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和沙龙做邻居-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新华社耶路撒冷7月18日电(记者明大军  刘洪)在17日晚以色列特拉维夫市发生的两起自杀式爆炸中,有1名中国工人身亡,1名中国工人失踪,另有4人受伤。他们的身份18日均已得到确认。
  经核实,死者和失踪人员分别是来自中国福建省平潭的许恒勇和李斌,隶属中国福通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公司。遇难的许恒勇现年39岁。
  受伤的4名中国工人分别是中国福州国际公司的许祥敏、中国厦门国际公司的孙美昌、中国福通公司的许祥兴和郑彪。许祥敏右眼受伤,视力能否恢复还要看进一步治疗的效果。其他3人伤势较轻,郑彪已经出院。
  特拉维夫老汽车站附近17日晚连续发生两起自杀式爆炸事件,共造成5人死亡,40人受伤,其中6人伤势严重。据以警方介绍,在死亡的5人中有2名自杀式爆炸者、1名以色列人、1名中国劳工,另1人身份尚未确定。
  在今年4月12日发生在耶路撒冷的自杀式爆炸事件中,有2名中国工人丧生,2名中国工人受重伤。(完)
  一条很短平白的新闻稿,只是由于负载着太多其他的感情,处理得很累。
  我真不希望,是我的这条稿子,或者说是我的行为,打破了这些家人平静而充满希望的生活。
  事后和分社同事明大军、聂晓阳、蒋国鹏聊天时感叹,真不希望这条稿子是由我处理——这没有任何捕捉新闻的成就感,却仿佛是“作孽”了一般。
  夜晚,我惧怕着铃声。铃声响了,是家人的电话。
  “你还好吗?”没有太多的言语,总是最为担心安全。
  和家人聊着这次特城爆炸的情景,不由地长叹声声,感慨于生命的艰辛和脆弱。
  就以特城遇难的许祥勇和李斌来说,他们正值壮年,万里离家,只是希望能在以色列多挣些钱。为了挣钱,他们起早贪黑,拼命工作,一直都属于黑工。但最终,他们却把自己的生命留在了这里。可怜他们的家人,还等待着他们能回去,一家团聚并还清欠款。
  李斌的遭遇更让人感叹,起先他被宣布失踪,后终于在医院找到。由于头部被弹片击中,他一直处于昏迷状态。以色列大夫的精湛医术,最终仍未能挽救得了他的生命。
  悲剧见多了!似乎感觉生活中总有一种宿命。别人告诉我,李斌此前出过车祸,本打算早点回国,但由于一个以色列人借了他一点钱,最终决定再留一段时间,但不想这一留,却把自己永远留在了这里。
  和家人聊着,突然间忍不住泪流。
  虽然也素昧平生,但现在死的,毕竟是同肤色、同语言的同胞。以前爆炸,由于死伤者一般都是犹太人,总还觉得爆炸与我们这些外国人无涉。
  

2。泪垂耶路撒冷(2)
接连的中国人遇难,却打破了这种自以为是的幻想:原来爆炸是如此之近,就近在身边,不管你是什么国籍、肤色、性别、职业……
  无辜的中国人,也为以巴之间的暴力纷争付出了血的代价。
    和平茫茫,我见多了哭泣场面
  打开以色列电视台,哭泣的场面屡见不鲜。因为在这片只比北京略大的弹丸土地上,每天都有人丧生,不是以色列人,就是巴勒斯坦人;不是死于巴勒斯坦激进组织的自杀式爆炸,就是丧命于以色列军队的枪炮甚至导弹攻击。
  似乎是武力冲突正不断升级的一个标志,近年来,外国人也频频成为暴力的牺牲品。
  就在中国人遇害十几天之后的2002年7月31日,被称为耶路撒冷最后一块“和平净地”的希伯来大学也遭袭击,正在用餐的多国学子被爆炸所吞噬,7人当场死亡,其中5人是美国人,可怜有个女孩才刚到耶城不到一个月。
  在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遗体起程前,一名美国死难者家人突然抱住旁边一个工作人员,失声痛哭。其景其情,让周围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爆炸似乎总没有绝期。当年8月4日,一辆公共汽车在以色列北部城市萨法德附近爆炸,现场惨不忍睹,十人丧生,其中还有两个菲律宾女佣。也是年轻的生命,遽然逝去在这块美丽而流血的土地。
  更多痛苦的还是以色列人和巴勒斯坦人,以暴易暴的冲突已使数千人离开了这个世界,空留生者,独自咀嚼亲人逝去的苦痛。
  7月30日,也就是希伯来大学爆炸案前一天,在约旦河西岸城市纳布卢斯附近,一对犹太定居夫妇携两个年幼的孩子驾车外出访友,遭到巴武装分子袭击,夫妇二人当即丧命,两个孩子一死一伤。
  以色列报纸在报道这件事时,标题就是“又有九个孩子成为孤儿”。因为这对夫妇共育有10个孩子,从一岁到十七岁不等。我看过他们的全家福:全家人站成一排,夫妇二人站在两侧,母亲怀里抱着最小的孩子,最大的儿子则抱着另一个年幼的弟弟。一家人笑容满面。
  对这9个未成年的孩子来说,昔日的幸福已化成了痛苦和哀戚。在葬礼上,孩子们哭成一片。泪水淋淋中,是一颗颗破碎的心。
  暴力的机器一旦启动,似乎已很难停止。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报复与反报复后,也很难说清究竟是自杀式爆炸恐怖,还是以军的扫荡袭击可怕。但不管是哪种暴力,受害的总是无辜的百姓。
  为遏止自杀式爆炸,以色列采取了一系列极端措施:摧毁激进巴武装分子的屋舍,将其亲人驱逐至加沙。往往在一夜之间,许多贫困的巴勒斯坦家庭失去了房子、家具,以及存放在里面的一切。
  老人、孩子站在废墟上,潸然泪下。这种集体的惩罚不知是真能遏止暴力,还是更加深仇恨。
  仇恨的种子总是很容易播种。7月28日,为报复一名以士兵被打死,许多参加完葬礼的犹太定居者回去途中,对附近的巴勒斯坦人大打出手,许多房屋被付之一炬。
  一名14岁的巴勒斯坦小姑娘,已经躲在了门后面,还是被扫射过来的子弹打死。14岁,正是豆蔻年华,就在仇恨的风暴中枯萎了。
  在报道中,我总是喜欢引用以色列前总理拉宾的话,这位出身将军的和平总理,见多了血腥,更明白和平的珍贵。
  拉宾说:“相信我,2万或4万名示威者的呐喊,远不如一个失去儿子的母亲流下的眼泪更令我震撼……我是一个经历过‘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人,所以我要寻找和平的出路。”
  拉宾倒下了,和平依旧茫茫,更多的母亲正淌下悲伤的泪水。
  这当中,也包括最近接二连三身亡的以色列士兵,从他们的身世介绍中得知,许多人才刚刚结婚。
  不由想起唐人陈陶过古战场时发出的怆然之语:“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
  

3。在等待爆炸的日子里(1)
      在耶路撒冷,所谓生活,就是等待下一次爆炸的来临。我每次出门,都尽量避免带黑色背包,因为这会被警察认为里面可能藏有炸弹。亚辛、兰提西被杀后,以色列保持了长时间的反常平静。我庆幸这时难得的休息时间,但更多的以色列人感到恐惧。一位朋友对我说,这种等待爆炸的心情,就像等待楼顶上那一只还未落下的鞋子,急迫,慌张。
  我的邻居沙尔密特是一位研究东方文化的女士。每次见到我,她总会说上一句:“我真羡慕你们国家的安全,在耶路撒冷的每一天,我们都是在等待爆炸。”然后她一声苦笑,添加一句,“这种生活是苦涩的。”
  沙龙杀了亚辛和兰提西,哈马斯绝不会无动于衷。暴力有了开头,结尾是什么?不用猜测,肯定是报复。
  在那段非常日子,随时可能的爆炸,让在国内的家人朋友非常着急。他们纷纷打来电话,询问局势,到最后,总是那句不会改变的话:注意安全!
  这是暴风雨来临前的平静,耶路撒冷在恐惧中感受着安宁。一位朋友对我说,这种等待爆炸的心情,就像等待楼顶上那一只还未落下的鞋子,急迫、慌张。
  我深以为然。
  有的时候,我真希望爆炸马上就来。真的,爆炸之后的第一天,总会有极强的安全感,至少心里会这样想:已经爆炸了,总该有一段安静时光吧!
    你想干什么,让大家恐慌吗?
  爆炸还没有来。
  恐惧笼罩在心头。
  走在大街上,几乎每隔几分钟,就会听到尖利的警笛声从远处冲过来。也许前面又发生了可疑目标。也许仅仅是一场虚惊。
  在耶路撒冷这座美丽充满情调的城市,几乎每天,都有可疑目标,都有疏散的场面,都有机器人探测,最后是引爆。
  一位朋友曾打趣,在耶城绝对路不拾遗,尤其是在这非常时刻。为什么?因为任何一个不明包裹,十分钟后周围肯定是警察。无他。不明包裹就意味着凶险,没有人敢冒生命危险去捡小便宜。
  我有过不止一次的切身体会。刚到以色列时,一次外出,我背一黑包进入一个饭店,正好内急,我于是叫一位朋友照看一下,我去去就来。
  一分钟后,我出来一看,大吃一惊:包裹周围空无一人,所有人都在远处的玻璃后。
  一位店员正四下找人打听包裹究竟属于谁,并叫我赶快离开此地。
  原来我的朋友正好在买东西,没来得及看这个包。等到我匆匆向店员承认此包是我的时。他已是怒容满面,喝道:“再晚几分钟,我就要叫警察了,然后疏散检查,如果都像你这样,我们还怎么开店。”
  我喏喏称是而退。在这个异常敏感的国家,我这个外国人似乎永远是一个不入潮流者。
  2004年夏天,我完成在耶路撒冷的两年任期离开以色列,从特拉维夫本…古里安国际机场出境。由于行李太多,我只能先将一个超重的行李放在一边,然后去托运其他行李。
  但就一会儿工夫,我突然感到了不对劲。因为隐约听到好几个警察在高声喝问:“这是谁的行李?”
  我一回头,真不好意思,正是我的行李。我马上回答:“我的。”我还以为行李出了什么问题,可能是超重问题吧。开车的人总怕交通警察,乘飞机的人总怕行李超重。我没有太多想。
  “你?”警察冷冷地看着我,“怎么能把行李放在一边,旁边没有人看护。你想干什么,让大家恐慌吗?要知道,这是在以色列!”
  这是在以色列!一切解释都是枉然。在以色列,你必须适应这种非常状态!生活久了,就是常态。
  从我住处往北走十分钟,就是市中心的步行街,每次吃过晚饭,我总爱到那里散步,有时就拐进店铺,淘一点有意义的犹太小纪念品。傍晚时分,正是一天生意最好的时间。但偌大的石铺街面上,行人总是寥寥无几。在一间卖犹太工艺品的小店,两个老店员下着棋。我走进去,他们眼都不抬。
  我开玩笑问:“你们态度怎么这么差?”一位戴眼镜的老人想都不想回答:“现在到店里来的,基本上都是不买东西的,你都是这里的常客了,这样的形势,哪来的游客?”弄得我颇为讷讷。
  行人少,主要是安全问题。海外游客担心这里的安全,望以色列兴叹;以色列人担心这里危险,不来步行街。
  因为这个繁华的市区中心,一直是自杀式爆炸袭击的重要目标。我2002年刚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