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经过三年的冷处理,到2004年,中以两国事实上已走出“费尔康”之坎。
2004年3月,中国和以色列军事技术合作又开始新的里程。以色列向中国派出了一个高级军事代表团,这是“费尔康”预警机事件后以色列最高级别的军事官员到中国访问。
以色列《国土报》披露,访问意在“重建互信”。
显然,以色列军方代表团此时访问中国,有平衡以印、以中关系的意图。当然,时隔三年后,中国对改善关系持积极态度。亚隆在访问中国时就透露:“中国对继续和加强(双边)关系感兴趣,双方在安全领域肯定会有项目,但因为‘费尔康’(取消)事件的发生,我们都从这个教训中学到了许多。”
去年底在接受中国驻以色列记者采访时,以色列总统卡察夫谈到“费尔康”事件时曾表示,“以色列只能犯一次错误,不能再犯同样的错误。”
以色列领导人的中国情
对于中以间的关系,以色列政治家自然心知肚明,也竭力予以弥补。在2002年中国劳工在耶路撒冷遭遇自杀式爆炸身亡后,总理沙龙更是亲自给中国亲属下了一封措辞恳切的慰问信。这种“公关”技术,正是中以能迅速修补关系的关键所在。
2004年6月下旬,以色列第一副总理奥尔默特访问中国。他在行前和我们座谈,一个中心话题就是如何加强与中国的联系。
在以色列政坛,奥尔默特被认为是沙龙的亲信和继承人。他与中国渊源深厚。他的父亲和祖父,都是俄罗斯犹太人,十月革命后逃到中国哈尔滨。祖父至今仍安葬在哈尔滨犹太人公墓里。
“我父亲临终的时候,突然讲起了汉语,我听不懂他讲了些什么,但我知道,中国在父亲心中的地位,他将他最后的感情留在了那片土地。”奥尔默特在接受我们采访时,以这个细节作为开场白。
虽然是公认的鹰派人物,但奥尔默特却说,他常年以来一个最大的愿望,就是能早日到中国访问。“我还从没有去过中国,我非常想前去安葬我祖父的地方,非常感谢在那个时期,中国对犹太人的接纳和照顾。”
在奥氏访华之前,以色列总统卡察夫也访问了中国。在出访之前会见我们驻以色列中国记者时,卡察夫更是大打中国感情牌,开口即是:“我一直自认为是中国最好的朋友之一。”
“你们知道吗,我经常为中国‘作宣传’——在议会演讲和接受采访时,我总是谈到中国在国际上的重要作用,谁让我是以色列议会以中友好委员会主席呢。”说到这里,西装革履的卡察夫不由自主地笑了。
在卡察夫办公室的外面,摆着一个摩西出埃及时在西奈山接受“十诫”的青铜雕塑。作为虔诚的犹太教徒,卡察夫三句话,马上提到了与宗教有关的历史。
“有一年,我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参观,看到中国那些璀璨的文物,我马上与我们犹太文明进行了对比,我发现,几乎就在摩西为我们确定光明道路的同一年,你们中国好像是在科技上取得了重大的突破。”
卡察夫然后很肯定地说:“你看,这就是我们两个伟大民族对人类的贡献,我们为世界贡献了伦理价值,你们则取得了科学的进步。”
“每个星期六我去犹太会堂祈祷时,我也会马上想到中国,不知道你们注意到没有,在《圣经》第一章《创世记》中,它就提到了中国。”
卡察夫然后又说,确实中国有很多充满意思的东西,“你们不知道吧?我还收藏了许多中国邮票。”
我忙问他是从哪里得到中国邮票的。须知道,在冷战期间,中以长期分隔,直到1992年才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那是我两次访问北京的时候去买的,好像在一个市场上,一星期只开一次,东西真太多了,我买了整整一本邮票,许多都是中国毛主席时代的。非常有意思。”卡察夫回忆说。
事后,刚从以色列驻中国使馆回国的以色列外交官夏杰逸说,卡察夫总统去的,肯定是他也很熟悉的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
在以色列政坛,总统是一个虚职,总理才是执掌国家的领袖。卡察夫对我们说,对于他的访问,沙龙非常关注,因为他非常关注以色列和中国关系的发展。
。 想看书来
7。中国外交官事件与中以恩怨(4)
卡察夫透露了一个“秘密”。
“就在昨天晚上,以色列总理沙龙来我这里,我们两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就是如何进一步发展以中关系……这样的谈话内容,足以说明我们(以中)之间的关系有多么重要。”
卡察夫说,中国是一个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中国对中东问题很关注,和阿拉伯世界有着良好的关系,我们对此不反对”。
“我希望中国利用它的影响力在中东问题上发挥积极作用,促进以色列和阿拉伯世界的关系发展。”卡察夫两次对我们表示。
在以色列政坛,沙龙是访问中国次数比较少的政治家。但每次会见中国客人,都喜欢谈一下1997年他作为基础设施部长访华的所见所闻。他不止一次地表示“我希望能尽快再去中国看看。”
2004年,中国驻以色列大使潘占林卸任拜访沙龙时,沙龙特别表示,目前在以色列掀起了一股中国热,“在以色列各大学学习汉语的人越来越多,去中国旅游的人也与日俱增”。沙龙表示相信,这股“中国热”会进一步促进中以两国人民之间的交流与理解,推动两国关系持续、稳固地发展。
当被问及对中国的印象,沙龙很深情地回忆说:他有次到中国农村,看到许多妇女在低头插秧,“我立刻想起了自己的老母亲”。
。 最好的txt下载网
8。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给我们的警醒(1)
在大屠杀纪念日,随着汽笛鸣响,所有犹太人都停止脚步,肃立默哀以色列国旗下半旗为大屠杀遇难者志哀大屠杀纪念馆内儿童馆的浮雕犹太儿童代表向拯救犹太人的中国义士何凤山女儿质感谢辞
看犹太人纪念纳粹大屠杀,都是一次心灵阵痛的过程——为犹太人历史上的悲剧遭遇,更为我们纪念活动中的种种缺陷。我在南京完成了大学学业,南京的一些纪念细节却让我耿耿于怀。向犹太人学习吧!他们深入民族骨髓的纪念,与我们某些人对历史的淡忘,是何等鲜明的对比。当我们在指责其他人遗忘历史的时候,我们是否又真正记住了过去?
对犹太人来说,60年前发生在欧洲的纳粹大屠杀,是两千年民族苦难中最难以抹灭的伤痕。历史不容忘记。每年,以色列全国都要举行纪念活动,哀悼惨遭纳粹屠戮的600万亡灵。这种深入民族骨髓的纪念,让人震撼,也对有类似苦难历史的我们中华民族有重要借鉴意义。
对南京大屠杀纪念的失望
但让我感到失望的是,2003年12月,通过房东刚给我装好的###,收看到了江苏卫视有关南京大屠杀纪念的新闻和画面,夹杂在其他林林总总的社会新闻中,其纪念活动之轻、民众态度之淡漠,让人感叹!
听着从东耶路撒冷传来的教堂钟声,我强忍住内心的激愤,写了一篇小文。本拟发给江苏本地报纸,也算我一个海外游子对于如何爱国的看法。后来应《国际先驱导报》几位同仁之约,文章交给了他们。
我本想这不过区区一己之感叹,在现在的中国,到处是朝钱看的时代大潮,究竟又有几人会关心,或真正关心历史和过去,尤其是国人颇为忌讳的历史疮疤?
不想,《国际先驱导报》几位朋友见了这篇小文,觉得很好,至少很有针对性和启发性。后来,文章从原定要上的言论版面,提到了头版,又被作为社论发出。
文章发出后,立刻又被包括《南方都市报》等多家媒体转载。新浪网也将该文列在显著位置,网友纷纷留言,为时态感叹,为纪念活动献策。新华社则将该文评为社级好稿。
刊载此文如下,作为我探究犹太人如何纪念大屠杀的一个引子。
南京大屠杀纪念中的不足
12月13日,南京全城鸣笛纪念南京大屠杀,看到电视画面上参加纪念活动的各界人群,作为一个中国人,我感痛于历史的沉重和民族的苦难。
同时,作为一个常驻耶路撒冷记者,对照以色列纪念犹太人被纳粹大屠杀的活动,我也为南京纪念活动的不足感到遗憾。
从电视画面上,我看到,在整个南京鸣笛过程中,许多人自始至终嘻嘻哈哈地做着自己的事情,大街上依然车水马龙、人流如织……
这在以色列是难以想象的。在每年的大屠杀纪念日(也就燔祭日),当天上午十时,以色列全国鸣笛两分钟,在这两分钟内,国民停止手中的一切活动,学校里所有学生起立默哀,军人持枪脱帽肃立,车辆停止运行。
对于这种深入骨髓的纪念,我有着切身的经历。今年4月29日,正逢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日,我正搭乘出租车外出采访。车快行到一红绿灯交换路口,所有车辆突然间都停了下来,我感到诧异。司机则已打开车门,在车旁肃立。
听到空中传来的鸣笛,我顿时明白现在正是犹太人最肃穆的时刻。大街上,所有的车辆都停了下来,没有喇叭声,没有说话声,人们都走出汽车肃立。
道路旁,有一个超市,几个年轻妇女买完东西刚走到大街上。汽笛响起,她们不约而同地停止了脚步,手里还拎着东西,默立在路边。
可以说,几秒钟内,整个世界突然间安静下来——刚才还车辆往来频繁的耶路撒冷大街,时间仿佛凝固了,每个人都成了雕塑。
直到两分钟后鸣笛声停止,一切方恢复正常。
这也许仅仅是一种形式,我们未必一定要效仿这一点。但在这形式后面,显示出犹太人大屠杀纪念活动的深入人心。出租车司机告诉我:“我也是一个普通的平民,但每个人都必须记住历史上的这个不幸,停车,肃立,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这已经是最浅薄的了。”
“我无法想象在那种时刻,还有人会继续行车走路,或者还会保持笑脸!”当被问到这样是否会影响日常生活时,许多犹太人都曾这样回答。
在当天,我看到许多家庭都点燃了蜡烛。人们纷纷前往墓地、纪念馆,哀悼死难的同胞,同时也向当年拯救犹太人的国际义人致敬,其中包括向埋葬在老城旁边的辛德勒致意。
。 想看书来
8。犹太人大屠杀纪念给我们的警醒(2)
在这一天,以色列全国没有娱乐活动。电视节目上,主要是各种记录片,既有当时集中营中的惨景,也有幸存者的现身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