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抚慰心灵-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抚慰心灵 第三章摆脱病态心理

    矫治自私心理

    自私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病态心理现象,常表现为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他人、集体、国家和社会的利益。

    1。自私心理的特征

    1深层次『性』。自私是一种近似本能的欲望,隐藏于个人的需求结构之中,是深层次的心理活动。人有许多需要(如生理的、精神的需要),但这些需求要受到社会规范、伦理道德、法律法令的制约。不顾社会历史条件的要求,一味想满足自己各种私欲的人就是具有自私心理的人。

    2下意识『性』。自私心理潜藏较深,存在与表现常常不为个人所意识。有自私行为的人并非已经意识到他在干一种自私的事,因此他在侵占别人利益时往往心安理得。

    3隐秘『性』。自私是一种羞于见人的病态行为,自私的人常常会以各种手段掩饰自己,因而自私具有隐秘『性』。

    4不讲公德。如随地吐痰,『乱』扔瓜皮纸屑,『乱』穿马路,自己的东西十分珍惜,而对公家财物则随意浪费和损坏。

    5嫉妒他人。自私的人嫉妒心强,心目中只有自己,根本不能容纳别人。嫉妒心有时会使自私的人陷入疯狂状态,甚至会做出伤害别人的违法行为。

    6感情自私。在恋爱婚姻家庭中,常为满足私欲而损害他人的感情或利益。

    7成果自私。对技术垄断或对他人(或组织)的成果用剽窃的方式占为己有。

    8以各种方式谋取私利。有些人为拉关系,走后门,不惜用金钱、礼品贿赂有权之人,打开谋私之门。

    9以权谋私。某些掌握管理权、经营权、行政权者,以权谋私,在权力金字招牌之下为所欲为,用权力谋取私利。

    以上诸特征中,前三种是自私心理的内在特征,后六种是自私心理的具体表现形式。

    2自私心理的成因

    自私心理的形成,源于社会环境、病态文化和个人家庭环境。社会、家庭环境和病态文化对人的影响是巨大的,在其影响下形成了自私心理的人,往往还自认为心理正常。

    李某是某厂技术员,他自述如下:

    〃我年轻时在北大荒当过知青,吃过苦。受过穷,所以回城后,对什么都在乎,都看重。买菜时,一分两分钱像老太太一样争半天,买完莱恨不得多抓两把走,才心安理得。单位的经济效益还不错,分了二室一厅的房子,妻子、女儿都不错,按说我该知足了吧?可不知怎么的,心理就是不平衡。看看单位那些小青年,口里还闻得到『乳』臭,位子就比我爬得高,什么科长、处长,只有我却什么也不是。眼睁睁看着人家用公费旅游,公费跳舞,利用洽谈业务之机搞权钱交易,用公款高标准装饰住房,某地造价七万元的套房他们只需八、九千元就能买到手,还用公款安装住宅电话,心里很窝火,可谁叫咱文化水平没有别人的高呢!

    〃我那些老同学,以前学习成绩都不如我,现在干起了个体户,银行存折却有一大叠,一顿饭的酒钱比我一月的工资高好几倍,老婆、孩子也穿金戴银,趾高气扬的,我看着心里就冒火,就难受,恨不得这些人哪天遇上车祸,或者是火灾,那才大快人心呢!我现在没什么大本事,就会一手绝活。但我不会轻易将技术授予他人,怕'授予徒弟,饿死师傅'。别人是'传儿不传女'、'传女不出嫁',我则终身不授后人,将技术带入坟墓,看那些人能把我怎么样!我爱人说我有『毛』病,不能宰相肚里撑船,可你说,我凭什么要锦上添花,让那些人越过越乐,自己却还是个穷样儿,老差那么长一截子?有时候真想去买瓶硫酸把那些我瞧不上眼的人都毁了,那才舒坦呢!想着这些事儿啊,那心里真是怄得难受,口头的火苗子直往上窜!许多人都认为我自私,我的妻子更是这样评价我,甚至因此与我离了婚。我觉得他们并不了解我,我相信,如果他们和我有相同的经历,许多事也会那样做的。我和妻子离婚后,感到很痛苦,好好的两个人,干嘛毫无理由地一定要分开呢?〃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李某的病状属于异常心理中的自私心理。由于社会分配不平均,心理不平衡,觉得委屈,导致自私心理的产生。

    矫治自私心理,主要应在充分发挥个人主观能动『性』的基础上运用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治疗。以自觉调适(如内省法)为主,强制『性』调适(回避『性』训练)为辅。应根据患者形成病态心理的具体原因进行疏导,对症下『药』。

    如何疗治贪婪症

    〃贪婪〃即贪得无厌,是一种过度膨胀的利己欲求。它是一种病态心理,与正常的欲望相比,贪婪没有满足的时候,所得愈多,胃口就愈大。

    1。贪婪心理的特征

    1无满足『性』。贪婪的欲望无止境,正所谓〃人心不足,蛇吞象〃。

    2公开『性』。贪婪之人都是利欲熏心的,为满足自己的私欲,往往会丧失理智,不顾社会道德、法规的约束和舆论的谴责,疯狂地攫取,无耻地索要。

    3侥幸『性』。贪婪之人贼胆包天,个个都心存侥幸心理,认为自己不会被发现,不会被绳之以法。偶尔侥幸逃脱了监督与检查,便洋洋得意,自认手段高明,结果在泥坑里越陷越深。

    4意志薄弱『性』。贪婪之人大都是意志薄弱者,在金钱与物质面前,不能控制自己的行为。他们知道贪婪不好,有的在谋得不义之财后,也曾想过金盆洗手,但在诱『惑』面前,仍然会把后悔与迟疑置于脑后,再一次伸出贪婪之手。

    2。贪婪心理的成因

    1客观原因:

    社会病态文化的消极影响。〃马无夜草不肥,人无横财不富〃、〃饿死胆小的,撑死胆大的〃的说法,正反映了不劳而获的投机心理。它宣扬的不是勤劳致富而是谋取不义之财。这种病态文化思想为心生贪婪之人提供了貌似有理的理论依据。

    社会舆论的误导。舆论媒介在报道〃发家致富〃的事例时,偏重于报道其收入与成果,而往往忽视其致富之路的坎坷与艰辛,以致激发社会各阶层人员的攀比心理,其中一些人便利用职务、权力、行业、岗位之便,用非法手段谋取私利。这种舆论的误导极大地刺激了某些人的贪婪之心。

    社会法制不健全。一些不法之徒,利用社会法制不健全,用非法的手段谋取暴利,他们〃行之有效〃的行为,不仅强化了他们的贪婪心理,也刺激了不少人的贪婪之心。

    2主观原因:

    错误的价值观念。认为社会是为自己而存在,天下之物皆为自己拥有。

    行为的强化作用。有贪婪之心的人,初次伸出黑手时,多有惧怕心理,一怕引起公愤,二怕被捉。一旦得手,便喜上心头,不断强化着那颗贪婪之心。

    攀比心理。致富谋利,相互攀比,使一些人贪婪之心日增。

    补偿心理。总觉得社会对己不公,一有机会就会变本加利向社会索取,以补偿过去之不足。

    以下是徐某的故事。

    徐某出身贫寒,下过乡,务过农,回城后当了一个小厂的出纳。因为看见别人〃挣大钱〃,心里很不平衡,与社会上流行的〃吃公家、拿公家、吃吃拿拿不算啥〃的错误说法产生了共呜。因此经常〃化公为私〃地白吃白拿公家的财、物。虽然其行为尚未触犯刑律,但他自己已经感觉到贪婪心理在膨胀,担心自己最终滑进贪污犯罪的深渊。于是,他来到心理门诊,请求心理医生予以矫治。

    显然,徐某的异常心理属贪婪心理。是由补偿心理、攀比心理的内在因素与社会不良思想文化的消极影响相结合,使之产生了贪欲。但因其尚未滑入贪婪的深渊,未触犯法律,故仍可予以心理矫治,使之恢复正常。

    根据患者徐某的症状,心理医生认为应该采取心理调适的方法进行治疗。具体方法如下:

    格言自警法。抄录古代名人鞭挞或讽刺贪婪的诗,文、格言,做成条幅,挂于室内,每日朗诵、默诵用以自警。

    二十问法。也是一种自我反思法,即在纸上连续二十次用笔回答〃我喜欢……〃这个问题。回答时应不加思索,限时二十秒钟,待全部写下后,再逐一分析哪些是合理的欲望,哪些是超出能力的过分的欲望,就可明确贪婪的对象与范围,然后对造成贪婪心理的原因与危害作较深层次的分析。分析清楚后,便下定决心:要堂堂正正做人,改掉贪婪的恶习。

    认知法。即做到知足常乐,便不会有非份之想,也就能保持心理平衡了。

    咨询与治疗:应引导徐某认清贪婪产生的根源、实质及其危害,让他进入心理调适状态。着重向他指出:贪婪并非遗传所致,是个人在后天社会环境中受病态文化的影响,形成自私、攫取、不满足的价值观、人生观而出现的不正常的行为表现。你原来家境贫寒,或者生活中有一段坎坷的经历,便觉得社会对自己不公平,一旦地位、身份上升,就利用手中的职权向社会索取不义之财,以补偿以往的不足。一个人对生活的期望不能过高。虽然谁都会有一定的需求与欲望,但这要与本人的能力及社会条件相符合。任何人的生活都有欢乐也有缺失,不能搞攀比,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

    贪婪心理是一种较顽固,且易对患者自身造成损害(如直接导致患者犯罪入狱)的异常心理,必须予以高度警惕。在施治过程中,一定要从其导致的严重危害来警示患者,并配合使用格言自警法、二十问法、认知法等心理调适法进行治疗,并应防范这种异常心理的反复。

    用领悟法疗治吝啬心理

    吝啬,俗称小气,是一种有能力资助或帮助他人却不肯付诸行动的不正常的心态和行为。

    1。吝啬的特征

    1自私『性』。吝啬之人非常计较个人得失,遇事总怕自己吃亏。如不愿借钱借物给他人等。

    2冷漠『性』。吝啬之人非常看重自己的财富与利益,为了既得利益,可以六亲不认,对别人的苦楚显得冷漠无情,毫无怜悯之心,甚至落井下石。如:不赡养老人、遗弃女婴等。

    3封闭『性』。吝啬之人很少参与社会活动,也不关心周围的事物,不愿帮助别人,因此很少有知心朋友。

    2。吝啬心理的成因

    从客观因素方面看:

    1社会资源的分配与占有的不均衡。社会竞争激烈,社会财富占有的不确定『性』使人产生对现实的焦虑心理,容易患得患失,心生吝啬。

    2社会存在的欺诈行为。社会上的欺诈,使人对他人抱有强烈的戒备心理,更助长了吝啬之心的生成。

    3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尔虞我诈、斤斤计较、自私自利的社会不良风气,助长吝啬之心。

    4社会隔绝的影响。现代民居多为单元独居,邻里之间缺乏交流,容易滋生吝啬、冷漠之心。

    从主观方面看:

    1是个体早期人格发展不良的产物。父母和家庭成员的吝啬行为常有言传身教的作用。

    2是个体防备外界伤害的一种消极的自我防御机制。如表现得冷漠,缺乏同情心、无责任心等。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