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世界100位首富人发迹-第7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的时尚产品零售店——Inditex。资产最著名的是扎拉品牌,生产和销售中档价位的时装,在2004年5月发行股票上市。他出售了26%的股权,获得20亿美元的现金。在生活中他尽量保持低调,拒绝打领带。
  Inditex是20年来西班牙最成功的企业之一。Inditex集团的78%营业额来自Zara。现时,Inditex的旗舰服装店Zara,以及Pull&Bear、MassimoDutti、Bershka及Stradixarius等品牌服装店有八成服装在欧洲制造,当中五成来自西班牙。相信Inditex不会轻易放弃欧洲这个生产基地,只有在该集团大举扩充零售业务,需要更多货源时,才会将生产活动扩展至亚洲。
  2004年5月,Inditex在西班牙上市,令扩充业务计划更显迫切。最近,该集团在香港设立了InditexAsia、VastgoetAsia及ZaraAsia等3家公司,以便进行采购和收集时装潮流情报,特别是了解年轻时髦消费者的需要。据了解,采购虽非Inditex在港业务的主要工作,但亦十分重要。该集团以香港为根据地,集中向亚洲各地采购布料和服装。这些产品的设计可能来自日本、南韩、马来西亚、印尼和印支半岛,但不少都在中国内地制造。据观察家称,该3家香港公司肩负搜集潮流趋势的责任。Inditex在全球各地的职员每天都会报告不同市场的潮流资讯,驻于西班牙的设计师随即检视有关资料和每天销情,以便调整现有的设计和创制新系列。
  30分钟积累财富60亿美元
  2004年的一个星期三上午11点15分,在西班牙西北部的拉科露那港的一个工业区,一个穿着随意的65岁的老人蹒跚着走出他的办公室,进了一间有电视机的屋子。15分钟后,他的公司第一次开始向公众发行股票。这家公司创建于1975年,当时名叫Zara,不过是一家本地的小店铺;而现在已经成了世界第三大的服装公司,名叫Inditex,在西班牙有几十个制造车间,专卖店遍布美国、日本等34个国家。
  当他在11点45分走出屋子时,他所掌握的60%的股份已经价值60亿美元了,他刚刚成为西班牙最富有的人。随后,阿曼奇奥·奥尔特加像平时一样走进了公司的饭厅。
  仅被媒体找到两张照片
  尽管这位铁路工人和家庭妇女的儿子现在已经成了时装界第二有钱的人士(首富是LVMH公司的伯纳德·阿诺德,法国时装业巨子)了,但在从前,报纸上甚至连一条关于他的新闻也没有,他也从不在媒体前露面。直到最近我们才找到他的照片,可是也只有两张而已。其中一张是2003年关于Inditex公司的第一个报道,预告公司将要上市的消息;还有一张便是在2004年媒体报道上的了。两张照片上这位胖胖的老总穿着同一件的衣服,其实这两张照片也是在同一天拍的,摄影师也是同一个人。只有在拍照时,奥尔特加才是笑着的。
  奥尔特加有什么理由不笑呢?他积累了一辈子的时装营销的经验并且把它变成了一种足以掀起一场世界制造业革命的营销策略。他从13岁起就开始在拉科露那的一个裁缝铺做学徒,在那个时候,他就开始发现一件衣服从设计室到成衣车间,再到商店的货架的这个过程中所蕴涵的巨大的利润。他认识到,只要他掌握了所有这些工艺的流程,他就能赚到钱。更重要的是,他能因此飞快而灵活地完成他资本的原始积累。拉科露那位于伊比力亚半岛传统的纺织工业区的中心,在那儿他想到这一点是很自然的。因为在拉科露那,人们能够很容易地掌握时装从设计、加工到批发、零售的全套经营流程。
  时尚终结者
  就这样,奥尔特加积累了十分强的实力,并被西班牙的媒体称为“终结者”。在时尚界,人们的口味往往是被最近的周末大片或是麦当娜的最新专辑所左右,速度就是一切。但是在与时尚高速赛跑的这一点上,没有人做得比奥尔特加更出色了。
  华尔街正是这么认为的,从伦敦到纽约的分析家们一次又一次地把Inditex公司评为同行业中的第一位。它的业绩超过了诸如美国的Gap公司、瑞典的H&M公司和意大利的Benetton公司等同行。Zara作为该公司的传统品牌,至今仍然占有公司77%的销售额。奥尔特加正在把一种地方性的小规模运营模式带进这个大时代之中。Zara的一件衬衣从它在拉科露那的设计室到它在卡塔尔、巴黎或是东京的专卖店只需两个星期的时间,比它的竞争对手起码要快上12倍。通常情况下,Zara公司利用这一小段领先的时间,在各种不同的式样之中检测出最最热卖的几种。通过这种方式,公司能够迅速地把卖不动的时装式样的生产线停下来。这种做法尤其是在销售淡季是临时的,这样有效防止了竞争对手通过大量进货和低价倾销来吸取利润的惯用手段。Inditex集团的首席执行官朱丝·玛利亚·喀斯特拉诺说:“我们的做法,让我们与竞争对手的竞争中保持了巨大的优势。”
  市场少量缺货比廉价劳动力更重要
  奥尔特加用他的“时尚速度”模式推翻了想当然的“无情的全球化压力”。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制造商们开始在南美洲和亚洲无序地寻找劳动力廉价的地区开设加工厂,引发了现在被“反全球化主义者”称为“低价竞争”的风潮。从玩具到服装的每一种产品的制造商都必须在诸如柬埔寨或斯里兰卡等地找到最廉价的劳动力,不然他们将在竞争对手的低价倾销面前一败涂地。但是奥尔特加在低价竞争的风潮里一路走了过来,他向世人证明了市场机动力和必要的少量缺货比廉价劳动力更为重要。想当然的认识,只会使得原有的产业市场渐渐萎缩。
  从哈佛、沃顿到西班牙的IESE学院等知名商学院,奥尔特加的公司都被视作为研究未来制造业的案例。IESE学院的朱丝·露伊丝·纽诺认为奥尔特加的策略打破了所谓“第一世界的时装在第三世界的工厂”的俗调,通过时装制造与销售的双轨并行,领先了竞争对手好几年。



093英国亿万富翁劳辛逃税内幕


  英国亿万富翁逃税被媒体曝光
  在2004年英国《星期日邮报》的评选中,现年76岁的劳辛名列英国富豪榜榜首,在2004年《福布斯》杂志全球富豪排行榜上名列第42位,净资产达80亿美元。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家财万贯的亿万富翁,不但在日常生活中节俭到了抠门的程度,而且还利用英国制度中的种种漏洞逃税,为自己聚敛了更大的财富。英国《卫报》2004年4月11日和12日连续两天对此进行了报道,从中揭开了种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内幕。
  多面人:抠门、大度、逃税、义捐
  在过去的20年中,汉斯·劳辛一直居住在英国萨塞克斯郡东部乡下瓦德赫斯特公园内自建的像皇宫一样的豪华住宅里。属于他的私人领地覆盖了方圆几十平方公里的范围。一年到头,他不用自己动手做任何事情,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生活,他的管家、秘书、司机和他的兼职厨师把一切都搞定了,家里面什么事都不用他操心。
  然而,身家万贯的劳辛在许多时候对钱却很计较,其认真程度甚至到了夸张的地步。他手上戴的是很不值钱的手表,他的头发从来都是村子里的剃头师傅给剃的。如果他外出参加什么活动,他喜欢斤斤计较地以老年人优惠卡来购买门票。但是,劳辛有时慷慨大度得又让人难以相信:他出钱给自己的花匠的母亲买下了一处廉租公寓;他还借钱给他的管家,让他自己买一部汽车。
  在过去的20年里,虽然劳辛一直在使用着道路、警察、法院以及其他国家所能提供的基础设施服务,但是只要有可能,他就不会放过逃税的一切机会。英国议会通过的法律规定,任何英国人,只要年收入达到33935英镑,就必须交纳40%的所得税。大约250万英国中产阶级似乎都在遵守着挣多少就纳税多少的法令,而且是交得无怨无悔,堪称是合法公民。但是,绝大多数有钱人是不愿意参加那种挣了钱必须纳税40%的“游戏”的,他们面对的似乎是想交多少就交多少的法令,也就是说在法律面前似乎没有人人平等。有钱人逃税当然自有其招数,最常见的就是捐赠善款,因为捐赠是不需要纳税的,劳辛家族近3年来捐献的慈善款项就有1730万英镑。
  非户籍所在地身份他不用交一分税
  现年76岁的汉斯·劳辛2004年被美国《福布斯》杂志和英国《星期日邮报》共同列为英国第二富豪。劳辛及其家族除了拥有固定家财外,1996年,他们还获得了45亿英镑的意外之财。如果把这笔意外之财拿去投资,按5%的年收益率计算的话,他们的年收入就有2。25亿英镑。也就是说,即使他们的意外之财从1996年开始就没有增长一分钱,而如果他们交足40%的收入所得税,那么他们家族每年交给财政部的税收就应该是9000万英镑,这笔巨款足可以建造8所中学或者雇佣5000名护士,而他们家族还能够余下1。35亿英镑的家财。如果按天来计算,他们每天的生活费可以有37万英镑。但是,对于劳辛来说,事情不是这么一回事。
  劳辛当然纳税,而且,按照平常人来衡量的话,他交得还真不少。但是,如果按照财政部规定的40%的收入所得税标准,那么他交纳的就相当有限,只占他应该交纳的税收的一个零头。在最近的一年,他公开的应纳税的年收入只相当于一个年薪656000英镑的企业总裁的标准,与普通人相比当然算很好了,但若按照劳辛的全部收入来计算的话,这点纳税额只是九牛一毛。即使如此,他还在想方设法地少交税,或者说就是在逃税。在这方面,你不得不佩服劳辛和他的纳税顾问一起玩的文字游戏,从而使他逃避了在英国的纳税义务。首先,尽管他出生在瑞典,但是他是英国的居民,他的家人在这里。从税收法律角度来说,所有英国居民都必须为他在英国或者是世界上其他任何地方获得的收入和资本收益纳税。但是,劳辛的顾问指出英国虽然是他的居住地,但是从法律意义上来说,这里不是他的户籍所在地,而凭借着这一重大区别,他就可以拒绝为他在英国以外的世界所有地方获得的收入和资本收益纳税。
  就这样,英国国内税收署接受劳辛的这个“非户籍所在地”身份过去了20年,劳辛的“非户籍所在地”身份就使得他能够在英国以外的世界各地拼命赚钱,但是,只要他不把这些收入带入英国,他可以不用向英国交纳一分钱的税。
  劳辛虽然居住在英国,但近20年来他在世界各地赚下了巨大的家产。在英国居住的头15年里,他是瑞典利乐公司的总裁,该公司每年向世界各地出售的牛奶包装盒价值就达到50亿英镑。通过信托,他和他的继承人拥有该公司50%的股份,每年分得的红利就有5000万英镑。此外,作为总裁,他还有一份可观的薪水。但是,只因为他的“非户籍所在地”身份,只要他不把这些收入带进英国,他可以不用向英国国内税收署交纳一个便士的税。
  玩文字游戏、钻法律空子的高手
  对于英国税收制度上存在的如此巨大的漏洞,一些人提出了不同意见,认为鼓励富豪到英国来居住,虽然表面上看起来可能会损失一些税收,但是他们在英国的投资会给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