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故纸眉批(全本)-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与李白相比,杜甫在安史之乱中的选择则显得在政治上无比正确。安史之乱爆发后,杜甫选择和最普通的人民一起经受苦难。在长安陷落之前,他和难民一起踏上了逃亡之路。途中,杜甫受尽磨难,后来又被叛军捉住,押回了长安。看着京城的残破,他痛心疾首,写下了那首著名的诗《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杜甫后来伺机逃离了长安,再次去追寻官军。历尽艰辛之后,他到了陕西凤翔,在那里见到了唐肃宗李亨。李亨为了奖赏他的忠心,封他为左拾遗。可是善于写诗的杜甫并不善于当官,结果他上任不久就因卷入派系争斗而被贬官。此后,他干脆弃官,带着全家走上了四处流浪、颠沛流离的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杜甫对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用诗歌记录下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他的诗因此被成为“诗史”,而他本人也被称为“诗圣”。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殊途同归三诗人(2)
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道路选择又与杜甫不同。杜甫在战乱中坚定地追随官军,寻找官军,始终站稳政治立场,尽管为此吃了很多苦。可王维就没这么幸运了。王维,字摩诘,与李白同龄(均出生于701年),自幼聪颖,九岁时便能写诗,而且工于书法,娴于音律,擅长绘画,是个多才多艺的才子。他在青年时就已名动京城,得到皇族诸王的敬重。安史之乱爆发时,王维早已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了。长安被叛军攻陷后,他追随唐玄宗不及,被安禄山所获。被俘后,他曾吃药取痢,假称患病,以逃避麻烦。但因为诗名太大,安禄山派人将他送到洛阳。威逼之下,王维当了安禄山的给事中。出任“伪职”在政治上显然属于失节之举。所以,待唐朝的官军收复长安、洛阳两京后,王维和众多“陷贼之官”一起获罪,被关进了监狱。幸好有人替他求情,再加上他的弟弟王缙请求削己官职以赎其兄之死罪,唐肃宗李亨这才原谅了王维。
  王维早年就是一个虔诚的佛教信徒,安史之乱之后,他更是心向空门,吃斋奉佛,不问政事,“退朝之后,焚香独坐,以禅诵为事”。他写诗道:“一生几许伤心事,不向空门何处消”,“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因为崇奉佛教,王维所作的诗和画都极具禅意,苏轼对他的评价是:“摩诘之诗,诗中有画;摩诘之画,画中有诗。”王维本人由此被后人称为“诗佛”。
  李白、杜甫、王维,一位是诗仙,一位是诗圣,一位是诗佛,全是唐朝大名鼎鼎的诗人。可是,三个人在安史之乱时所选择的政治道路却大相径庭。李白在骨子里信奉的是道家思想,他在战乱之中首先选择了隐居,可是他又有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所以后来投靠了永王李璘,并因此遭受入狱、流放等政治打击。杜甫是儒家信徒,在战乱来临时,他选择与普通百姓一起承受苦难,同时在政治上坚守节操。王维信佛,“随缘度岁月”,被迫任“伪职”也好,事后被追究也罢,对他来说都成了“无可无不可”的事——他的心思本来就没放在乱糟糟的政治上。
  但是,这三位诗人又殊途同归。在烽火连天的战乱岁月,道家诗人浪漫的设想,儒家诗人艰苦的作为,以及佛家诗人的“随遇而安”,全都不能左右时局——反倒是他们自己的命运被战乱深深地影响了。在战乱的裹胁之下,不管如何选择,等待三位诗人的其实都是苦难。另一方面,在安史之乱的刀光剑影黯淡了之后,在影响过三位诗人命运的李亨、李璘、安禄山等人被岁月的风尘遮蔽之后,在曾经的政治是非被历史的长河洗涤得发白之后,李白、杜甫、王维这三位伟大的诗人却永远地活在了人们的心中。他们雄踞诗歌艺术的巅峰之上,握手言欢;而他们的诗篇更是穿越千年,被人们反复吟咏。
  或许,历史本来就这样:攻城略地的从来都是兵戈,而征服人心的却只能是文化艺术;兵戈因屠杀而生锈、腐烂,而文化艺术却因启迪心智而熠熠生辉,永载史册。
  

晚唐的“权力偏房”
在中国的帝制时代,皇帝的权力是至高无上的,所以才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说法。不过我们也必须清楚,这只是理论上的说法,与史实不完全吻合。如果认真翻阅中国历史,我们就会发现,真正能把军国大权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的皇帝是极少数,而绝大多数的皇帝都避免不了大权旁落的悲剧,还有一些皇帝为此丧了命。针对这种情形,晚清时的著名学者郭嵩焘有过这样一段论述:“汉唐以来,虽号为君主,然权力实不足,不能不有所分寄。故西汉与宰相、外戚共天下;东汉与太监、名士共天下;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北宋与奸臣共天下;南宋与外番共天下;元与奸臣、番僧共天下;明与权相、太监共天下;本朝则与胥吏共天下耳。”
  郭嵩焘明确指出,皇帝的权力实在太大,不管愿不愿意都得与他人“共享”(天下大事那么多,皇帝一个人根本管不过来)。这些与皇帝分享权力的历代政治势力,堪称中国政权谱系中的“偏房”——他们有其实无其名,手中握有实权,可在理论上却没有治天下的“正式名分”。没有正式名分,就可以不承担责任,所以,“偏房”们往往更贪婪、更无耻、更肆无忌惮。
  需要指出的是,郭嵩焘所说“唐与后妃、藩镇共天下”之语,符合唐朝前期的状况,用于晚唐则不符。晚唐时,后妃的政治势力已大不如前,倒是宦官的势力日甚一日,成了名副其实的“权力偏房”。
  唐朝最有名的宦官大概要算高力士,他是唐玄宗李隆基和贵妃杨玉环的贴身侍卫。晚年的李隆基沉湎于享乐,这给善于拍马屁的高力士以极大的弄权机会。作为皇帝的“身边人”,高力士威慑朝野,连太子李亨都唤他“二哥”,公主驸马们甚至尊称他为“老太爷”,可见其权势之大。安史之乱以后,唐朝的皇帝对在外统兵的将领愈发不信任,于是就发明了“监军”制度,派自己的“身边人”宦官到军队中做监军,表面上是为了帮助军队解决困难,实际上是监督军事将领及军队的作战行动,防止叛变。监军系统置身于军事系统之外,直接向皇帝“汇报”工作。
  “监军”制度实施之后,宦官系统开始走出皇宫,插手军事。宦官们虽然不懂军事,但却可以通过“告密”的形式陷害军事将领。著名大将高仙芝和封常清,因为没有满足监军宦官边令诚的勒索,边令诚就诬告高、封二人谋反,致使二人被朝廷处斩。
  由于可以左右将领的生死,宦官监军在军中的势力开始坐大。他们把健壮骁勇的战士选拔出来作为自己的卫队,而把剩下的士兵拨给将帅。作战的时候,如果胜利了,宦官监军立即派人飞马回长安汇报,功劳归宦官监军;如果作战失败,他们就被罪责归于将帅。这样自私贪婪的监军非但不能防止军队叛变,反而会把军队逼得不得不叛变。
  军队越叛变,皇帝越信任宦官监军,宦官监军越胡作非为,军队就越容易叛变,晚唐的政局由此恶性循环,一发不可收拾。唐宪宗李纯根本就不相信宦官会诬陷大臣和将领,他夸口说,宦官不过是家奴而已,差使他们办事只是为了方便,他们怎么敢诬陷大臣和将领呢?如果他们敢违法乱纪,拔除他们就像拔掉毫毛一样容易。可实际情况远没有这么简单。早在唐德宗时期,宦官就已经控制了皇家卫戍部队“神策军”,此时的宦官虽然名义上还是皇帝的家奴,可实际上他们已然控制了皇帝的生死,控制了朝政。曾经夸下海口的唐宪宗李纯最后被宦官陈弘志谋杀。临死之际,李纯可能才明白,主人和家奴之间的关系有时是会发生逆转的。
  从唐宪宗开始,唐朝以后的皇帝不是为宦官所杀就是为宦官所立,总人数达11位,时间近百年。所杀所立的史实均说明,晚唐的皇帝是傀儡,倒是名义上的家奴——宦官集团——成了皇宫中的真正主宰。曾经辉煌一时的大唐王朝,至此内困于宦官,外困于藩镇,只能一步一步地走向没落。
  晚唐的政局比较典型地演绎了宦官集团从家奴转变为主子的全过程,很好地说明了“权力偏房”一步步地坐大,最终反客为主、操控皇帝的历史逻辑。需要指出的是,“权力偏房”一旦养成、坐大,它就会成为政治格局中的一部分,很难轻易剔除。唐文宗李昂不甘于做宦官们的傀儡,就与亲信大臣密谋,试图利用“天降甘露”之机发动突然袭击,一举铲除宦官势力。可惜,事情在关键的时刻失败了。宦官集团疯狂反击,借机对朝臣展开了大屠杀,包括丞相在内的上千名高级官员全成了宦官们的刀下之鬼,朝堂之上几乎为之一空,而唐文宗自己则更彻底地成了宦官的傀儡——连他自己都称“朕受制于家臣”。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甘露之变”。
  说到底,“权力偏房”是集权时代不可避免的现象,皇权太大,单靠皇帝一个人无法承担,所以必然要与不同的势力集团一起分享。可是,帝制时代没有清晰、合理的权力分配机制和制约机制,所以,权力分享的过程也就必然会发生可怕的扭曲、裂变和衍生。“权力偏房”说到底也就是一种权力衍生品。金融衍生品泛滥,可以引发美国的次贷危机和金融风暴,那么,“权力偏房”发展壮大到一定程度之后,自然也会“绑架”正室,操控皇帝,裹胁朝廷,让正当权力为他们的邪恶目的服务。仅此一点,也足以证明专制制度的罪恶。
  

以古为镜说“裁员”
金融风暴来临之际,一些企业的日子不好过,情急之下,裁员便成了一个方便的选择,美其名曰“瘦身”。一些文化事业单位搞改革,也时不时地祭出“裁员”大棒,以从反面教育员工努力工作。其实,上至一国,下至一单位,裁员之事的利弊得失向来不可一概而论。近日读史,愈加感受到了裁员与事业成败之间的复杂关系。
  就国家而言,裁撤冗员可达到精兵简政、提高效率、节约财政的目的,如用之得当,必会极大地促进社会发展。这一点,唐太宗李世民的裁员之举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贞观元年(627年),刚刚当上皇帝的李世民就着手裁员,他对房玄龄说:“朕近日读书,多见古人遗训,谓官在得人,不在员多”,“若得其善者,虽少亦中矣,其不善者,纵多亦奚为”?然后表示,朝廷机构臃肿,人员编制太多,让房玄龄、杜如晦负责“裁员”,并要房、杜贯彻“任人唯贤”的原则。
  淘汰冗官向来就是一件得罪人的事,房玄龄、杜如晦在执行“裁员”任务的过程中也遇到了阻力。最大的阻力就来自李世民的旧部——原来秦王府中的人。这些人早就追随李世民,现在,李世民当上了皇帝,他们本指望着得到高官厚禄,现在可好,反倒被裁,他们岂能没有怨言?
  无奈之下,房玄龄找到李世民,请李世民最终定夺。李世民坚决支持裁员工作,他说:“人君当以天下为公,而不能为己之私产。古者治国,皆明此理。如今朕与卿等衣食皆出于百姓,怎能不为百姓着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