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说什么好呢?说说佛教的“业力说”吗?算了吧,我根本不信它。
业力说
但人们仍旧偷偷摸摸地相信“业力说”,比如有句话叫“不是不报,时候没到”,我认为这种因果理论比较模糊,它甚于缺乏一种统计上的明确描述。我有时不禁要问,要是时候永远不到(佛法中的时间确是无尽无休的),那么说来,这报是有还是没有呢?而且,依这种观点,我们恨不得从出生开始,就完全是一些缓期死刑犯,执行死刑的可能是战场上的一枪,或是不幸的车祸,也可能是癌症,最好的结果莫过一次老年时的突发性脑溢血——唉,你说这观点下的人生有多灰暗!我为什么不能换一个高兴点儿的观点来看待人生呢——我好好的享受我的生老病死就得了。
我的偏好是,“去信仰”还不如“去了解”,在了解里,信仰其实是一件你在了解的过程中,不得不假设其有的事情,或是干脆说是超验性事件。我相信时间,因为我用时间来定义一些事情使我解决问题更加方便,它会给予事情一个先后次序,如此而已,但若那种信仰非但没有给我方便,反而叫我更感到事情棘手,那还不如不信呢!去掉它,不信它,会使生活更加简捷明快,比如,得了急性肺炎不去医院,在家里一遍遍念“南无观世音菩萨”,想想吧,情况该有多糟!不过好像人们一般更倾向于去医院边治疗边念咒,图一双保险。呵呵,不嫌麻烦就这么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废话
用一种自然主义的眼光看佛法,总使我觉得佛教信念有点不自然,它不太像是一种信念,反倒像是一种哲学观点,尤其是想到空性见本身也是空性的,心中便油然升起一种审视废话的感觉,还不如看一看佛教戒律来得有趣些——最终,我作如是想:有时,一群人在讨论事情发表意见时,有一位坚持无立场的人也无什么大碍,无非是相当于有一个坐在那里不发言的旁听者,凑个人场儿嘛。中国人对于看客是十分习惯的,虽然是少了他无所谓,不过好在多了他也没多出什么。
当今世界有两个问题总是不断引发纷争,一个是宗教里的狂热与偏见,另一个便是种族问题。乐观的人相信提高世俗生活的质量与对利润的追求或可解决这两个问题,现代的神通论者希望能通过技术进步改变人类的处境,所有众说纷纭的观点最终被置于多元论的视野下,而多元论者的出发点总是世俗生活。
我赞成多元论,有的人害怕我们的社会被完全的世俗化,呵呵,我一点也不担心,总会有不安分的人从世俗生活出发,去探索新的可能性,这是生命的特征之一——总有一部分人希望能在有限的生命之内提升自己的意识。
当然,宗教便是很古老的尝试之一,让它继续发挥作用好了,既然佛法在很多人那里是非常有效的,我完全同意并尊重他们的感受,就像那句俗话说的,“黑猫白猫,抓着耗子便是好猫”。佛法能使那么多人自我审视、自我批判,最终得到自我解脱,自然是一种很好的想法,说人们本来便是解脱的,在我看无非是换一个方式告诉人们,人人具有自由意志,当然,这方面有“人权论”说得更加系统,只是佛法倾向于从个体角度谈论,当代人权论倾向于从社会关系的角度谈论。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世俗与超越
世俗与超越世俗,在我看来其中隐藏着一种人类文化历史中沿革下来的矛盾偏好,即对于绝对的质疑与向往。人们总是试图在有限的人生之内,寻求一种无限的或终极的意义,但每一种绝对的意义都因太过偏激而不能取得大家的一致同意。
佛教悖论便是其中的一个很有意思的答案,用通俗的话讲,叫作“终极的意义就是无意义,终极就是无终极”等等。这是一种原始思维,在很多文明中都出现过,无论是出于恐惧或好奇,面对宇宙的千变万化,尽管知道不可能,但人们仍需要一种语言上的简单描述,使人们获得一种表面上对于问题的答案,而在当代仍坚持提供这种答案的就只剩下宗教了。但人们已经懂得,宗教只是人类生活的一个层面,它的作用早已不像古代那样几乎是渗透到生活的各个层面了,其实我们现在已拥有很多远为方便快捷的理论与方法可以代替宗教——我从未看到哪一种宗教提供的价值观能像当代伦理学、政治学与经济学那样,提供出细致而清楚的分析与全面的考虑,从而更有助于人们建立自己的价值观;现代法律的复杂程度与人性化,也绝非某种宗教的戒律可比;当代科技虽然没有那么神乎其神,也远比神通或魔法更加可靠;当代的价值观同样具有道德作用,对于局部的细小的问题,可说是更加的究竟。而曾经困扰佛陀的问题,对于很多现代人人来讲已是闻所未闻,甚至没有意义,生与死,被看成一种自然流程,多数人也不会因想到自己会死而惊慌失措,从而决定立刻着手解决它。人们也不会因为在生活中遭受了苦难,而试图仅靠个人的力量,从根本上脱离出来。事实上,在世界上很多地方,人们对于那些佛教所提出的问题与答案闻所未闻,但人们仍可快乐地生活下去。在当代,如果你想当一名先知或是救世者,那么也许开个公司比建个寺庙更加合理。
当然,仍有很多人觉得现代资讯太过繁多复杂,更偏好借助远为简单的佛法,从而生活得更加满意,更加心安理得,对于这一人群,佛法仍具有勃勃生机,当然是善莫大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由捐款想到的
我的一个朋友老牛沉迷佛法当中,比我还要沉迷,他结识了一帮“金刚兄弟”,隔三差五地募捐,有一次他竟向我借了钱去捐,把钱从钱包里掏出来之际,我忍不住刻薄地叨唠了一句:“哎,怎么都过了两千多年了,这佛教徒四处要饭的老毛病还没改啊?不是社会上有慈善组织么?”老牛听了只神秘地笑一笑了事儿。
其实佛教徒要钱的目的无非是帮帮穷苦人,建个小学什么的,有时候会再顺手儿为自己建个寺庙,这不是与政府行为一样吗?在西藏,以前便是政教合一的,也没看出佛教徒在管理社会方面的智慧高到哪里去。我对比过其他宗教圣城,比如耶路撒冷,看到1930年前后两地的某些作家的生活笔记,就我所知,宗教权威们把自己待的地儿弄得挺好的,而同地区的穷人待的地方就不那么好了,信佛的统治者与其他的统治者没什么不同,只是称呼有点变化,若不是与宗教搭上了关系,我简直不想弄不清“明妃”和“妃子”有何区别。
行为
佛教的行为准则是自利利他,我认为这与任何正常健康的人的行为准则毫无差别,呵呵,老牛捐了,我就不捐,要是人人都捐,那么我宁可当募捐者。方便啊,我的偏好是随心所欲,有时我走半道儿上会顺手儿把钱塞给一些要饭的,或看着就不幸的人,图一个直接方便及心里踏实,但有时我会对那帮要饭的破口大骂,叫他们滚蛋走人。当然我一点也不反对老牛捐钱,或别人向庙里捐钱,我也捐过,瞎捐捐而已,人那儿立一个捐钱箱,往里扔点儿零钱比较合理,扔进一空烟盒儿就不太合适了。
历史上的基督徒曾因狂热的信念而建立加尔文教派,出现过十字军东征,更有众多教士不怕千难万险而积极传播福音,这些成为我喜欢或不喜欢基督教的理由。对于佛教,我也有不太喜欢的地方,回教徒曾入侵古印度,毁无数寺庙并杀十万佛教徒,竟未遇到抵抗,反倒是印度教徒奋起还击,我认为这表现出佛法中软弱愚蠢教条的一面。
另一原因,是一些佛教徒表现出的狭隘僵化所致,他们把别的宗教观点都看成不究竟的,全是偏见,他们只在语言上强调只有佛教的观点才是究竟的,是正见,而在具体行为上却并不令人信服,很明显这是一种极端的见识,在不信教的旁人眼中,更容易把所有这些宗教见解都当成偏见。当然,把本教派的见地当成正见,也很容易被看成是玩弄词藻,谁都知道,哪一种宗教见地是究竟的,完全取决于对于“究竟”这一词语的解释,依我看,佛教徒与其一遍遍宣称自己的见地是正见,还不如另一些类似“让一切如其所是”的稀里糊涂的说法儿听着更不招人烦——不过对于佛教徒,我的态度仍是一如既往的同情及友善。好啦,朋友,我知道你得到了属于你的信仰与真理了,通过佛法,你认为你自己更好了,更坦然了,甚至更快乐了或不再害怕了,虽然我不一定那么认为,甚至不一定同意你,但我为你自我感觉良好而高兴,就是这样。
txt小说上传分享
无我见
“无我见”多多少少叫我觉得有点可笑,看着一个个挺顽固的大师被别人说成是无我的,我觉得滑稽。有信徒很愿意相信那些大师可做到无我,我没意见,我觉得这跟我相信有人百米可跑10秒以内没啥区别。
我们都是由物质构成的,物理学家从未说过物质是有我的,小如电子,大如我们可观测到的宇宙到底有何归属,完全是没有定论的,有关人类的自我是人类文化的一部分,有关自我的本质是人类探讨相关问题的一个方式,“无我”只不过是换一种方式谈论事物罢了,它并没有给讨论带来什么新的进展,沿着“无我之路”说下去,是没个完的,它非常容易堕入一种假讨论,你根本弄不清这讨论到底是何意味。我们说,无时空,无人我,无圣者,无天地,其实傻瓜都知道那些时空、人我、天地、圣者都是一些为讨论方便而暂时约定俗成的符号与声音,它们都是人类语言的元素,当你不偏好人类语言,那么,你就少了一种方便,我相信,原始人依靠指指画画也能交流一些信息,只是那信息不是很少就是太粗放了而已。
我以为,还是更方便的那一种讨论方式较好,即使大师也需要一个名字,大师之间定有高低胖瘦之分,即使让他们相互换件衣服穿穿彼此都会看着好笑,这是“有我”的好处,还用问吗?发现人类欲望有时会给人类造成痛苦,并不能说明人类欲望是邪恶的,或是欲望是痛苦的根源,因我们的快乐同样来自于这些欲望。
“无我论”的另一个意思是说“事物在本质上无本质”,这是古代印度人的小聪明,其实是句废话,没什么意思——你完全不必以本质方式看待事物,那是本体论的讨论方式,现在多多少少已经被扬弃了。但另一种讨论方式很明显是更为艰苦的,那就要发现一些规律了——你可以做水稻杂交实验以期得到更好的种子;你也可以把房子盖得更耐久,以便你的儿孙仍能住在里面;你可以把纺车搞得更有效率,以便织出更舒适的布——古印度人很明显不爱朝这个方面使劲,他们喜欢待着,搞自我控制,调呼吸,回忆他们无尽的前生,成为人类叫他们感到兴趣的唯一理由,是能够通过人身成就佛果。其实成为天人或阿修罗或饿鬼照样也有机会成佛,他们对什么感兴趣呢?他们对什么也没兴趣,除了成为“什么都不成为”,当然,无理想的好处是,可免去努力及焦虑。在生活中,我们经常有个核心渴望,使自己“要成为”,而很少“成为”,这使我们不时地对自己的理想感到内疚、焦虑及失望,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