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过了一段时间,禅师又来问她,『妇』人说道:“我不生气了,因为你不值得我为你生气。”

    禅师说道:“你还是没有从气的漩涡中摆脱出来啊!”

    又过了很长时间,『妇』人主动问禅师气到底是什么。

    高僧还是沉默不语,只是看似无意地将手中的茶水倒在地上。

    『妇』人见状,心中恍然大悟。

    其实,心中不乏,心地透明,了无一物,气又从何而来?气内心生,心有欲则气生,世人正是因为有太多的欲望,才会整日被一些烦恼所牵扯。如果我们能够对世间万物看得淡一些,心中无物,心灵自然会变得净化,生活中也会处处充满快乐。

    除去闲名

    洞山禅师将要示寂时,对众弟子说道:“我有浮名在世,谁替我除掉?”

    众弟子都无言以对,这时,有一个小沙弥走出来,恭敬地行礼之后,说道:“请和尚示知法号。”

    话刚一出口,所有人都投来埋怨的目光。有的人低声斥责小沙弥目无尊长,对禅师不敬,有的人埋怨小沙弥无知,院子里闹哄哄的。

    洞山禅师听了小沙弥的问话,微笑着说道:“我的浮名已经除掉了。”于是坐下来闭目合十,就此离去。

    小和尚眼中的泪水再也忍不住,止不住流了下来,他看着师父的身体,庆幸在师父圆寂之前,自己还能替师父除去闲名。

    人们往往为了名利终其一生,整日深陷于追逐名利的泥潭当中,疲于奔命。自然而然,人们生活意志也就变得萎靡。一旦能舍弃名利、不受欲念牵累,那么生活必会活泼自然,到处都会充满着生命力、洋溢着勃勃生机。

    不得见

    曹山禅师受法后,众请住于抚州吉水山,改名为曹山。法席兴盛,学徒众多。

    南平钟陵王闻其道誉,三请而不应。于是南平钟陵王大怒,并对专使说:“若请不到曹山大师来,就不要来见我。”

    专使不得已,苦苦哀求曹山禅师:“禅师!您若再不赴约,弟子一门可就遭殃了。”

    曹山禅师说道:“专使不必忧虑,我有一偈面呈大王,必保无事。偈云: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樵客见之犹不顾,野人何得苦追寻?”

    南平钟陵王看偈后,感慨道:“弟子今生决不再妄求一见曹山大师了。”

    曹山之意,在于断绝尘世声『色』。你若能割舍俗缘,便来山中见我。你求我开示,我意已明:割舍就是道。曹山本寂禅师虽不出山应世,而能影响当道起恭敬之心,这也是禅门道风。

    但是,常人往往一味地追求名誉、地位、金钱、物质,难以割舍世间尘缘,而忘记了自己的本来面目。

    宝寿卖姜

    宝寿禅师曾在五祖寺库房担任司库。有一次,住持和尚戒公禅师生病了,需要用生姜作为『药』引。侍者便去库房索取生姜,但是被宝寿禅师喝叱而去。侍者便回去报告给戒公禅师。然后,戒公禅师就让侍者拿钱去买生姜,这样宝寿禅师方才把生姜给了他。

    过了一段时间,洞山寺院缺人住持,郡守便要求戒公禅师介绍一个人去任职。戒公禅师便说:“那个卖生姜的汉子可以去得。”如此,宝寿禅师便去做了洞山寺的住持。后来,禅门中就流传着“宝寿生姜辣万年”的佳话。

    宝寿禅师爱护禅门公物,不以公物来徇私情;戒公禅师也不以私利作好恶取舍,力推宝寿。一个公事公办不徇私,一个维护贤能重公德。千载而下,其人其情仍然熠熠生辉!我们也应该从中有所领悟。

    欲望无止境

    南阳慧忠禅师是唐朝的一位高僧,他对于禅学参悟颇深,并被当朝皇帝肃宗封为“国师”。

    肃宗皇帝在一段时间内老在思虑着同一个问题,如何才能得到佛法?但就是无法领悟其中的奥妙。于是使去寻问禅师。

    禅师答道:“佛就在自己心中。世人痴心求佛,大多是为有所图,真正为了佛而求佛的人却是没有几个!”

    皇上继而问道:“怎样才能有佛的化身呢?”

    “欲望让陛下有如此想法。但是人生苦短,醉生梦死地过,最后也是一堆腐尸与白骨。”

    皇上听后稍有觉悟,又问禅师如何才能摆脱烦恼与忧愁。

    禅师沉默了一会,然后答道:“放弃自身的欲望和一些想得到的东西,便可远离一切烦恼和忧虑,反而会得到整个世界!”

    肃宗听完又十分不解,即便得到整个世界,但还是不能成佛啊,只有成了佛才又拥有至高无上的力量。

    他的心思马上就被禅师看破了,过了不久,禅师说道:“佛无欲,而你贵为皇帝却仍然欲望难满,难成佛啊!”

    人心难满,欲望永无止境,贵为皇帝,他拥有至高无上的皇权,但仍然还是被心中的欲望所牵扯着。人们也往往在为着太多的欲望疲于奔命,无法清静地享受生活。等到慢慢老去之时,才发现世间还有这么多美好事物,自己都没有经历过。永葆一颗常心,才能轻松快乐过一生。

    

生活禅现学现用(下) 第三章 心态

    一个人的心境、情绪如何,关键在于自己的心态。生命是短暂而美好的,那我们就应该快乐地生活,享受人生;好好地调整自己的心态,去体验人生,与生命接轨,去拥抱生活。

    快乐与痛苦

    龙山禅师对于禅学参悟颇深,他在每天开悟信徒时都要感叹:“快乐呀!人生真快乐呀!”他的此举感染了全寺的僧众,人人都能拥有快乐的心态。

    但有一次他生病了,在病痛中不断地叫喊着:“痛苦呀!真痛苦啊!”

    住持大和尚听到了他的叫喊声,十分不满,一个出家人有病怎能老喊苦痛呢,当即责备了龙山几句。

    龙山却笑着问道:“健康快乐,生病痛苦,为何不能叫苦。”

    住持便把有一次龙山自己掉进水里,差点淹死仍然面不改『色』,视死如归的经历复述了一遍,继而责问他原来的那豪情何在,还有平时都讲的快乐又跑到哪里去了?

    此时,龙山对住持说道:“我以前讲快乐呀、快乐呀!现在却说痛苦呀、痛苦呀!那请问到底讲快乐和讲痛苦何者正确呢?”

    住持听后无言以答。

    快乐与痛苦究竟如何、关键在于我们以何种心态去看待世间的事物。我们不可能时刻强装快乐。珠不知,在痛苦的经历背后,往往更能体味出快乐的真谛,也会懂得更珍惜快乐的时光。

    顺其自然

    禅院里的草地上枯黄一片,毫无生气可言。可是,小和尚便要求师父撒点草籽。

    师父说道:“不用急,草籽什么时候都能撒。随时就好!”

    过了不久,师父便买回了草籽,叫小和尚去撒。可是,在撒草籽的时候起风了,以至于一边撒,草籽一边飘。小和尚觉得十分可惜。此时师父发话了:“没事的,吹走的草籽多半是空的,一切随『性』!”

    可是,在草籽撒上之后,飞来了许多麻雀,在地上专挑饱满的草籽吃,小和尚立即向师父报告。师父却说,小鸟是吃不完那么多草籽的,来年这里定会有小草。你就随意好了。

    一日晚上下了场大雨,小和尚听到雨声,总担心草籽被冲走了。第二天一早就起来了,看到地上的草籽都不见了,心里非常伤心。师父见状,便劝慰他草籽被冲到哪里,便会在哪里发芽的,随缘即可!”

    过了不久,禅院里便是一片绿『色』,没有撒草籽的一些角落也长出了许多青翠的草苗。小和尚见此场景,显得异常开心。师父点头说道:“一切随意吧!”

    整个过程中,师父都在追求一种顺其自然,以一颗平常心去看待事物的发展,并没有刻意去强求,因为他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身残心圆满

    从前,有一个学人对于如何向盲者、聋者和哑者宣讲佛法十分不解。他认为,盲者看不见佛尘的挥动,聋者听不见妙法的讲解,哑者不会言表。

    于是,他特地去请教一休禅师。

    禅师听后,便叫他行跪拜之礼。在学人拜起时,冷不防拿起柱杖打将过去,只见他猛然退后。随之哈哈大笑道:“你不是盲者,那快到我面前来吧!”

    学人于是向前走了几步。此时,禅师又发话了,“你不是聋者!”

    过了不久,禅师对着学人说道:“这下你会了吧?”“不会。”他回答异常响亮。

    停了一会儿,禅师更大声地说:“你也不是哑者啊!”

    那个学人听完恍然大悟。

    学人虽然不聋不哑也不盲,可他心地不明,那与盲聋哑者又有什么分别。殊不知,盲者能听,聋者能言,哑者能见,他们都能够充分利用自身的有限资源,并保持一颗明镜一般的心,一样能洞察世间万物,参悟佛法。

    谁束缚你了

    神光禅师『性』情旷然,博览群书,在受法得度后隐居于司空山一带,四处游走,居无定所。

    一次,有人在路上碰到了禅师,便向他请教解脱烦恼的办法。禅师马上问到底是谁束缚了他。

    那人苦恼了,沉默了许久,心想确实没人束缚自己啊,于是回答“无人”。

    禅师听后大笑一声,说道:“那还要求什么解脱呢?”

    那人听完终于得以觉悟。

    实际上,很多人都有一些莫名的烦恼和困『惑』,细察一下,确实没有理由。没有理由的束缚自然是无解的。当我们明白了这一点,自然也会逐渐脱离烦恼与痛苦。

    解铃还需系铃人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被苦恼所充斥的人,他听说佛能帮人去除苦恼,便迫不及待地去寻找佛。出其意料之外的是,佛陀却告诉他能真正让他获得解脱的是他自己。

    那人十分的不解,因为充满苦恼的便是自己,如此自己又怎能获得解脱呢?于是佛陀对其予以点化:谁放进去了心中的苦恼和困『惑』,就让谁取出来。而一个人的苦恼往往是自己莫名地充塞进去的,因而只有他自己的努力才能真正获得解脱。

    任何人的苦恼都缘于自身,由于自己的一种执著,加之对世事的好胜,莫名的苦恼在心中无限的增加,最终,整个人都成了苦恼的载体。自我解脱吧!朋友。轻轻松松去享受美好的生活。

    心量的神变

    有一人对于为何心量有大小之分非常困『惑』,于是,他便去请教古灵禅师。

    禅师在听完他的诉说后,便叫他闭眼默造一城。一会儿,他于心中建造了一座城垣。接着,禅师又叫他闭眼默造一根毫『毛』,不久,一根毫『毛』便出现在他的心中。

    二者造毕,禅师问道:“城垣、毫『毛』均由你心所造,毫『毛』体小,那是否用了你全部心思去造的,还是只用了其中一部分呢?”

    “全部。”他回答得异常干脆。

    继而,禅师意味深长地说道:“造大城垣和小毫『毛』用的是同一颗心,说明心量是能大能小而又非大非小的!”

    心量有大小之分,关键在于所抱的是何种心态。心量大,你的天地就宽;心量小,你的处境就窄。转变心态,自身能够很好地控制心量的大小,行事方可游刃有余。

    活得快乐

    很久很久以前,有三个人每日总是愁容满面,心里被一些莫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