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活色生枭-第23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此行大燕,为了隐瞒身份,非到万不得已罗冠都不会用弓,现在也不例外,手中擎着一把不足二尺的短刃,刀身狭窄,看上去与宋阳以前的红袖如出一辙,不仅形质、甚至连气质都相近,不过两把刀的颜色迥异,罗冠手中刀泛着淡淡青光,是凶器却不存戾气,握在大宗师手中,倒显出一份温文尔雅的味道。

罗冠帮着邱大人把掐在他后颈上的断手拿掉,不再多说一句废话,也不急着撤出险地,而是伸手架起他,发动身形游走于驿站之内,继续狙杀武夷卫、营救南理使节。

半炷香的功夫过去,随队护卫和使团官员撤出大半,驿馆仍浓烟滚滚。宋阳打量了下周围的情形,外面众目睽睽,又有数百卫士守护,武夷卫再怎么有恃无恐,也不敢公然冲击使团,当即他和瓷娃娃交代了几句,后者的神情一如既往,平静点头,但语气里却多了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关心:“你多小心。”

宋阳笑呵呵地,又和已经脱险的邱大人打了声招呼,身形晃了几晃,和刚才的罗冠一样脱离大队冲入火场。

……

直到天现黎明,驿馆火势才告平息,已经脱险的邱大人清点人数,随队护卫折损不到十人,使团官员无一损伤,整个南理队伍,刨除伤亡不算,另有两个人失踪:宋阳、罗冠没回来。

不顾火场余温烫人,锦蜀本地官差入场检查,意外发现其中竟有三十多具尸体,都被大火烧成了焦炭,辨不出身份了。

而邱大人也不肯再多等片刻,连之前官员失踪的案子也不再追查,就此整队启程离开锦蜀。

队伍走了整整一天,到了黄昏时分,即将进入下一座大城前,宋阳和罗冠赶来与使团汇合,邱大人根本不问他们去做了什么,仿佛两位好手从未离开过一样。

邱大人守得住本分,齐尚可忍不住多嘴,一见宋阳和罗冠回来了,立刻凑上前,喜滋滋地问道:“照我猜,您二位是顺藤摸瓜去了。”

宋阳心情不错,显然这一趟成果不俗,点着头笑道:“齐老大手眼通天,咱们这点小算计,当然瞒不过您。”

齐尚又摇头又摆手,满嘴客气话,谦虚的一塌糊涂,等贫够了才去问结果:“摸着多少个瓜?”

“大几十号人。”宋阳应道:“本想杀进去一窝端了,不过追到地方之后,又觉得冲进去直接把几十号人都砍翻,实在有点太着痕迹……何况人家好手也不少,真动手没准就把我留下了,所以临时改成下毒,一个月后发作。”

……

随后一段时间里,南理使团突然提速,加快行进速度。

出使队伍之中,以罗冠和宋阳两人战力为最,由此他们两个也几乎变成了‘轮班’,永远要留下一个在队伍中坐镇,另一个则时时脱团,隐于暗中狙杀跟上来的密探、保护同伴。

而武夷卫对使团的追查,也变得更加紧密,手段层出不穷,但他们所有的办法都是换汤不换药,努力想从使团中掳走要员。这一路上,从行途到住宿,暗战无处不在,偶尔疏忽时,还是会有南理人失踪,不过被宋阳等人狙杀的密探,数量要远高于使团的损失。

一路较量,一路急行,只是使团浩大人数众多,且出使途中,他们代表着南理的朝廷威仪,加快行程也不能说大伙没命狂跑,所以行进速度始终没法提得太快,加之又在人家的地盘,宋阳等人身上的压力越来越大,所幸睛城李明玑收到阿伊果传去的消息,派遣叶非非赶去接应队伍……叶丫头的本领稀松平常,不过她带来的精锐不同凡响,为首的那个老人也算宋阳的熟人,当年在纵火镇国公府、掠劫谭归德的时候大家曾经合作过,那个精通江湖术、尤擅潜行、狙杀的老人。

宋阳这边吃力,武夷卫也不是轻松好过,主持调查的指挥使眼看着手下儿郎一个又一个死得不明不白,他们这边死得人比着掳来的南理官员还要多得多,这么多条人命没法再隐瞒,不得已之下,向主官传书上报军情。

诸葛小玉此刻正在主持‘株连’之事,他那边暂时还算顺利,接到属下的军雀,心中极为不满,正打算再调好手过去相助,不料一天之间,从四面八方、一连串的噩耗接踵传来:被派去执行‘株连’的武夷卫接连扑空,许多挂名黑册、非死不可的军属,竟被人提前接走了。不仅如此,还有几伙武夷卫行刑不成反遭埋伏,伤亡惨重……

谢大人门下走狗终于发难了。

调查南理使团是诸葛小玉自己提出来的;株连军属却是景泰亲口委派下的,虽然没落字成书,可是与圣旨无异,何况这个差事看上去只是有点麻烦,但全无难度可言,要是这点事都办不好,下次再入宫面圣时说不定皇帝就会一挥手:别一天一天打了,还剩多少廷杖,都在今天打完吧。

诸葛小玉不敢有丝毫怠慢,调动门下精锐,加快执行‘株连’同时,全力追查暗中与自己作对之人。至此,另一场牵涉更广、对抗更激烈的暗战突兀爆发。

上上大燕,歌舞升平。

任谁也看不出,从南理来、到北方去的过境使团周围时时刻刻杀戮不断,他们在逃命、在杀人;任谁也想不到,围绕着镇庆军属,前后两任监国卫,各自集中实力,正做殊死较量;任谁也察觉不到,还有百万黄金,正有序调运,缓缓向着北方流去,而最近几年里都偃旗息鼓的谭归德,已经得了帛夫人的密报、蠢蠢欲动。

第四卷 朔时月 第十七章 争气

这个世界上,距离神佛最近的地方——仁喀圣城、柴措答塔七层金顶。

大活佛博结坐于大殿中央,双目低垂口唇念念。

博结是高原之主,但也是修行中人,他有雄心壮志,同时也相信死后灵魂不灭,功课事他从不会放松。所有神宫弟子都知道规矩,每天黄昏前一个时辰都是大活佛精修的时间,这个时候没人敢打扰他,即便活佛座下最最亲信之人也不例外。

所以乌达安心匍匐在大殿金门之外,静静等待着……是博结唤他来的。大家都觉得,可能是师父疏忽了吧,在功课前传召弟子,待乌达赶到时他已经开始修行了,难免要在外面等上一个时辰。

也只有乌达明白,师父是故意的,因为他老人家喜欢被人虔诚崇拜,论到‘虔诚’两字,特别是对大活佛的虔诚,圣城之内谁能比得上乌达?

博结在金顶神殿中修行时,会摒弃外事外物,但他知道门外正有一个亲信弟子五体投地大跪静候着,这种感觉让大活佛很舒服。

而乌达对此无所谓的,他这一辈子都在等,不差再多等这一个时辰。

直到功课结束,博结才缓缓睁开眼睛:“进来吧。”

神殿的一切都被保养得极好,沉重大门再被推开时没发出一丝声响,乌达匍匐着、跪拜着,来到师父驾前,和以前一样,先认真奉上吉祥赞,再道:“弟子候命。”

博结道:“东疆有匪患,伤及牧民,七七之际容不得这样的事情,当地军马要戒备燕人,防务重大分神不得,要从别处调遣精锐剿匪,共需二十万兵马,这件事交给你了。”

二十万可不是个小数目。乌达愣了愣,不过也只愣了一下子。

这几年里他一直在帮大活佛平乱打‘鬼’,但直到一年前望谷鬼兵逃窜到东疆之后,大活佛就传令暂时不再对付他们。现在又提出‘剿匪’之事,多半是师父改主意了吧……反正师父怎么说,他便怎么做就是了。

不料,还不等乌达点头应命,大活佛又加重语气,提醒道:“听清楚,我说的是‘匪患’,不是‘鬼兵’,着你整顿兵马去东疆,是为了剿匪,不是打鬼,绝不能搞错。”

这一次乌达真正糊涂了,侧着头认真思索了半晌。如果大活佛是县官的话,他就是‘现管’,对高原上的具体状况,乌达都异常了解,东疆一向是太平之地,最近也从未听说过有匪帮出没,如果师父说的剿匪不是打鬼,那这次调兵是去打谁?

终于,乌达没能如以往那样直接领受法旨,而是再次拜服于地:“弟子愚钝,求师尊解惑。”对大活佛的法旨,乌达会毫不犹豫地执行、生死不吝,但是他完全不懂现在的谕令,因为不懂所以难以执行,将来谢罪事小,耽误了大活佛的谋算可就万死莫赎了。

大活佛的笑容高深莫测:“问吧。”

乌达抬头,想说什么,可直到嘴巴张开,才发现根本就不知道该从何问起,又一次发愣了。

大活佛的笑容更盛……他了解自己的徒弟,知道乌达很聪明、很有才干,也正因如此,看到他完全摸不清自己的心思,博结才会更高兴。有些事情博结本就打算告诉弟子,但是在开始之前,不妨先享受一下高高在上、算尽天下的快乐感觉。

开心片刻,博结给出了一个话头:“以前在这金殿中,我和你说过一次,有关鬼兵集结东疆的图谋、有关国师的事情,还记得么?”

师父说过的每一句话,乌达都记在心中,稍加回忆就应道:“师父曾说,燕国师盛景在帮您做事,鬼兵集结东疆是为了攻打大燕。”

博结满意点头,又继续道:“燕国的情形,你也大概清楚吧?”

问题很含糊,不过以大活佛的地位,他眼中的‘情形’自然是影响最大、最严重的那个,乌达大概明白他想要的答案:“燕中,皇帝与国师不两立,彼此倾轧不休,自当年一品擂后冲突变得更激烈了……弟子还听说,不久前燕国一个大营的兵马造反,挑起的是‘护法’之旗,说不定此事也和盛景有关。”

说完,金殿又复安静下来……

乌达明白,大活佛前后两问其实是在给自己提示,可是这件事太大,大到乌达不敢妄自揣测,干脆第三次大拜施礼:“请师尊指点。”

关子卖的差不多了,哑谜再打下去就耽误晚饭了,博结笑着摆了摆手,先说句‘起身坐好’,而后直接道:“盛景和尚在大燕就快混不下去了!他想活命,景泰就得死,但是凭着他的实力,直接起兵无疑寻死。”

“盛景和尚早在十年前就向我示好,以佛家弟子一脉相传之名,想要求得高原支持,我始终不曾应他,那时他还没到穷途,找我只是求一条后路;一品擂之后却不一样了,他站在了悬崖边上,我是他唯一出路。这个时候,‘合作’才有的谈。”大活佛眯起了眼睛:“他想我帮他,总得先为我做些事情。”

接下来,是有关国师‘实力’的一番分析,虽然措辞不同,但是道理上,大活佛的说法和‘鬼主’望谷的‘国师为油、要有火才能发挥威力’几乎完全一样。

博结继续道:“所以盛景会引鬼兵入关,战乱初起时,有他的接应鬼兵自然连战连胜……”大活佛说到这里,乌达眼中迸现清明,接口道:“燕军溃败民怨陡增,盛景的机会也就来了。”

博结道:“鬼兵入侵、燕西溃败、盛景起事,燕国马上就要乱了。不过初乱时,盛景和尚还没办法集结到自己的大军,他向我借兵八万,助他六个月,半年后如数奉还,折损一人则抵黄金二十两。”

乌达若有所思:“所以……师尊向东疆集结的二十万精锐中,有八万是要借给盛景的,趁着鬼兵东攻时,这批兵马借机进入大燕,暂奉盛景号令助他起事。”

“不错,助盛景成事,我们有两重好处,一是鬼兵……他们再也回不来了,不管前面如何顺利,最后他们都会死在燕军围剿之下,这是国师事先应承下来的事情,他以历代先祖脸面立誓,绝不会让鬼活着离开大燕,这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