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烟村-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孙子,生一个死一个!”
  然而这一切并没有给木木带来好运。爷爷刚走,熊妈就喊道:“木木啊,你快过来!看爷爷给你带了什么好东西呀,熊妈来做给你吃噢!”
  木木高高兴兴地冲着熊妈的声音跑过去,喊着:“熊妈!熊妈!”
  熊妈答应着:“这边这边,对对,转过来,一直往前跑,快!”
  木木抱着米袋和满心希望猛跑过来,一头撞在墙上,眼冒金星,仰面栽倒在地。熊妈哈哈大笑,并一把夺走了米袋,又从木木的口袋里,抢走了那几个帆船钱。
  而钱和米又都被父亲拿去换了吗啡烟。熊妈也因此遭到报应——爷爷的诅咒日后显灵,熊妈连生三个,都没活过七天(这在当地叫做“发七风儿发七风儿:通常因为卫生设备差,比如,用生锈的剪刀剪断脐带等,造成婴儿死于破伤风。”)。而木木却活下来,而且眼睛也奇迹般地复明了。
  按当地的说法,木木是得了“鸡目眼”。一天夜里,木木的一个表姑来到自家的鸡窝前,点上一圈蜡烛,把鸡窝围在中间,然后跪在地上祈祷:“鸡子鸡大哥啊,我们家木木得了鸡目眼!你们行行好,让他的眼睛早点看见!鸡子鸡大哥啊,这孩子从小没妈,好可怜!后娘心狠,对他好残忍!鸡子鸡大哥啊,保佑我家可怜的小木木眼睛能看见哦!我保证不杀你们,用好米喂你们一辈子!鸡子鸡大哥啊……”表姑祈祷了一整夜,直到蜡烛燃尽。她的祈祷不仅“鸡子鸡大哥”听见,整个烟村都听见了。这看起来十分可笑,但没过几天,木木的眼睛确实又能看见了!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四章·聚兴昌(6)
眼睛看见了,肚子还饿着。这一天,木木刚进家门,就听见熊妈刺耳的声音:“背时鬼,成天好吃懒做的,赖在家里!”木木眼巴巴望着父亲;父亲也望着他,面无表情。木木只好又离家出走,回到金子山上的叫花洞;那里冬暖夏凉,还有一帮穷朋友、小兄弟,大家同住一室,虽然都没什么吃的,但你帮我,我帮你的,也没有谁嫌弃谁。
  春节临近,小伙伴们“辞别了兄长出洞走”,尽管肚子饿得咕咕叫,但走上街头,一个个都跟活神仙似的,“喜悠悠,浪悠悠”……木木也走在人群里,晃荡着满是补丁的破衣服。
  青石板老街,木列子房屋,瓦片像成群的小鱼儿,在阳光里浮游。可在木木眼里,这都不算什么;这是赶场天,街上还有更多好吃好玩的:一个外来的术士正在表演绝技,将一个黄色纸人贴在木门上,纸人竟伸出双手,端起一只水碗;随后,那人又将一根针在头上擦了几下,放进水碗里,针就浮在水面上。再往前走,就看见“皮影糖”,正用一只铁勺把焦糖浇在铁板上,不一会儿,一个孙悟空就从铁板上立起来。而旁边的“张薄脆”正在往薄脆上撒下一把香喷喷的黑芝麻。还有卖棉花糖的,转动着铁磙,雪白的“棉花”就大团大团地涌现,沾在周围小孩的脸上……这有什么稀奇的?木木咽着口水对自己说,我要是有钱,才不买这些!我要买更贵、更好吃的。边走边看,边看边想,不觉来到一家餐馆门前,里面已坐满顾客;桌上堆着大鱼大肉;大人用筷子,小孩用手,还在那里挑肥拣瘦的。木木有点遭不住了,想上前要一点吃的,又不情愿,可是肚子又不争气,偏偏在这时候咕咕叫起来。而餐馆里一个吃肉的孩子突然抬起头来,指着木木说:“妈妈你看,要饭的来了!”木木羞愧难当,正想一走了之,可低头却看见一口大铁锅,里面红油翻滚,滚动着大块大块的牛肉——木木一闻就知道,他小时候吃过一次,香喷喷的味道都还记得。来不及多想,木木突然间伸出小手,从滚油中捞出一大块牛肉,塞进嘴里,撒腿就跑。店主一看,立刻抄起一把锅铲在后面紧追,边追边骂:“蕞毛子蕞毛子:骂人话,指盗贼或小偷。,噎不死你!”
  木木顾不得害羞,仗着灵活瘦小,在人群里一溜烟蹿没了。店主知道追不上,就骂骂咧咧地退了回去。但可怜的木木并没有解脱,因为紧张、惊吓、跑得上气不接下气,那一大块滚烫的牛肉卡在了他的喉咙里,吐不出来,也咽不下去。恰逢此时,正清、正艾迎面走来,见木木跌跌撞撞倒在路边,口吐白沫,面色惨白,赶紧上前搀扶。好心的路人也都来帮忙。木木说不出话来,但拼命指着胸口。人们这才明白,是什么东西堵住了,于是用力拍打着木木的后背。过了好一阵,木木才终于吐出了那块该死的牛肉。这时,一连串的鞭炮声在耳边响起;三个孩子眼里都噙满泪水。
  大年三十上午,人群鱼贯而出,扭秧歌、踩高跷、划龙船。龙船行在地上,先是“一帆风顺”,随后“鹬蚌相争”——“鹬”在前面走,“蚌”在后头跟着,张开“绿壳”,把“鹬”夹在当中……舞龙的队伍又跟上来——老街很窄,游龙扭动着身躯,还有些放不开。此时,家家户户正忙着贴门神,写春联,将挂着纸钱的青枝绿叶插在大门前。春联、门神保佑生者;树枝、纸钱献给祖先(年三十挂在门前,初三拿到坟前烧尽)。傍晚,两艘木帆船徐徐靠岸,这是1930年停靠烟村的最后两只船。外出赶场、做买卖的人们,提着年货、挑着扁担纷纷回家。大年初一不开船。

第四章·聚兴昌(7)
除夕之夜,码头上空无一人。明月高悬夜空;黑屋檐下,挂着一排红灯笼。街上大门紧闭,门神站岗守夜;人们聚在家里,在灯下守岁过年。
  除夕守岁,火苗一刻也不能熄灭,还要比平时更加旺盛。而这时就有一个流浪儿举着蜡烛走来——木门一扇扇为他打开,一户接一户的人家把他叫到屋里,请他拨灯,还给他一些好吃的、好玩的。这孩子正是木木——后娘心太狠,不让木木回家过年。而木木从小就喜欢映在窗前的油灯,最羡慕一家人聚在灯下的感觉。于是他学会了拨灯——用一根三寸长的篾条将灯芯挑高,火苗拨亮,亮到门窗都镀了金,全家人的影子互相靠近,屋里心里都亮堂堂的。由于心灵手巧,木木大受欢迎。这样年复一年,他就得了一个绰号,叫“拨灯贵儿”。
  年夜饭后,全家人正坐在油灯下守岁。一个黑影在窗前一闪,正艾大喊一声:“拨灯贵儿!进来!”——还没等木木进来,正艾就冲出去;两个小伙伴在门前撞了个满怀,拍拍打打地走进来。宁静的半边街上,一边是孩童银铃般的笑声,一边是幽暗的江水静静涌来。
  木木一进屋,母亲就吩咐正清给木木盛饭。正清找来一只盛汤的大瓷碗,给木木盛了一个帽儿坨帽儿坨:当地民间的一种说法,指帽子形状的一大碗米饭。,并将自己的座位让给木木坐。父亲喝着一种烟村特有的小作酒小作酒:私家小作坊酿的特色白酒。,看着妻儿围在身边,脸上露出难得的笑容。这时,房屋四壁都亮起来——“拨灯贵儿”一进门就先把灯芯挑高了一截;火苗扭动着细长的身躯,像云中起舞的小仙女。
  木木今晚连吃了好几顿,终于吃饱了。一家人就聚在油灯下,围炉守岁。这时,母亲又开始说起老故事;同样的故事,不知讲了多少年、多少代,而每次听起来总那么新鲜——
  “跟你们讲一个杨柳街的故事,是妈妈小时候听外婆讲的。”
  “外婆又是听谁讲的呢?”正艾问。
  “去,别打岔!”正清急了。
  可母亲一点也不着急,捋着头发轻声说:“外婆又是听她的外婆讲的。”
  “哦!”三个孩子都点点头,好像什么都懂了。这时,父亲又往炉子里添了些柴火;炉火正旺,映照着一家人。
  母亲开始说道:“相传在明末清初的时候,张献忠的部队攻入四川,见人就杀。这一天,一队兵马正来到街口,就看见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从老街出来——母亲背着一个孩子,牵着一个孩子,但奇怪的是,她把大一些的孩子背在身上,而小的牵在手里。这些官兵就很好奇,上前问道,你这人为何违反常理,把小孩子牵在手里,大的却背在肩上呢?这位母亲回答说,因为大的是我哥哥的孩子,小的是我自己的孩子,而我哥哥已经战死在疆场。官兵听了都蛮感动,说看来你这人很讲仁义。说着,就随手折了一根杨柳枝递给她,让她回去插在家门前,这样等大队兵马赶到,看到这根杨柳枝,知道那是她家,就好绕过去不杀他们家人了。说完,这些官兵就走了。过了没几天,大队兵马果然杀到这条老街,只见家家户户门前都插着杨柳枝;兵马于是全部退去;整条街的人都保住了性命……这些杨柳枝日后都长成柳树,这条街从此就叫杨柳街。”
  “妈妈,杨柳街现在在哪儿呢?我想去看看!”正艾拽着妈妈的手臂说。

第四章·聚兴昌(8)
“孩子们,你们天天跑来跑去的那条老街,就是从前的杨柳街!”父亲在一边说。
  “是不是哦?”孩子们问道。
  母亲点点头说:“就是,烟村老街,就是从前的杨柳街。我和你们父亲就是在街上认识的。”
  木木说:“我就生在街上的金郜花行。父亲告诉我的。”
  “哦!”母亲轻抚着木木圆圆的脑袋说,“你们也都是杨柳街长大的。”
  “都是一家人。”正清接着说,“有我在,木木,你就放心好了!”
  “就是,还有我呢!”正艾说,“木木,过两天我们一起去看老虎?”
  “要得。”木木眯着眼睛,笑着说。
  父亲问道:“看什么老虎啊?”
  “就是戒清和尚骑的那只大老虎啊!”正艾说,“我们都认得。”
  “木木怕不怕哦?”母亲又问。
  “不怕!”木木嚷道。
  “站远点看!”父亲严肃地说。
  “放心,爸爸,我看着他们。”正清说。
  “都是好孩子!”母亲说,“好久没唱歌了,今天过年,妈妈来给你们唱首歌吧。”
  “是外婆教的?”正艾又问。正清朝他瞪了一眼。
  “就是。”母亲笑着说,“这首老歌叫《渔翁乐》。”说着就轻轻唱起来——
  渔翁乐陶然,驾小船,
  身披蓑衣衫,
  手持钓鱼竿,船头站;
  捉鱼摘竹篮。
  金色鲤鱼对对鲜,
  河内波涛蛟龙翻。
  两岸垂杨柳,柳海间,
  人唱夕阳残……
  上街买鱼鲜,酤一杯美酒儿,
  好把鱼来煎。
  夜晚宿在芦草边,
  酒醉后歌一曲,明月照满船。
  这时,一阵江风把门窗推开,歌中美景,近在眼前。
  也正是在那天晚上,父亲从墙上抽出一块火砖,从砖头后面,取出一本家谱,破旧的封面上写着《谭丰水祠堂族谱》。父亲掸了掸上面的灰尘,让孩子们看了一眼,然后郑重其事地说:“你们记着,我们家祖上是湖广填四川时,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迁来的。你们一天天长大了,家里的事,应该慢慢地知道一些。我们家没有什么财产,最珍贵的就是这本家谱。你们今后无论如何要将它保存好,传给子孙后代。”父亲的声音在屋里久久回荡。
  油灯晃动,家谱就搁在桌上,我却不敢打开,生怕碰破了那薄薄的宣纸,惊动了祖先。从石佛寺回来,我和正清、正艾在这间老房子里又不知待了多久;说到除夕之夜,门外仍隐约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