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种状况让施振荣意识到,“当某些人没有担当,组织又不能处理时,让大家以为这样也可以发展下去,最后当然会有问题”。
施振荣:处理内部危机比应对外界危机更重要(4)
除了宏碁自有品牌和代工并存的原因,导致自身竞争力减弱,以及5个子集团过度扩张导致重复投资,从而使宏碁产品的售价和利润进一步下滑外,那一时期,在网络公司盛行的情况下,宏碁加入了互联网产业,但随着网络泡沫的破灭,宏碁也受到了不小的冲击。
庞大的宏碁停滞不前,施振荣当时对其中几位子集团领导人的表现并不满意,曾说出“换脑不行就换人”的重话。但他也很清楚,“任何事业的成长都会有一定的极限,很难突破。若要突破成长的极限,就必须做两件事,一件是长期投资,一件是变革管理。”宏碁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候。基于第一次的再造成功,施振荣决定对宏碁进行真正意义上的第二次再造。针对宏碁面临的各个方面的问题,施振荣实施了一系列的再造措施:
第一,对内部资源进行整合。施振荣将宏碁所有“兵力”和资源尽量调用起来,一致“对外作战”。如果“兵力”不够,则在市场实力较弱的国家严守阵地;让在东南亚市场优势明显的主力充当作战先锋;减少在美国公司的“兵力”,留出“子弹钱粮”用于投资中国内地,以提升资源,训练人才;采用50%股份由宏碁总部掌控,另外50%股份与各地公司业绩进行挂钩的策略。在这种情况下,子公司就必须既做好自己所属的业务,又要配合集团进行整体作战。
第二,将自有品牌与代工业务进行分割。自有品牌与代工业务并存,在宏碁已存在10年之久,它们之间的冲突带来的不良后果已经相当严重。在这次变革中,施振荣首先对它动了大手术,并且动作利落。2000年底,宏碁将集团分割为设计代工与自有品牌两个独立部分,施振荣坐镇其后,以董事长身份全盘掌控宏碁的运营。同时取消宏碁下属的所有子集团,以此简化流程、消除重复投资、降低非核心事业的投入。宏碁组织模式最终划分为研制服务事业(DMS)和品牌营运事业(ABO)两部分。“切割后的设计代工事业将独立运作,不仅可以避免与宏碁自有品牌事业的冲突,更可专注于本身的领域,短期内有利于扩大规模,改善成本与速度。长期看则可有机会扩张到PC以外的产品线,创造更大的成长空间。”施振荣对此模式充满信心。
第三,对非核心事业资产进行剥离。对于宏电80亿元新台币的获利中只有13亿元来自本业的状况,施振荣决心痛改。宏碁从过往的非核心事业投资中慢慢退出,以便换取资金集中发展宏电本业,其他子集团也基本如此,大幅脱手非核心事业资产,以发展相应的主业。
第四,布局新宏电。施振荣将宏碁电脑由制造业带入营销服务业,并将营运方向分为三个方面:资讯产品的营销、电子商务,高科技投资。其中,扩展电子商务,在中国大陆积极扩张,是施振荣的核心主业。他曾言,“中国大陆的市场比起台湾地区至少大过数十倍,这不是像以前制造业把生产力提升两三倍那样简单。宏碁将面临源自市场的挑战,但更大的挑战来自电子商务,我要做的是全世界都还没有的电子商务。”对于高科技投资,则按照风险投资的原则独立运作:由宏碁持有50%以上股权,如果是宏碁业务所必需的,未来会被宏碁整体买入;而未被整体买入的,则考虑独立上市融资。
经过二次再造,宏碁得以集中优势兵力,轻装上阵,2002年宏碁总营收高达4 443亿元新台币,2003年达到总营收5 411亿元新台币。2004年,宏碁电脑整体销售位居全球第五,笔记本电脑第二季度出货量跃居西欧第一,取代惠普称王。2004年12月,施振荣退休,顺利交棒。
回顾起这次变革,施振荣如此告诫:“变革管理和危机管理有一点不同,变革管理是处理内部的经营危机,是外部的变化影响到内部,凸显出内部的问题;意外发生的情况则是危机管理,是突发事件。两者都要面对现实,变革管理是处理长期的危机,危机管理是属于短期的,要面对现实很快地处理,短期危机没有马上处理也会演变成影响非常大的问题,甚至使企业慢慢丧命。”很显然,处理内部的经营危机比外界的突发因素导致的危机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