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好吧,杀蚁女魔头给导线加上了细小的石英弹簧重力计,只有称重值低于某个阈值才能触发电流,这么一来杠着叶片的蚂蚁就可以安全地返回基地了。经过严格的测试之后,量产版的切叶蚁收集器就可以开始工作了。
林菲尔兴奋地道:“这种饲料这么廉价,只要树叶就行了,会不会超过以色列的养殖业?给巴西人量身定作的养殖场是吗?”
唐宁哈哈一笑:“中美洲的人都可以搞这个产业,不过,我的初衷并不是这个啊,正经的事是要解决身处密林和荒野的工作人员在紧急情况下的食物来源,我想到用收集蚂蚁的方式来解决,不料现在发展成了蚂蚁养殖业。还要继续寻找办法,最好是能够用一个收集器在野外收集所有种类的蚂蚁,并不只是切叶蚁。这样才能解决食物问题。”
林菲尔咽了一下口水:“直接吃蚂蚁?”
唐宁:“嗯,味道不错的,要不要尝尝?”
林菲尔白了他一眼,不过,她已经开始动脑筋如何发明野生蚂蚁收集器了。她的原始发明确实可以让随机路过的蚂蚁被电击而收集到,但这样效率太低了。唐宁提醒小师妹:“蚂蚁有一种习性可以利用——它们发现了食物之后会散发出不同的气味,别的工友闻到这种气味之会后跟随洒有气味的路线去搬运食物,这对以水果、昆虫尸体为食物来源的蚂蚁尤其重要,我想野生的蚂蚁更多的是这种类型的。”
他已经说得很明白了,关键在于要有一个诱饵,让蚂蚁搬运队持续不断地来被收集,但难点在于不能把蚂蚁来一只收集一只,否则路线上的气味会很快地消失,后面就没有蚂蚁来受死了。小师妹的解决方案还是小重力计,但逻辑刚好相反,只有在必经之路上超过某一重量才把蚂蚁全部电击,则搬运路线会一直保持一定量的气味,直到盘满钵满。
一个野外生存蚂蚁收集器就这么大功告成了,后续的野外实验表明,收集的效率非常高,一个小时下来,可以保证一个成人一天的蛋白质与热量。在野外时,基本的流程就是找一只昆虫当诱饵,然后打开收集器,看好时间,如果是一个人就一个小时差不多,两个人就两个小时,依此类推。
这可比在野外追逐猎物要靠谱得多,除非你自认比兔子还跑得快。打鸟的话,人家高来高去的,你打得着吗?更不用说跟毒蛇猛兽搏斗,那是职业野外生存专家才干的事儿,普通的工人可犯不着那么拼命,养家糊口不用那么努力吧?
在野外工作的人员被要求养至少一只鸡,平时收集蚂蚁给鸡吃,出现危机时先吃鸡,实在不行再吃蚂蚁。平时多练习,危机时“手里有粮,心里不慌”。
按照蚂蚁占生物量15%到20%的量来算,巨大的亚马逊丛林得有多少的蚂蚁啊,这些优秀的热量与蛋白质来源如果被利用的话,相当于发展出一个海洋渔业般的巨大产业。它可能比蚂蚁养殖还要靠谱,因为丛林深处亿万年来已经形成了极为丰富的蚂蚁殖民地,以蚂蚁的繁殖能力和雨林的再生能力,它可谓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唐宁想到此处,把“延绳钓”的概念和蚂蚁收集器结合起来,一个养殖业伟大的点子就诞生了。负责作业的飞艇在60公里的范围内洒下绑有蚂蚁收集器的绳子,每隔50米就有一个收集器,总共1200个,每个收获1公斤蚂蚁,每一次“撒网”就能收1200公斤,一天下来可以有上万公斤的蚂蚁,跟远洋延绳钓有得一比。而比起鱼类,蚂蚁的繁殖能力强多了,不虞有过度捕捞的可能。
当然了,亚马逊林业委员会在手里,即使有过度捕捞的可能也已经被掐灭了。大规模工业化再也没有谁比唐宁更在行,他亲自出手设计蚂蚁延绳钓,用来电击蚂蚁的电力直接通过绳子自带的导线连通,甚至每一个电击将产生一个电信号,通过电信号到达处理中心的时间可以知道是1200个收集器中的哪一个发出了电击,所以能够精确地把握整个收集过程,以便掌握最佳的收网时间。
收集器附着在主绳上,当60公里的路程走完时,统一放下吊钩,巧的是主绳与收集器之间正是30米长的鱼线。收集器做成圆球形,以便最低障碍地接触到地面。因为电线的引入,使中央控制器可以控制所有操作,包括打开收集球的四个门,每个门打开之后就变成了蚁桥。为了保障收集球的正确打开姿势,主绳联结处有重力感应器,确保收集球在刚刚触地时鱼线打住,如此可获得极高的成功率。
在研发延绳钓的时候,唐宁的团队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一次的蚂蚁延绳钓项目自然是由这些经验丰富的工程师来执行设计方案的。方案很复杂很贵,但是保证了自动化和效率。
被东南亚抢去了橡胶生意的马瑙斯迎来了最重要的一个经济产业,它将是蚂蚁经济的中心城市,家禽养殖将成为马瑙斯的主力产业。没有哪个国家的家禽养殖业有马瑙斯这样低的成本。淡水河谷公司的第一个赚钱生意居然是养殖业,真令人大跌眼镜。
第240章 树屋
巴西人是有今儿没明儿的性格,他们被淡水河谷公司殖民之后似乎适应得非常快,好多巴西人甚至以为他们英勇的皇帝已经战死了,殊不知佩德罗二世还在顽强地作战呢。当然了,殖民政府没有全力去搜捕他,就跟肃顺、僧格林沁、端华哥仨的下落不明一样,并没有很被放在心上,唐宁有自信在自己的经营之下民众会逐渐认可政府,不管是大清还是大巴西都一样,如果佩德罗没被巴西丛林里的毒蛇咬死,算他命大。
唐宁深知巴西的矿产之丰富,全球排前几号,所以一早就派出勘探队伍了,除此之外,还要为最重要的事情——林业的发展谋划谋划。亚马逊林业委员会这一次算是彻底掌控地球之肺了。之前对几个小国家的小片雨林都花大力气给他们的国家巨额无息贷款,在巴西部分的雨林到手之后,更得放在心上。
巴西的国家名字来源于巴西红木,是葡萄牙探险家最初发现巴西大陆时当时最值钱的商品,长期以来是巴西的经济支柱,是16世纪初唯一的红色染料来源。两百多年来,数以千万计的巴西红木遭到无节制的砍伐,如今已经变成了树木当中的少数民族。委员会的第一项政策就是保护巴西红木,10年内逐渐减少野生巴西红木的砍伐,同时人造红木林。
对于其他树种实行砍伐一棵就要种活一棵的政策,这是对普通伐木业的规定,但有一种砍伐手段不必受到这种规定的制约。森林有一个特性,当一个地方的树木太集中,就会影响这片森林的进一步茂盛,有点像植物界的马尔萨斯陷阱。这很容易理解,因为阳光是有限的嘛。所以并不是说原始森林不去动它就是最好的保护,如果在干燥的森林里,当树木茂盛到极点的时候,甚至会自燃,那就更可惜了。
很自然地推出另一种利用森林的理论——梳理森林。意思是在密林深处伐木,给新生树木腾出地方来生长,隔一段时间又换一处,由于被砍伐掉的密林空地会自然地重生,所以这是又自然又轻松的伐木方式,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密林深处不便的交通问题。
这个问题放在以前是不可能解决的,现在有了飞艇就好办了,像西伯利亚大脉计划那样规划好伐木场的能源问题,使这种伐木方式的成本大大地降低,是成功的关键。
西伯利亚大动脉那种规整的每隔50公里就搞一个风车和建一个迷你要塞的方式肯定不适合伐木点的设计。伐木点的选择取决于森林的茂密程度,唐宁决定在密林深处每隔一段距离建造一个临时的伐木场,将附近梳理密林得来的木材都集中在临时伐木场,在那里做必要的加工,整理好木材的枝叶,切割好长度,凑够一个集装箱就可以召唤“空中卡车”来捡走。
亚马逊丛林有一些居住在高达几十米的树上的树屋族人,看到他们的三岁小孩毫无防护地在几十米高的树屋上乱跑可不要吓坏,我们的猿类祖先可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些树屋族人只不过是继承了老祖宗的生活方式。
他们居住在树上,是为了避免被靠近地面的昆虫、野兽、毒蛇、蚊虫的骚扰,唐宁决定为伐木场的工人设计新的“树屋”供他们栖息。临时住宅嘛,不用太讲究了,先选择一株粗壮高大的树木,将它的四周树木砍倒,再把自身的枝叶修理干净——由上而下的一个带旋转刀片的专用套筒可以在几分钟内完成这项伟业。清理枝叶是伐木过程中相当繁琐的工序,因此这个套筒的设计并不是可有可无,它的修剪半径是可能按照树干的大小自动调整的,最后的成品的光滑度会给你一个惊喜。
被修剪过的树木已经很像一个大自然恩赐的风车桩子,可省不少钱,临时的嘛,能省则省,否则为什么要搞树屋啊。为了平衡,这里也是采用h型的风车,它的叶片是跟树屋的主体连在一起的,就像一个带风车叶片的大帽子戴在树桩上,帽沿翘起,用于集水,在亚马逊雨林,每天要下好多场雨,水的问题根本不用操心。
帽子里面就是住人的空间,它又像一个高空中的大鸟笼,而且还是双层的。下层使用面积达25平米,上层15平米,容纳三、五人编制的临时伐木场团队毫无压力。它的上层可洗澡,洗澡水可用来冲厕所,厕所的污水用塑料管道从高空通到几十米远密林里天然处理掉。
污水可不能直接倾泻在树屋的下方,他们还要下去干活的。这个神奇的鸟窝居然还可带电梯——那是携带有百米长软梯的一个轴承,电机马达可使软梯载人上下,这种技术多用在直升机上,树屋的主人也享受到了这种上上下下的乐趣。
风车树屋不仅可以为伐木工人提供电力,还能用多余的电力生产氢气成为飞艇的小型补给站。诺大一辆风车日夜不停地分解水,其功率可也不小。
唐宁早就开始研发飞艇起重机,但吊起一大堆木材的重量可达几十吨,对木材进行粗加工的机械也是这个规模,使他原来的白鲸级起重机都不够用了。唐宁已经用四个直升机级的旋翼将飞艇吊车的重量提升至了15吨,还不够怎么办?简单地加大飞艇的体积会影响灵活性,不是他的风格。某日,他灵机一动,想出了“双鱼座起重机”计划,将两艘白鲸级起重机在空中合体!遇到变态级的起吊需求,甚至可以三合一、四合一,总该够了吧?
如此一来,很快就解决了起重机超高负重的问题。这一套“疏林方案”耍下来,新型的伐木工场就像飞驰在空中的蚯蚓一般一边获得高质量的木材,一边让森林更健康、拙壮、新鲜。所有临时伐木场都要保存好纪录,以便计算森林恢复的速度,为以后的开采工作积累经验。那个时候,树屋要拆走,换上只生产氢气和蓄水的纯粹补给站。
废弃的伐木场在森林回复之前还能够当成环球自然奇观旅行社的观光点。在空中鸟瞰地球之肺固然可喜,但如果能落到地面上在全球生物多样化最盛的地方呼吸一口那绝无仅有的空气,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