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异时空-解放-第4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受中等教育。不仅免缴一切学杂费,连校服也是国家免费发送的。1959年古巴建国前的文盲率为90%,仅有3所大学,而现已发展到63所,正在实施高等教育普及计划。 

  看到这些,我对那些破旧的政府大楼肃然起敬。好钢用在刀刃上,巨大的教育与卫生拨款,全都用于实处,真是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虽然古巴经济困难,财政拮据,但其投资都优先用于人的发展。卫生是人一生体格健康发展的保障;教育是人一生思想知识素质发展的保障。把财政预算主要用于这两项,实在是明智之举。现在我国倡导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但对于卫生与教育投入占GDP的比例,同古巴实在无法相比,再看各地各级政府建筑设施之豪华,令人深思。优先投资于人,投资于人的发展,看来是个必须重视的战略目标。 

  “官本位”弱化 

  受美国长期封锁,加上缺少市场经济的活力,古巴经济依然踯躅不前。温饱虽早已解决,但商品仍不丰富,许多生活品仍凭证供应。城市中很少见到新建筑,工地也很少。哈瓦那的老城建于1776年,有许多雄伟多姿的西班牙古典建筑,因此而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现在虽开放供游人参观,但仍缺少维修。可是古巴人的生活却显得十分悠闲、快乐。人们贫富差距很小,每周五天工作,生活节奏缓慢,似乎十分闲散。街道上小汽车也川流不息,但大多为旧车,据说古巴人修车的本领特大,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苏制伏尔加等旧车,仍在街上行驶。常见不少人在路口举手招车,古巴人习惯于有空位就捎人。政府公务车若有空位,还必须捎人。可见社会和谐、治安稳定之一斑。 

  不仅政府建筑设施陈旧简陋,干部生活也同样俭朴。即使部长也住在普通的居民公寓楼中,每户也就100多平米。听说新上任的外交部长,尚未分到住房,仍住在岳父家里。我们见过3位政治局委员,都十分俭朴,从未发现警卫随从之类,更见不到前呼后拥的现象。除卫生部长外,我们还拜会了著名芬莱研究所所长坎帕女士,她既是国际知名的生物技术专家,也是政治局委员,待人十分和蔼,完全是学者气质。在她主持下,古巴的生物技术从上世纪60年代起步,到80年代就很具规模,一些成果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现在古巴的干扰素与某些疫苗等制药产业,达到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不仅在南美市场占主导地位,在欧亚市场中也有一定份额。 

  会见免不了宴请。一般的宴请主宾各坐长桌一侧,上菜时首先送给第一主、宾,但再下来可就不按顺序了。虽然座席是按双方的官职大小排序的,但上菜次序却是女士优先,无论随员还是翻译,凡女士皆先上,男士则在其后。此次访问给我的感觉是,“官本位”在古巴已被深深弱化,他们的上下级间、干群间,皆充满平等的同志关系。恐怕这也是为什么古巴几十年来,能在美国鼻子底下生存发展的原因之一。经济上收入差距不大,干部清廉不搞特权,再加上较完善的教育与卫生等社会福利,使整个社会较和谐稳定。在贫富差距日益扩大、社会动荡不定的拉丁美洲,古巴算得上一颗耀眼的明星。 

  探访朝鲜最大粮食基地:家家灰瓦房户户有电视

  在农场沈书记家里,记者吃了一顿地道的朝鲜农家菜

  《世界新闻报》驻朝鲜特约记者 杨 月

  //。sina。 2006年02月20日16:33 世界新闻报

  经历了多年的粮食短缺后,朝鲜在2005年终于迎来了粮食丰收,粮食短缺的

  问题有所缓解。朝鲜方面在2005年8月表示,朝鲜将从2006年1月1日开始不再接受

  世界粮食计划署等国 

  对大多数中国人来说,朝鲜是个神秘的国家,而朝鲜的农村更是神秘中带着

  熟悉的陌生。去年秋天,本报特约记者有幸探访了朝鲜最大的粮食生产基地——

  黄海南道青丹郡的深坪里农场(朝鲜的“里”相当于中国的乡)。深坪里农场是黄

  海南道先进生产的典型,对朝鲜解决粮食问题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农田里飘着生产红旗,国家统一盖起白墙灰瓦房

  深坪里农场在朝鲜首都平壤南部大约200公里处。记者当天上午从平壤出发,

  途中下起了小雨,经过4个小时的车程后,我们终于到达了深坪里农场区。 

  记者放眼看去,看到的是一派秋收农忙的景象:麦田、水稻田、玉米地一片

  连着一片;农民们披着雨衣,一排排地挥舞着镰刀收割小麦;一些妇女在稻田埋

  头插秧,她们的孩子在一旁把一捆捆的秧苗递到妈妈手里;几头黄牛在吃力地耕

  地;几台农用机械散落在田里;但最显眼的,还是在风雨中与麦浪互为呼应的、

  一面面的生产红旗。 

  陪同我们进行采访的,是深坪里农场党书记沈养甫。进入农民们居住的村子

  时,记者首先看到的是一座20米左右高的“永生塔”,上面刻着“伟大领袖金日

  成同志永远和我们在一起”的字样。在塔周围方圆500米的范围内,大约几百间造

  型完全一模一样的灰色瓦房,整整齐齐地排列在周围。 

  每间瓦房都很干净,四周有一道土墙将其围成一个小小的院落,几乎每家都

  在这块小小的“自留地”里种上玉米和蔬菜。沈书记告诉记者,这些瓦房都是国

  家统一盖的,一户一套,没有任何区别。当然,他的房子也不例外。 

  农民忙着下田挣工分,粮食分配很重视公平性

  记者在村子里面转了转,时间已经将近中午12点了,村子里却很安静,看不

  到什么人。负责农场生产工作的人民委员会委员长桂元铁告诉记者,现在正值麦

  收农忙季节,农民都下田干活挣工分去了,午饭也在田间里解决。记者才想起来

  路上看到的景象。 

  朝鲜各个农场都实行工分等级制。深坪里农场共有2359人,其中劳力是1650人

  。朝鲜人民委员会按插秧、除草、收麦、耕地等工种分设不同的作业班,班下设

  组,每个组大约有17…20人。每个农民工作所得的工分等级由分组长和从组里选出

  的3名评分员一起来评定,并按照所参与的工种和质量分为上、中、下三个等级。

  因为各个工种的劳动强度不同,因此各个工种所赋予的分值也略有区别。 

  但桂元铁告诉记者,朝鲜是社会主义国家,虽然壮劳力可能会在劳动的量上

  占有一定的优势,但工分等级直接关系到收成时口粮的分配,所以农场在分配工

  种和时间上还是在照顾公平的基础上尽量协调。 

  当记者问他:“在公平与效率不能兼顾时,你会选择哪个?”他肯定地回答

  说:“公平!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深坪里农场共有832公顷田地,分到每

  个劳动力头上的人均亩数是亩。朝鲜农村的机械化程度不高,这么多田地几

  乎都靠朝鲜农民们手工劳作,确实不容易。 

  农民一天口粮约1公斤,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

  朝鲜粮食的亩产量不算高,这其中有两个主要原因:一是农业技术较为落后

  ;二是土壤肥力严重不足,后者严重制约着朝鲜粮食的产量。 

  据世界粮农组织2003年的数据显示,朝鲜化肥工厂因设备老化、年久失修,

  加之原材料短缺、电力不足,目前实际年产量不足82万吨。而朝鲜目前化肥年需

  求155万吨左右,缺口非常大。 

  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经过朝鲜人民的辛勤耕作,深坪里农场2004年的粮

  食总产量达到2809吨,平均亩产225公斤。其中水稻产量平均亩产230公斤;玉米

  平均亩产250公斤。深坪里已成为朝鲜农业大省——黄海南道的先进生产典型,在

  解决农民的吃饭问题上走在了其它农场的前面,对国家粮库的贡献不少。 

  按平均每人每年260公斤粮食计算,农场去年共留下农民口粮613吨。这些粮

  食再按劳动力、老人、学生和小孩的不同标准进行分配,平均下来,每个劳动力

  每天的口粮有931克。农场另外还留下112吨种子和其它农场交换耕种(避免因为种

  子之间的“近亲繁殖”导致粮食产量下降),其余的粮食则全部作为公粮上缴国家

  。 

  国家对于稻谷的收购价格是每公斤29朝元(朝元和人民币在黑市的

  汇率是300: 1),大米每公斤40朝元,出售粮食的所得,除了农场提留和支付成

  本支出之外,其余的在年底按各个劳动者的工分所得进行分配。据介绍,去年深

  坪里农场收入最高的家庭年底共拿到25万朝元,家里5个劳动力的年均收入达到5万

  朝元,这个数字已经与平壤一位普通机关工作者的年收入相当。 

  此外,农民还可以将自己种的梨子、桃、杏等卖给国家,由国家统一加工。

  饲养一定数量的鸡、鸭和兔子山羊,也给农民带来了一定的副业收入。沈书记自

  豪地告诉记者,这里家家户户都有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的数量也有所增加。 

  村里有金日成理论研究所,朝鲜农民负担比较轻

  在农民们所住瓦房后面的一个小山坡上,一座四四方方的水泥建筑吸引了记

  者的注意。它威严的外表、精美的雕花、坚固的墙体,不管从外形还是用料上都

  好于其它建筑。沈书记向记者介绍说,这就是金日成理论研究所。 

  金日成理论研究所是朝鲜每个地方必有的机构,农村也不例外。就在远处起

  伏的群山上,几十米高的大字标语特别醒目:“先军政治”、“强盛大国”、“

  一心团结”、“21世纪的太阳金正日将军万岁”。这样的口号在朝鲜各地也随处

  可见。沈书记介绍说,领袖和将军(朝鲜人民对金日成和金正日的习惯尊称)曾十

  数次来到深坪里农场视察,并对农场的工作和发展方向提出具体的要求。 

  记者问他农场是否征收各种农业税,农民的负担重不重时,沈书记自豪地说

  :“朝鲜号称无税之国。”后来,他又补充说,农民种地需要缴纳给国家一笔“

  土地使用费”,2004年一年农场这笔费用的收入是1500万朝元。 

  记者粗粗算了一下,如果按每个劳动力每年纯收入5万朝元来算,农场1650个

  劳动力的总纯收入就是8250万朝元,那么每个劳动力所缴纳的“土地使用费”大

  约占到了其总纯收入的18%,刨去农场提留和生产成本支出,农民的负担真是比较

  轻。 

  记者走入朝鲜农家,发现彩电和VCD都是中国产的

  沈书记坚持请我们到他家里吃顿地道的朝鲜农家菜。当我们往他家里走时,

  一位40岁上下、穿着传统服装的妇女站在细雨中向我们挥手,沈书记略带害羞地

  告诉我们,这是他的夫人。沈夫人把我们领入她家的院落后,就去后面的厨房准

  备饭菜去了。 

  这是一个不大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