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香港十年-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其苦,完全明白假若英语程度不足,数学、地理、历史、物理……揽住一齐死的悲哀。”可举的例子实在太多,但要改变还真不容易。随着九七回归之日的迫近,“母语教学”的问题一再被提出,也一再碰壁。英国人不起劲倒也情有可原,现在特区政府正式宣布了“指引”,实施起来仍然难以乐观。首先是多数家长仍然死守“英文有用”、学好英文就要上英文学校”的观念,从小学(甚至幼儿园)开始要为子女搭起一座通向英文名校的梯子,于是就会有通宵到英文小学门前排队领表格的事情。由于刚公布的“指示”允许一部分师生都符合条件的中学继续用英语教学(估计有###十所),必然使这些学校今后变得更加热闹,更加“精英化”。家长为了使子女能够挤进这些学校的闸门,也必然更加使劲地逼迫子女从刚开始讲话就学英文。如此推行“母语教学”,结果却使英文学校地位更高。过去一大批学校宁可“挂羊头卖狗肉”,也要充当“英文中学”,主要是担心改用“母语教学”后收不到好的学生,坏了学校的名声。如今家长心态不改,学校压力也难减。按照“指引”,既然符合条件的学校可继续做“英文学校”,许多学校就会竭尽全力提高师生的英文,使自己符合“指引”的要求。由此可见,有关“母语教学”的新规定并不能立即改变香港“独尊英文”的殖民地传统观念。要真正提升中文的地位,主要靠社会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力量。香港回归祖国,必然会增加社会对中文的需要。基本法》规定中文和英文都是官方语言,而且不分轻重高低,在实际运用上中文的比重会越来越增加。虽然不少华人高官仍然习惯于用英文沟通以至用英语思考,但如今招聘公务员已把中文列为必要的条件,与英文并重。特区首长董建华倡导公务员多讲、多用中文,外籍官员也应懂一些起码的中文才行。今年十月他发表首份施政报告,在香港历史上也是首次用中文(广东话)宣读。市场需求增加,主要因香港同内地及台湾的经贸往来越来越密切,也越来越重要。不少公司招聘新人时,还把会讲会听普通话作为必不可少的技能。但市场需要产生的效果往往是“逆向传递”的;目前最热衷于学习普通话和中文的往往是那些在职人士,各种补习班多如牛毛。相反,在中小学内中文及普通话却仍未得到足够的重视。中学毕业生多数不会讲普通话,许多人还听不懂,这也是香港年轻一代中文水平低落的重要原因。他们平时看的、听的、讲的一大半是广东话式的中文,有的还夹杂着许多英文单词,根本不知如何用标准的中文来表达。至于英文方面,原来“独尊英文”除了造就少数“英文精英”外,反使学生的英文水平一年不如一年。不少人担心,今后如果大力推行“母语教学”,英文水平会进一步跌落,从小处看会影响子女的就业机会,从大处看则会削弱香港的国际地位。如果盲目地独尊母语、排斥英语,确有可能造成恶果。笔者不久前到巴拿马采访时发现,那里虽然长期受到美国的影响,中青年却已多数不会说英语。据朋友的解释,过去十多年在反美情绪支配下,巴拿马学校普遍停止教英文,现在许多人为了寻找好的职业,不得不加紧补习英文,但跨国公司、银行仍难招到合格的雇员,十分头痛。对中国经济发展来说,香港的英语人才也是一项可贵的资源。中国十二亿人口,中文好的人才比比皆是,中英文俱佳的就少得多。哪怕许多香港人中英文都是“半吊子”,但却可以应付国际经贸、金融业务往来,这也是香港的优势,不应低估他们的价值。因此,推行“母语教学”决非排斥、贬低英文;相反,有过去英语教学失败的前车为鉴,推行“母语教学”反倒有可能使更多学生学好英文。香港就有一所中文中学,会考英文成绩超出英文学校平均水平。今后类似的事例会越来越多,使迷信英文学校的家长发现中文教学令自己的孩子各门课程都学得更好,因而也有可能花更多时间学好英文,如果这样,母语教学”才算确定了地位。香港政府和整个社会都应为此而努力。
  

香港内地“礼”尚往来
七月一日将至,香港又在预测中央这次会送什么“大礼”。财政部已经宣布,新的一批香港商品下个月就可免关税进入内地市场;估计北京还会扩大香港经营人民币业务的范围,香港法律界则有望获准处理民事商业纠纷案件。这几年北京不断给香港“送礼”,已成惯例,而等待北京送更多的“大礼”,也已成了香港的普遍心态。其实,香港也不断向内地送“礼”,早先主要是送去投资和人才,近两年又增加了一项: 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收学生。今年,香港的几家大学在内地的招生人数增加到一千多名,已形成一股不小的报考热潮,实在是很好的事情。招收内地学生,有助于打破香港对使用内地人才的限制,打破香港人的封闭思维,早先已经讲过多次,这里不再重复。有趣的是,香港那些大学前来招生,也给内地带来观念上的冲击。首先是北大、清华等名牌大学感到压力了。本来,全中国最拔尖的学生不是进北大,就是入清华,尽由它们两家挑选。现在半路杀出了“程咬金”,去年就有考生弃北大而转去香港科技大学,还有一位因“移民”身份(从入学分数线高的省份移入分数线较低的省份)无法进入清华的高考“状元”,却获得香港大学录取。这些都引发内地媒体的广泛议论,认为是对中国不合理高考体制的冲击。今年更出现了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掐尖”的说法,有人开始担心北大、清华“面临生源流失”,这就有点杞人忧天了。实际上,今年全国考生近千万,香港不过只招收一二千名,就算把考分最高的“尖子”全部“掐去”,对清华、北大的新生素质也不会有什么影响;是不是高材生,并不在于高考成绩一两分的差别。反倒因为这千多名学生有机会去香港,等于增加了同样数量的学生可以进北大、清华等一流大学,以此一层层类推下去,最后又会使一批本来可能进不了大学的孩子,得到了入学机会。把这些数字加起来就可以知道,香港在内地多招收一名学生,就可能“造福”多名学生和他们的家庭。所以,香港招生多多益善。
  香港的大学今年招生过程中的一些做法,再次被内地媒体用来批评中国自己的教育体制。例如,香港中文大学今年取消了对内地学生的面试,原因是“我们希望尽量做到机会公平,不能因为面试把大部分人排除在外。我们要给更多人,尤其是家境贫困的学生以机会。我们是办教育的,目的是要改变学生的一生。那些小地方来的穷学生,他们的一生会被我们改变。因此,把资源投到这里最有价值”。对此,《中国经济时报》的评论说:“公平,成为第一考虑,这值得内地教育认真反思——这是极为深刻的一课!”而《北京青年报》的评论,则称赞“香港中文大学对政策和价值取向矫正机制的一个‘快’字”,呼吁###门的决策者“反思和学习”。“自己来考试半小时都找不到考场,这样的人怎么能过关?”香港大学中国事务处的范冠豪先生有感而发的这番话,也成了对内地学生的警示。事因六月十七日,一千六百多名学生在北京参加香港大学的英语笔试,考试快开始了,仍然有不少考生找不到考场。北京一家媒体的报道即以“港大考试测验独立性”为标题。另一家媒体更评论说,许多内地学生过于依赖家长和老师,自理能力太差,这在港大老师眼里,也许是不可原谅之事,可是在我们现实中却司空见惯,甚至这部分学生往往就是好学生的代名词。香港的大学到内地招生,本来只能算是一份“薄礼”,没想到会引出那么些意想不到的效果,真是“礼轻情义重”了。所以,香港到内地招收应该一年年继续下去,而且应该招得更多。
  

香港能成为中国的教育中心?
不久前香港大学在内地招收了二百五十名考生,但引来南北媒体高度关注的,却是它同时把十一名面试表现不佳的“高考状元”拒之门外。校方的理由是港大对申请人的成绩与面试表现同等重视,以免出现“高分低能”学生。一时间,内地的众多评论人士对香港大学的做法大加赞扬,更以此来反衬内地饱受诟病的“应试教育”。广州的《南方都市报》就说: “它让我们看到,应试教育体制下培养出来的佼佼者,在素质教育体制下可能门都进不了。”香港大学是不是所谓“素质教育”的典范,可以另当别论,但这件事情表明香港大学在内地许多人心目中的地位,至少不低于清华和北大。香港有八所大学,由于本地人才资源有限,十多年前就开始招收来自中国内地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且逐年增加,尤其是读理工科的。招收本科生则是最近五六年的事情,最初由香港马会每年提供数十个奖学金名额,吸引了一批中国名牌大学的顶尖学生。我曾不止一次劝说内地朋友的子女放弃已被本地名校录取的机会,转来香港就读。他们也很争气,不用一个学期就叫香港同学刮目相看。这两年香港的大学又开始招收来自内地的自费本科生,人数由几十增加到今年的几百上千,每年学费加上生活费要十万港币左右,报名者仍然众多。不久前我到山东省会济南市,就在所住的酒店中遇上香港科技大学举办招生介绍活动。如此发展下去,香港有没有可能如理工大学陈文鸿博士所建议的那样,变成中国的教育中心呢?恐怕不行。最直接的原因是香港高等教育总体规模太小,根本不能同北京、西安或者上海等地相比,甚至比广州也差许多。但另一方面,香港的大学确实可以而且应该招收更多来自内地的学生。因为内地有强烈的需求,而香港则有此能力和吸引力,更可由此而缓解香港持续已久的“人才荒”。外出留学在中国内地早就成为风气,香港的大学只是碍于两大障碍,一直无法向内地学生敞开大门。首先因为香港的大学得到政府大量资助,如果到香港以外招收学生,就会被指责为用香港纳税人的钱补贴“外人”。几年前香港一位大学校长就告诉我,全香港的大学共有三千名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讲师,实力雄厚,却只能够在这么个小地方招生,把自己困死,教育品质也越来越差,连许多香港的优秀学生都纷纷外出求学,而不愿进本地的大学。
  解决办法实际很简单,向境外学生(包括内地学生)按照实际成本多收学费就是了,这样不仅可以不补贴,还能够增加大学收入;香港今天终于这么做了,只是晚了很多年。再就是香港在英国人管治时期后期,严格限制内地人士移入;今天特区仍然沿袭这样的政策,来自内地的学生毕业后一般不能留在香港直接就业。近年来情况有所改变,那些享受马会奖学金的内地学生,毕业后只要得到香港公司聘用,都可以获准居留,而且工资不低。但自费来香港读书的内地学生,今后能不能得到同样待遇,特区政府还没有给个明确的“说法”。这个问题如果解决了,香港的大学对内地学生的吸引力就会更大。从香港的长远利益来看,当然应该鼓励他们留下来。问题是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