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命运的抉择-第44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截止到弘武六年二月,帝国国会760个国会席位均已悉数得出,其中200席为上国会议席。依照统计复兴党共得516席,其中上国会席位112席,以压倒性的优势成为了中华帝国的执政党。而东林党则以198席,上国会67席,成为法定反对党。其余席位则分别由一些钦点国会议员或是在儒林享有盛誉却无心加入任何一个党派的学者缙绅所获得。如此结果之下,内阁首相的最终归属自然也就不再有什么悬念了。

不过饶是已知胜券在握,卫冕首相之位的陈邦彦依旧还是一副谦谦有礼的模样。复兴党能继续控制内阁固然是让他感到欣慰,但在实际组阁时复兴党也不能真的就此支手遮天。为了日后五年内与国会之间的关系,新内阁还是需要为反对党留一两个位置的。而对于陈邦彦本人来说,这亦是他最后一次出任帝国首相。按照《宪诰》规定首相只可连任两届。第二次出任帝国首相的他在重组新内阁的同时,还需要为复兴党、为自己谋定好下一届的接班人才行。

当然作为帝国的首相,此刻陈邦彦的首要任务是要为内阁之前五年的运作情况如实的禀告给女皇陛下。以求为这一届内阁划上一个圆满的句号。却见此时,身处大殿之上陈邦彦正以抑阳顿挫的口吻将记载有弘武元年至弘武五年间帝国一系列收支账目的贴黄本悉数汇报给女皇与众大臣。所谓贴黄本,乃是区别于数据浩繁之明细账的简约本,原先是仅供皇帝阅览的专用本式。不过自中华朝以来女皇要求内阁做到账目清晰、明了、公开。内容简练的贴黄本也演变成了内阁向国会汇报账目的一种形式。

虽说是经过简化的简约本,但一国的庶政涉及面及其广泛名目繁多。好在在场的女皇与众大臣对这些项目都比较熟悉,因而听起来倒也不显得乏味。从兴建义务学校到扶持移民生计,从黄河、长江流域的水利修建到在沿海船场下水的巨型龙舰,几乎贴黄本上面的每一条项目都相应代表着帝国这五年来的一项功绩。难怪在场的群臣越是听到后头,表情便越发的激昂起来。然而当陈邦彦高声念道:“弘武元年岁入银元四千三百万,支出三千五百四十万;弘武二年岁入银元七千三百万,支出五千五百四十万……弘武五年岁入银元八千四百万,支出七千六百万。”之后,几乎所有的人都忍不住发出了一阵息嘘之声。这声音即是惊叹于帝国收入的丰厚,同时也是在惊讶于帝国这写年花销之巨大。

如此庞大的数字,使得端坐在龙椅上的孙露在听完,嘶了嘶牙之后,当即忍不住调侃道:“呀,朕可没想到帝国除了会赚钱,这花钱的本事也不小呢。”

“陛下圣明,我朝向以来体恤百姓。由于前朝战乱不断,中原破坏严重。陛下您为了让中原百姓回复元气不但免除了不少地区的税赋,还另外出资在受战乱波及的地区兴修水渠、堤坝等农用设施。让各地的百姓都受到了朝廷的恩惠。陛下,这些钱花得值得啊。”农林尚书沈廷扬率先起身进言道。在他看来帝国的花销虽大,但相应得到的效果同样也是十分明显的。

“是啊,陛下您为了让帝国的孩童能有读书的机会。几乎在帝国的每一个府县都设立了相关的义务学校。此诚造福后代之盛举啊!”朱舜水跟着附和道。身为文教尚书的他亦心知肚明在这一系列的账目之中文教部可占了不小的比重。而他本人也与沈廷扬一样认为这些花销绝对是值得的。

面对群臣你一言我一语地向女皇解释,孙露本人倒并没有太在意。对于帝国在最初几年巨大的资金投入,她本人其实是早有心理准备的。说白了基础设施的建设就是不断地投钱进去,而效果却往往要等到数年乃至数代之后才能显现。但是孙露却没有想到这样的投入竟是如此的巨大。很难想像若非帝国在海外拥有各种额外收入,光凭本土的税赋要完成这些项目需要本土的国民承担多大的负担。而且就帝国目前如此广阔的疆域和本身的生产力来说,此刻就算是孙露也很难预计这个无底洞还要投多久才能冒出甘泉来。想到这里,神色变得凝重起来的女皇不由回头直接向陈邦彦询问道:“陈首相,你对此事如何看待。”

眼见女皇指名道姓的点到了自己,陈邦彦赶忙上前,想了一下,回应道:“陛下,臣以为帝国目前的收支总的来说还算平衡。虽然每年支出都在逐年递增,但相应的收入也在跟着增长。而且正如账目所显示的那样,国库在这五年之中或多或少还是积累下了不少的资金。”

耳听陈邦彦这么一说,在场的众臣脸上均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事实上,在场的不少人在心中都认为朝廷在第一个五年的巨大花销,完全受前朝战乱饥荒的连累。在这种情况下国库还能做到年年有余实属不易。只要能坚持现在的这种状态,那用不了多久花销就将逐渐减少,而国库则将日渐充裕。然而孙露与萧云等军部的大臣却心知往后这第二个五年才是国家真正的用钱之际。却听萧云当即便直言不讳地开口道:“照陈首相所言,帝国目前仅能达到收支平衡略有赢余。那是否可以理解为一旦帝国出现战事,国库就将亏损?”

“可以这么解释。”陈邦彦扬起头直言道。其实有关西北准葛尔部的事件,陈邦彦也已有了耳闻。虽然女皇最后选择了以文书的方式处理此事。但熟知女皇脾性的陈邦彦却深知事情绝对不会如此轻易的就过去。内阁很可能在不久的将来便要再次面对战争的压力。对此陈邦彦并不想让军部的人太过得寸进尺。因为就算是在而今的和平时代,军费也占据了帝国财政不小的比重。可以说在那令人咋舌的花销账目之中,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花在军事上的。光是海军的一艘主力战舰就需要花费银元四十万左右。更不用说这次建造的那四艘龙舰了。弘武五年的财政花费之所以会猛增也同四海龙王号的建造有着莫大的关系。于是陈邦彦跟着又向萧云沉声提醒道:“萧尚书,其实有关帝国的花销问题,军务部恐怕比内阁的任何一个部门都要清楚吧。”

“首相大人言重了。有道是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萧云理直气壮的回应道。

“那老夫也知,兵者,凶器也。我朝目前的军力与前朝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与四邻诸国比之亦是拥有绝对的优势。万事都得讲个度,一味的穷兵默武对帝国来说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陈邦彦沉声告诫道。

好在此话是出自陈邦彦之口,军部各大臣听了之后反应才比较平静。若是换作其他大臣说出这样的话,那些行伍出身的将领们弄不好当即就会拍起桌子来。不过对于在场的将领们来说,这五年来光花去了朝廷大量的财政份额,却连半点儿像样的战功都没有立过。这让他们在心里多多少少也有一些不安与愧疚。只盼着日后能来几场像样的大战,以证明军方各部并不是只花钱不做事之辈。

其实,孙露又何尝不知国家在军费上的巨大花销。对于陈邦彦的有关“穷兵默武”的说法她更是有深刻的理解。确实就从前传统的体系来说,战争这种烧钱活动是只出不赚的赔钱买卖。无论取得多大的战功,对于国力民生都会带来一定的损伤。然而现今这个世界却是一个信奉财富与军事力量是携手并进的时代。并且在不少局部海上战争中也已经证明了“钱财搞活战争,战争促进财富”的原则。可至今为止还没有哪儿一个国家在大范围的内陆战争中证明这一点。虽然在孙露记忆中有过相关的例子,但那些例子的背景终究是与现在的现实有着很大的差距。不过孙露本人却十分有意愿作一下这种尝试。因为无论是对她,还是对整个中华帝国来说,有些仗是不得不打,非打不可的。

于是包着这种决心的孙露当即便开口安抚陈邦彦道:“陈首相放心,这些投进去的钱朕终归是要收回来的!”

“是,陛下。”见女皇如此坚持,陈邦彦也不好再逆了圣意。只盼真能像女皇说的那样能收回这笔巨额的投资。当然就陈邦彦本人看来到时候能殃祸民生就已是谢天谢地了。

“陈首相,这贴黄本记述的终究是过去五年的内容。朕想听听内阁对未来五年有何计划。虽然新内阁的名单尚未出台。但朕想新一轮的五年计划,和明年的财政预算,内阁应该准备好了吧。”孙露跟着转了话锋道。说到这点的她不仅在心中暗叹,相比其他国家因议会与内阁、议会与皇权之间的矛盾闹得战乱不断,中华帝国国会与内阁的这种“相至如宾”的关系,应该算是堪称楷模中的楷模了吧。不过调侃归调侃,就作为一个女皇的身份立场来说,孙露对于国会与内阁在组阁问题上达成的默契,还是颇为欣赏的。就目前来看这种默契保证了帝国权利更替的稳定。至少在政策的连贯性上来说更是比原先明朝时要顺畅得多。

耳听女皇突然这么一问,陈邦彦的脸色稍稍有了些变化。正如女皇所言,虽然新一届内阁的名单还未出现。但内阁现在却已经订立好了下一届内阁的五年计划。这种明显颠倒的次序让陈邦彦等人显得有些尴尬,但既然女皇已经这么问了,他也只好如实回答道:“是的陛下,内阁已经订立好了下一届的五年计划。”

第115节 贤首相畅谈新五年 弘武帝心系弱势省

虽然事出突然,陈邦彦的身上并没有带着下一届的五年计划。但凭借着他那惊人的记忆以及对帝国财政的了如指掌,陈邦彦只是轻轻咳嗽了一下,整了整思绪之后,便从容地开口向女皇回答道:“回陛下,依照此次财政部的预算显示,农业、军事、教育、水利四个部分依旧将是帝国未来五年财政支出的重点。”

“军事、农业、教育、水利。卿家说得有理,此四项确实是关系社稷民生的重中之重。那内阁在未来的五年在这四方面有何打算呢?”孙露颔首询问道。

“回陛下,先说水利一项。众所周知,中原地域广阔,因而也就免不了会经常遭受天灾的袭扰。特别是黄淮、长江两域的水患更是时刻威胁着帝国的安危。耳朝廷虽然在之前的五年为此拨下了大笔款项兴修因前朝战乱所荒废的水利设施,并且已然取得了喜人的成绩。但有道是水火无情,朝廷切不能因为暂时的风调雨顺而放松警惕。因此无论在什么时候,朝廷都不能放松水利一项的。除了各地防洪堤坝的例行加固之外,工务部还依据黄淮这些年的水务状况制定了一系列分流排沙的计划。要完成这些工程,朝廷在未来的五年还需要五千左右的支出。”陈邦彦拱手答道。

“嗯,黄河、长江治理得好,就是恩泽万民的母亲河。若是稍有处理不当,就会成为危害中原的祸水。诸位卿家在处理水务之,务必要慎之又慎。要以都江堰为榜样,因地制宜才为上策。”孙露听罢意味深长的提醒道。虽然她本人对水利了解的并不深。但是戒于后世某些政绩工程给自然、给国家所带来的损失,孙露对与这种关乎民生的工程还是及其慎重的。她可不希望国家投巨资下去的工程,最终却成为无为之作,或是干脆使情况变得更糟糕。

“是,陛下。臣等定当悉心处理水患。决不草率行事。”在场的陈邦彦与工务尚书方以智双双“如此甚好。陈首相,说说另外三个项目吧。”孙露满意的点头道。

“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