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拆解气候异象之谜:2012地球悬念-第1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就个人而言,哥本哈根已经让我们充分认识到自身所处的环境危机,并且意识到在描绘未来生活蓝图时,要考虑气候因素影响:投哪些资、理什么财、何时生小孩、买多大的房子时,我们必须想到,这些美好不一定会永恒。在海边买一幢房子,我们不得不掰着手指头计算,以保证它20年之后不被海水淹没。
  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我们内心是担忧并害怕的。这种后怕,源于哥本哈根会议议题的不了了之。它在会议期间未能完成《巴厘路线图》的要求形成第二期发达国家减排的协议,以接替《京都议定书》到期后的任务。最后以少数国家协议形成的文件也只是“被注意到”,尚不具备法律效应。在2010年1月31日最后期限内,只有55个国家提交了温室气体减排目标或计划,这个数据还不到联合国成员国的一半。
  认领减排目标不积极、未形成法律文件,这是哥本哈根会议的缺憾,也是它的继任者——墨西哥气候大会(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0日召开)需要解决的任务。
  在看似庞大的任务中,重中之重非常明晰:机制和资金问题。2010年4月8日,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解振华在亚洲新闻联盟年会暨亚洲论坛上说,“墨西哥会议成功与否的表示,就是两个工作组(巴厘路线图授权下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长期合作特设工作组以及《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谈判能不能成功”,因此规范谈判机制是一个重点,另外,“应该解决近期的快速启动资金,发达国家要把出资的份额落实到国家,这样才能把快速启动资金落实,”同时应该把技术转让、技术合作的机制确定下来。
  但是要解决机制和资金这两大问题,专家直言目前困难和阻碍很多。
  哥本哈根会议结束后不久,气候组织中国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就分析说,美国的动作,事关墨西哥气候大会成功与否,而美国国内至今的立法形式让它在年内难以有突破性行为。具体是指,美国援助的资金来源仍不明晰,它的减排计划也难以再突破。喻捷认为,一旦美国无实质表示,欧盟和其他国家就自然找不到继续减排的推动力。
  因此,最终影响会议进程的,用忧思科学家联盟(Union of Concerned Scientists)成员奥尔登·梅尔(Alden Meyer)的话说,“还是那些大国。”
  关于这些,网络和论坛的讨论很是热烈。中国外交部气候变化谈判特别代表于庆泰的一番话也间接点明了大国在未来谈判时的可能表现。在2010年2月举行的“经济每月谈”上,于庆泰就直说了,“在一些核心问题上,各个主要方的立场不大可能会有实质性的变化。”他所指的各方,除了一直对气候怀抱合作态度的国际努力、为维护自身发展权益的发展中国家立场,还有“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嫁责任的既定政策,不会有实质性改变”。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结语:行动,改写预言(2)
综合专家们的看法,两个工作组的谈判机制已经受到挑战,资金问题预计难以落实,墨西哥谈判仍将受到“老大难”的阻扰。因此不少人对它的结果不抱希望。
  2010年4月中旬,美国气候谈判特使托德·斯特恩(Todd Stern)公开表示,希望公众和与会者都降低期望。言下之意,也就是说2010年气候谈判之路不会平坦。
  根据前文对美国和欧盟等国家、地区的形势分析,气候组织中国政策与研究项目总监喻捷做出“墨西哥恐怕仍然是一场不会有任何结果的政治聚会”这一猜测,并直陈,“哥本哈根会议从希望到失望,墨西哥会议恐怕同样如此。”
  喻捷的悲观论并非一家之言,格林菲尔德环境管理公司CEO张宁、甚至是墨西哥之后的气候峰会主办国南非,也对墨西哥会议结果持悲观情绪。
  当然,我们看到的并非全都是负面情绪,还有一些对墨西哥气候大会寄予期盼的人,以及保持乐观的分析者。
  哥本哈根会议后不久当选为《京都议定书》特设工作组主席的约翰·阿舍表达了对坎昆气候大会的期望。他期望在坎昆能够做成某些事情,“可能是一个法律协议的某些要素。”大唐集团CDM办公室主任唐人虎则认为,国际谈判的过程往往曲折,拐点总会出现。墨西哥会议毕竟还有时日,发生好的变数不是没有可能。
  先不论外界预期值如何,为墨西哥气候谈判扫除障碍的行动始终没有松懈。2010年以来的各种与气候话题相关的会议,都向我们传达着尽力而为的信心。
  为保证墨西哥会议不再出现类似哥本哈根的会议程序问题(未按巴厘路线图的授权进行公约和议定书两个工作组的谈判),中法等国在2010年年初就建议在原本安排的6月和11月两次谈判基础上,再增加两次。解振华表示,如果4次不够,希望还能增加谈判次数。
  2010年1月底,墨西哥总统卡尔德龙在世界经济论坛2010年年会(冬季达沃斯)提出新的呼吁。他希望有一种能同时刺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采取共同行动的经济机制,这将有助于在坎昆会议上达成积极、广泛、丰富的协议。
  2010年4月9日,新一轮的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举行,它的主要目的就是要确定2010年谈判的进程,为11月底会议的来临部署前期工作。
  2010年4月19日,美国已经将温室气体排放占全球80%的17个主要经济体国家的领导人以及哥伦比亚、丹麦、格林纳达和也门的领导人汇集起来,进行了两天的非正式论坛,他们已经就下一个全球气候协议达成小范围共识。
  草根环保组织CaCC(全称Campaign against Climate Change,译为应对气候变化运动)也已经准备行动了。该组织创始人菲利·索恩希尔在2010年2月底接受《新京报》采访时说:“我们将号召全球环保组织在今年12月4日举行*抗议,呼吁各国领导人采取紧迫的行动。”
  是的,紧迫行动,再多都不嫌多。
  在开启墨西哥气候大会的倒计时时段里,灾难纪录仍在累加:中国西南大旱和新疆暴风雪、澳大利亚冰雹大如橄榄球、印度43℃以上的超级热浪等历史上未如此集中发生的气象灾害,还有智利和中国青海玉树地震、冰岛非常规火山爆发等地质灾害一齐发生,仿佛在给我们敲响“预言警示”。
  虽然,专家都在粉碎“2012世界末日”的预言,但是人类活动对自然造成的深深伤害,如果不加以矫正,难保不让下一个预言成真。躲得过2012,我们还能逃得了2016、2056,或者2100吗?
  改写末日预言,除了勇敢面对、全体行动外,我们别无它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后记:如果2012不是末日 那会是什么时候?
这是一个沉重得有些忧伤的话题,虽说探讨的是地球的异动,但归根结底还是关注我们人类自身存亡和兴衰的大命题。
  全球10大预言纷纷将地球劫难的闹钟定在了2012年前后,神秘难解的也好、荒诞莫名的也罢,古今中外、不同历史时期预言的惊人巧合,绝非意外!即便是2012年12月22日的时钟正常敲响,即便是那一日的太阳照常升起,即便是可以将10大末世预言定论为10大末世谎言时,人类的心情却依然无法轻松。
  毋庸拨开历史的迷雾,无需抹去时间的尘埃,人类对地球的伤痛已经有切肤的感受,近20年来科学家敲响的地球警钟还从未受到过质疑。地陷海升、干旱来袭、板块异动、物种恐慌……每一样都足以不费吹灰之力地把人类在存亡两界任意丢掷!更何况组合精密的地球,每一种劫难都不会形单影只地出现。
  回顾地球亿年间的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被推向断头台的总是掌控地球的生灵。眼下,“第六次物种大灭绝”时代的大门已然渐渐开启,人类能否跑赢时间?人类能否不为自己的贪欲做自灭家门的可悲推手?
  众多科学家已经吹响人类自救的号角:如果人类能够勒住贪欲的缰绳,停止对地球的伤害,尊重不仅仅只有人类的所有生命,那么人类的路还会很长、很绚丽!
  之前的18个年头里,4个大会、4份协议,人类在自救的道路上艰难跋涉。
  从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在日本京都的《京都议定书》,到2007年的《巴厘岛路线图》,再到2009年底的《哥本哈根议定书》。在人类社会坚定的自救脚步中,也似乎嗅出了各国利益争端的味道。
  著名的未来学家理查德·沃特森(Richard Watson),这位担任英国维珍航空、麦肯锡咨询、丰田、麦当劳、联合利华等众多世界知名公司咨询的专家有一句特别令人回味的话,“未来不是我们能完全预料的,它是由我们每一个人当前的决定和行动塑造出来的。”
  从目前的科学认知来看,“人类是地球的主宰”这样的认识已经几乎演变成了句玩笑话,其实人类恰恰更应该以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所赖以生存的地球。
  美国登月宇航员鲁斯.坎贝尔,当他乘坐阿波罗号登上月球时,内心激荡的是对地球的热爱,以及作为人类的庆幸:
  我登上月球最强烈的感受,是对地球爱之弥深。地球虽有缺点,可是比电视上看到的满目凄凉,到处窟窿要强得多。据我们所知,金星永远被炽热的气体窒息住了;火星周围笼罩着一层冰冷的二氧化碳,都是同样不讨人喜欢的星球。
  至于地球对我们却非常合适。地球不仅有值得夸耀的、冷热宜人的气温变化,而且有美妙的大气层。氧的含量恰到好处,使我们不至于过度兴奋,或自行焚化。但是掺和后的空气又有足够的强度,使我们到处感觉到它的存在。这无疑是太阳系中最美好的大气层。在工厂浓烟密布和汽油味充斥的城市,偶然吹过一阵清风,就会提醒我们,清洁的空气的确可以维持健康。
  地球的一大优点,是它有人人称便的斜轴。这个轴造成了一年四季的变化,使我们生活免于单调,带来了可喜的交替变化,毛衣之后穿泳装,绿叶之后赏红叶。
  我们也很幸运,地球旋转的速度刚好合适。我一向热烈赞成一天24小时的制度,因为这跟我们睡眠的习惯,配合的恰到好处。你想一想,地球如果转得像土星一样快,每10小时自转一次,情形又怎么样?……
  作为高级生命体,人类应该学会在别人的感悟中成长。
  经过科学探索,在目前我们能够了解到的太空中,只有地球可以承载人类的生命。也许今后我们应该给地球换个名字,改为“唯一的家”。
  “唯一的家”是地球,更是人类最发达文明聚集地——城市。人类享受着城市的精彩和美好,却很少与城市真正地直面对话。
  即将出版的“地球危机报告丛书”第二卷,以最务实的视角,坦言我们居住的城市在地球暖化中所面临的生存考验。
  联合国人居署的结论令人忧伤。该机构评估后指出,目前世界各地共有3351座城市位于低海拔(海拔10米以下)的沿海地区,如果全球变暖导致海平面继续上升,它们将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
  就是这3351座城市,正居住着全世界60%以上的人口,在各国占据着重要的政治经济地位。
  如果正如刘小汉教授(国际南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