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东晋名人小传-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掷氩排搅艘坏愕阊蛉猓攘四盖椎拿饬巳济贾薄U庵滞闯剐姆蔚木沟眯⌒∧昙偷幕肝律钌钐逖榈搅巳耸兰涞募枘押臀弈危踩盟员撑阉盖椎某鹑私ジ雍拗牍恰D鞘保逅甑幕肝掳滋炱疵跚遥展硕嗖〉哪盖缀腿龅艿埽灰估铮鸵桓鋈嗽谠白永铮嗔肺涔Γ⑹囊欢ㄒ秩型鞲阂宓慕ィ盖妆ǔ稹T谝幻嫘燎谘乙幻婵炭嘞拔涞娜兆永铮肝露裙巳昙枘训墓庖酰谒怂昴悄辏ヒ阉溃肝抡┏频跎ブ觯秩薪チ阶雍退男值芤蝗耍笳瘢傻矍鬃哉偌!焙蟀萱饴矶嘉荆喷鹛兀忻鞯鄢づ峡党す鳎V荽淌封滓碛肫浣嵛乐选:罄矍ㄐ熘荽淌贰b滓硭溃肯峦破渥逾装尉V荽淌罚⒁遭资兰易迨屏μ螅煲曰肝挛V荽淌罚蟪家晕肝虏荒芮V柒资霞易逶诰V莸氖屏Γ罄椿肝碌搅司V荩疴装V莅捕ā

    二、剿灭成汉,统一南方

    公元三四五年(永和二年)十一月,桓温出兵伐蜀,使袁乔率二千人为前锋。他上了表就出发,所以朝廷虽有异议,也无从阻止他了。朝中的议论多以为蜀中地形险阻,路途又远,桓温兵力不大,难以取胜。刘惔却以为必能成功,众人问他根据何在,他说:“从赌博可知。桓温赌博的手段极精,非一定能赢绝不出手。只怕灭蜀之后,朝廷都得听他的而已。”刘惔幼年便与桓温相识所以他是真正了解桓温的。李势仗着蜀道险阻,不作战备。桓温长驱深入,至三四七年(永和三年)二月,已经在离成都不远的平原地区上大耀军威了。李势这时如梦方醒,急命叔父李福、堂兄李权、将军昝坚等领兵迎敌。昝坚不知根据什么,领兵到了犍为(今四川彭山东)。三月,桓温到了彭模(今彭山东北),这里离成都只有两百里。昝坚与桓温走的不是一条路,他不知晋军何在,只在驻地傻等。桓温与众将商议进兵方略。有人主张分兵为二,两路挺进。袁乔反对,他说:“此刻悬军万里之外,得胜可立大功,败了就全军覆没,必须合势齐力,不可分兵。应当丢掉锅子,只带三天粮草,表示有去无还的决心,全力进攻,必可成功。”桓温依计,只留参军孙盛、周楚带少数军队守相重,他自己引兵直取成都。李福攻彭模,被孙盛等击退。桓温和李权遭遇,三战三胜,汉兵溃散,逃回成都。待桓温进至成都近郊,昝坚才发现自己的失误,赶忙回来,但见晋军已逼近成都,所部军心慌乱,竟不战而溃。李势派的几支兵都完了,他垂死挣扎,领兵出城,在笮桥(在成都西南)迎敌。这是灭汉的决战,也是惟一的一次硬仗。晋军开头打得并不顺利,参军龚护阵亡,汉军的箭射到桓温马前,军心有些动摇。这时,突然鼓声大振,袁乔拔剑指挥,将士誓死力战,于是大获全胜,便又进到成都城下,放火烧其城门。李势连夜逃往茵萌。他自忖无法再战,只得修了降表,派人送到军前投降,成汉就此灭亡。从公元三零二年(太安元年)李特起兵起算,共六世四十六年;若从李雄称王起算,还得减掉两年。笮桥之战有一个问题还需要说几句。战鼓之声从何而起?史籍的记载是这样的:“众惧,欲退,而鼓吏误鸣进鼓。”《晋书·桓温传》、《资治通鉴》均同。笔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当时只是有些动摇的征兆,主将没有下令撤退,此其一;古人打仗,击鼓进兵,鸣金收兵,不会有什么“误鸣进鼓”,此其二。我估计是袁乔见情况紧急,来不及向桓温请示,便命鼓吏加急擂鼓,以振士气。这样似乎比较合于情理。蜀事还有余波。好几个蜀将起兵反晋,被桓温、袁乔等打败。桓温留驻成都三十天,班师还江陵。李势被送到建康,封归义侯,后来在建康病故。晋军主力撤退后,蜀将隗文、邓定等*成都,立范长生的儿子范贲做皇帝,到公元三四九年(永和五年)才完全平定。

    三、三次北伐,威名赫赫

    (1)第一次北伐

    陶侃平定了苏峻的叛乱以后,东晋王朝暂时获得了安定的局面。这时候,北边却乱了起来。后赵国主石虎(石勒侄儿)死了以后,内部发生大乱,后赵大将冉闵称帝,建立了魏国,历史上称为冉魏;鲜卑族贵族慕容皝(huàng,人名用字)建立的前燕又灭了冉魏。公元三五二年,氏族贵族苻健也乘机占领了关中,建立了前秦。后赵灭亡的时候,东晋的将军桓温向晋穆帝(东晋的第五个皇帝)上书,要求带兵北伐。桓温是个很有军事才能的人,他在当荆州刺史的时候,曾经进兵蜀地,灭掉了成汉,给东晋王朝立了大功。但是东晋王朝内部矛盾很大。晋穆帝表面上提升了桓温的职位,实际上又猜忌他。桓温要求北伐,晋穆帝没有同意,却另派了一个殷浩带兵北伐。殷浩是个只有虚名、没有军事才能的文人。他出兵到洛阳,被羌族人打得大败,死伤了一万多人马,连粮草武器也丢光了。桓温又上了道奏章,要求朝廷把殷浩撤职办罪。晋穆帝没办法,只好把殷浩撤了职,同意桓温带兵北伐。公元三五四年,桓温统率晋军四万,从江陵出发,分兵三路,进攻长安。前秦国主苻健派兵五万在峣关抵抗,被晋军打得落花流水。苻健只好带了六千名老弱残兵,逃回长安,挖了深沟坚守。桓温胜利进军,到了灞上。长安附近的郡县官员纷纷向晋军投降。桓温发出告示,要百姓安居乐业。百姓欢天喜地,都牵了牛,备了酒,到军营慰劳。自从西晋灭亡以后,北方百姓受尽混战的痛苦。他们看到桓温的晋军,都高兴地流着眼泪说:“想不到今天还能够重新见到晋军。”桓温驻兵灞上,想等关中麦子熟了的时候,派兵士抢收麦子,补充军粮。可苻健也厉害,他料到桓温的打算,就把没有成熟的麦子全部割光,叫桓温收不到一粒麦子。桓温的军粮断了,呆不下去,只好退兵回来。但是这次北伐毕竟打了一个大胜仗,晋穆帝把他提升为征讨大都督。

    (2)第二次北伐

    公元三五六年(寿光二年)六月,桓温进行第二次北伐,从江陵发兵,向北挺进。八月,桓温挥军渡过伊水,与羌族首领姚襄军二次战于伊水之北,大败姚襄,收复洛阳。桓温在洛阳修复西晋历代皇帝的陵墓,又多次建议东晋迁都洛阳。东晋朝廷对桓温的北伐抱消极态度,只求苟安东南,无意北还,桓温只得退兵南归。到公元三五九年(前燕光寿三年),中原地区被慕容氏的前燕*所占领。公元三六三年(建熙四年),桓温被任命为大司马,都督中外诸军事,录尚书事,第二年又兼扬州刺史。桓温身为宰相,又兼荆扬二州刺史,桓温尽揽东晋大权。

    (3)第三次北伐

    公元三六九年(前燕建熙九年),桓温利用执权之机,发动了第三次北伐。讨伐前燕*。这年四月出发,六月到金乡(今山东金乡)。桓温率水军经运河、清水河*黄河,一直进军至枯头(今河南浚县西南,黄河重要渡口)。前燕王任命慕容垂为大都督,率五万军队前往抵御,将晋军粮道截断。桓温被迫从陆路追击,慕容垂率八千轻骑兵追击,将晋军打得溃不成军,斩晋军三万余。桓温败归后,所收复的淮北土地重又丧失。

    四、欲行篡逆,未逞而死

    桓温长期掌握大权,素有不臣之志,渐羡王敦。一次,他抚枕而叹:“既不能流芳百世,不足复遗臭万载耶?”公元三七一年年(咸安元年),率军攻寿春(今安徽寿县),俘斩袁瑾。枋头败归后,桓温威望大减,便从郗超之议用废立的办法重新树立威权。同年,废帝司马奕为海西公,改立司马昱,即简文帝,以大司马专权。次年,简文帝死,遗诏由太子司马曜继承皇位。这就是晋孝武帝。桓温本来以为简文帝会把皇位让给他,听到这个消息十分失望,就带兵进了建康。桓温到达建康那天,随身带的将士,都是全副盔甲,手里拿着明晃晃的武器。朝廷官员到路边去迎接时,看到这个情景,吓得变了脸色。桓温请王坦之、谢安到他官邸去会见,王、谢两人早已听说桓温事前在客厅的背后埋伏一批武士,想杀掉他们。所以,王坦之到了相府,浑身出冷汗,连衣服都湿透了。谢安却十分镇静。进了厅堂坐定之后,他对桓温说:“我听说自古以来,讲道义的大将,总是把兵马放在边境去防备外兵入侵。桓公为什么却把兵士藏在壁后呢?”桓温听了,也有点不好意思,说:“我也是不能不防备点儿。”说着,就命令左右把后面埋伏好的兵撤去。

    桓温看到建康的士族中反对他的势力还不小,不敢轻易动手,希望朝廷赐其九锡的愿望也没能实现。兵权由其弟桓冲接掌。不久,就病死,终年六十二岁。桓温死后,谢安担任了宰相,桓温的弟弟桓冲担任荆州刺史,两人同心协力辅佐晋孝武帝,东晋王朝出现了团结的气氛。南郡公的爵位由幼子桓玄继任。桓玄称帝后,追封桓温为宣武皇帝,庙号太祖。桓玄败死后,桓温的后代为躲避刘裕追杀,一部分降后秦,另一部分逃入苗中,成为南蛮。



………【第十篇 桓玄】………

    桓玄(369年…404年),字敬道,一名灵宝,谯国龙亢(今安徽怀远)人,汉族,东晋末期桓楚国建立者。

    桓玄是东晋名将大司马、南郡宣武公桓温之子,自幼为桓温所喜爱。东晋孝武帝司马曜宁康元年(373年),桓温去世,遗命其弟桓冲统率军队,并以时年5岁的桓玄袭爵南郡公。

    桓玄长大后,对自己的才能和门第颇为自负,总认为自己是英雄豪杰,然而由于其父桓温晚年有篡位的迹象,所以朝廷一直对他深怀戒心而不敢任用。到了23岁那年(391年),才被任命为太子洗马。几年后出京任义兴(今江苏宜兴)太守,但还是颇觉不得志,于是就弃官回到其封国南郡(今湖北江陵)。

    东晋安帝司马德宗隆安元年(397年),尚书仆射王国宝、建威将军王绪倚仗当权的会稽王司马道子,图谋削弱各方镇,青、兖二州刺史王恭不满而起兵,桓玄遂怂恿荆州刺史殷仲堪响应王恭,朝廷畏惧,故杀王国宝、王绪以息事宁人。

    次年(398年),桓玄向朝廷求为广州刺史,司马道子任命其为督交、广二州军事、广州刺史,桓玄受命后却不到职。同年,豫州刺史庾楷又因不满其辖区被割予江州,因此起兵声称讨伐谯王司马尚之、江州刺史王愉,桓玄与殷仲堪及南郡相杨佺期再度响应,并再推王恭为盟主。不久,王恭因其北府兵出身的部将刘牢之叛归朝廷而兵败被杀,桓玄等人退兵,朝廷为表安抚,乃任命各人官职,而以桓玄为江州刺史(首府浔阳,今江西九江)。桓玄、殷仲堪、杨佺期等三人惧怕朝廷讨伐,虽然相互间已生猜忌之心,但不得不合作自保,因此于浔阳正式结盟,桓玄因其家世声望而被推为盟主,遂更加骄傲。

    当时东晋的局势,朝廷内有司马道子、司马元显父子相继专权,外有桓玄等三人与刘牢之、司马尚之割据,而京师建康(今江苏南京)以南一带,更为变民孙恩盘踞,国内大乱。隆安三年(399年),桓玄消灭荆州刺史(首府江陵,今湖北江陵)殷仲堪、雍州刺史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