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大唐·如此江山-第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世民、李靖、李这样的军神,他们的战无不胜是唐军自信的来源。本来,薛仁贵正是延续这个名单的最佳人选,可是很遗憾,薛仁贵的运气差了点。
  其实,这次失败,看似薛仁贵个人的失败,但它所反映的问题是很深刻的。前面我们分析过,大非川之败,关键的一点是没有做到“令行禁止”,副手居然敢不听主将的指挥!这样的军队,绝对不可能是一支可以百战百胜的军队。很明显,这次战败说明,正是唐军本身已经出现了严重的问题;更确切点说,是唐朝的高层政治有了严重的问题——武则天掌控了朝政,她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内部斗争上,而比较忽视军事。实际上,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尤其是在武则天掌控的时期内,唐朝没有太多名将,即使偶尔出现的几个,也都被武则天自己给灭了。一直到玄宗朝,方才逐渐涌现出一批新的名将来。这里面的问题,着实很耐人寻味。
  高宗比较念旧,也比较心软,虽然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惨败,可终究没有杀薛仁贵,而是将其免官为平民。有人在评价此事时,认为高宗没有对薛仁贵等用极刑是失策。因为这大大败坏了军规,败军之将可以不死,开了这头,那就导致了以后唐军都不愿拼死,最终战斗力明显下降。
  其实唐军军力下降原因有很多,完全归因于不杀薛仁贵,恐怕并不合理。但唐军战斗力下降,这里成为一个转折点,应该是不错的。从某个角度来说,薛仁贵成了大唐军队转折点的推手和见证人。
  不管怎么说,大非川之败,让薛仁贵离军神差了一步。这一步之遥,让薛仁贵在唐人心目中一落千丈。也许,薛仁贵注定只能做一个有遗憾的大唐名将。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七、余威犹在
薛仁贵被免为平民了,但只要不死,总有翻身的机会。因为皇帝不杀他,主要还是为了要用他。正是: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不久之后,高丽的反叛力量强大起来,唐军弹压不住。于是重新起用了薛仁贵。但不久之后,他又被流放到象州去了。象州在今天的越南境内。
  不久,朝廷大赦,他又回来了。高宗皇帝毕竟还是念旧,召见了薛仁贵,说:“以前在万年宫,没有你,我都变成鱼了。你还曾经为我消灭过九姓突厥、高丽,功劳是很大的。但是,有人在我跟前告你,说你在乌海城下故意放跑了敌人,以至于失利。这件事让我非常恨你,而且疑心你不忠。事情都过去了,我知道那是有人诬告你。现在辽西不安宁,瓜州、沙州的路都不能畅通了,你怎么能安稳地睡在家里,不给我指挥打仗呢?”就这样,薛仁贵被重新起用,官拜瓜州长史、右领军卫将军、检校代州都督。
  开耀元年(681),已经六十八岁高龄的薛仁贵开始了自己最后的一场人生舞台表演。这年,开始重新崛起的*厥不断壮大,姓阿史那的一拨人再次聚集在大漠上,蠢蠢欲动。他们开始将触角碰及大漠以南,进犯并州北境,杀了岚州刺史王德茂。
  682年冬,六十九岁高龄的薛仁贵带病冒雪率军进击,在云州,即今大同一带,截住了突厥军队。还没开战,突厥人问道:“唐朝的将军是谁?”唐军说:“薛仁贵。”突厥人不信,说:“我们听说薛仁贵将军被发配到象州,已经死了,怎么还能活过来?别骗人了!”薛仁贵于是脱下头盔,让突厥人看。依然是那个威风凛凛的猛将薛仁贵,虽然看起来沧桑了一些。
  薛仁贵在大漠的威名实在太大了,三箭定天山,那是一个神话。突厥人看到传说中的人物,都不由得翻身下马跪拜,然后偷偷地要撤退。薛仁贵并没有跟人家客气,立即追击。突厥完全没有斗志,薛仁贵轻松地打了一个大胜仗,斩首一万多,俘虏三万多,还缴获了许多牛马。善战的草原民族,在薛仁贵面前,几乎就是惊弓之鸟。真是让人感慨。
  人们都说“自古英雄如美人,不许人间见白头”。可薛仁贵把自己的神话延续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确实称得上是英雄人物。
  第二年,薛仁贵死了,再神勇的英雄也挡不住死神。在民间传说中,薛仁贵是被儿子薛丁山一箭射死的,因为薛丁山也是*星附体,正是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完成交接仪式。回想薛仁贵百步穿杨、三箭定天山的神话故事,真是如在梦中。
  

八、薛仁贵之子
后代评书中说薛仁贵的儿子叫薛丁山,而且是*星的下任主人。他的功绩,最重要的是征伐西方番邦,所以后来就有了《薛丁山征西》。
  历史上薛仁贵的儿子虽然有大破吐蕃的事迹,但名字并不叫薛丁山,而是叫薛讷,当是取自《论语》:“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因为他字慎言,正与“讷于言”相合。这个名字很有意思,既反映了薛仁贵的文化修养,也说明他希望后代“由武转文”的心愿。事实上,薛讷一开始做过县令,看来正是朝文官路子走的。这很可能就是薛仁贵的意思。不过薛讷秉性刚直,在当县令时就敢拒绝酷吏来俊臣的要求。看来颇有家门武将之风。
  后来突厥入侵河北地区,武则天到处搜求将才,就把他给提拔起来了,就因为他是名将之后,想来家学不错。在武则天朝,薛讷一直在边境军中任职,也立有些战功,但没什么大功。据史书评价是“其用兵,临大敌益壮”。就是说,遇到大场面的时候,他会更加沉稳。看来确实很有家风。薛讷可能并没有如他父亲那般的武艺和勇猛,但在军队管理方面,还是很出色的。
  据说在开元初年,玄宗在新丰进行军事阅兵加演习,薛讷被任命为左军的司令。当时很多队伍都比较混乱,但薛讷的军队很整齐。玄宗又派使者到左军的军门,结果进不去。这一招,明显是模仿当年周亚夫的。所以演习结束,很得玄宗欣赏。——君臣都要制造历史佳话,配合默契。
  因为受赏识,所以薛讷也就动了立功的心,于是积极请战。结果在率军攻打东北的契丹和奚的战争中,大败而归。不过后来东山再起,到西部任职,抵御吐蕃进攻,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刚好和父亲薛仁贵相反,薛仁贵是胜在东边,败在西边;而薛讷则败在东边,胜在西边。难怪后来人们要编《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那是有道理的,都要拣好的说呗。
  总的说来,薛讷是中规中矩,远没有传说中的薛丁山那么多姿多彩,说他是个武官尚可,说名将,那就远不够格了。不过他们家的传奇,还没有结束。
  

九、薛仁贵之孙
薛仁贵的另一个儿子叫薛楚玉,也是在军中任职,后来还做过范阳节度使,职位不低。不过后来居然“以不职废”,也就是说他因为不能胜任职务,后来给罢了官——真是丢人的不肖子。薛楚玉有个儿子,那就更加“不肖”了,居然参加了安史叛军,要反唐。
  这个反唐的薛家子弟,并不叫薛刚,而是叫薛嵩。
  薛楚玉因为曾经做过范阳节度使,大概罢官后也就定居在范阳了。所以薛嵩是生在范阳,长在范阳,成了地道的范阳人。是哪里人,这本来也不是什么要紧的事情,但此时此地,却偏偏有了问题。
  因为范阳(又称幽州)此地,在唐朝,逐渐变成了一个“胡化区域”。这个区域,本来是汉文化高度发达的地区,但唐代,大量的胡人在这里定居,各种种族都有,五花八门,可以说这个地区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移民区”。现在我们都知道,唐代首都长安是个国际化的大都市,“老外”占了总人口的十分之一。相比较而言,除了规模上不够一点,范阳地区“国际化”氛围更加浓厚。因为这个地区的文化风俗方面,都已经“胡化”了,其中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比较尚武,不喜汉文化。陈寅恪就说过,都已经开始不像一个汉族王朝地区了。
  薛嵩生于斯,长于斯,虽然血统上是汉人,但也不可避免地有些“胡化”,史书上说他“性豪迈,不肯事产利,以膂力骑射自将”,整天喜欢骑马射箭。本来骑马射箭也是他家学,薛仁贵的骑射功夫那是超一流的。可是薛仁贵已经开始逐渐“由武转文”了,即使从军,那也是要求如薛讷那样,做个管理人才,而不是冲冲杀杀的角色。因此薛嵩之善骑射这点,应该更多的是“胡化”影响,而非家学。
  更要紧的是,“胡化”区域对中央王朝缺乏向心力。文化和价值观的差异,使得这一区域的人民,相对缺乏对唐朝廷和皇帝的认同感。所以,虽然名义上还处于唐朝统治范围内,但实质上却潜伏着反叛的可能。一旦出现了安禄山这样的野心家与冒险家,反叛就成了可能。
  有趣的是,薛嵩这样出身将门的人——他的爷爷是大唐名将,伯父、父亲也是朝廷重臣,而他却毫不犹豫地起来反叛这个朝廷。这应该归因于他经过“胡化”,因而缺乏对朝廷的认同感。
  安史之乱后期,唐朝廷一时消灭不了河北地区的安史群将,只能采取妥协政策,承认了这些将领在当地的统治权力,而他们只在名义上依然臣属朝廷。于是薛嵩摇身一变,成为藩镇节度使,成了一个军阀。他占据的地盘有相、卫、洺、邢诸州,在今天的河北南部一带。
  薛嵩成了土皇帝,但他的日子并不好过。因为他原先的同事,现在的邻居,魏博节度使田承嗣对他的地盘虎视眈眈。薛嵩只能整天忧心忡忡,他没法求助于谁。求其他节度使?那无异于与虎谋皮;求朝廷出面,那也说不出口啊。这个时候,小说家站了出来,替他写了一篇传奇小说《红线传》,说薛嵩有个侍女叫红线,不仅剑术超强,而且会乘风驾云,居然是半仙之体。她很大方地要替主子解决问题。于是一夜之间便盗来田承嗣的枕边金盒,然后由薛嵩得意洋洋地送回去,以此表明,俺取你首级易如反掌!这下果然把老田吓坏了,不敢动歪脑筋。
  这个故事很具有讽刺意味。一个堂堂军阀,居然要靠一个侍女来保护,简直是堕落。
  历史事实要更残酷些。后来薛嵩的地盘还是被军阀们瓜分了。田承嗣获得了其中的两个州。
  十、薛仁贵之曾孙及其他
  大概是厌烦了这种没有安全感的勾心斗角和明争暗斗,薛嵩的儿子薛平开始走了另外一条路,那就是放弃割据,回归朝廷。这时,他才十二岁。薛平的归顺让朝廷很满意,被任命为宿卫将领。薛平一口气就做了三十年,和他的曾祖薛仁贵一样,站在了皇帝身边。拐了一道弯,薛家子弟回归到了当年的轨迹。
  薛平后来又出任藩镇节度使数十年,功绩显赫。退休的时候,已经做到司徒。死时赠太傅(正一品,最高品级),比起薛仁贵死的时候赠官太常卿(正三品),整整高了五级。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进步。
  至此,我们讲了薛仁贵家族的四代人物故事,起起伏伏,弯弯曲曲,构成了非常传奇的一个家族史。而这个家族史,也几乎是唐朝前半期军事政治史的一个缩影。恐怕除了薛氏家族,没有另外一个家族史能与唐王朝历史如此密切贴近了吧?
  大概正因为这个缘故,后人在选取一个家族创作评书系列故事的时候,唐朝部分,首先就选中了薛仁贵家族。从此这个家族获得了另外一种生命,存活在人们心目中。
  t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