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重生关云长-第2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账,那么过完这一年他的部队该如何生存,更别说恢复生产重建城池了。也就说现在的关羽要将自己的蓝图实现最起码的还得需要两倍的资财,一份用来建设另一份用来作为日后的给养属于储备的,如果没了储备的钱粮那么部队就危险了,但如何获得两倍的资财呢?

    关羽之前也琢磨了这个问题,要维持部队开支,维持最基本的战备钱粮,除此之外他还准备打造一支水军,不需要规模由多大但这是他现在必须做的,现在的他初步的实现了军队的专业化,有重装骑兵步兵还有特种兵轻装骑兵步兵,不过这都没有离开陆军的范畴,在北方的激战中关羽的陆军优势明显不过要一统天下光有陆军还远远不够,还需要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而他现在水军建设还处于空白,也就是说他现在还没有水军跟别说强大的水军了,一旦渡江作战攻打江东,关羽根本办不到,曹操统一了北方如此的强大结果还是在赤壁栽了跟头,原因之一就是他的军队不习水战,根本无法适应形势的需要,所以闹的个火烧赤壁大败而归,仓惶逃回北方不敢南下,如今的北方虽然没有一统不过水军的建设也要提上日程,这个兵种的建设要提上日程,日后有了钱财在慢慢做大做强,要打造水军就要准备足够的战船和必要的设施这都需要钱财啊!

    关羽越想需要花钱的地方就越多,而来钱的地方又在哪里,作为当家人关羽怎能不寻思?之前关羽也琢磨了一个办法什么办法呢?那就是屯田制,效仿曹操当时的做法,当然这也可以称作“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就是寓军于民发展生产,军队的士兵全部参与农业生产,这样一来就解决了自己的粮草问题,为吃紧的财政减轻了不少的负担,虽然如此但赤字的财政还是存在很大的缺口,关羽遂找到陈宫和贾诩商议对策开来,这两个人都是智囊型的人物,关羽想听听他们的意见,关羽先是将当前财政的情况给二人做了一下通报。

    贾诩闻后首先建议道:“当前财政如此吃紧,主公不如将城池的修复暂且放一放,可以进行一下简单的修复不必重建,这样一来就可以节省不少的经费开销;另外主公可以适当的做一下减员,比如说保留基本的作战力量,减少一些冗员尤其是朝廷方面,这样也会节省很多钱财。”

    陈宫进谏道:“收入方面么可以这么着,当前地区尚有不少富庶的大户以及地主豪强阶层,他们这些人有钱有势,自然也坐拥不少钱财,主公可以向这些人征缴,主公不要向董卓那般强抢豪夺,主公可以向这些人“借”,承诺日后偿还,我想他们不会不给主公这个面子的,至于日后能不能偿还就可以看日后的情况再定了,主公试想我们坐拥这么大的地盘又有若干个大的城池,富户何以成千上万啊。如果每人奉献一点那就是不菲的数目,这是一点;另外主公可以以朝廷的名义向天下诸侯发号征缴钱粮,让普天下的诸侯向朝廷进贡,这样势必有诸侯忌惮主公的威势而不得不奉献钱财。这样又能搞到一大批钱粮;如果诸侯们有不听者主公可以委婉的向他们借。如果不答应那么主公就可以发兵制人就有了借口!”

    这二人说完关羽寻思了一会儿,最后道:“二位的主意甚妙。加上吾之前的盘算看来钱粮有着落了!事不宜迟我这就拟定方案!”

    贾诩的建议着重放在节支上,就是尽可能节约经费,而陈宫的计策则放在收支上,如何能尽可能的增加钱粮。二人的计策都有可取之处,加上关羽之前设想的屯田,那么钱粮的问题应该可以得到解决,将治下的城池进行一番修复而不再做重建这自然就会剩下不少银两,关羽之前的设想是将长安和洛阳两座帝都进行一下修建,一个东京一个西京,两京进行重建其余重要的关隘进行一下修复。不过关羽经过仔细盘算,粗略的对长安的重建进行了估算发现要重建一个长安城他的经费远远不够,这么大个帝都重建的经费是他整个军费的两倍还要多,所以这个工程暂时就搁浅了。洛阳的重建关羽决定等到了洛阳在研究,对于长安的重建关羽决定放弃等日后钱财宽筹了再说,可以进行一下城防的修复加固,将扶风和冯翊也纳入修复之中,在三辅还有一件事情关羽现在不得不抓紧谋划,什么事情呢?那就是在攻打冯翊的时候他就琢磨着在这里利用这里的洛水及渭水训练一支水军,现在该是提到日程的时候了,兵备无患么!

    要打造水军就要首先建造一些船只,选派精兵强将,这件事情同样非同小可,关羽经过再三斟酌,决定将这件事情交由手下亲兵统领周仓来办理,书中曾经尽言周仓跟随关羽乘船单刀赴会,又在水淹七军的情况下浮水将庞德擒获,可见他的水性还是相当不错的,他应该熟悉水务情况,安排他做这个事情应该能够胜任,关羽找到周仓将这个想法跟周仓说了,周仓闻后不满道:“吾乃将军帐下都尉跟随将军不离左右如何让我担当这水军统领,不在将军身边吾心不安!”

    “吾帐下还有十八勇士护卫,再者吾一身武艺无人近身,派你担当这水军统领也是形势需要,汝且不可推迟,汝要是真心助我就当就此大任实为为吾解难!”关羽语重心长的对周仓叮嘱道。

    关羽这么一说周仓实在不能再推迟了,受命水军统领一职,开始筹划起水军之事情来,关羽给周仓拨了一些人马给他,还给了他不少银两让他就地取材建造船只,关羽又找到李严协助周仓建造船只开来,李严自从跟随关羽之后虽然也效命沙场,不过关羽对他的培养还是侧重与后勤方面,李严掌管的事务也多是服务于整个军队的后勤保障方面,包括军队的生活起居,各种装备给养工事的准备,调剂各兵种的分配了,还有遇到有伤亡的他要保障及时的给予救治,李严跟随关羽这么多年对于后勤保障工作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羽对他的能力也十分的赞赏,虽然在战场上效命的机会不多,不过作为幕后的将领关羽一直都对他器重有加,给他的待遇从来都不低于前方作战的将领,而这次李严又再次被委以重任帮助周仓打造水军,周仓自然不敢怠慢,他本身也是个急性子,领命之后便与李严马不停蹄的就张罗起此事开来。。。。。。。。。。。。。。。。。。。。。

    水军的事情有了着落关羽便找到张既,在张既、陈宫、段煨的陪同下遍寻三辅各地开始了对三辅一带的调研,张既陪同关羽察看这一带的风土人情和社会情况,通过调研关羽发现这里的农业生产已经遭到破坏而这里的水利工程也跟着遭到了损坏,关羽察看关中的农业着重察看当地的水利工程,俗话说“水利是农业的命脉”而关中一带水利资源十分丰富,拥有洛水渭水等众多河流;处于这个年代的关中地区降雨十分的丰富,而黄河远没有现在这么糟糕,水质也比较清澈,关中一带没有风沙完全被绿色覆盖,所以农业生产的自然条件十分有利。
正文 第317章 调研关中水利
    关中地区之所以沃野千里农业发达,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这里有丰富的水源,有了黄河的有效灌溉,这里的农业就可以摆脱靠天吃饭的不利局面,当然农业能得到有效灌溉还得益于在先前修建的各种水利工程,关中平原西起宝鸡,东到潼关,北抵北山,南达秦岭,面积约34000多平方公里。由于黄河最大支流渭水自西向东流经全境,所以又称渭河平原。它由黄土沉积而成,土层深厚,肥沃疏松,无霜期较长,180—200天,这些都有利于农业的发展。但降雨量较少,多年平均在500—700毫米间,又多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不能满足农作物生长的需要,特别是春播的需要。为了发展关中农业,必须发展水利,在历史的长河中,人们相继在这里凿成郑国渠、白渠、成国渠等一批重要的灌溉工程。

    最早在关中建设大型水利工程的,是战国末年秦国穿凿的郑国渠。当时所以要兴建这一工程,除上面所说的自然条件因素外,另一个因素是政治军事的需要。

    战国时,我国历史朝着建立统一国家的方向发展,一些强大的诸侯国,都想以自己为中心,统一全国。兼并战争十分剧烈。关中是秦国的基地,它为了增强自己的经济力量,以便在兼并战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需要发展关中的农田水利,以提高秦国的粮食产量。

    韩国是秦国的东邻。战国末期,在秦、齐、楚、燕、赵、魏、韩七国中,当秦国国力蒸蒸日上,虎视眈眈,欲有事于东方时,首当其冲的韩国。却孱弱到不堪一击的地步,随时都有可能被秦并吞。公元前246年,韩桓王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采取了一个非常拙劣的所谓“疲秦”的策略。他以著名的水利工程人员郑国为间谍。派其入秦。游说秦国在泾水和洛水(北洛水,渭水支流)间。穿凿一条大型灌溉渠道。表面上说是可以发展秦国农业,真实目的是要耗竭秦国实力。

    这一年是秦王嬴政元年。本来就想发展水利的秦国,很快地采纳这一诱人的建议。并立即征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任命郑国主持。兴建这一工程。在施工过程中,韩国“疲秦”的阴谋败露,秦王大怒,要杀郑国。郑国说:“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臣为韩延数岁之命,而为秦建万世之功。”嬴政是位很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认为郑国说得很有道理。同时,秦国的水工技术还比较落后,在技术上也需要郑国,所以一如既往。仍然加以重用。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全渠完工,人称郑国渠。

    郑国渠是以泾水为水源,灌溉渭水北面农田的水利工程。它的渠首工程,东起中山,西到瓠'hu胡'口。中山、瓠口后来分别称为仲山、谷口,都在泾县西北,隔着泾水,东西向望。它是一座有坝引水工程,全长2300多米。其中河床上的350米,底宽尚有100多米,顶宽1—20米不等,高六米,当年这一工程是非常宏伟的。

    关于郑国渠的渠道,它位于北山南麓,在泾阳、三原、富平、蒲城、白水等县二级阶地的最高位置上,由西向东,比降为0。64/00,沿线与冶峪、清峪、浊峪、沮漆(今石川河)等水相交。将干渠布置在平原北缘较高的位置上,便于穿凿支渠南下,灌溉南面的大片农田。可见当时的设计是比较合理的,测量的水平也已很高了。不过泾水是著名的多沙河流,古代有“泾水一石,其泥数斗”的说法,当代实测,为171公斤/立方米,郑国渠以多沙的泾水为水源,这样的比降又嫌偏小。比降小,流速慢,泥沙容易沉积,渠道易被堵塞。

    渠建成后,经济、政治效益显著,用注填阏(淤)之水,溉舄'xi戏'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因名曰郑国渠。”一钟为六石四斗,比当时黄河中游一般亩产一石半,要高许多倍。

    西汉定都长安,关中是京师官吏、军队、百姓等以粮食为主的生活必需品的主要供给地。西汉重视开拓西北边疆,关中又是拓边的基地,肩负着提供粮秣的重任。因此,西汉一代,特别是汉武帝在位期间(公元前140—前87年),为了满足各方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