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回过头来看这支泾原军队,他们本来就很有“骄兵”的风气。面对这些粗茶淡饭,自然很是失望,并迅速变成了怒火。一干将士当场就踢翻了案桌,嚷道:“我们就要上前线去送死,居然还吃这等猪食!”越说越恼火,一点愤怒的情绪来回激荡,很快就成了熊熊烈火,整个军队一下变成了红眼的公牛。恶从胆边生,干脆,打到长安城去,打到皇宫去,亲自去要钱!于是乎,一大彪人马,转换方向,朝长安城奔去。
  城里的姚令言听说后,急忙跑出来制止,但已经完全指挥不了愤怒的军队了,反而被裹挟着去攻城。德宗皇帝急忙又派中使(宦官使者)来赏赐他们,每人两匹绢!打发叫花子呢吧?将士们被气得发笑,纷纷拿箭射中使。
  其实德宗皇帝此时除了金钱,已经没有军队可用了。禁军主力早就派往前线,剩下的都是些无赖市井之徒。因为当时禁军收入特别高,所以有大量长安人贿赂取得禁军“正式工”名额,领一份工资,却完全没有军人素质。所以一旦事情危急,皇帝急召禁军,居然无人听命,整个地人间蒸发了!*真是害死人啊。
  就这样,德宗皇帝仓皇逃往奉天,而叛军异常轻松地进入皇宫,然后开始大肆劫掠宫中库藏。当他们抢饱了之后,才回过神来。这下闹大了,怎么收场呢?。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六、奉天救难(2)
姚令言自己就是被胁迫者,他也没有主张。不过他知道该找谁——朱泚,朱泚原来做过泾原节度使,但更重要的是,朱泚的弟弟朱滔,现在正是河北的叛军首领。显然,朱泚的叛乱资格和资源都是首屈一指的。
  姚令言劝朱泚说一道反了吧。朱泚一开始也颇为犹豫,但很快,他手下那些幽州兵纷纷叛乱,从各处投奔于他,给他吃了定心丸。八日,朱泚开始称帝,而且就在第三天,也就是十日,朱泚亲自率军猛攻奉天。要干就干个彻底,拿下唐朝皇帝,那就好办了。否则就是死路一条。
  此时唐德宗及其朝廷,可谓是内外交困,岌岌可危。近的朱泚,他已经打出了称帝的旗号,这显然是要取唐而代之;远的还有朱滔和李希烈,幽州镇的朱滔已经与河北诸藩镇联结,眼看就要南下河南,目标是东都洛阳,而淮西李希烈的军队连打胜仗,非常嚣张,一方面是阻挡了东南漕运,另一方面也导致东南一带的藩镇们都各自固守本镇,按兵观望。
  而关中的诸藩镇,虽然也有部分勤王,但大多出工不出力,徘徊观望为主,几乎没有全力以赴的。甚至就连神策军也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神策军中最早赶回来的一支,就是刘德信军,他在十月十九日就从汝州赶回来,一直就驻扎在东渭桥,当时的物资转输都集中在这里,算是守住了军资。但对十万火急的奉天之围,显然是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
  当然,以刘德信的军队数量直接对抗朱泚军队是必败无疑。甚至就是神策军主力军的李晟,也是不敢。实际上,李晟的军队是最迟到达战场的。他是在十一月二十九日才“赶到”。这离收到救驾的命令,已经足足过去了四十多天,也比李怀光的军队到达时间晚了九天之多。
  朱泚的军队从十月十日开始,猛攻奉天小县城,一直打到十一月二十日。前后有四十天之久。在这一最困难的阶段,奉天城内军队的全权指挥是浑挠⒂峦缜亢椭腔郏崾刈》钐炝⑾铝说谝徽焦Α
  但朱泚军队的进攻无疑也是凶猛无比,最后的一次进攻,甚至箭都射到了德宗皇帝身前三步之地,让皇帝大惊失色。
  在这最紧要的关头,李怀光拍马赶到。虽然用了几乎一个月的时间,但他的军队一路上招兵买马,等出现在战场上时,已经达五万之众,实际上,加上子弟军,居然达十五万之多,可谓声势浩大。据说朱泚听到李怀光军的战鼓声,不觉从榻上滚落。他意识到大势已去,立刻收军,退回长安。
  当时人都认定,如果李怀光再迟到三天,奉天必然失陷。李怀光这次立下的功劳,可谓高比泰山。李怀光的到来,不仅改变了长安地区战场的态势,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全国的政治态势。之前一直在观望的很多藩镇,一下子都改变了嘴脸,特别是东南藩镇,纷纷运输物资,“贡赋山积,争功效死,如百川之赴沧海”,唯恐落后。岌岌可危的唐朝,显然已经渡过了最大的危机。
  就在第二年的元旦,德宗皇帝改了年号为“兴元”,并对全国下了一个罪己诏,承认一切都是自己的错,并宣布免除了朱泚之外的所有敌手的罪过。这个罪己诏的政治作用非常之大,一下子就把全国局势给扭转了,同时也把朱泚给孤立起来了。据后来的李抱真入朝说:“此诏一下,我就知道山东不足平也。”从此,战事转入第三阶段。

六、奉天救难(3)
第三阶段的战争,才真正进入高潮。李晟也才算真正登台,开始焕发光彩。
  这一阶段最让人意外和不可理解的是,已经立下了不世之功的李怀光,居然也开始叛乱。他葬送了自己的前途,同时奉送给了李晟一份超级大功勋。
  李怀光的“叛乱”过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李怀光和朝廷对立的开始,来自他和宰相卢杞等人的对立。李怀光在救驾途中,就表示了对卢杞等人*无能误国的不满。尽管他立下大功,但德宗在卢杞等人的谗言之下,居然没有接见李怀光,而是让他立即投入收复长安城的战斗,这让李怀光非常之失望不满。他屯兵咸阳,根本不打算进攻,并且连章上书,痛斥卢杞等人。最后德宗不得已为他贬逐了好多位大臣,包括德宗一直信任的宰相卢杞。李怀光暂时得到满足,但双方的矛盾和猜忌已经无可挽回。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个阶段的主要矛盾,则是来自军队之间的对立。这就是李怀光的朔方军和李晟的神策军的对立。当时唐军开始围攻长安的朱泚,李怀光算是总指挥,但实际上各支军队各自驻扎,各自为政。其中李怀光军在咸阳,而李晟军在东渭桥。后来李怀光要求双方联营,于是李晟军从东渭桥转移到陈涛斜,与李怀光军相连。就在这个过程中,两军矛盾加深。主要原因在于“同工不同酬”。李晟军是神策军,属于中央禁军,所以历来待遇优厚,将士工资比地方藩镇的高很多,这本来也不难理解。但问题是,现在双方都同样在攻打长安,干的是同一件事情。况且,作为藩镇军队的朔方军,战功赫赫,不久之前还解了奉天之围呢。可待遇还是远不如李晟军,这就比较让人难以接受。
  当时还出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在双方出军的时候,李怀光军总是军纪很差,掳掠抢劫不止;而李晟军总是纪律严明,不干这种事情。而且,李怀光军常常要将劫掠的物品分给李晟军——分赃!但李晟军从不接受。史书中记载了这个细节,自然是想说明李晟比李怀光来得纪律严明。这大概也是事实,但问题是,两军之所以有这样的差距,是和他们待遇不同有密切关系的。李怀光军的这种表现,尤其反映了他们微妙的心理状态:他们希望两军互惠互利,平起平坐。甚至希望拉神策军下水,大家同流合污。
  其实关于这个问题,德宗也是看在眼里。他曾经让大臣来讨论如何解决这个问题,他先是希望各军都得到与神策军同样的待遇,可这完全无法做到,因为财政根本不能支持如此巨大的支出!这从另一个方面说明,当时神策军的待遇是非常之优厚,实在超过藩镇诸军太多。
  李怀光则提出另一个方案:削减神策军的待遇。可见,李怀光的目的,主要是希望平等——这样大家也可以达到心理平衡,他也可以给朔方将士一个交代。但这个想法也不可能实现。
  在这种情形下,李怀光及其军队消极怠工,一连几个月下来,攻打长安几乎没有进展。李怀光与朝廷的矛盾再次加深。同时李晟不停向朝廷进奏,认为李怀光要反。
  果然,不久之后,李怀光公开声称,说自己已经和朱泚联兵,让德宗圣驾远避。虽说如此,可哪有这样的叛乱呢?既然造反,那就干到底,居然一边造反,还一边让“圣驾远避”?也算是搞笑。
  不管李怀光怎么想的,他造反的事实已经被认定。德宗在仓皇之中,从奉天向南出逃,一路顺利,一直来到梁州。
  此时,处境最危险的要数李晟的军队。当时李晟军驻扎在东渭桥,正好处于李怀光的咸阳和朱泚的长安中间,所以,如果双方真的联手合击李晟,那么神策军必将全军覆没。
  后来史书对于此时此境下的李晟,都过多地夸大了其英雄气概,认为他孤军在两强之间,坚强不屈,力挽狂澜。李晟的忠心孤胆,固然有可夸之处,但真实情形,恐怕并非如此。有记载表明,当时李晟卑词厚币,向李怀光示好。显然李晟是采取了低声下气的讨好姿态。当然,也可以把这个解读为李晟采取的示弱策略。但不管怎么说,和“坚强不屈”的描写还是有差距的。
  其实,最大的可能是李怀光摇摆不定,他其实并没有彻底和朝廷撕破脸,而是存心“坐山观虎斗”的。所以,李怀光一直没有采取什么举动,没有真的和朱泚联兵。一个月之后,他主动退出关中,撤到了山西。李晟算是躲过一劫。
  李怀光退出之后,关中地区就成了李晟和朱泚两军的决战战场。此时,对李晟来说,是大大地占优:关中地区各支军队,已经全面包围了长安,现在都受李晟节制,统一指挥。而朱泚军队基本龟缩在长安一城。其败亡只是时间问题。
  即便如此,唐军的进攻还是很困难,于是德宗拍板引进了“强援”——吐蕃军队。五月,在河北战场上,朱滔也遭到了决定性的失败。与此同时,李晟发起了最后总攻,一举攻破长安城。
  战争过程非常顺利,以至于攻下长安之后,整个长安城都相当平静,较远的坊人过了一天才知道官军已经入城了。史书描写说:“公私安堵,秋毫无犯,远坊有经宿乃知官军入城者。”胜利的消息传到梁州,群臣都表示祝贺,奏称:“古之树勋,力复都邑者,往往有之,至于不惊宗庙,不易市肆,长安人不识旗鼓,安堵如初,三代以来未之有也。”德宗也感动地说:“天生李晟,为社稷万人,不为朕也。”这真是一场非常漂亮的胜利。
  至此,泾原之变的一场大戏算是基本收场了。李晟虽然登台晚了点,却是收网的人,真是“来得早不如来得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七、辉煌之后的失落
李晟的成功,是建立在李怀光的失败之上的。李怀光的军事功劳非常大,但政治上比较幼稚,犯了错误。这点无可推诿。但李怀光“叛乱”这个“事实”,是值得推敲的。
  李怀光及其军队的不满是真实的,但说到要造反叛乱,实在有点言过其实。事实上,李怀光在反与不反之间,称之为“跋扈”更确当。首先他没有对德宗怎么样,他只是公开宣称“吾今与朱泚连和,车驾且当远避”,但是一个真心要叛乱的人,怎么会如此宣称呢?也有资料说他曾经派了一支军队追击德宗但中途居然自己就逃走了。这也有点不可思议。其次,与朱泚联兵之举,应该不是事实。可能李怀光曾经和朱泚沟通过,但很明显双方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