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追求无极限--个人成长-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用,惟贤是举,三国时期的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就是唯贤是举的例子。刘备善于识人与用人,英才集于麾下,力量不断壮大,使他从无立锥之地的困境中,一跃而霸业蜀中,与曹『操』,孙权成三足鼎立之势。凡以惟贤是举为原则。就会使从善者如流而来,大批人才拥到身边,事业就必然兴旺发达,如果从唯亲是举为原则,人才就会远离而去,一些『奸』佞好事之徒就会聚集左右,必然导致事业腐败衰落。

    选人为公还是为私,是检验领导者能否公正选人的试金石。许多古今史实证明,凡是心术不正,图谋私利,品德低下的,都不配作选拨人才的人。〃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几乎是所有封建王朝难以医治的社会顽症,直至今天这个顽症也并未根绝。现实中,突出表现为一种〃近亲繁殖〃,即在用人上排斥异己,任人唯亲,只重用亲朋好友,这势必使组织的智力结构越来越狭窄、单一,压抑人才的积极『性』,窒息了组织的生命与活力。

    1汉武帝不计微贱用大将

    汉武帝刘彻富有雄才大略,以文治武功著称于世。武帝屡次派兵北进荒漠,痛击匈奴,安定了北部边境,而在这重大胜利中居功圣伟的两个人就是卫青和霍去病,这两个人出身微贱,但武帝却不拘一格,大胆提拔,最终既成全了两位大将,也成就了自己的伟业。

    卫青,本是私生子,后来又沦为家奴。他父亲郑季,原是平阳县的一个小吏,与人私通生下卫青。卫青的母亲有一个女儿叫卫夫子,在武帝的姐姐平阳公主家当歌女,卫青也随之在公主家作家奴。霍去病的父亲霍中孺在平阳公主家中当差时,与卫夫子的姐姐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因此这样算起来,霍去病虽然也是个私生子,但却是卫青的外甥。后来霍中孺离开离平阳公主家中以后,另外娶妻,霍去病母子生活十分困苦,于是霍去病自小就培养了坚定的『性』格。

    卫青和霍去病两人先后从军,十分年轻时就被汉武帝委以重任,卫青出任大将军统帅大军时才20岁,英勇善战,智谋过人,人们都称赞他是将帅之才。霍去病因为连战连捷,战功显著,因此24岁时就已当上了骠骑将军。正是出身卑微而又血气方刚的卫青、霍去病两人先后三次用兵,指挥了北驱匈奴,安定边疆的三大战役。

    公元前127年,汉武帝派遣大将军卫青统率大军出云中,攻击匈奴。卫青自西迂回,击败匈奴白羊王与楼烦王,收复了黄河河套以西的广大地区,『逼』迫匈奴将国都北迁至瀚海以北。卫青还在当地建立朔方郡,并招募贫民10万迁徙到朔方,将其巩固为汉朝北部边防之重镇,匈奴北退后,元气大伤,数十年都不敢轻言南下,汉朝边境的老百姓也终于能安居乐业。

    公元前121年,霍去病奉汉武帝旨意两次出击陇西,一次翻越焉支山,一次翻越祁连山,共斩获匈奴将士10万余人,从而促使匈奴内部分裂,浑邪王率数万人向汉朝归降。

    第三次是在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和霍去病各率骑兵5万,分兵深入漠北,与匈奴主力决战。仅此一战,斩获匈奴后众9万余人,再次重创匈奴。从此以后,匈奴兵一见卫青、霍去病的旗帜就会四散而逃,再也不敢踏入中原半步了。

    卫青、霍去病的三次北伐,既制止了匈奴对边境的『骚』『乱』,安定了内地的生产建设,又加强了民族融合,利于边疆的开发。在霍去病北征,深邪王归降之后,汉武帝把归降的匈奴人安置在陇西、北地、朔方、上郡、云中等五郡的塞外,号称〃五属国〃,这一措施,既使各族人民获得了一个固定的地区发展生产安置乐业,也使得富庶的中原多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汉朝之所以成为中国历史上的强盛繁荣的朝代,边疆稳定是个重要的原因,而汉武帝不拘一格用人才,重用名将卫青、霍去病两人,又是征伐成功,稳定边疆的直接原因。

    2曹『操』惟才是举四下求贤令

    从公元203年至217年这14年中,曹『操』曾连续颁发了四道〃求贤令〃。他极力提倡〃惟才是举〃。不管出身如何,不管品格怎样,只要具有某方面的特殊才能,就能投入他的部下量才而用。

    曹『操』最先发出的求贤令,是借鉴春秋时期齐国名相管仲的主张:〃让有才能的人做官获得俸禄,君主就有权威;对士兵们论功行赏,他们作战就不怕死。这两个原则在全国实行,国家就会兴旺。〃他认为评判军吏们最重要的因素是军事才能及谋略,道德品行只在其次罢了,如果仅因为某人道德品行不佳就不重用他,无异于管中窥豹。这种求全责备的用人做法,势必埋没许多可用人才。正是本着这种观点,他多方收用了各种人才,对他早期立业,颇多收益。

    赤壁之战曹『操』虽然大败而归,但他对一匡天下统一中国仍是充满信心。为追求统一大业,他不但从物质、军事力量上积极准备南征,从组织上也采取有效措施。公元208年,他再次颁布〃求贤令〃,重申了他选人用人的标准,表达他广求贤才的深切愿望。他在这个求贤令中说:〃自古以来,各朝的开国皇帝与中兴的君主,都是得到贤才的帮助才治理好国家。而他们所得到的贤才,却往往出现乡野里巷,这绝非侥幸之遇,而是广为求索的结果。〃他认为,现天下尚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并且他再一次十分郑重地强调了他的选才标准……惟才是举,绝不求全责备。他指出,当年齐桓公如果用人苛刻,就不可以称霸于世!辅佐他建立霸业的名相管仲,就是当年曾要『射』杀他的仇人。他向众官部属发出了号召:现在天下难道就没有身穿布衣,胸怀大志,而在渭水之滨钓鱼的姜太公吗?又难道没有身负污名却很有才能,而未被魏无知发现的陈平吗?进而直接要求众官:〃在我们最缺乏的就是人才,所以你们要将我择才的标准准确地传达下去,不要丧失了民间的人才。〃其求贤若渴之情,跃然纸上。

    到公元214年,曹『操』又颁布了《取士毋废偏短令》,更加明确地指出:良好品德并不是衡量人是否能有所作为的标准。陈平、苏秦都有他们的不足,但陈平能辅佐汉高祖建立汉业,苏秦能救援弱小的燕国。由此说来,有才能的人,虽有不足,也不能偏废不用。因此他要求各级官吏都得懂得择才的标准,不要让任何有才的人失去被录用和提拔的机会。

    曹『操』的另一道《举贤勿拘品行令》,颁布于公元217年。再次重申选才要不计其出身,要不计微小过错。为了说服下属官员,他再次引鉴古代明主存拔贤才的大量事例。同时,他还指出:民间中必定还有不少人才未被发现,各地各级官吏务必要把知道的人才一一推举上来。

    3吕蒙正用人不偏私

    吕蒙正(946…1011)字圣功,北宋河南(今河南洛阳东)人。公元977年(太平兴国二年)考中进士,名列第一,从此名声大噪,平步青云,宋太宗、真宗时曾三度为相。

    吕蒙正之所以三朝元老稳坐钓鱼台,是因为他公正无私,因此他深得人心,极有威望。特别是在选拔贤能,推举人才方面,不徇私情,一心为公。宋代选官,父贵子荫是很平常的事,卢多逊当宰相时,他的儿子被授为员外郎(指设于名额之外的郎官)。吕蒙正当宰相后,朝延也要拔擢他的儿子为员外郎,吕蒙正不但一口拒绝,反而为此事专门上了一道奏章说:〃臣科甲及第,才授九品官,何况天下有很多有才之人,老死在岩『穴』,不能为国效力。臣的儿子刚刚出自襁褓,就授此恩荫,实在是不公道,最多像我当年那样,授以九品〃从此,宰相的儿子只授九品官便成了〃定制〃。

    一次,宋太宗命令吕蒙正从中书省中选一人到北方(指西夏、今宁夏一带)出使,吕蒙正考察了许久,发现中书省中并没有人能够胜任,因此就从其他部门选了一个合适的官员推荐给了皇上。皇帝见他没有按照自己的旨意选拔人才,就命令他重新物『色』。过了几天皇上又问及此事,他仍坚持推荐那个人。皇上急了,愤愤地说:〃你为什么这样固执呢?〃吕蒙正说:〃并不是臣固执己见,是陛下不能知人罢了。〃吕蒙正停顿了一下,又接着说:〃此人才能出众,而且也擅长于出使这项重任,一定能圆满完成陛下您赋予的任务。臣不想把那些阿谀奉承、趋炎附势的小人推荐给陛下,以免这些人误了国家大事。〃吕蒙正在皇旁面前力荐贤士,毫不退让,弄得皇帝十分难堪。同僚们见此情景,都吓得默不作声。事后宋太宗想起了这件事,这才感到吕蒙正的忠心为国,公正无私,不由得感叹道:〃蒙正有如此大的气量,我实在比不上他呀!〃过了不久,皇帝终于任用吕蒙正推荐的人出使北方,那人果然不负使命,很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后来,宋真宗即位,仍委任吕蒙正为宰相。太中祥符(公元1008年…1016年)之后,宋真宗朝拜永熙陵(即太宗陵墓),封禅泰山,路过洛阳,两次驾幸吕蒙正府第并赏赐很多东西。为了进一步表示对吕蒙正的敬重,宋真宗对吕蒙正说:〃爱卿的儿子现都已长大成人,不知朕可以任用哪几个呢?〃吕蒙正回答说:〃愚臣之子都不可用,倒是有个侄子叫吕夷简,现任颖州推官,是个将相之材。〃于是宋真宗还朝后便召见了吕夷简,发现他果然是才智出众,于是破格提拔,吕夷简后来也终成宋代名臣。景德二年(1005年)春,吕蒙正上表请求回洛阳,宋真宗再次想把吕蒙正两个儿子召到朝廷当官,吕蒙正还是不答应,说:〃多谢陛下关照,息兵少财,是我们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方略。愿陛下以天下百姓为重,不要因为我的地位显贵,就召他们到朝廷做官。〃宋真宗采纳了吕蒙正的意见。

    吕蒙正不仅有知己之明,且有知人之智。有一个人千里迢迢赶来说要送给他一面神镜,据称可照二百里,想求个一官半职。他比着说:〃我脸不过碟子大,哪里用得着照二百里呢?〃

    吕蒙正有个朋友叫富言,因家境贫穷,所以想请他将自己的儿子富弼送到皇家书院读书,吕蒙正答应了,事后,富言领着他的儿子向吕蒙正拜谢。吕蒙正见富言的儿子彬彬有礼谈吐不凡,高兴地对富言说:〃此子日后与我的官位相似,而功业远在我之上。〃于是,他不嫌富弼出身贫寒,让他与自己的儿子一块读书,供给他全部费用,照顾得十分周全。后来,富弼果然在宋神宗时期当了丞相。

    4元世祖重用郭守敬。

    中统三年(1262年),元世祖忽必烈召见中书左丞张文谦,商议兴修水利。这必然关系到任用水利人才的问题,张文谦纳谏说:〃要兴修水利造福百姓,一定要找到熟知地理,擅长于水利建设的人。〃接着他谈到巡视河南、河北一带,发现了一位名叫郭守敬的年轻人,此人知识渊博,熟知地理,他对所到之处的地形、水系都做详细勘察,提出的水利方案令人耳目一新。元世祖说:〃我也听说郭荣的这个孙子,才学出众,你将他带来,让我同他谈谈水利之事。〃

    郭守敬(1231…1316),字若思,邢台人。他家中世代都擅长天文水利,因此,从小耳濡目染,又加上勤奋聪明,年轻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