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民国政要的最后岁月-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缟弦云降却抑褡澹餐芏贰O衷诟锩形闯晒Α7参彝荆裥胍勒沼嗨督ü铰浴贰ⅰ督ü蟾佟贰ⅰ度裰饕濉芳啊兜谝淮稳泶蠡嵝浴罚绦Γ郧蠊岢埂W罱髡趴窕嵋榧胺铣黄降忍踉迹刃胗谧疃唐诩洌倨涫迪帧J撬林觯
  读着读着,大家都悲伤到了极点,站在卧室门外的宋庆龄、尽管预先大家给她做了工作,要她忍住悲痛,但她却不能忍住,那压得低低的抽泣还是传进了卧室。孙中山的心被刺痛了,“无情并非真豪杰”,孙中山的革命意志比钢铁还要坚硬,但感情世界又是如此丰富。他爱自己的妻子,他不愿自己的任何举动让妻子伤心,他眼圈里也滚动着泪珠,向汪精卫吩咐说:“现在还用不着,等几日以后,你拿来我签字。”大家见此,只好默默退出。
  3月11日,孙中山病情进一步恶化,已经不能饮食了,他感觉死神已一步步向自己逼近。中午,孙中山将在京侍疾的人员召集到自己的床边,除夫人宋庆龄及公子孙科、女婿戴恩赛外,尚有吴稚晖、宋子文、孔祥熙、汪精卫、邵元冲、戴季陶、邹鲁、张静江、陈友仁、何香凝等十余人。孙中山吃力地张开嘴唇,向大家说:“现在要与你们分别了,拿前几日所预备的那两张字来呀!今日到了签名的时候了。”
  大家听了此话,都感到如钢刀刺心般疼痛,有人眼圈红了,有人泪珠已如断线般掉下。汪精卫即将一份政治遗嘱、一份家属遗嘱并水笔呈上。孙中山接过,但因病体虚弱,手拿着水笔直颤动,无法自持。于是,宋庆龄便含泪托起丈夫右手,执水笔逐一在遗嘱上签名。一会儿,又在《致苏联遗书》上签了宇。此时,孙中山已是气喘吁吁、冷汗淋漓,像打完了一场重大战争,无力地躺在了床上。
   。。

国父孙中山(4)
签字后,孙中山又召孙科、戴恩赛于床前,吩咐他们要善事孙夫人,二人含泪答应。
  北京的早春十分寒冷,窗外的风一阵紧似一阵,大家默默地站立床前,心中格外沉重,想到孙中山多年来对他们的帮助、关怀与教诲,现在却要永久地分别了,心中都涌起一种难舍难分的特别感情。
  晚上10时许,孙中山心中仍然记挂着好多事情,为此,又召汪精卫、孙科、陈友仁、喻毓西至病榻前,首先向他们询问广东方面北伐的战况。为了安慰孙中山,汪精卫说北伐进展十分顺利,前线不断告捷。孙中山闻言,十分高兴,接着又问起国民会议准备的情况,国内对段祺瑞“善后会议”的反映等等,汪精卫等都一一作答。孙中山听后,沉思良久,才缓缓说道:“本人此次北来,意在促成国民会议,解决国是,以期达到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目的,虽死九泉,也可以瞑目了。”说到这里,他再也不能自制,一时泪如雨下。汪精卫等默立床前,也禁不住悲恸万分,潸然垂泪。此时,孙中山气息上逆,喘息不已,病象陡变,医生进行紧急抢救,用尽种种办法,不能生效,不久,便处于昏迷。
  深夜,万籁俱寂,孙中山从昏迷中偶尔醒来,呻吟中梦呓般呢喃着:“同志啊,继续我的主义,以俄为师!”如此反复多次。
  时间终于熬过了午夜,凌晨1时,孙中山在床上翻转频繁,现出情状不安的样子,喉中哼哼作响,隐约听到他口中不时发出“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呼声。一会儿,孙中山突然痰往上涌,便再不能言语,医生给喂进少许麦秕汤,已不能吞进,多流出牙床之外。到3时10分,喘息加重,慢慢,气息甚微,左右之人即用电话通知国民党要人。汪精卫、宋子文、孙科等先后集齐,守候在孙中山床前。3月12日9时10分,临时执政府派许世英前来探视,这时,孙中山已双目向上直视,渐不见瞳孔,面转灰白色,手足渐冷。延至9时30分,创造民国的一代巨人,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在北京东城铁狮子胡同5号住处溘然长逝,享年59岁。
  孙中山的逝世,引起了全国人民和国际无产阶级及世界革命人民的广泛深切的哀悼。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发来唁电,并发表《中国共产党为孙中山之死告中国民众》;斯大林以俄国共产党(布)中央委员会书记的名义来电悼唁;莫斯科、东京、伦敦、纽约、巴黎、旧金山及东南亚等地,都召开了追悼大会或进行悼唁活动。
  北京中央公园(后改名中山公园)举行了盛大公祭活动,有74万多人前来灵前致祭。公祭时,各地送来近千副挽联,以表达对这位伟人的哀悼之情。特别是共产党人李大钊的一副长联,特别引人注目,可谓传世佳作,其中云:“四十余年,殚心瘁力,誓以青天白日满地红旗,唤起自由独立之精神,要为人间留正气”,这几句话,是共产党人对孙中山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的一生给予的高度评价。与此同时,全国各地纷纷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悼念这位伟大的人物。当孙中山遗体于4月2日移往北京香山碧云寺石塔时,参加送灵的群众达30万之多。根据孙中山的意愿,1929年6月1日,国民党中央委员会将孙中山的灵柩移往南京,安葬于东郊紫金山南麓,建成中山陵。这里青山逶迤,秦淮河如一条碧带环绕其间,山上松柏茂盛,水中波光粼粼。孙中山长眠在此,他的英名与青山同在,共碧水长流。
   。 想看书来

左派领袖廖仲恺(1)
1922年6月初,广州城里骄阳似火,草木葱郁,一派夏日风光。然而,在政治上,这座革命的城市却处于山雨欲来的前夜。
  在###桂系战争中立下了功劳的陈炯明自认为羽毛已丰,暗中勾结直系军阀吴佩孚,图谋武装叛乱,他密令驻防广西的叶举等部进入广州,叫嚣要以武力解决问题,一时剑拔弩张,大有一触即发之势。这时,身任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次长并兼广东省财政厅长的廖仲恺,收到陈炯明打来的电报,邀请他前往惠州,说是有要事相商。廖仲恺虽然深知陈炯明为人狡诈,恐节外生枝,但为了顾全大局,仍毅然前往。果不出所料,廖仲恺刚抵惠州郊外的石龙,即被陈炯明预先布置的伏兵围住,当场被逮捕。叛军将廖仲恺推推搡搡,带到石井兵工厂一间密封的小房,用三道铁链将他锁在一张铁床上,严加看管。一会儿,陈炯明假惺惺前来探望,并劝他离开孙中山,
  与其合作,均被廖仲恺严词拒绝。陈炯明仍不死心,企图软化他,便令人去掉了铁链,在生活上给予照顾,并允许他看书写字,但依旧是严加看管。廖仲恺身陷囹圄,自知陈炯明不会轻易放过他,自忖必遭毒手。面对死亡的威胁,廖仲恺想到了很多,他早年远离祖国,家境寒苦,受到外国人的种种歧视和凌辱,自跟孙中山革命以来,身经许多战役,得到孙中山多次帮助与教诲,现在却不能与孙中山先生携手共进,将革命进行到底,心里不免太多遗憾。他也想到自己的家庭,他的妻子何香凝和几个儿女,多年来他投身革命,很少绐他们家庭温暖,现在一旦要与他们永远分手,心中实在难以割舍。但为了革命,他不能儿女情长,他深深记得当年他只身到清政府统治中心天津去执行任务时,何香凝赠给他的诗句:
  国仇未报心难死,
  忍作寻常泣别声。
  劝君莫惜头颅贵,
  留得中华史上名。
  想到这里,廖仲恺豪情满怀,他提起笔来,给何香凝写下了绝命词:
  后事凭君独任劳,
  莫教辜负女中豪。
  我虽身去灵明在,
  胜似屠门握杀刀。
  短短几句诗,饱含了廖仲恺对妻子的殷殷期望和缕缕深情。
  何香凝得知廖仲恺被捕的消息后,多方奔走,设法营救。8月18日,何香凝冒着濛濛细雨登上广州北面的白云山,当时,粤军总司令部就设在这里。何香凝找到陈炯明,当面质问他:“仲恺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你们说仲恺帮助孙中山筹款,要把孙中山的荷包锁起来,就囚禁了仲恺。但仲恺又何尝没有帮助过你们呢?民国九年时,你们在漳州,那么困难,是仲恺把孙先生在上海莫利哀路的房子抵押了来帮助你们,你们还记得吗?难道只有帮助你们才对,帮助孙中山先生就不对吗?中山先生是革命的,我们帮助中山先生更要紧,我们没有什么地方对不起你们,我们只希望你们不要背叛孙中山。”
  陈炯明理屈词穷,仍欲继续耍弄花招,何香凝据理力争,坚持要陈炯明放人,陈炯明无奈,只好下令释放了廖仲恺。何香凝又风尘仆仆赶往石龙,把廖仲恺接回。雨夜中,廖仲恺与何香凝互相搀扶,跌跌撞撞,终于回到了寓所。廖仲恺深知陈炯明的个性,料想他会变卦,于是当夜便与何香凝乘船离开广州。果然,第二天上午,陈炯明后悔了,再次下令重新逮捕廖仲恺,但此时,廖仲恺已脱离虎口,与何香凝顺利到达了香港。
  1923年2月,孙中山由上海重返广州,再建广东革命政权,廖仲恺也应孙中山之邀回广州,被任命为广东革命政府财政部长、广东省省长。此时,孙中山在革命形势的推动下,决心联俄联共,廖仲恺坚决赞成孙中山国共合作的主张,并在具体事务中埋头苦干,大力促成联俄联共政策的实行。
  1924年1月20日,标志国共合作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廖仲恺担任大会党务审查委员会委员、国民党章程审查委员会委员。在大会讨论党章时,部分国民党右派为排斥共产党人,企图在党章中加入不准跨党的条文,廖仲恺对右派的###行径十分气愤,他旗帜鲜明地说:“吾人第一要问,我们的党是什么党?第二要问,我们的党是否有主义的,是否要革命的?如对于我们的主义能服膺,革命能彻底,则一切皆可不生问题。……共产党人加入国民党是给国民党输入了新血液,是国民党的新生命,如果加上不准跨党的条文,那实际上是将共产党拒之门外,这即是反对国共合作。”廖仲恺的发言一针见血,指出了问题的实质,得到多数国民党人的赞同,扭转了会场的气氛,从而否决了限制共产党人的提案。
  

左派领袖廖仲恺(2)
廖仲恺真心诚意与共产党人合作的态度,赢得了共产党人的尊敬,也获得了孙中山对他的信任,在选举新的中央委员会的过程中,廖仲恺直接参与了中央领导机构的人事安排。当时,整个中央执行委员会和监察委员会成员的名单初稿,都是由廖仲恺最初拟定草稿,最后由孙中山审定的。在中央执行委员选出后举行的一届一中全会上,廖仲恺与戴季陶、谭平山三人被选为中央常务委员,主管中央日常工作。会议还根据廖仲恺的建议,将原定由廖本人兼任的组织部长职务,让与共产党员谭平山担任。除此外,廖仲恺还建议由共产党人林伯渠出任农民部长,杨匏安、冯菊坡、彭湃分别为组织、工人、农民三部秘书。
  国民党“一大”闭幕后,廖仲恺相信共产党,依靠共产党人,精诚与共产党合作。他明确指出:“想要打倒帝国主义,非与共产党亲善不可。”在担任黄埔军校党代表时,他与在校工作的聂荣臻、熊雄、恽代英、萧楚女等共产党人相处很好,结下了很深的私人情谊。当共产党人周恩来从法国巴黎归国时,廖仲恺亲自去迎接。在周恩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