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进了园门。四面的人影就少了许多。除了几个等候传唤的丫鬟,再就只有石桌畔煮茶的辛乙。
顾至诚顺着青石甬道一路往前,一面负手说道:“你父亲近来可有信回来?”
韩稷道:“上回来信还是年前。随军报一起回来的。”说完又笑道:“不知大哥的心事,是跟西北军情有关,不是跟我父亲有关?”
顾至诚赞赏地看了他一眼,停步道:“都有。”
说着他看了眼四下。接着道:“我知道你是个聪明人,我就不拐弯抹角了。东辽那边的情况你知道。前几日兵部下发到西北的圣旨你想必也知道了,如今我得到点线索,怀疑皇上可能有密旨给你父亲,让他在最后关头发兵东辽。意图得渔翁之利。
“这件事不是儿戏,若是真有此事,那对魏国公府乃至整个勋贵圈都关系甚大。我来的目的,就是想让你去个信到西北。想办法从你父亲处问到真情,看看是不是皇上果有此打算!”
“发兵?”
韩稷听到关键处,双眼蓦地眯缝起来。微顿片刻,他凝眉道:“这线索大哥是从何处得知的?”
“说来惭愧。”
顾至诚摇摇头,“是沈家有人暗示于我,我才想得这点。在这之前我竟是根本没往这上面想,但从她所说的种种迹象来看,皇上有这种想法的可能性竟是很大。这件事只有你有法子问到真相,若果真如此,咱们就得阻止皇上这么做。”
韩稷望着他,缓缓点了点头。
沈雁才从荣国公府回来,福娘便把庞阿虎见到顾至诚径直去了魏国公府的事告诉她了,她只点了点头,便就轻快地回了房。
顾至诚听了她的话,势必会去寻找真伪,这件事她也很想知道,而除了韩稷却又无人能够知道真相,顾至诚不去找他,又会去找谁?
现在她就等着韩稷从西北得到的回讯,魏国公对这场战役的胜算他应该是有数的,他绝不可能连自己的儿子也瞒住,假如这一世魏国公表示没有收到密旨,她也可以因此放下些心,但假若有的话,那少不得就要费些心思了。
她让福娘没事多往顾家走走,反正她现在跟顾家丫鬟们都挺熟的了。
这里韩稷送走顾至诚,便立刻唤辛乙进了书房。
他先拖过东辽的舆图看了看,然后转回身道:“皇帝早已经跟诸志飞许敬芳他们有了隔阂,这次东辽内乱,他会想借机挣份功绩是情理之中的,但我没想到他会有胆子行这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这么样一来,在发兵之前他是肯定不会透露风声的。
“边关总共只有三万多人马,父亲便是率军倾巢而出,也没有多少胜算,如此一来多半只有两个后果,一是父亲殉国,二是战败之后皇帝面对内阁的指责把责任推到父亲身上,就是万一赢了,皇帝也拥有了与内阁对抗的筹码。无论怎么做,对韩家都没有什么好处。”(未完待续)
ps:感谢所有投粉红票的亲~~~~~
说件事儿。
这本书写的很慢,为了提高质量和故事可读性,几乎是每写十章就会通盘修改一次,然后中间还有各种小修改,再加上各种整理主线副线占据了时间,于是本来可以日码一万,变成了日码3000…9000不定。
说这么多其实只想表达一个意思,关于粉红加更的事,得取消了。
我得努力攒存稿,只有存稿多了,故事才会连贯,才会尽量不写歪。
我知道这很欠扁,本来都说好了的。。。但是在写《大妆》时遇到了很多问题,我都想在这个故事里改善和提升,所以慢慢写,请大家原谅我。
既然不能因为粉红票而加更,当然就不能再厚着脸皮求票了,日更六千我是保证的,至于投票的问题,如果大家喜欢这本书,就请继续投给它吧~~等我存稿多起来,我再视情况加更。
爱你们。 淑妃望着丹樨下如青松一般昂扬的他,不禁缓缓点了点头。
楚王忽然又笑了,走到她身边拿起榻上扣着的书来,说道:“安宁侯他们现如今都已经在争抢沈宓这个人,我也打算出手了。今日里出府便是这个意思。母妃平日里若是闷得慌,也找个由子宣华氏母女进宫说说话。
“相信父皇见到您如此重视他的宠臣的内眷,也会高兴的。”
淑妃想起那日里被沈雁那一刺,眉头便不由皱起来:“我宣她们,她们会来么?便是会来,只怕那丫头也够我受的。”
楚王闻言,眉眼儿更是笑开了,“母妃是说沈雁?”
“不是她还会是谁?”淑妃眉头皱得更深了。
楚王沉吟了下,含笑抬头道:“我倒是很欣赏她。”
淑妃扭头望向他,一脸的嫌恶。
沈雁可不知道楚王这么看得起她,基本上她现在脑子里想的只有一件事,就是该怎么样把华家保下来。如果一定还要说有别的的话,那就是如何顺便把前世大仇给报了。眼下事情到了这步,她总该先把皇帝的心思弄清楚再说别的。
翌日早上,沈雁得知顾至诚在家,遂又到了荣国公府。
顾至诚正在指点顾颂的兵法,见她破天荒抱了只猫在怀里,不由道:“是不是不能出坊去,很无聊?”
“谁说的?我可是有正经事寻顾叔。”沈雁顺手将猫塞到顾颂怀里,“烦你帮我弄点吃的给他呗。”顾颂望着手上的猫,手臂僵了好久才软下,转而轻瞪了沈雁一眼。没好气地抱着它下了去。
顾至诚一脸稀奇地叉着腰,说道:“他最不耐烦这些猫儿狗儿的,怎么你一给他他就什么都听了?”
沈雁嘿嘿拢着袖子:“那是因为我从来没揍过他板子嘛。”说着她又上前了两步,认真的道:“顾叔可否借一步说话?”
顾至诚见她神色凝重,也不由严肃起来。想了下,说道:“那去你婶子屋里?”
沈雁点头,遂与他同到了戚氏所在的正房。
戚氏听说他们有事要说,便退到了偏厅歪着,只留几个丫鬟站在帘栊下。
“什么事情连你颂哥哥都要避着?”两厢落了座,顾至诚便慈眉善目地开了口。他知道他们俩如今交情可好了。她编字帖教顾颂习字,顾颂有什么吃的也不忘给她留一份儿。看着他们俩亲近得跟亲兄妹似的,他可高兴了。
沈雁因着这“颂哥哥”三个字而颤了颤,捧茶半晌才微笑了下,而后清了清嗓子转入正题:“顾颂是个好孩子。但我跟顾叔说的事,暂时还不方便让他知道。”那小子把韩稷当神一样的存在,要是知道她在算计韩稷,万一不小心走露了风声怎么办?
从顾颂所说韩稷与楚王的关系来看,韩稷与楚王如今应该已经在顺利地进展当中,他们两厢搭上火了,也就意味着世事还会沿着前世的轨迹继续下去。韩稷跟楚王勾搭上之后,他的实力无形会加强许多。对于阻止边关这场战事也就更有希望了。
所以她也可以着手行事了。
顾至诚听到这声“好孩子”时也讷了讷,然后才道:“什么事情这么重要?”
沈雁清了清嗓子,开始说道:“其实还是东辽这场战事。
“据我父亲所说。那日在乾清宫内,皇上听完郭阁老的述说之后便把他召到了殿里问话,而后当场便下了旨,让兵部按照父亲的意见往西北下发旨意,不知道顾叔有没有觉得,皇上怎么这么做固然是认同我父亲的策略。但是这么重要的事情却不召集内阁商议商议就下决定,会显得有些草率?”
顾至诚微顿。说道:“这件事若是我朝不加理会,大可以关上门来当做没有发生。再说你父亲提的建议郭阁老已经深思熟虑过。所以才会跟皇上举荐,而我们也都认为这是个好的计策,皇上不命内阁合议,也不算什么太要紧。”
沈雁凝眉,“话虽如此,可我听父亲说,皇上当时还问过他假如对东辽发兵合不合适,由此看来,皇上其实对东辽是有着企图的。平心而论,顾叔觉得像皇上这么——就是不太那么容易相信别人的人,他真的有可能因为我父亲一句话就完全放弃这个想法吗?”
顾至诚沉吟:“皇上即便是疑心重,可那也是对功臣而言,在对外战事上,他没理由这么做。”
但是说完他又皱了眉头,即便是理论上皇帝不可能拿军国大事开玩笑,但沈雁的话又让他没来由地起了丝警惕,她看事向来极准,而皇帝心那么深,搞不好万一又让她说准了,他真的有这种想法呢?
他摸着下巴觑了觑沈雁,只见她两手托腮正巴巴地望过来,一副等待他继续往下说的样子,便就坐直了身说道:“那你到底想说什么?”
“我就是想说,假若皇上真有对东辽动兵的打算,不知道顾叔觉得胜算有几何?”
“胜算?”顾至诚呵笑,“那就要看怎么打了。假如倾后军营与中军营十二万将士之力,还是能够拼拼的。”
东辽蒙古人长年在马背上作战,又因地理与习俗而个个练就骁勇无比的体魄,加之他们兵强马壮,中原将士纵然熟读兵法,可体能上终究输给人家。这种趁火打劫的战术又以拼实力为主,假若人手不多,要赢下来着实困难。
沈雁叹道:“那魏国公可就惨了。”
顾至诚挺直肩膀:“魏国公?”
“难道不是?”沈雁反问。
顾至诚深深望着她,沉默下来。
如今在西北镇守的人正是魏国公,原本按照既定行程,八月里辽王之国后他便需班师回朝,而皇帝接受了沈宓的建议,此番趁着东辽之战议和,那么魏国公便起码得等到事情了结才能回来。
而假若按照刚才他们的想法,皇帝暗中又命魏国公介时发兵作战,那以魏国公所率的边关那几万人,如何能敌得过乌云麾下那么多兵马?
纵然他可以趁着他们内乱混战之时消耗掉他们一部分力量,可终究周军出关与得尽地利的东辽作战,无论如何战斗力上都会呈现悬殊之态。
皇帝假如要稳赢,那么只能下旨让顾家所辖的后军营出兵助援,可倘若他下旨,首先必然就会遭到内阁老臣们的反对,得不到内阁支持,皇帝就是下旨也是白下。而他假若决心要打,就只能在不惊动朝堂的情况下,密令魏国公全力以赴。
如此说来,可不就应了沈雁那句魏国公要惨?
想到这里他凛然地看向沈雁,这丫头连这点都已经想到了,她究竟还有多少本事?
四大国公府的关系都亲如兄弟,因为这江山是他们联手打下来的,大伙对于大周稳定都有着共同的心愿,便是唯愿他们洒出的热血能够换来子孙的永世安宁,尤其在如今功臣元老死的死老的老的情况下,四家更是紧密团结着。
魏国公若有不测,虽然韩稷也能顶上,可到底是一大损失,没有人会乐见他丧命的。而就算是他保得了性命,光靠他麾下那几万人,也莫想有多少胜算。到时候事情捅出来,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