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尘世挽歌-第4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跤檀婷窆笱У牧鞣缫旁稀1热缯粤窒壬挛缃采缁嵝睦硌В形缇团艿轿仪奘依矗鑫绮腿猓颐蔷投宰眉噶剑缓笤倨蝗ド峡巍S;ㄊ苯冢际岽颐橇幸慌ビ魏缓笫食汀S写挝液投∠壬拇河问狈⒈碓谕肀ㄉ希壬醇螅嶙排芾炊晕宜胆D―还是你写得更有诗味。
入学未久,我就受一家杂志委托,去随队采访长江漂流。一走个多月,镇日飘在江上,系里却豪不为难。我选修了沈祥林先生的古代文体学,只交作业,未去上一回课,同学告我,每次沈先生都会问――那个野夫来未?我有些惶恐,结业考试是各交一篇文言文或诗词,我决定去面交并请罪,结果先生却说――我只是想看看你,你是我执教二十几年来古代文体写得最好的学生。这样胸怀的老师,你无法不肃然起敬。
我有个师兄王梓夫来自北京人艺,我们俩同时选修了一门话剧艺术课,讲课的是位满头银发的老先生。因为讲课举例多采自人艺的剧目,老先生知道梓夫在,每堂课休息都要过来问――我讲得对不对,你多指点。这种大学者的虚怀若谷,害得梓夫不好意思再去听课。
於可训先生和易中天先生,那时就算是中文系的王牌讲师,却是一点架子没有。於先生经常邀我去家里喝酒,谈些课堂上不便讲的话题。他是治当代文学的,国内的名作家多与之过从甚密,儒雅的外表里,却有着十分的血性。易先生则对我知遇多年,两年寒窗,与这些师长结下的竟是一生的胜缘。
                                 四
因为是刘校长改革创新招生制度,破格把我们从社会打捞出来的,所以许多人视我们为武大的“黄埔系”。当然,校长也有几分偏爱。每学期初,会集中各系的插班生开个座谈会,校长亲自来训话。其他系的人数更少,但更是人中龙凤,有的多是各地树立的自学成才楷模,能被校长改变命运,心中无不充满感激。从今天的发展来看,多数人皆成了高知高干或高管,应该说,没有武大,也许大家还在混迹于泥涂。
校长对我的关爱,则可用天高地厚来形容。毕业后有几年,我曾经堕入人生的真正底谷。校长不断来信给我鼓励,甚至带着几个博士来探看,赠书送药,救我于绝望之渊。
当然,学校也有少数员工师生,对插班生是略有微词的――尤其对中文系。他们的理论自然是认为大学并不需要培养作家,总觉得这些散漫无行的所谓文人,不过是来混文凭的。临到毕业,都要论文答辩,不免有人想看笑话。我的论文导师是白嶷岐先生,选题则是“周作人晚期思想管窥”――我为这个著名的汉奸做了篇翻案文章。我私下先拿给於可训先生评估,於师内心比较认同,但担心太偏离主流话语,是否会在答辩时被发难。但结果白先生竟然也认可,论文遂得以顺利通过,后来还公开发表在南方一个大学学报上,算是未负武大两年诸位恩师的错爱。
毕业分配时,正好海南建省。我因不想呆在湖北,同时也想赶所谓特区的潮流,便向系里提出要求,希望能分到琼岛,或者就是西藏。系里尽量成全我们的梦想,于是88年我又成了第一批赶海人。以后的命运则似波峰浪谷,几乎遍历了人间的五味百苦,此处就不再赘述了。但无论怎样的沮丧困顿,回忆起在武大结识的诸多师友,总觉得背后还有力量,还在支撑着我去面对悲苦人生。
在人艺看观众 
除开在北京,话剧似乎已经不怎么存在了。在这样一个曾经小到乡镇都搭满了舞台的国度,观众仿佛一夜之间突然集体退场,使无数编导和演员们都一下子尴尬起来。所幸的是,也许由于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存在,使得一批真心爱好话剧艺术的人,便像某个荒岛上孓然的古老部落一样,依旧能够在王府井的一隅,保留这么一点近乎古旧的爱好。
自然,人艺从某种角度上说,大抵可以代表这个国家的一流表演艺术水平;这也是它所拥有的观众,不至于太多水土流失的原因。不过,这并不是一个庞大的群落;事实上,在这个繁华喧闹世界的诱惑下,仍然不醉心于KTV或迪厅之类而甘愿在此坐冷板凳的人,绝对不会众多。因而,人艺的观众越来越接近于一种俱乐部会员式,或者说,像一个沙龙。在其中,是常常可以感受到一些老派文明的。
在人艺看戏,常常令我倾倒的不仅是表演者本身以及导演独出心裁的诠释;同时,我也叹服于那些观众的集体风度。无论大剧场小剧场,大家安静地次第进去,不须对号入座却从无人为此争闹。演出过程中拥有手机的人都自觉关机;没有说笑,所有的人都小心翼翼地尽量不弄出一点响声。精彩之处,掌声和笑声都很及时且适可而止。演员谢幕,观众集体起立以长时间的掌声答谢,总会有鲜花恰到好处地奉上。然后,循序退场,无论中外男女,都显出一种与平日坊肆迥不相同的书卷气来。
这是这个时代日渐稀少的一种现象;当这种本属于正常且应有的表现还能残存于身边时,却往往反而让人感到诧异。实际上,在每个城市时至今日也并不缺乏优雅的各种艺术登台上演,但却较少看到如此整齐的集体教养。而在人艺,我并不相信台下的人们都是绅士淑女,或者多为具有高雅趣味的圈内人。但这些由各色人等所组合的这么大一个观众群,当坐进这个当年老舍、焦菊隐、曹禺等大师掌门过的小小首都剧场时,却都能唤起一种对艺术的尊重;浮躁心灵顿时获得一次宁静的洗礼;文明人类潜在的对高尚风范的追求和摹仿,也都即刻表现出来。这,也许正是精品文艺对民众潜移默化的另一种功用。
卢梭似乎说过:城市需要戏剧,而堕落的市民却喜欢小说。也许卢翁的原意并不能用来论证我这里的观点,但姑且借用一说,也并无不可。也就是说,我所欣赏的人艺,已不仅在于精湛的话剧本身,同样,看观众也是一种享受,一种古典情怀式的醉心。在那种彬彬风度中,隐含着民族气质中那些高贵的部分。所以希望,这样的戏剧和观众不仅是博物馆式的陈列,而是扩展到每一个城市中去。
无边的门和一个诗人 

在名城,在这样一个著名的年代,我赁居市井深巷的门被轰然撞开,一个诗人裹挟着二十世纪末代初春的黄昏滚滚而来。
他象金庸笔下的暗器名家一般不断从怀中腋下发射出二锅头、花生米、即食面、烟诸如此类足以击倒任何一个流浪汉的东西;而最终使我受伤的则是他的这本诗集——这致命的袖箭以最诡异的手法和刁钻的角度扑面而来,足以洞穿每一个猝不及防的英雄。
不宣而战,挑灯夜斗,仿佛中世纪的武士裸体对阵性命相搏,关于诗、关于文、关于青春革命醇酒妇人,竟至于一时间杀气弥天悲风四起……
在名城、在这样一个充满金属喧嚣的年代,我不知道除此之外更有几人还能这样陶然于草草杯盘和昏昏灯火中,去玄谈一些干卿鸟事的话题。诗人啊,这荒年中最丰盛的晚餐就这样开始罢!

人类的文明始自于门——在遥远的野蛮而又最本真的年代,那些巢居于莽林中不断自我放逐的初民们,当整个世界和他们都裸裎相对时,何曾需要门的卫护?那第一个在洞穴前结扎篱笆把爱情和财富深锁的人,必是人类罪恶的始祖——然而文明也正从此诞生。我们开始通过一扇菲薄的门认识父亲,我们在门上刻下了光荣的族徽和神性的脸谱。
只有在门的概念形成之后,才会诞生家、诞生爱、诞生隐秘、诞生杀伐与仇恨,最后诞生城堡以及无数动人的诗篇。在此一切之后,门不再是门,只是作为一个文化符号存在着,也只有灵性的诗人才拥有那解码的锁钥,才能穿过一扇扇不同形式的门抵达世界的深处。

全部历史就由这样一些城以及必不可少的门所构成。我们面对每一个时代、检索每一段汉帛秦简,无非都是在叩击那些语词背后的城门。
每个世纪都有它的巨匠,每个巨匠都用生命筑起了他自己特有的城门。每个城都让隔世的人感到高不可攀,每扇门都使异代的人觉得深不可测。
我们生得太晚,我们无法不去直面这些高山仰止的名城,无法绕开这些形而上的豪门去深入堂奥,无法不去反复推敲以期登堂入室。

门啊!使我想起无数催泪的典故——
望门投止的末路英雄;
立雪程门的求知书生;
大笑出门的蓬蒿高人;
重门深锁的深宫怨女……
无论门内或门外,人类都是如此尴尬、无奈和勉强。

在这样一册薄薄的诗卷里,他为这个时代和文化地图标出了一串值得造访的名城。他以他独有的密码敲打着这些高耸的门,然后推启,然后告诉我们在那木质的肢体之后隐藏着什么谜语。
我根本无意去重复他的发现。
他的语言烛照之处,是每一个具备眼睛的人,都能看到光明、美以及鲜活的生命的。事实上,永远有那么一些城门矗立在道路的尽头,成为芸芸众生始终不能破译的隐秘。

当他孜孜矻矻地摧毁着一些门时,却无意中又在树立起自己的城。我绝望地发现,一代复一代的跋涉,极少有人真正穿过卡夫卡的城堡,洞悉钱钟书的围城……
一切都象但丁在地狱之门前所刻下的那句话——到此来者,应该放弃一切希望。
一切都象金斯堡的哭喊——惠特曼啊,我们今夜将走向哪里?
太多的城太多的门使我们反而感到无路可走无枝可栖。

酒瓶罄尽时,我虚掩的门为风所开,他行走在月光下,越过道道重门将回到他的城——那是我尚未洞悉的世界,那里只有他,横行在大地上,诗一般地说着酒话……
1996年3月于朝内小街南拐棒胡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