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妈妈见状,忙自我解嘲地说:“别见笑,这孩子太内向了,见到生人就不会说话了。”说完便让孩子回到了自己的房间。
从此之后,每当家里来了客人,艾玛不但不打招呼,还为了避免与客人见面,总是偷偷溜回自己的房间里。
虽然这个孩子的妈妈为了培养孩子的性格花了很多心思,但效果却很不明显,而且孩子也好像已经接受了“自己性格内向”这个事实,不想再做任何改变了。
其实,我们可以这样说,孩子变得比以前更内向了,她的家长要负最大的责任。就拿上面的这个教育场景来说,虽然在客人到来之前,妈妈已经对孩子进行了“培训”,由于紧张,孩子出现“忘词”是很正常的现象,但在这个时候,她的家长却忙着为自己和孩子解嘲:“这孩子太内向了!”听到妈妈这样说,孩子紧张的心情马上就会平静下来,她会这样想:反正大家都知道我内向了,我就不用跟客人打招呼了。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孩子的性格会越来越内向。
事实上,很多性格有些内向的孩子,在面对陌生人时都会表现得不知所措,在这个时候,他们最需要的是家长的鼓励。例如,家长可以这样引导孩子向客人打招呼:“宝贝,看,张叔叔来了,快向张叔叔问好。”也可以让孩子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以缓解孩子的紧张情绪,如家长这样对孩子说:“宝贝,快把水果拿给张叔叔吃。”这样,当孩子的紧张情绪得到有效缓解后,他们就能很顺利地与客人交谈了。
当然,由上面的教育案例我们也可以得出,家长在塑造孩子的性格时,所用的方法一定要科学,否则便会适得其反。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1)
那么,塑造孩子优秀性格的好方法又有哪些呢?
方法一:培养孩子的乐观心态——斯万高利效应
我曾这样教育过一个孩子:
这个孩子学习很不错,但由于考试之前生了一场病,这次成绩很不理想。当成绩单发下来时,她趴在桌子上哭了一节课。
我把这个孩子叫到办公室,本想安慰她一番,还没等我开口,这个孩子就不停地说了起来:“老师,我再也考不好了,我落下了很多课,而且落下的那些课我怎么学也学不会。还有,因为我学习下降,同学们都会嘲笑我,他们肯定都不愿意跟我玩了。还有,我爸爸妈妈知道这些之后,肯定会很伤心……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呢?”
一次偶然的没考好,却引起了这个孩子这么多的没有必要的担忧,如果让孩子的这些挫败感继续发展下去,她一定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于是,我这样引导她说:“你看过跳远比赛吗?”
这个孩子感到很疑惑,但仍然回答我:“看过。”
“那我问你,那些运动员在起跳时,为什么总会退后几步呀?”
“退后几步是为了跳得更远呀。”孩子不假思索地说。
“那你现在退后几名,不就是为了以后考得更好吗?”
孩子恍然大悟,向我道谢后很高兴地跑出了我的办公室。
事实上,不仅仅是孩子,即便是成人在遭到挫折时,也会产生很多消极的想法。其实,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心理,但如果人们不及时想办法遏制这些消极的想法,便会产生一种很可怕的心理效应。
在美国,有一种神奇的魔术牌,叫“斯万高利”,说它神奇,是因为它真的具有魔术般的功效。
表演者先将牌摊开让观众看清楚每张牌都是不同的,然后让一名观众随便抽出一张,假如他抽到的是红桃K,他不用告诉表演者,把牌再放到整副牌中。表演者任意洗完牌后大叫一声“斯万高利”,然后摊开牌,观众就会发现每一张牌都变成了红桃K。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斯万高利效应”。
后来,人们用“斯万高利效应”形容一个人遭受到心理挫折后,不设法及时排解,而是任挫折感在脑中像红桃K那样繁殖、增强,最终使自己所做之事皆带着挫折与失败的阴影。
孩子们所经历的事情很少,当面对挫折时,他们不懂得如何处理自己的挫败感,只能任挫败感在头脑中蔓延、繁殖,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很容易养成悲观的性格。
所以,做家长的一定要时刻关注孩子的情绪变化,当孩子遇到挫折时,家长要教孩子正确认识挫折,并帮助孩子及时排除挫败感的干扰,转而用乐观的态度面对挫折。
那么,家长应该如何培养孩子乐观情绪呢?
心理学家表示,不管是成人还是孩子,态度悲观的人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他们认为自己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幸的人,或者自己是最不幸的人。所以,面对表现出来很多悲观情绪的孩子,家长要让他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不幸。
孩子刚走进家门,就跟妈妈抱怨:“妈妈,我今天可倒霉了,回答问题时出现错误被老师批评、同学们嘲笑;在放学回家的路上,我的自行车又坏了,只能推着车回家……”
妈妈首先是认同了孩子的情绪:“一天中遇到这么多特殊情况,确实很不幸。”妈妈接着说:“其实妈妈今天也遇到了很多特殊情况,工作中出现了一些差错,被上司批评了一通;回家挤公交车的时候,我的衣服还被旁边的一个孩子抓脏了。”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2)
听了妈妈一天的遭遇,孩子的情绪缓和多了。这时,妈妈接着对孩子说:“其实,今天我还是很幸运的,虽然挨了上司的批评,但在批评我的同时,他也给我提出了很多好的工作建议;虽然我的衣服被那个孩子弄脏了,但我认识了一位新朋友,那个孩子的妈妈跟我是做同类工作的,而且就住咱们家附近,以后,妈妈又多了一个切磋工作的好伙伴。”
听妈妈这样说,孩子马上说:“我自行车坏的时候,杨晓跟我一块推着自行车回家的,今天我才发现,我们俩是最好的朋友。”
“因为自行车坏了,才认识到友谊的可贵,你说这是幸运还是不幸呀?”
“当然是幸运了。”孩子高兴地说。
其实,每一件事情都有幸运与不幸两个方面,关键是人们如何看待它。困难和挫折也是如此,从表现来看,它是一种不幸,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它又是对人的一种磨炼,一种促使人们提高能力的途径。当然,由于孩子们的理性思维能力有限,他们只关心自己最直接的感受,对事物看得往往不会那样深刻,这个时候,就需要家长帮助孩子去寻找不幸背后的幸运了。
例如上面事例中的那位妈妈,她用自己的经历向孩子说明,任何事情都不是绝对不幸的,从而引导孩子说出了自己不幸背后的幸运:虽然自行车坏了,但正因如此,才发现了可贵的友谊。
当事情发生时,不去考虑它不幸的一面,而是去寻找它幸运的一面,当这种思维成为孩子的一种思维习惯时,乐观就成了孩子的一种性格。
方法二:培养孩子的爱心——从低到高原则
很多家长和老师常常用“铁石心肠”来形容现在的孩子:
孩子有好吃的好玩的,从来不知道跟别的小朋友或父母分享;
小朋友病了,他们不但不去安慰,反而故意远离他们,怕被传染;
老师让他们向灾区献爱心,他们要么一毛不拔,要么拿很少的钱出来;
……
其实,不管是家长还是老师,用“铁石心肠”来对孩子进行定性,对孩子来说都是莫大的伤害。因为孩子的性格是有很强可塑性的。如果家长或老师在孩子小的时候就经常对孩子进行定性,其实是在剥夺孩子改正缺点的机会。所以,无论孩子的性格有何种缺点,家长都不要给孩子定性,而是要用自己的引导帮孩子去改掉这些缺点。
美国一所大学的心理学教授做了这样一个试验,他让一所小学的学生试着在三种紧急情况下,选择其中之一捐出他们的钱。
这三种情况分别是:
一、非洲中部遭遇严重旱灾,那里的人们正处于生死边缘;
二、捐助本校的一名成绩优异的学生,他家无力负担学费,这名学生正面临无法继续学习的困境;
三、为本校捐钱添购一部复印机,放在一个固定办公室供学生们使用。
教授要求孩子们以不记名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有85%以上的孩子选择捐款买复印机,约有12%的孩子愿意资助本校的这名优秀学生完成学业,只有3%的孩子决定帮助非洲的百姓。
由这个实验我们可以看出,大多数的孩子只关心与自己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而对与自己不相关或者距离遥远的事情,习惯用冷漠的态度对待。有社会学家表示,这是人的本性,是人性的一个弱点。
从上面的捐款试验我们还可以得出这样的启示:最有效的爱心教育,应该让孩子从关爱身边的人开始,从具体的、较低的要求开始,这也正遵循了从低到高原则。 txt小说上传分享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13)
例如,在给孩子东西吃时,教育他们应该先让长辈吃,自己再吃;与同伴交往时,教育他们要照顾比自己小的同伴,懂得将自己的玩具与大家一起分享,等等。
当然,在教孩子学会爱别人的同时,家长也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这是培养孩子爱心的很重要的一步。有教育学家曾这样说过:“孩子的爱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会长大;你忽视它,它就会枯萎;你打击它,它就会死去……”
然而,现在的情况是,很多家长已经习惯了对孩子付出,而在面对孩子表现出来的爱时,家长常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拒绝”的行为。也许大多数的家长还不知道,家长们的这种行为会深深地伤害孩子表达爱的积极性,促使孩子的心灵一点点走向冷漠。
相信大多数的家长对这样的教育场景并不陌生:
你下班了,孩子给你端来一杯水,你却没有好脸色地对孩子说:“我不渴,快去写作业吧!”
看到你做家务时满头大汗的样子,孩子拿着一个削好的苹果对你说:“妈妈,休息一会儿吧,吃个苹果!”你却头也不回地对孩子说:“妈妈不吃,你自己吃吧!”
……
给家长倒杯水、给家长削个苹果,这些都是孩子最质朴的爱的表达,然而家长却无情地拒绝了他们。儿童心理学家表示,在孩子小的时候,他们表达爱的主动性是非常脆弱的,十分容易因为成人的拒绝而退缩,从而不敢主动表达爱,或者不愿意主动表达爱。所以,为了避免把孩子的爱心扼杀在萌芽状态,家长要学会接受孩子的爱。
爱是一种双向的情感交流,表达爱也是孩子的一种情感需求,当孩子的爱被接受时,他们才能学会用正确的方式去爱别人。所以,当孩子给你倒了一杯水时,即使你不渴,你也要真诚地喝一口,然后给孩子一个拥抱,并告诉孩子,你因为他的爱而感到幸福。
方法三: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拒绝“融合效应”
我们都知道,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逆境、挫折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在开家长会时,我经常会与家长们讨论这样一个问题:在面对这些劣性考验时,孩子们都是如何表现的呢?
一位家长这样说:“每次考试考不好,孩子要么说考题太难,要么说老师判卷时有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