要被征粮,日子过得还不如洪武朝!
    若非孟清和在德州献策,燕王压根不会放粮,只会在临清等地屯军练兵。届时,百姓遭受苦难更甚,哪里会夸赞燕王仁慈,不骂他是朱扒皮就不错了。
    蝴蝶翅膀轻轻扇动,造成的影响,连扇翅膀的孟十二郎都没有料到。
    扶起老者,两次长揖到地,燕王跃身上马,满脸正气的说道:“孤奉太祖高皇帝遗训,起兵靖难,为扫除朝中奸臣,清君侧!皇帝久在京城,不出皇宫,不闻世情,受奸臣蒙蔽,不恤黎民,废祖宗之法,令人痛心。孤为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之子,皇帝叔父,绝不能坐视!必将扫除奸臣,荡平宇内,还天下一个安宁!”
    这样的话,燕王从建文元年开始说,说到现在,几乎是张口就来。
    对仗工整,情感真切。
    在朱棣口中,起兵靖难代表着正义!
    不管旁人信不信,总之,举着靖难大旗的朱棣和追随在旗下的造反者们都是坚信不疑。
    论脸皮厚度,五个建文帝捏起来也比不过一个永乐帝。
    搞封建迷信和做戏造势的手段,学院派的朱允炆,更是拍马也比不过社会经验丰富的不良中年朱棣。
    德州开了个好头,在临清等地,燕王的仁爱之名稳压建文帝一头。
    地方官员携印跑路的越来越少,借机跳槽的越来越多。
    燕王和建文帝是叔侄,说白了,都是给老朱家打工,用不着太过挣扎。况且,民间盛传燕王慈爱,甭管真慈爱还是假慈爱,此时跳槽,总比狼狈逃跑再被燕王手下军队抓住要好。
    山东境内,燕军兵锋所指,无人可挡。凡铁蹄所过之处,官员闻风而降。不降的,要么拖家带口的跑路,要么坐在衙门里等着光荣那一刻的到来。
    朝廷大军已到山东,没有同燕王正面对抗,只试探性的出兵奇袭,不出意外都被打退。派出去的将兵基本有一个算一个,全都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
    盛庸并非真正的胆小怕事,不敢同燕王正面作战。如果他真是这样的人,就不会与铁铉共同防守济南,力拒燕军数月。
    示敌以弱,是有另外的打算。
    在燕军继续向济宁进攻时,盛庸终于召集麾下将领,道出了真实的意图。
    “月前,我军军饷尽于德州沧州,士卒困甚,将领疲敝,燕逆气势大盛,非战之机。如今,燕逆连战连捷,月下数地,必生骄狂,我等不若以逸待劳,设伏于其必经之处,备火器弓弩,诱其入阵,不能斩杀亦可生擒,此全胜之计。”
    话落,帐下的参军都督等没有马上附和,反而面现忧色。
    主帅的意思很清楚,他要出城设伏,同燕军在野战中决出胜负。
    这不是拿生命开玩笑吗?
    燕军实力强悍,据城坚守的胜负都在五五之数,还要野战?
    耿炳文的三十万大军在野战中败给朱棣,退守真定才保住几万人。
    李景隆手中的军队,前后加起来超过百万,同样成了燕王面前的一盘菜。
    盛庸麾下将兵不到三十万,一半都是从河北德州等地退下的败军。将领之中,除了平安没几个能拿得出手,冲上去就是给人砍。况且平安也为皇帝的主帅任命耿耿于怀,未必会尽全力。这种情况之下出城和朱棣野战?
    刷忠义刷勇敢,也不能这么玩吧?
    众人的神情全都落在盛庸眼中,议论之声也传进了他的耳朵。
    盛庸没有出言喝斥,只道:“据城坚守,我等又有几分胜算?”
    帐内顿时一静。
    “出城野战,胜负难料。然困守城中,助长燕逆之势,再失数地,我等必败无疑!”
    “总戎,此言未免……”
    宋参军刚要开口,却被盛庸凌厉的目光逼了回去。
    “食君之禄忠君之事,畏首畏尾,不过贪生怕死,徒令人耻笑!燕逆势大,我等搏命一战,即便身死也将名存史册,死而无憾!”
    军令压下了争议之声,众将低下头,再无人反对。
    为激励士气,盛庸下令设宰牛宴犒赏将士,并在宴后着全副铠甲,登点将台,誓师励众。
    盛庸拔出长刀,高声说道:“与燕逆决死,背城而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
    偌大的校场中,只有一个人的声音回荡。
    一遍又一遍。
    “决一死战,有进无退,有生无死!”
    慢慢的,附和声渐起。
    经历过太多次的失败,南军近乎忘记了热血沸腾的感觉,丧失了拼死一搏的勇气。
    随着主帅铿锵的声音,战士的荣耀,将帅的斗志,一点一点被燃烧起来。
    同样是大明的军队,燕军悍勇不假,却不是个个三头六臂,同样两条胳膊两条,肩膀上顶着一个脑袋,不过是战场拼杀,死了,能拉上一个也是够本!
    斗志溢满胸腔,即便是死,也要奋力一战!
    校场之上,将士的吼声震天。
    盛庸高举长刀,一直没有落下。
    哪怕成为了南军统帅,在久经沙场的燕王看来,盛庸仍是个无名小卒,压根不被放在眼里。
    盛庸的确不是名将,他甚至打不过平安和徐辉祖,但对朱棣,他有着旁人不具备的优势。
    从真定到北平,从郑村坝到白沟河,河北到山东,从德州到济南,这个无名小卒一直在战场的第一线,一次又一次被燕军打败,一次又一次领教到了燕王的厉害。
    后世有句话,失败乃成功之母。
    从失败中,盛庸不停的思考,不断的取得进步,逐渐摸透了朱棣最擅长使用的战术。
    被敌人了解,是一件相当可怕的事。
    正如朱棣了解李景隆,依靠对他的了解,接连挫败朝廷大军。平安了解朱棣,如果没有李景隆这个草包上司,没有折断帅旗的那阵大风,白沟河之战或许会换个结果。
    盛庸终于研究出了能战胜燕军骑兵的方法,而朱棣却并不了解盛庸,相反,还很轻视他。种种原因叠加起来,注定自靖难以来未曾遭逢一败的燕王,将遭受人生中最惨痛的一次滑铁卢。
    继铁铉之后,盛庸也光荣成为了永乐帝黑名单中的一员。
    燕军仍在前进。
    十二月甲午,燕军下汶上,夺济宁。
    盛庸率兵避其锋芒,进驻东昌。
    南军的行动很隐秘,按照盛庸的话说,咱们悄悄的进城,小心的挖坑,放箭开枪的统统不要。
    为引开燕军的注意力,盛庸派遣先锋将领孙霖在滑口设伏,不求战胜,只求麻痹对方。
    接到这个任务,孙霖的心情很复杂。
    按照主帅的意思,这次伏击是为麻痹敌人,令燕王误判己方战力,轻敌冒进。
    往深处想一想,主帅为何将如此“重要”的任务交给自己?是因为信任自己,还是认为自己是个草包,不用演戏都能让燕军低看一眼?
    孙霖不愿深想,想多了都是眼泪。
    虽然心酸,孙霖率领的前锋军还是忠诚的执行了命令,成功的被燕军斥候发现埋伏,完美的被燕军一次冲锋击败。
    孙霖原本能逃走的,不想敌阵中突然冲出一个杀神,浑身似罩着一层有形的煞气,长刀举起落下,一刀一个,不管指挥还是小兵,遇上就砍,动作相当利落,利落中带着饥渴,好似平生以砍人为最高追求一般。
    按照孟十二郎的话来说,绝对的死神来了。
    孙霖很幸运,又很倒霉。
    幸运的是,在被浑身煞气的沈瑄砍死之前,先一步被燕军千户刘江劈下了马。
    不幸的是,堂堂一个先锋将领,二品的都督,竟然被一个千户生擒,这样的遭遇着实让他抬不起头来。
    其实孙霖大可不必如此。有被孟十二郎两刀砍死的杨松专美在前,他好歹是被千户生擒,不值得沮丧。
    刘江至少还有五级战斗力,孟清和官再大,战斗力也是渣渣。
    拿下孙霖的前锋部队,沈瑄终于实现了本次战役中零的突破。他开始认真考虑,今后上战场要不要把脸蒙起来,否则敌人见他就跑,要么嚎上一嗓子,想继续凭战功升官,难度实在太大。
    十二月乙卯,燕军终于抵达东昌。
    盛庸麾下军队早已做好准备,严阵以待。
    见南军出城迎战,且多为步卒,燕王当即下令,杨铎与郑亨为前锋,率领骑兵冲击军阵左翼。
    沈瑄被留在了大军之中,至于原因……燕王默默转过头,拳头抵在嘴边咳嗽两声,他这侄子委实太过彪悍了点。为了大军,暂时压阵吧。
    杨铎和郑亨的进攻十分顺利,骑兵冲到面前,南军左翼瞬间大乱。
    燕王认为战机已到,抽出长刀,下令全军进攻。五六十万的敌人照样砍,区区二十几万人,根本不被他看在眼里。
    南军再次大乱,燕王亲自率领蒙古骑兵冲阵,左砍右杀,相当的顺利。
    兴奋之时,发现南军虽乱,却不见四散奔逃,比起阵外的士兵,阵中手持火铳和弓弩的士卒未免太多了点。
    朱棣心头一跳,危机感顿生。常年在战场上拼杀出来的经验和敏锐直觉告诉他,情况不对!
    联想起白沟河差点栽在平安的计策之下,立刻调转马头,却已经来不及了。
    阵中,越来越多的火铳手和弓弩兵聚集起来,之前还大喊大叫的南军瞬间露出了狰狞的笑容,呲出一口白牙。
    震耳的响声中,黑色的烟雾随着刺鼻的火药味腾起,飞溅的铁珠,破风的弩箭,为燕军织成一张死亡之网。
    燕军的彪悍自不必提,即便被火铳和弓弩击中仍坚持作战,带伤不下火线。
    打着打着,受伤的燕军感到头晕眼花,伤口剧痛,手脚发软,再一看流出黑血的伤口,顿时明白怎么回事了。
    “卑鄙,阴险!”
    开战以来,这样的话一直是南军的口头禅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