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纯粹理性批判指要-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验,强调客观物质世界的作用,但是贝克莱和休谟把感觉的经验论推向极端以后,就只承认我们在感性中、在知觉中、在我们所接受的印象中所获得的东西,而把知识的来源问题撇开。知识的来源通常认为是物质对象,但是他们不承认,说我们怎么知道是物质对象,物质对象我们没有看到,我们所能看到的就是我们接受下来的。特别是休谟,他是一种怀疑论的经验论。他认为,一切离开我们直觉所获得的印象、知觉的知识都是值得怀疑的,我们所知道的就是第一印象,然后第一印象在我们心中留下痕迹,我们在对它加以思考的时候就是知觉表象,就是观念,我们内心就是这些东西。至于外界的对象如何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我们怎么能看到呢?即使能看到,那看到的还是我们的印象,所以,我们的认识永远超不出我们的感觉。  

休谟一个著名的论证就是关于因果性的论证。比如说,我们通常所讲的太阳晒热了石头,太阳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一点都不怀疑,我们认为我们把握到了客观物质世界的因果律———因果关系。但是休谟经过严格的分析,认为这种说法是不正确的。如果要实事求是地看,也就是把经验派的原则贯彻到底,我们就只能看到太阳晒是一个事实,石头热是另外一个事实,虽然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但是你怎么知道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石头热是太阳晒的结果呢?我们看到的石头、太阳都是事实,但是我们没有看到原因和结果这样的概念,原因和结果、因果性这都是抽象概念,那你凭什么说客观世界有一个原因和结果?这是休谟的分析。  

我们平时总是说有原因、结果,在自然界中到处寻求因果关系,这是为什么?休谟不满足于仅仅指出我们没有看到因果关系,还进一步指出我们所说的这个因果关系是怎么来的。我们怎么会把那些我们没有看到的东西误认为是我们看到的东西呢?他的论证是这样的:由于印象多次重复,看到太阳晒在前石头热在后,也就是一个被称作原因的在前,一个被称作结果的在后,这样的现象反复出现,在我们的头脑里就形成了一种习惯性的联想。当看到太阳出来的时候,当感觉到热的时候,我们就会产生一种习惯性的联想,然后我们看到石头晚上冷了,中午又慢慢变热了,我们就习惯性地想到一定有一种原因使它这样,而太阳晒就是经常伴随着石头热的一个事实。当我们每一次习惯性地寻求原因和结果时,我们都能找到,多次成功的尝试使我们形成一种习惯,认为太阳晒是石头热的原因。  
既然因果关系这样的概念是我们通过习惯性的联想形成起来的,那么,如果有某种效力的话,也只有主观的效力,而没有客观的效力。它不是一种客观规律,只是我们主观的习惯联想而已,只是一种心理上的事实而不是一种客观的事实。这样一来,休谟就把客观的因果性即因果律给解构了。像因果性这样我们称之为规律的联系实际上没有必然性,只有一种或然性。就是多半会这样的,太阳晒多半会使石头热,石头热多半会是太阳晒的结果,但那是不一定的。我们把它称之为因果关系,但很可能事实上不是这样的。  

 前言  康德哲学是中西哲学会通的桥梁
康德哲学作为一个非西方世界的中国了解西方各个重要哲学流派的跳板,是中西哲学会通的桥梁。这是因为康德是西方近两百年来最杰出的哲学家,康德哲学基本上规定了近代重要哲学流派讨论问题的方式与范围。从黑格尔、马克思到分析哲学、存在主义和现象学无不自觉地或不自觉地受到康德的影响。其次,康德既然把哲学定位为“纯粹的理性学问”(reine  Vernunftwissenschaft),就表示他的哲学思想惨杂最少的经验因素,使得对西方具体社会文化发展比较陌生的我们更容易接近它、理解它。举例来说,倘若你不了解黑格尔时代的社会背景与历史文化特征,就不太容易了解黑格尔哲学。但是,康德哲学宣称是纯理的,因此能将这类因特殊社会文化背景所带来的理解上的障碍降到最低。更何况经过康德,可以很快与其他哲学流派接轨。譬如沙特或马塞尔的存在主义哲学对一般的中国人来讲,非常陌生、难以理解,因为他们所处理的哲学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与工业高度发达的巴黎社会密不可分。但是如果我们了解康德之后,就不会难以理解了。因此,康德哲学可说是中西哲学会通的桥梁。
我们绝不能再像极“左”思潮的年代,把康德过分化约地理解为“资产阶级哲学家”。固然康德总结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经验,但当时的资产阶级革命要求废除三级会议,要求保障人权,主张财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反对专制王权等等诉求,无不代表当时进步的力量,易言之,康德是站在推动历史进步的一边。

第一章  康德哲学问题的提出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困境
1。西方哲学从希腊哲学开始形成了一种理性主义,对它来说,我们只有通过理性的认识活动,对自然万物形成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知识,才能通达事实的真相,这种观念在近代哲学中终于演变成一种科学主义精神,并极大地推动了认识论的发展。

认识论要解决的是我们关于事物的认识究竟是如何产生的,由此而形成的知识其普遍必然性或真理性从何而来,以及它所适用的范围等等问题。

为解决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及范围等认识论问题,早期近代哲学家分为两大派别:英国经验论与大陆唯理论。经验论认为一切知识来源于感性经验并且以经验为基础。唯理论认为感觉经验归根到底是个别的、相对和偶然的,因而不足以充当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的坚实基础,所以知识乃是由一些理性固有的天赋观念推演出来的,非如此不能说明知识的普遍必然性。

休谟的怀疑论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的最好写照:他的怀疑论不仅使经验论企图通过经验的概括归纳获得有关自然法则的知识这一理想最终破灭,而且也使唯理论陷入了困境。它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理性本身也产生了动摇。康德所要解决的正是知识的普遍必然性问题。

2。由人类的“理性”总是要求认识绝对、完整、最后的东西,而形而上学的对象如存在的本质、宇宙、灵魂、上帝等等恰好就是这类东西,它们正是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所求的目标,因此人们也就必然会怀着景仰的心情来看待形而上学。可是到了近代史,形而上学的地位就逐渐发生了变化。事实上,它一方面日益受到新兴自然科学的排挤,随着各种实证科学之脱离哲学,形而上学就变得越来越空洞无物;另方面,由于18世纪法国启蒙学者和唯物论的批判,形而上学和剩下的与神学相关的部分也越来越威信扫地。康德认为人类理性的自然倾向就是要认识和把握宇宙整体、把握绝对完整的东西,因而是根绝不了的。唯一的办法就是要找到形而上学变得如此声名狼藉的真实原因,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对症下药,引导形而上学走出困境。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的根本矛盾是人类理性的本性的要求和它的能力之间的矛盾。人类理性的本性总是要穷根究底,要一直追问到水落石出,不容再问、不可再追。因此它要求建立起形而上学,去探求一切存在物的最后根据(灵魂、宇宙、上帝等),以此建立起绝对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形而上学的这些对象都是超越时间、空间的,是经验范围以外的东西,对于它们,既不可能有任何直观,也不可能有丝毫经验;因而人类理性单凭自身抽象的思辨就不可能真正认识它们,也不可能判定有关它们的各种见解是非曲直(当然这是康德在研究之后的结论,我们在之后的文章内将着重论述这种研究)。

在康德看来,人类理性开始只研究经验中的事物,它所依据的原理是经验中无法避而不用的,也是由经验证明为有效的。与此同时,理性又受本性的驱使,从这些经验中有效的原理如“因果律”出发,去追溯更深远的原因。理性看到,无论它追溯到多么深远,它的事业都不能完成,因为这已追溯到的原因总还有它自己的原因,如此递进,永无尽期。在这种情况下,理性就不得不求助于另外一些原理,这些原理超越了一切可能的经验,但看起来又似乎确实无疑,连普通经验也都会同意的。例如,世界的存在必有其最初的原因(始因)。这样的原理既然超出了经验的范围,也就不受经验的检验,因而便出现了这个人提出这样的始因,那个人提出那样的始因,彼此僵持不下的局面。所以,在哲学史上首先出现的必定是“独断论”(Dogmaitismus),古代的柏拉图,近代的笛卡尔、莱布尼茨、沃尔夫的唯理论哲学是独断论的典型形式,古代的伊壁鸠鲁主义和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也属于独断论。所谓独断论,康德认为是“不预先批判其自身能力的纯粹理性的独断做法”。可以将其具体特征描述为:第一,对理性自身的能力不预先进行批判的考察,便盲目地相信自己解决世界的最后实在的问题,并断言理性自身的原理或概念即是客观实在之物本身的规定;第二,由于盲目信仰理性的力量,就自以为依据理性的原理、单从理性的概念出发进行分析和推论,就能获致和推进哲学的知识,建立起绝对真理的体系,而无需经验的帮助和支持;第三,对学说采取专制主义的非此即彼的态度,认为只有自己的学说是真理,容不得半点怀疑,对其他学派的学说则完全排斥和根本否定。总而言之,独断论之所以是独断论,是因为它在确立自己的原理和概念并据以建立哲学体系之前,没有对理性获得这些原理和概念的方式以及使用它们的权利进行探究,即没有预先批判理性自身的能力,便自以为是,武断地宣称已经建立起关于世界最后实在的绝对知识体系。

由于独断论者在哲学上的专制统治,哲学领域中就异说蜂起,内战不止,互相矛盾冲突,陷入了无政府状态,于是形而上学威信扫地,人类理性也失去了原由的自信。怀疑论就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怀疑论不是从别处,而恰恰是从对理性的最重要的向往得不到满足而感到完全灰心失望这一点上产生的。”休谟的怀疑论不仅剥夺了形而上学存在的权利,动摇了宗教的基础,而切给科学也造成了特别的混乱,因为它同时抽掉了科学赖以存在的理论基石。

于是康德认为,首先考察一下形而上学是否可能的问题,以便一方面摆脱独断论,一方面也摆脱怀疑论,从而为建立未来的科学的形而上学找到可靠的途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康德提出,理性必须承担起它的一切任务中最艰巨的任务,即重新自我认识:一方面保障理性的合法权利,一方面批驳理性的僭妄要求。

3。
在阐述康德的批判哲学之前,先对其思想的形成过程做一个简单的介绍,以便了解其批判哲学形成的缘由。

①首先,作为一个自然科学家,康德在宇宙的自然发生方面完全同意牛顿关于自然界的数学——力学结构的观点:但是他抛弃了牛顿的“第一推动力”的思想,认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