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是喂传统的饲料的(同样分批饲养,但每批的头数改为一百头);有一百头野猪则单独在西边划出一块山林(约十亩)围起来给它们自由跑动(它们所享受的标准待遇跟琼山土猪所享受的差不多);最后是给阮大大同学试验他的香猪的,单独修了几间猪舍,但刘邦拿不准它成功的机率有多高,开始只准备给他三头小猪来作试验。
可以说,刘邦这样的计划无疑是非常庞大而且完美的,但一笔帐算下来,刘邦却发现,他们三人所筹集起来的那点资金,竟是远远不够,因为单是那征地款,以每亩六千万的价格算,二十亩地便需要近十二亿VND,再加上近三十亩山林的租金,以每亩每年一百五十万VND算,三十亩山林第一年的租金便需要四千五百万VND。当初他们筹集起来的十五亿VND,现在就只剩下两亿五千五百万VND了,就这么一点钱,怎么能够修建庞大的猪舍呢?更何况他们还有上千头猪仔需要买回来,这同样也需要一笔无底洞般的资金啊。
刘邦便再次跟阮姐和顺子商量,打算每人再增资五亿VND,但阮姐道,她上次拿出那五亿VND后,资金的周转已经有些困难了,她自己的养猪场也是需要许多资金来购买饲料的,所以她这次实在拿不了这么多了。至于顺子,他上次就已经去跟亲戚借了两亿,一亿跟家里存的四亿一起交给了刘邦,剩下的一亿,却是必须得留下来作为购买饲料用的。而且以他的能力,是再也借不来钱了的,怎么办呢?
刘邦考虑了很久,然后突然问阮姐道:“你们这里有什么银行可以贷款的吗?”
“你想去向银行贷款?”阮姐惊讶地道,“现在银行的贷款政策很严的,而且贷款利息也高,如果用来办养猪场,恐怕是风险太大了,我们资金紧的时候,都情愿向私人借,也不向银行贷款。”
刘邦自然知道贷款的坏处,所以从进入这一行至今,他都没有借过钱,甚至向私人都没有借过。然而,自己当时头脑发热,太过贪心,没有好好地算过数便将山谷中的地全部买了下来,现在倒好,资金链出现了断裂的苗头了,,如果再不借的话,这养猪场怕是一两年都办不起来。在权衡利弊之后,刘邦决定:借,一定要让这养猪场尽快发展起来!
刘邦于是便跟阮姐和顺子商量,大家一起向银行借,形成的债务由大家平均分担,或者也可以由养猪场自己来承担,它卖了生猪之后的收益,优先用来还银行的贷款。阮姐本来是不愿意向银行贷款的,但事情已经到了这个地步,如果再不贷款的话,养猪场就真的有可能成为半拉子工程了,已经投进去的五亿VND也要打水漂。
“阮姐,你不是说你的丈夫曾经在镇上当过干部吗?他肯定也认识一些银行的人吧,要不叫他介绍介绍?”刘邦道,现在,他跟官员们打交道已经有些经验了,知道他们喜欢些什么,而且,投其所好是最重要的。
阮姐看了他一眼,道:“他是在镇上当过干部,不过他当的官不大,也没什么影响力,认识的人恐怕也是很有限,不过如果你真要到镇上的银行去贷款的话,让他带你去倒也无妨。”
“如此甚好,你马上去跟他说说吧!这事可不能拖,办得越快越好。”
“行,你在这等我一会儿!”阮姐说完,扭着屁股走了。
………【第一百一十三章 贷款(上)】………
一般来说,刘邦是不喜欢越南的小镇的,与影视上所看到的美国小镇的干净整洁比起来,越南的小镇简直可以用脏、乱、差来形容。尤其是到所谓的传统圩日的时候,小镇街道上的人流简直可以用肩挨肩,背靠背来形容的,特别是在大热天,一不小心被人群夹在街道中间,半步也动弹不得,而周围的汗臭气、狐臭气、污水沟臭气、各种垃圾小商品的臭气,交织在一起,好像相约好似的,一齐往你的鼻子里钻,用不了一分钟,你便很有可能晕倒在街道中央的了。
然而尽管街道如此拥挤,但附近村子里的人还是很喜欢到镇上来赶圩,而且也没见到几个晕倒在街道中央,由此,你不得不佩服越南人民的艰苦忍耐精神,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都能够生存得很好,恐怕在宇宙中也没多少地方是不适合他们生存的了。
当刘邦跟阮姐的丈夫——孙家,搭村里唯一的一趟破旧的客车到镇上去办事的时候,便遇到了这么一个镇上的传统圩日,那破车早已人满为患,却还是有人不停地往上挤,刘邦虽在上车时找到了一个座位,不必夹在人缝中了,但那车在凹凸不平的路面上开得歪歪扭扭的,又是如此严重的超载,让人不得不替它担心,而且还得在心理上作好随时跳车的准备。
尽管如此,刘邦还是以顽强的生命力熬到了镇上,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大大的奇迹。
孙家虽然在镇上混得不怎么样,但基本的办事程序他还是懂得的,他并没有立即去找某某银行的信贷员,而是先找镇长。俗话说,官大一级好办事,有了镇上的实力派领导发话,还怕那个信贷员不贷款吗?
孙家既然在镇上混过,镇长的家地哪里他还是知道的,但他并不急着去,因为镇长白天还是要上班的,到他家里怎么找得到人呢?所以他准备等晚上镇长下班的时候,再提着礼物去。他现在跟刘邦的任务便是先吃饭然后再去挑选礼物。
在挑选礼物方面,他也不想太过于标新立异,还是传统一些吧。于是让刘邦买了一瓶从中国进口的贵州茅台,一条从中国进口的中华香烟,外加几斤水果。这样的阵容,想必是不会太寒碜了的。他虽然不止一次地在会议上听到镇长一而再强调政府公务员一定要廉洁奉公,但自己并不是求他帮忙做什么违法的事,也不存在权钱交易的问题,只是礼貌性地探望一下老领导而已,想必是不会出什么差错的。
好不容易挨到下午六点,估摸着镇长已经下班回家了,孙家便跟刘邦提着礼物来到他家门口敲门。
来开门的是一位四十上下的女人,她看到刘邦和孙家的怪样子,愣了一下,问道:“请问你们找谁?”
“请问镇长在家吗?我是小孙,找他有点事。”
“哦,他正在看电视呢,请进来吧!”镇长夫人说着,将刘邦和孙家让进屋去了。
镇长确实正坐在大厅的沙发上看电视,他本来不想站起来的,但看到孙家提了那么多的礼物,后面还跟着个年轻人,不知道是什么来头,多年官场上的摸爬滚打,已经让他锻炼出一套察颜观色的本领了——不明来历的人千万不能得罪。所以他很快就从沙发上站了起来,迎着孙家道:“哟,是小孙呀,什么风把你吹来了?不是说你下海发财去了吗?怎么突然想起我这个老头子了?”
“镇长说哪里话,您风华正茂,正是大有作为的时候,我们还想求您让沾点光呢。”
“小孙越来越会说话了啊!哎呀,你们来看看我这老头子,我已经很高兴了,还提着这么多的东西干吗呢?来,快快请坐。”镇长说着,一边将孙家和刘邦往沙发上让,一边让老婆去泡茶。
镇长这时竟也抽得空出来看着刘邦问道:“这位小哥是……我怎么看着非常面熟呀,是不是在哪里见过?”
“这位是刘邦,一位很能干的生意人。”孙家连忙介绍道。
“镇长,您好!”刘邦伸出手跟他握了握,道,“我以前常常听孙大哥提起您,说您是一位非常平易近人的领导,今日一见,果然如此啊!不过我是N市人,只来过琼山地区两次,镇长恐怕是没有见过我的。”
“噢,原来是这样,看来一定是我眼花了,老了,不中用了。”他刚想伸手到茶几上拿烟,刘邦连忙将自己手上的烟呈给他道:“镇长,抽支我这种烟吧,中国进口的,听说还不错。”
镇长用异样的眼神看了他一眼,心想:自己果然没有看错,这人确实是有些来头的,单看他的交际能力便跟一般的人有很大的不同了。
镇长用力吸了一口烟,然后缓缓地吐出来,很舒服似的闭着眼睛享受了片刻,这才把烟伸到烟灰缸边弹了弹,道:“说真的,你们这么晚来找我,不仅是看看我那么简单吧!”
“是这样,”孙家有点不好意思地道,“我跟这位刘兄弟合伙办了个养猪场,但没想到现在物价上涨得那么厉害,资金有点不足了。我们觉得镇长您一向是提倡大力发展农副牧业,实现强镇富民的伟大战略的,所以便来找您想想办法了。”
“哦?你们办养猪场?现在猪价蛮高的,你们挺有眼光嘛!你们的想法很好,我们镇里一定要支持的,不过你们缺资金应该去找银行的信贷员呀?他们会给你们提供帮助的。”
“我们也想去,只不过我们跟他不熟,他未必肯贷款给我们啊!”
“这农林副牧业是镇里大力支持的,他怎么会不肯贷款呢!你们先去找他们问问看!”
“镇长,您在镇上那么久了,肯定熟悉不少银行方面的人,要不您打个电话约个信贷员出来,我们一起到镇上的龙飞大酒店去等他,怎么样?”
镇长自然是很想到那样的地方去的,但现在是在家里,老婆就在身边看着,他不得不拿眼睛去征求老婆的意见。
他老婆装作没看见,却走进卧室里面去了,临走时撂下一句话:“可别犯错误!”
镇长如奉到奉旨般,故意沉吟了一会儿,作出一副为难的样子,道:“既然你们都上门来了,我再不帮一帮你们,就显得我太不近人情了,这样吧,我帮你们约XX银行的行长和信贷员出来,至于具体的事情,我就再帮不了什么忙了,毕竟我也是位卑言轻啊!”
“您肯约他们出来,已经是给了我们天大的面子了。真的是太谢谢您了!”孙家千恩万谢地道。
………【第一百一十四章 贷款(下)】………
却说有了镇长的亲自电话相约,XX银行行长和信贷员很快就屁颠屁颠地跑来了,笑话,他们敢不来么?除非他们不想在镇上混了。
刘邦、孙家和镇长是早已在龙飞大酒店订下包间了的,他们一来到,大家寒喧几句后,便开始让服务员拿菜单来点菜。他们都是半个乡下人,自然兼有乡下人的腼腆和城市人的大胆,这是一种很奇怪的结合,但却全都体现在他们的身上了。
银行行长是一个秃了半边脑袋的小个子,也不知他是发福了还是酒精喝多了的缘故,从额头上去秃了的半边脑袋竟像是抹了一层油般,闪闪发亮。镇长介绍他说,是伍行长,在镇上可是有名的财神爷啊。
伍行长很谦虚地笑了笑,道:“敝人只是人民的提款机罢了,哪里称得上是财神爷?”他说完,很有教养似的,双手递上他的名片,道,“多多指教,多多指教!”
刘邦觉得他这一套既滑稽又可笑,然而,这却是小镇上不折不扣的镇情,是镇上的传统受到外来的思想影响,折中之后发展出来的一种怪异的镇情,它虽怪异,却已经被镇上和村里的人所接受,已经没有人觉得它有什么怪或者有什么不合适,倒是若有什么跟这种镇情对不上号的,人们倒觉得那才是奇怪的事呢。
世界的五粮液确实是有些劲头的,几杯酒下肚,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