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第 八 章 2,打工还债
张亲民去广西前回了一趟家,父亲张启贤问他个人问题怎么处理,张亲民说他与县农机厂的梁红梅感情不合,彻底算了。张启贤叹了一口气说:“多好的姑娘说算就算,现在的年轻人我们弄不明白。”张亲民报到时,张启贤和黄自珍又给他借了二百元钱,并把他送上火车,老两口望着列车远去,心里一阵难过,他们盼望三儿有一个好的前程。
张亲民读书家里欠下一千二百元钱的债务,老两口没让三儿知道。淮安县新成立的几个单位在建楼房,张启贤得到消息后,便叫上张亲善背上铺盖卷来到了工地,父子俩起早贪黑的挖房基、搬砖头、拌沙浆、绑钢筋,那一年两人在外挣了八百元钱,除去吃缴和亲欣、海琳、海涛上学等费用,还了五百元的账。杨春芳忙地里的活,黄自珍做饭、喂猪、管孩子,一家人从早到晚忙忙碌碌。春节张亲民回陕北过年,离家时母亲黄自珍给他包了四大块腊肉,而且大部分全是瘦的,她知道三儿吃瘦不吃肥,肥肉留在家里当油吃。
坎上的汪大婶因病住院需要用钱,张启贤和黄自珍很是犯急,三儿上学借了她家两百元钱,张亲善和杨春芳带着孩子去了娃的外公外婆家,亲欣上山打猪草,老两口躺在炕上琢磨着办法。突然有人敲门,张启贤起身把门拉开,邮差拿出了一张汇款单,张启贤一看三百元钱,是二儿张亲军从老山汇回来的,他脸上挂满了笑容。张启贤和黄自珍急忙去城里取完钱,直接来到医院,他们把三百元钱全部递到了汪大婶手上,汪大婶用不理解的目光看着他们,张启贤说:“过去我三儿上学,在最困难的时候,你帮助了我们,现在你有病,二百元钱理应归还,这一百元你拿去买点营养品。”汪大婶感激不尽。
过完正月十五,张启贤和张亲善父子俩背着铺盖卷又来到城里,这次父子俩考虑承包点小型工程。去年两人劳累了一年才挣八百元钱,账还未还到一半。张启贤觉得这不是事,便与儿子亲善商量包一个小工程项目,父子俩在城里租了一间小房住下后,便跑各工地包活。事有凑巧,张亲善出门来到公路建设工地,见到他去年打工的四川老板,这段公路就是他包的。老板很喜欢他们父子俩,便邀请二人来他工地。张亲善说出为了还清家里债务,自己也想学着包点工程项目时,四川老板把两公里长的下水道开挖安装工程转包给了他,张亲善和父亲张启贤也开始雇请工人,当起了小老板。不过两人还是坚持在工地拼命干活,两个月下来二人净挣一千六百元。领到钱后,张启贤还清了三儿上学欠下的所有债务。就在这时,家里出现了不幸的事,黄自珍在坡上干活昏倒,幸好那天父子俩也在地里,他们急忙把黄自珍送进医院。医生查出她痪有高血压、心脏病,治疗花掉还账剩余的款项不说,那年为照顾黄自珍的病,他们没敢进城干活或包工。一直等到第二年四月份黄自珍病情稳定后,父子俩才又来到城里。这次进城父子俩接到一项砌挡土墙的工程,干到一半,张启贤在抬一个大石头时,又因腿部受过重伤不吃力崴了脚,在医院治疗花去了工程承包款的一大半。这一年,父子俩挣的钱全用在就医和吃缴上了。第三年开春,张亲善就不让父亲出门,他一个人去了另外的地方包一些小活。
张启贤在带领村民修大寨田时,由于受伤的腿不够吃力,一下窝了下来,闪了腰,半年后治愈。这次崴了脚,老伤旧伤一起复发,一下难以恢复,便一再去乡上申请辞掉村干部,书记和乡长考虑张启贤目前实际身体状况,也就准了他。正当乡上在物色新人时,县煤矿垮台,何胜强回到了西岭村八组。他听说张启贤不干了,自告奋勇的跑到乡上找领导,要求担任村主任。村上又没有另外合适的人选,乡上领导考虑来考虑去就让他先代替。不久,西岭村又推选了二组的刘明波为新的村党支部书记,张启贤彻底卸任退了下来。这些年来,他舍小家顾大家,把心操在集体事务上,人变老了,家里也变穷了。为三儿上学还债,大腿又一次受伤。现在,他一边放放羊,一边恢复身体。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第 八 章 3,全县第一个舞会(1)
王信担任馆长的第五天周末,他就在文化馆院子里拉上了彩灯,组织了个乐队办了一场有史以来全县第一个舞会。为了办好这个舞会,三天前王信通过宣传部下通知,在各机关单位共抽出男女各二十人进行了交谊舞专门培训。县城里有三位二男一女的中老年人,早年分别来自上海、武汉、南京,解放前和解放后的前几年,在他们所在的大城市跳过几年舞,后来舞会停办。到南江县后,只是偶尔在电影里看到外国人跳。在收录机磁带的舞曲声中,他们慢慢的回忆起舞步,当起了教练。开始学舞,四十个人都有些别别扭扭,男同志不好意思去牵女同志的手,女同志不好意思把手搭在男同志的肩上,怎么也踩不上鼓点。在王信反复鼓动开导下,每个人才稍稍放开了些,三天时间他们只学了跳中四和慢三,华尔兹、探戈,教练只能让他们以后慢慢去练。乐队奏响了舞曲,观看者、跳舞者都不好意思进场,幸好王信早有准备,他给三个教练各配了一个舞伴,自己和赵莉现学现卖,四对上去跳了起来。第二曲开始,王信就叫培训学员一块上,舞会才保持到不冷场。第二个周末,王信继续办舞会,跳舞的人明显的增加了一些,有些看热闹的也在边上学了起来。第三、第四次舞会时,跳舞的人明显大增,这期间许多人在家用录音机学起了舞步。
半年后,城里一个年轻小伙子开办了第一个露天舞场,他供应茶水每人收费三角。这时王信又在组织有史以来全县第一次集体舞大赛,他按农、林、水、工、教、卫等不同系统组织参赛队,各系统为了在表演中拿到名次,派过硬的人员专门负责组织,聘请教练、精挑队员,编排现代舞动作,白天晚上在操场、饭堂练习。大赛在电影院门前广场上举行,县委书记、县长都来参加,对一些动作优美整齐划一的表演,领导带头热烈鼓掌,周围的人群个个精神振奋喜笑颜开,他们感受有着与革命京剧样板戏不同的新鲜感。半年后,县里成立文化局,王信调任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化馆馆长。这时,他审批了全县第一个室内经营性的舞厅。开业那天,王信和赵莉前来助威。
文化局拨款买了一批新书,订了五十多种报刊杂志,王信又在文化馆办起阅览室。县城的人凭一张借阅卡随时可来图书室阅读书籍,或借回家观看。时间一长,借阅图书的人增多,文化馆的藏书明显不够,王信召集文化馆的人员开会,让大家来出主意想办法。这时有个年轻人建议把文化馆门面房打开租出去,把出租费用来购置新书,小伙子一说出很快得到大家的拥护。机关单位门面房出租县城还没有先例,他把大家的意见拿到了文化局办公会议上研究,领导们反复讨论终于通过了出租房屋买图书的意见,王信很快组织实施。门面房出租给别人办起了商店,茶社和牌棋室等。
放像机的问世又一次的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王信在文化馆办起了第一个免费录像厅。没想到第一天晚上,录像厅就被挤的水泄不通,年轻人都喜欢观看香港功夫片、爱情片,有些农村年轻人走几十里山路来到县文化馆,可进不了录像厅的门,这时王信深感基层太需要文化了。在他的提议下,全县各乡镇办起了文化站,农村中可随时看一些*、录像和电视,了解外界生活。 。。
第 八 章 3,全县第一个舞会(2)
王信来到他五十年代工作过的辽河乡检查文化站工作,晚上他也带着凳子与乡民一起观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放《芦山恋》,和往常一样,在电影开演以前要放一个农村科教短片。大家刚把短片看完,一场大雨袭来,放映员被迫停机,观众冒雨而逃。王信回到旅店时,一身湿透。这时候他考虑给各乡镇文化站要点资金建一个能挡风遮雨的娱乐场所。王信把意见一级一级的转到了县委常务会上,领导研究后认为,财政资金缺乏,各项建设都要用钱,建文化场所县上只能给些无息贷款。这样就迫使文化馆、文化站搞创收还贷。各乡镇把文化场所建好后,放电影、放录像开始收门票,县文化馆也把过去的免费项目改变为适当的收费项目,并办起了书法美术班,舞蹈钢琴班,文艺创作、幼儿教师训练班等,既活跃了文化生活,又培养了人才,并且加快了还贷进度。
王信经常下乡收集文化资料,那天他和文化馆一位搞民间音乐的同事来到一个偏远的瑶族居住山区。据说他们的民歌很有特色,刚进寨子两人就被一首清脆动人的歌声吸引,二人随着歌声在一条小渠边找到了唱歌的瑶族小姑娘。小姑娘见到王信便停住了歌声,放下手中的衣服问:“两位叔叔你来我们这里找谁?我给你们带路。”王信说:“现在我们就找你,我还想听你唱歌,你再为我们唱一首好吗?”姑娘说:“我唱的不好,让你们见笑。”王信鼓励地说:“你唱得很好,正因为你唱的动听,我们才让你再唱一曲。”姑娘笑了笑便大声的放开嗓子唱了起来。二人听的入神,他们觉得小女孩的嗓音很不一般大有培养前途。小女孩十三、四岁,读完小学三年级就回家帮母亲做事,王信问道:“叔叔让你去文化馆你愿去吗?”姑娘反问:“我去文化馆干啥?”王信说:“去唱歌,去做事。”姑娘一听说唱歌就激动起来,她微笑的向王信点了点头。随后,王信向小女孩打听她父母和村支书的姓名及住址,小女孩告诉了他。
二人向山寨爬去。当他们爬到一半时,俯身向下,王信觉得景致宜人,便拿出随身携带的小画板和削好的铅笔,坐在一块圆圆的石头上画一张素描。在路过一瑶居房前时,见一位八十多岁的老婆婆精神饱满的赶着一群小鸡,王信赶紧端起相机,按了一下快门。这时,一位中年男子从房里走了出来,王信忙问:“你们村支书住哪?”男子答道:“我就是。”支书把他俩招进屋,王信说明了来意。下午二人在支书家吃了一顿便饭,晚上就在山寨前听村民们唱歌、表演,文化馆搞民乐的同志不停的记录着曲谱和歌词。小女孩又唱了两首,赢得了在场的一片欢呼声,王信和一起来的同事又感到她的音乐天赋,二人就向旁边的支书打听小女孩的家里情况。支书告诉说:“小女孩父亲是个聋子,母亲是个哑巴。”二人听后很是同情,这样就更坚定了带小女孩出山的想法。歌舞晚会结束,王信和同事就与村支书一起来到小女孩家,屋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王信想,可能他家是瑶寨最穷的,他们说服小女孩的父母后,第二天一早离开瑶寨时,就把小女孩带下了山,小女孩来到文化馆做临时工。说是临时工,实际没给她安排正当的事,白天让她去学校补习文化,节假日、晚上就让文化馆的音乐老师辅导她的音乐基础。天还没亮,音乐老师就把小女孩带上山练习正确的发音。第二年小女孩在全县歌咏大赛中一举夺冠,第三年她代表县上在全地区歌舞比赛中荣获第二名,第四年抽调到地区歌舞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