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平民皇帝朱元璋二十讲-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从此,应天成为朱元璋的根据地,也是他夺取天下的初步资本。   

  朱升的“九字箴言”   

  朱元璋本人以及他的军队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如果说他开始投军是为了自己的温饱的话,那么现在他建立了夺取天下之志,所以他回过头来再看当初红巾军所做的那些事情,就觉得不妥,并且对他们提出了批评,他是怎么批评的呢?   

  他说,当时红巾军“哨惊四乡,焚烧闾舍,荡尽民财,屋无根椽片瓦,墙无立堵可观”。红巾军四处掳掠,到四乡里面,吓得百姓到处躲藏。他们“焚烧闾舍”,把百姓的房子烧得是片椽无存啊。墙都倒了,看不见一面立着的墙,不但如此,还要把人们的钱财都洗劫一空。   

  朱元璋决心改变这种情况,不以子女玉帛为意,要改变当时红巾军“荡尽民财、焚烧闾舍”的做法,改变杀人越货这种乌合之众的做法,建成一支仁义之师。   

  但是有了战斗力,又能行仁义,就肯定能够取胜吗?还要有正确的策略,要有谋略啊。天下之大,豪杰众多,怎么样才能扫平群雄一步步达到最终目标呢?   

  正当朱元璋困惑的时候,又有一位儒者来到他的军中,给他出谋划策。这是在至正十七年(1357年)七月。朱元璋打下了徽州,一入驻到徽州城内,就听说了朱升的名字,此人被称为山中宰相,了解天下大事,很有谋略,朱元璋决定去拜访他。朱元璋“亲临其室”,亲自到朱升的家去请教他。朱元璋当时也已经是一方豪杰,向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去请教,大有当年刘备三顾茅庐的遗风。   

  朱升见到朱元璋向他亲自登门请教,也诚心相告,他送给朱元璋九个字,我把它叫做“九字箴言”,是哪九个字呢?就是我们大家都知道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   

  别小看这区区九个字,含义太深刻了。它是一套完整的策略,其中包含着深刻的理念,涵盖了成就一统天下之霸业的各个方面:既有基础,又有理想;既有步骤谋略,又有实施的办法。概括地说,就是要加强军事力量,保住自己的地盘,在防守中立于不败之地;加强经济实力,以充足的给养支持军队和政权;不要过早地暴露称王称帝的意图,不到时机成熟决不轻易出击,避免遭到竞争对手的嫉恨和攻击。   

  古代的谋略可以为今人所用,问题在于出新,赋予它们以新的理念。所以,我们现在回顾历史,不是要倒退,不是向后看,而是要发现我国古代智慧中所蕴含的可为现代社会所用的那些价值。   

  这九个字怎么这样神啊?我们简单分析一下。   

  “高筑墙”。你有了一定的地盘,要加强自己的地盘建设,不要让别人轻易地侵犯你,不能够失掉你的基本地盘。“高筑墙”,把墙筑得高高的,这是象征性的说法,意思是要加强自己的军力和防守。   

  “广积粮”。手中有粮,心中不慌。一支军队几万人、几十万人,不吃粮行吗?没有粮食你怎么作战?没有粮食你怎么安抚百姓?你统治的地方,所有的人都是饥寒交迫,你还能统治下去吗?但“广积粮”不仅仅指的是粮食,而是泛指各种供给。广积粮,就是要发展经济。         

虫工木桥◇。◇欢◇迎访◇问◇  

第29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5)         

  “缓称王”。刚才我们说过,天下大乱,群雄并起,所有拉起队伍的人都想得到王位,谁想得到王位,就肯定会成为大家共同关注的目标。你想称王,我还想称王呢!谁想称王,大家联合起来先把他灭了。“缓称王”归根结底是不要过早地暴露自己的目标,不要过早地成为大家攻击的对象,等到时机成熟的时候,你就自然可以消灭群雄,自然可以称王。但是如果你在时机不成熟的时候,要提前称王的话,恐怕会遭到攻击而失败。   

  朱元璋对朱升所提出的九字箴言深表赞同。这九字箴言环环相扣、缺一不可,最后朱元璋按照九字箴言的指示,一步一步夺取胜利。   

  朱元璋是怎么样落实这九字箴言的?   

  至正十五年(1355年)二月,发生了一件大事。红巾军领袖刘福通把一个叫做韩林儿的人,从砀山夹河迎至亳州,立为皇帝,号称小明王,建国号为宋,年号为龙凤。不久,元军攻亳州,刘福通又奉韩林儿居于安丰。这样,大宋皇帝小明王韩林儿就成为红巾军的一面旗帜。郭子兴等在名义上也就成为大宋皇帝小明王旗下的一支队伍。   

  同年三月,郭子兴的军中也发生了一件大事—郭子兴病逝了。小明王韩林儿传檄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郭子兴的妻弟张天佑为右副元帅,朱元璋任左副元帅。论官职地位,朱元璋位居第三。一开始,朱元璋拒绝接受,说:“大丈夫宁能受制于人耶!”但是,看到小明王气势正盛,有他这面旗帜也可以作为依靠,就接受了任命。然而,郭天叙年纪还小,缺乏作战经验,而张天佑又是一个有勇无谋的人,朱元璋身经百战,又有李善长等一批谋士,所以这支军队实际上就控制在副元帅朱元璋的手中。虽然这支军队名义上是由大宋政权统辖,而实际上,他们并不完全听从小明王指挥。第二年,也就是至正十六年(1356年),在这支军队攻打集庆的时候,由于内部将领陈埜先的叛变,郭天叙和张天佑被杀。集庆路(今南京)被攻克后改名为应天府,前面说过,朱元璋在这里建立了江南行中书省,假小明王的令命朱元璋自任平章政事,郭子兴的小儿子郭天爵当了中书右丞。郭天爵认为自己才是郭子兴的直接继承人,因此对这种权力格局极为不满。他企图除掉朱元璋夺回权力,但最终被朱元璋处死。从此,朱元璋就完全成为了这支军队的主人,也成为以应天府为中心的政权的主人。  

  这时候的应天,还在各种势力的包围之中。朱元璋夺取了应天,很多人也想夺取应天。元朝政权不用说想夺回应天。应天的地位并不稳啊。   

  在朱元璋的东面,有一个强大的对手,这就是张士诚。张士诚在元至正十三年(1353年)在高邮建立了周政权,自称诚王。与朱元璋攻克集庆的同时,张士诚占领了通州(今南通)、常熟、平江(今苏州)、湖州、松江、常州。这些地方都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张士诚把平江改为隆平府,把政权中心迁到隆平。朱元璋羽翼未丰,对张士诚无可奈何。他写信给张士诚要求“睦邻守境”,“信使往来,毋惑谗言以生边衅”,但是张士诚不予理睬。   

  这时候朱元璋没有别的办法,只能加强防守,防止敌人进攻。“高筑墙”就成为朱元璋的首要策略。所以朱元璋从此就开始加强应天府的城池建设,把城墙建得高高的,牢牢的,保住这个根据地是朱元璋的当务之急。   

  那么有了城墙,敌人打不进来,仅仅保住了地盘,这还不行,还必须有粮食,还必须有经济力量予以支持。   

  由于连年战乱,农业荒废,军费开支过大,造成了粮食短缺。粮食问题怎么办?军队不产粮,要向百姓征收,农民种粮食,军队吃粮食,似乎是千古不变的道理。   

  至正十八年,也就是公元1358年,朱元璋打下了婺州路。从宁国经过徽州的时候,一位叫做唐仲实的儒士前来拜见。朱元璋重视儒士,见到有学问的人,有知识的人,就要向他询问治国谋略,询问时务。他问道,汉高祖、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他们在平定天下的时候,“其道何由”?他们都用了什么办法呢?         

虹←桥书←吧←。←  

第30节:第七讲 秀才见了兵,说的就是理(6)         

  唐仲实回答说:“此数君者,皆以不嗜杀人,故能定天下。”他的建议和冯国用、冯国胜兄弟以及李善长的话如出一辙。   

  接着他称赞了朱元璋不妄杀人,但是随即就对朱元璋提出了批评。他说,你现在向百姓征收的粮食太多,使民不得休息,不能好好过日子。原话说“民未遂生息”。什么意思啊?朱元璋的军队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扩大,官员队伍不断扩大,都要用粮食,这些粮食无不来源于百姓。队伍大了,需要的粮食增多了,百姓的负担重了。   

  朱元璋听到这里,不由得赞道:“此言是也。”你说得真对,我也天天发愁,这么多粮食都取自于百姓,没有别的办法,但是由于“积少而费多,取给于民,甚非得已”。我的积累很少,我的开支很大,向老百姓增加征收,是很不得已的。但是,我所征收的都是军需、公费所用,“未尝以一毫奉己”,没有一丝一毫是为了我个人的私利。“民之劳苦,恒思所以休息之,曷尝忘也”。我也常常在忧虑那些劳苦的老百姓们,怎么样才能够使他们得到休息、才能减轻他们的负担呢?这些事我哪里曾经忘过呢?这是我天天想的事。   

  朱元璋说的也是实话。因为他在经过了儒者的改造之后,已经形成了仁义爱民的理念,他坦白向百姓征求大量的粮食,会给百姓带来痛苦,然而这是万不得已的事。那么应该怎么办呢?他问,如果我不向百姓征收粮食,怎么样解决粮饷问题?   

  唐仲实说,一是靠军队自给,一是靠发展经济。   

  朱元璋听了唐仲实的意见以后,开始考虑在自己的地盘内发展经济。他任用了康茂才为都水营田使,负责兴修水利、种植粮食,供给军需。康茂才不负所望,一年以后,军队屯田所得粮食一万五千石。除了食用以外,还剩了粮食七千石。几年下来不但军队有了充足的粮食,而且有了一些储备。   

  因为有了充足的粮食,朱元璋一再明令减少自己所控制州县的赋税,减少百姓负担。这样做不仅消除了百姓的恐惧,而且得到了百姓的拥护。百姓以前见了兵就害怕。兵匪一家,兵见了百姓就是征收甚至抢夺。现在朱元璋的军队不仅不抢夺,而且减低赋税,减少征收,所以得到了百姓的拥护。   

  朱升所说的 “广积粮”,不仅仅是多存粮,还要全面增强经济实力。于是,在李善长等人的规划下,朱元璋在自己所辖区域内,还设立了盐法局,以增加财政收入。大家知道中国历代都以控制食盐买卖作为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如果百姓想得到买卖食盐的权利,要向国家交税,取得凭证。   

  朱元璋建立了盐法局以后,规定商人贩盐二十取一,你得到了利润二十份,我取你一份,不多。可是卖盐卖得多了,朱元璋政权的收入就多了。他还建立了茶法,规定了贩卖茶叶的法令。商人卖茶,要凭茶引,什么叫“引”呢?引就是证明,茶引就是贩卖茶叶的证明。商人每卖一百斤茶,要交纳二百钱。   

  朱元璋政权开始懂得财政经营,他在所管辖的区域内设立了宝源局。宝源局是做什么的?铸造钱币的机构。在这期间他铸造了大中通宝钱,允许历代钱币与大中通宝钱同时使用。通过这些措施,朱元璋政权不仅有了粮食,还有了钱,有了经济支柱。所以,广积粮就是发展经济实力,就是加强自己的经济基础。   

  那么,对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