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游方记-第1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农奴的权力中心,也是该家族的脸面,尽显其家族的富豪与威严。藏历火牛年(1937年),帕拉家族将主卡迁到班觉伦布村,经营至1955年,建成现在的规模。1959年3月,西藏发生武装叛乱,庄园主扎西旺久只身随*喇嘛逃到印度(老大和老三亦如此),留下庄园,连太太都没带走。帕拉庄园雄踞班觉伦布村的中央,坐北朝南,共有大小房屋82间,住房面积平方米,加上前、中、后三个院落,总面积万平方米。整体布局为,外部是朗生生活区和牲畜圈棚,中间为朗生工作区,后面是庄园主生活区。建筑结构上,一层主要是仓库、朗生和牲畜用房,二层是工作和管理人员用房,三层是庄园主生活用房,体现着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帕拉的家庭经堂,在当时的江孜首屈一指。中间一汉式雕花门洞,木门、隔板、高台、护栏及藏柜上,居然全部雕绘着《三国演义》、《水浒传》、《红楼梦》、《西厢记》等故事以及著名的成语故事。在庄园主太太的卧室里,梳妆台上的全套化妆品,均为英、法进口的,不仅在当时是最高级和时髦的,现在看来也不落伍。衣柜外层贴的是当年旧上海时兴的美女招贴画。据导游讲,庄园主太太每天都要喝雀巢咖啡。在一间陈列庄园主生活用品的房子里,各类奢华名贵用品更是琳琅满目,各式金银器皿、珠宝首饰乃至进口地毯、毛线、钢笔、瑞士军刀,应有尽有,光是劳力士手表就有好几块——仅这一屋子的东西,还不得值几百万、几千万?!导游一边介绍,参观者一边啧啧不已。帕拉庄园的大院 2005年6月19日摄帕拉庄园娱乐室里的塑像 2005年6月19日摄在帕拉庄园里,有一间行刑室,里面存有站笼、手铐、皮鞭等刑具,导游还特意给我们展示了一种牛皮做的专门用来打脸的皮鞭。旁边还有一个被割下的人的头颅和手脚,均已风干,呈黑色。导游介绍说,这个头颅是当地一个“恶人”的,因他吃小孩,被打死并割下头颅和手脚。后来在此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从别处移过来的。庄园的正南面,有帕拉家最大的朗生院,正门上用藏、汉、英三种文字写着“奴隶院”。平方米的地方,住着14户60多名朗生,最大的房间平方米,最小的平方米。每个房间都以实物形式完整再现了当时朗生的生存状况,并且有名有姓。不知怎的,看着这朗生院,让我不自觉地想起以四川大地主刘文彩为主题、六七十年代风行全国的“革命现代泥塑——收租院”来。只是刘文彩的地主庄园陈列馆早在上世纪90年代改为“历史性文博单位”了。西藏*改革时,对没有参与叛乱的贵族、领主,其庄园、领地由政府“赎买”;参与叛乱的,则予没收。帕拉庄园被没收后,即分给农牧民居住,后成为文物保护单位。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七西藏最南端——亚东方20日的上午,我们从江孜出发,赶往亚东。中午在一处有山泉的地方吃露餐。不远处,一座孤零零的酱紫色拱形门柱式建筑,在平坦的河谷上,相当惹眼。这里是位于堆纳、多庆之间的曲美雄谷(又称曲米新谷,藏语意为“泉水平坝”),因有一眼常年不干不冻的泉水而得名,是亚东通往江孜的必经之路。酱紫色拱形门柱式建筑为“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2004年西藏自治区政府为纪念抗英100周年而立,上面分别以汉、藏、英三种文字阳文雕刻,碑河谷上的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 2005年6月19日摄136 文为:“1904年3月31日,1400余守关军在此阻击侵华英军,英军屡攻不克,以阴谋得逞,凶残杀戮我同胞。千余军民英勇不屈,慷慨就义,气贯长虹。树碑铭文,以昭后世。”有关此次战役的记述大致是这样的:1904年初,英军在曲美雄谷与藏军对峙。藏军虽武器落后,但布防有序,严阵以待,英军诡称愿与藏军谈判。英军刚抵4000多米高原,气候寒冷,一时不能适应,故作此缓兵之计。藏历正月十四日早晨,藏军代表拉丁色、朗色林二代本等与英军代表谈判。英军代表荣赫鹏声称:“既然议和,为表示诚意,我军先将子弹退出枪膛,也要求贵军指挥官下令将火枪的点火绳熄灭。”双方照办。但英军的步枪退出一发子弹后,拉动枪栓即可将另一发子弹顶入枪膛,而藏军的火药枪,须用点火绳点燃后方可引发子弹,熄灭火绳等于放弃武器。谈判进行约15分钟后,英军寻找借口率先开枪,战斗打响,藏军官兵中计,惨遭屠戮。一位参加此次战斗的英军士兵当晚给母亲的信中写道:“这场大屠杀太令人恶心了,尽管将军命令尽可能地扩大战果,我还是停止了射击,那场面太惨烈了。”(参见《苍茫西藏》,子文著,春风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江孜》,徐平、路芳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4年版)纪念碑的酱紫色,与周围的环境形成鲜明反差,给人一种强烈的警示。坐车继续往南,进入亚东地界,植被渐渐葱绿起来,和林芝的风景有些近似。我们先去参观的是东嘎寺。1951年,十四世*喇嘛曾在这里待过半年多。当人民解放军突破金沙江、占领昌都之时,*喇嘛和噶厦政府决定让亚东河谷,英国人当年就是从这里进入西藏的,河谷中还有清代海关等机构遗址 2005年6月19日摄*喇嘛转移至亚东。这里处在印度边境,一旦发生意外,可随时逃往印度。1950年12月20日,在位的*喇嘛带着噶厦政府方 的少数高级官员以及噶厦的金银财宝离开拉萨,于1951年1月2日到达亚东。前往亚东之前,噶厦任命第二代本桑颇·丹增顿珠和堪穷土登列门前往昌都,协助阿沛到北京进行谈判。*喇嘛抵亚东后,噶厦又委派凯墨札萨和仲译钦莫拉乌达热·土登丹达率另一谈判代表团赶往北京。7月7日至10日,西藏“民众大会”在亚东召开,作出了*喇嘛返回亚东的决定。在最后决定之前,还举行了抽签卜卦仪式,由神来裁决。7月14日,*代表团在中央人民政府驻藏代表张经武的带领下抵达亚东,同西藏的高级官员和*喇嘛举行了会晤,并向*喇嘛转交了毛泽东的信。7月20日,*喇嘛通过北京的民族事务委员会向毛泽东发去一封电报,对张经武的到来表示欢迎,并表示返回拉萨、阿沛带着《协议》原件到达以后,将召开西藏“民众大会”讨论《十七条协议》。7月23日,*喇嘛返回拉萨。后来在拉萨举行的“民众大会”建议*喇嘛认可《十七条协议》。10月24日,*喇嘛正式致电毛泽东主曲美雄谷抗英纪念碑 2005年6月19日摄东噶寺主殿 2005年6月20日摄东噶寺里*喇嘛和张经武会晤的房间 2005年6月20日摄席,表示拥护《十七条协议》。(参见《喇嘛王国的覆灭》,梅·戈尔斯坦著,中国藏学出版社2005年版;《*喇嘛自传》,经联出版事业公司2000年初版)东嘎寺里,张经武和*喇嘛会晤的地方,至今保持原样。房间相当狭小简陋,里面仅一沙发、一茶几,墙上挂着一张*喇嘛和张经武等人的合影。从亚东县城下司马镇开车到与不丹接壤、海拔4545米的乃堆拉山口,大约需要40分钟。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骤降,路边已能见到积雪,点缀其间的杜鹃花显出几分冷艳和孤傲。两国的边防官兵显然相互都熟悉,我们过去后,要求和不丹边防军人合影,对方都很热情。其中的一位还主动用不流畅的汉语问中央*部的高飞处长是从哪里来的,听说是从北京来的,马上又跟一句“大官啊”,高处长答“普通老百姓”,没想到对方竟冒出一句:“那很厉害啊!”弄得大家都乐了。离开亚东前,我们又参观了噶举寺。该寺的主殿已是危楼,不能上楼参观,一层左边的殿堂还较坚固,门楣上悬挂有清驻藏大臣升泰题写的匾额“大放光明”。噶举寺在“*”时被毁损严重,连该寺第一任活佛的灵塔都被炸被挖,原址上现在还能看到裸露在外的钢筋条和半截塔基,不过后来已在旁边为之重修了灵塔。噶举寺里驻藏大臣升泰题写的匾额“大放光明” 2005年6月19日摄在神秘的雪域高原上之八援藏的县委书记方 在西藏,经常听到的一句话就是:“缺氧不缺精神。”这话对这里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是一种赞美,也是对高原人的一种生动描述。对内地援藏的人来说,这更是一种真实写照。一到亚东,至帕里镇,县委书记梁海虹即早早赶来迎接。他是上海来的援藏干部,年纪不大,却充满活力,自信而有魄力,说起亚东,如数家珍。我们在林芝、山南见到的援藏县委书记,大都是这样一种精神状态。据介绍,第四期援藏干部关于“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在藏得什么?离藏留什么?”的问题讨论,最近在西藏上下讨论得热火朝天。在山南地区乃东县,武汉市第四批5名援藏干部在乃东县委书记胡洪春的带领下,坚持“进乃东的门,做乃东的人”。胡洪春说:“我是乃东县委书记,不是单纯的援藏项目和援藏资金的书记,援藏资金一定要纳入全县统筹管理,援藏干部要与全县干部群众共同参与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工作之中。”他们克服生活、语言、高原反应等各种困难,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给武汉市街乡场与乃东县乡镇干部之间搭建一个交流的平台,武汉市援藏干部在西藏率先开展了乡镇结队工作。2004年9月20日,武汉市7个街乡场与乃东县7个乡镇在乃东县昌珠镇德娃林卡举行签约仪式,初步达成的援助项目共23个,协议项目资金260余万元,同时向乃东县7个乡镇捐赠物资资“小康村”藏民家里的陈设 2005年6月16日摄金合20余万元。2005年4月13日至20日,乃东县组织各乡镇组成缔结友好乡镇回访团赴武汉。通过乡镇对*流,武汉市缔结的友好街乡场又援助乃东县乡镇金额258万元。缔结友好乡镇的更大意义在于,使乃东县乡镇干部走出了雪域高原,开阔了视野,一些乡镇干部回到乡里后,按内地所见所闻的新观念及时调整、修改了乡镇发展思路。在乃东县昌珠镇玉沙居委会的肉鸡养殖小区里,我们看到了圈养的近万只肉鸡。藏区养鸡,如内地农村的草鸡,从来都不圈养。玉沙居委会建养殖小区养鸡,在藏区还是头一遭。不仅如此,援藏干部还从武汉黄陂区长轩岭镇请来养鸡专业户陈胜权夫妇做技术员,负责技术指导、技术传授和防疫治病,并利用当地原料配制饲料。援藏干部不仅在项目、资金投入上下力气,在增加智力援藏、增加乃东县发展后劲上下大工夫。针对乃东紧缺的人才,先后组织培训100名干部职工、100名专业技术人员、100名农牧民群众。已选派多批机关、乡镇的干部职工30多名到武汉挂职、学习和短期培训,引进了2名专业人才进藏对当地群众培训养殖技术,向群众传授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2名专业人才到目前已带动了10户老百姓进行联户养殖。在工布江达县巴河镇雪卡村,陪同的县委领导带我们参观了路边一座两层楼的民居,房屋主人白玛措姆热情地把我们迎进家门。5口之家的白玛措姆,花了20多万元于2004年盖起这座小楼,共420多平方米,用上了自来水,饮水方面实现了人畜分开。靠挖虫草、捡蘑菇、采松茸,以及一辆大卡车和一辆手扶拖拉机搞运输,年收入已有4万多元。工布地区农牧民以前碉楼式的房屋,大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