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中国“入世”改变香港“中介”地位
1999年11月
中国有望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可能是影响香港未来许多年发展方向的最重要因素,就像二十年前邓小平决定对外打开中国的门窗那样。中美谈判达成协议,特区首长董建华和商界名人李嘉诚都连声叫好,香港股票市场恒生指数连日飞升,重新突破一万五千点水平,表明内外大小投资者对香港和中国内地的市场前景也一致看好。一个月来香港确实好消息不断,股价指数差不多增加了四分之一,住宅市场的交易也明显转热。最近几天新楼发售处时时出现人潮,到大型私人住宅区看楼的人数增加了二三成,有些打算出售豪宅的业主听到中美达成协议的消息后,立即提高售价。这些天,香港人的账面资产重又厚实起来,民众的信心也随之回升,在最新的民意调查中,各项信心指标的数字比月前普遍增加百分之十至百分之二十多。经历两年多的心理低潮,香港市面上现在总算可以感觉到一点乐观的气氛,相信今年圣诞节和明年农历新年的消费会比去年好转许多。
但香港人在为中国“入世”叫好的同时,媒体上也出现不少为香港前途担忧的声音: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外国企业和投资者可以长驱直入内地市场,香港还能不能继续发挥目前的“中介”作用,香港企业还有没有竞争优势,香港日后会不会被上海取代?说得更加明白一点,香港经济会不会因为中国“入世”而衰落下去?这个问题不容易讲清楚,首先因为所谓的“中介”作用可以有不同的含义。自从一九四九年以来,香港就成为中国内地与国际社会经贸往来的主要“中介”桥梁。过去五十年间,香港人能够靠这样的“中介”地位赚大钱,无非因为中国内地长期不开放,后来也只是半开放,直到今天仍然有制度的差异。香港人很清楚,中国内地自我封闭的时间越是长久,他们的这种“独门生意”就越有机会做下去。现在中国快要“入世”了,香港原来的不少“中介”行业也就应该考虑收档了,比如走私。中国现行的税率虽然比较高,实际税收却远远少于规定的水平,主要因为走私活动极为严重。今年中国政府加紧打击走私,官方统计中的进口额就大幅度上升,但进口货品未必真正增加,无非是部分原来走私进口的东西改走合法渠道罢了。据中国海关部门高层人士透露,走私客主要以香港为基地,现在每年仅走私十万辆汽车就使中国内地损失五十亿元人民币的关税收入,移动电话也是五十个亿,“洋”水果六十个亿,电脑四十个亿,总共几百个亿(以前最热门的走私货品还有家用电器、洋烟,等等)。由此推算,香港走私客每年从中至少可以获得数以百亿计的黑色收入,而且还不计入香港的官方统计。可以预料,等到中国内地“入世”之后,关税税率将全面下调,市场也将全面开放,香港的走私行业必然随之而式微,香港人的实际“国民收入”可能要减少一两个百分点。这当然是一个极端的例子,但以此类推,所有主要依靠中国内地市场封闭而赚钱的“中介”行业,都会面临同样的困境,过不了几年就要“收档”。中国内地“入世”之后,原先从事“中介”活动的许多香港人,还可能发生另一种变化。以笔者的一位朋友为例。他早先为一家外资大公司打工,负责开拓中国内地的化工原料市场。几年前他自立门户,仍然是向内地转销化工原料。现在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经在内地好几个地方开设分公司,货品也直接运到内地的港口报关卸货,还在内地投资设厂和经营房地产。渐渐的,他每个月呆在内地的日子越来越多,回到香港的日子越来越少,香港公司的规模还是几年前的老样子,对他已经有点无足轻重了。今后,像他那样的香港商人一定会越来越多,港商”和“中商”的区分会越来越模糊,香港原来的某些“中介”作用则会相应缩小;他们在内地的业务可能进一步扩展,但香港经济未必能够从中得到多少好处,甚至可能受到影响。就像八十年代香港制造业相继北移那样,明年中国内地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香港其他一些行业(如金融服务业、律师业、会计业,等等)也可能把更多的业务搬到内地去做,有本事北上的香港人会找到许许多多新的发展空间,无法适应这一变局的人就可能被淘汰。中国“入世”之后,香港仍然可以发挥它的“中介”作用,只是“中介”的涵义必须作很大的改变。如果说,香港过去主要是靠内地封闭和半封闭而成为“中介”,今后就应该转而利用内地全面对外开放的新形势。香港未来的优势,仍然在于它的国际化,在于健全的法制和司法体系,在于高度自由化的经济活动和金融市场,在于香港人长期积累的经商经验,在于他们沟通中外的能力。香港仍然是其他地方的投资者进入中国内地的最佳桥梁,香港人也是他们进入内地市场的最佳合作伙伴。渣打银行总经济师郭国全就相信,不用多久,很多海外公司就会考虑未来几年在中国内地市场的部署。以银行业为例,很多外资银行很快就要开始计划和部署五年后如何发展中国内地的零售业务,要找专人评估内地市场的潜力,要怎样发展,要在哪里发展,作出策略性考虑,很仔细、很小心地去研究。而在这方面最熟悉的,就是香港银行、法律、会计等方面的专业人员。但香港人还必须努力保持既有的优势,提升竞争能力,否则未必能够牢牢抓住这一历史的机遇,继续分享中国对外开放提供的利益。外国投资者今天乐意同香港人合作,主要因为自己对内地市场环境不那么熟悉,同中国内地各方面打交道经验不足,缺乏真正了解内地的专业人才。香港人在这些方面确有优势,但并不是永远不会被其他人替代的。正如香港学者刘佩琼所说,港商对中国内地的了解也仅流于表面,随着内地市场与国际“接轨”,港商过去倚仗的语言和文化优势将逐渐减弱。香港海关最近组团到上海交流,也发现上海海关在电脑运用、培训课程、与世界各地海关紧密联络等方面,都比香港有过之而无不及,令团员十分惊讶,大跌眼镜。最令人担心的,是过去十几年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香港人,明显缺乏适应未来变化的能力;他们实际上是当代香港社会主流价值观(急功近利,鄙视内地又不愿了解内地)的受害者。就语言能力而言,香港教育界至今仍然把学习普通话当作可有可无的事情,仍然把广东话当作“母语”而不是方言,弄得学生写不出像样一点的中文,日后如何同中国内地、台湾和新加坡的专业人才竞争?未来很可能出现这样一种可悲的局面: 香港继续繁荣兴旺,但享受最丰美果实的未必是在此地长大的香港人,而是来自四面八方的“新香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