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阅读过程发现任何错误请告诉我们,谢谢!! 报告错误
聚奇塔 返回本书目录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进入书吧 加入书签

秦歌一曲-第2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跳!要知道,跳过去自然是好,可万一跳不过去呢。前尘见路,路又知已断,如果不奋力一跃,那还能怎么办?稍一迟疑,就会想得多,想得一多,人就会怕,反失了信心。刘羲一方面是在逼自己,一方面也是给自己定决心。

“我要先借渭南之地休养生息,但不是白借,三年后,我会把渭南全数归还给大秦,并且,我会留下足够的农具,种粮,我还会让手下精于农事的人留下帮助你们秦国来人,你看如何?”

刘羲这话有学问,现在的渭南在义渠的手上,义渠人得到了之后就开始种田,可以说是开好了良田,但问题是,现在这片地是在义渠人的手上,如果刘羲夺了下来,他是完全可以自居为己有的,何至于还给秦国?但现在刘羲不仅表示,我打义渠,得了地,我不要渭南,但我要先期经营一下渭南。从表面上看,刘羲是在占一点不足道的便宜,因为渭南已经给义渠开垦了,不存在第一波次田里的出产高问题,而刘羲所谓的经营,无疑是给田地打肥,换句话说,刘羲这是在自己帮秦人把地养肥,他为什么这么做?

再有一个问题,这么做也就算了,后期还要派人来指导秦民种地,诚然,在这个知识都掌握在世家大族的手里的情况下,很多的平民甚至不大会种地,他们所谓的种地也是落后的方法,因为普通百姓大多数不懂得养地肥地的事,或者说他们懂得不多。

但刘羲知道,他现在还要把这些知识教下去。如果刘羲真的是把这批地交给秦国,那么他再这样做,也就是白白的帮助了秦国,他为什么要如此?脑子有病,就连秦国的本国贵族都不会如此。对于这种要求,嬴山不得不问:“这是为什么?”在旁的李格也竖起了耳朵,不是他是好奇宝宝,而是刘羲的要求太怪了,典型的损己利人,天下有这样的人么?就算是有,那也是傻瓜,可刘羲是傻瓜么?嬴山和李格都知道,他也许残忍,也许变态,但绝对不是一个傻瓜,更不是一个仁义的人,既然如此,刘羲的这种行为嬴山如果不问个明白,当真是做梦都睡不着。

“因为我只有一个要求!”刘羲一副淡定的样子,嬴山并不知道,在刘羲出现了这表情的时候,已经是天下我有了。也就是说,这场对话,现在嬴山等人是完全给刘羲牵着鼻子走。

“你说!”嬴山和李格异口同声,不过两人都没有在意到这一点。

刘羲笑道:“从此,渭南的粮产,全由我收购,我以不低于秦国市价收购,我吃不下,你们才可以吃进。也就是说,除了纳出的粮税,渭南的粮食先由我买,我吃不下,才能轮到别人,仅此而已,你二位看如何?”

嬴山想了想,他理所当然的觉得刘羲有阴谋,但他不知道,李格也是想不明白。但嬴山是一个实诚的人,他想了又想,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这里面实是没有危及到秦国的事。首先,刘羲话里表明,渭南是向秦国纳税的,刘羲收购的是纳完税的粮。其次,渭南太大了,就算刘羲真的有很多钱,那么,刘羲就一定能吃得下渭南的粮?好吧,就算是他吃下了,事实上现在的秦国本也就是指望渭南,秦国一样可以从别处弄粮,算上渭南纳的税,秦国并没有失去什么,那一点点的粮,本来就是没有的,如果算上纳税的粮,反而是一笔额外的收入。既然刘羲有信心打下义渠,也就是说,一年后,刘羲就可以得到义渠,两年后,泾南的这块地方刘羲就要给秦国,四年后,秦国就可以回收渭南沃土,到了第五年,秦国就可以恢复收税,这是一笔不掏本钱的买卖。想到此,嬴山实是没有理由拒绝。

“好,依你!” 嬴山同意了,当然,嬴山不知道,就是这一约,从此,刘羲在河谷等地的地盘就完全稳当了。整个渭南给刘羲提供足够的粮草,使他在短时间内成为一方邦国。但这都是后话了,人无前知之能,这一切,岂是嬴山能明白的。事实上,刘羲说要打义渠,八字还没有一撇,一切,不过是镜中花,水中月呢。

第二百一十二章:川字的眉头

和上次一样,一式两份。在这个时代,不是没有合约,甚至可以说很正规,有些约定还要上祭告示天地!但这无疑太麻烦了,主要还是要看自觉。正是因为如此,在这个时代,非常讲究人与人之间的诚信!为了这个诚信,往往要付出非人的代价!比如说公孙杵臼和程婴两人,为了赵氏孤儿,一个取死,一个求生,取死者以命换程婴之信,求死者更可怕,拿自己儿子换了孤儿一命。当赵氏再兴后,程婴却反而取死。不图富贵。这正是春秋传唱的仁义。

但问题是,这只是一种当权者兴的玩意,真正的上位者谁个在意这一套?没有,正是因为上位者不讲这一套,所以他们大肆鼓吹,宣扬这一套。整个春秋真正充斥的,是阴谋,是算计,是种种层出不穷的争权夺利!

君主上位者们之所以传唱仁信,主要原因就是他们执行的是双重标准。也就是希望下臣别人对自己又忠又义,但自己呢?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比如周武王,这人算是贤王了,但就是这个人,一边让人骂商王无道,好色误国,说商王宠爱的女人是狐狸精,但事实上,他自己转眼就把人家姑娘收到自己的房里去了,以至于纵欲过度,得天下没几年就死了。

再说吴国的公子光,也就是吴王阖闾,他嘴里说着仁义,但却杀了吴王僚,之后又使阴谋刺杀庆忌。这一节在月关的里都明说了。可结果怎么样?这个老不羞下流的东西,看自己儿媳妇漂亮,不顾一切的给上了。人家姑娘受不了,跑了,他反而找上门去骂人家怎么教女儿的,说人家不守妇德!这当真是莫名其妙!

再说秦哀公之妹孟赢,这是一个令人伤心的历史美人。她本来是要嫁给楚国太子的,但迎亲的人看她漂亮,就跑去对楚平王说秦女如何如何如之何的美。最后楚平王和卫宣公那个老色鬼一样,直接把秦女给纳到了自己的怀里!这些历史上的王们哪一个是讲仁义道德的,全是一样的,他们行双重标准,要臣下对他们讲仁义,但他们自己不讲。

越王最明显,这个吃大便的这边吃了苦,那边复了国。结果他重得回王位后,就疯了一样想着享受,要把过去吃过的苦找补回来,还想把西施嫖上一把,可惜的是范蠡滑头,早早带着妞儿跑了。愤怒的越王直接把劳苦功高的文种以莫名其妙的罪名杀了。

战国的合约也是一样,国与国之间,都是如此,这边签下了约,那边机会一到,转眼就撕了,谁会当一回事。在楚汉争雄的时候,刘三痞子耍流氓,这边刚刚和项大傻签约议下了和,那边转过头来,就把兵马调齐杀过去了。项羽怒斥他的时候,这位刘三痞子得意洋洋的说道:“项老弟,一张帛而已,何必那么认真呢!”

这就是典型的说了不算!但他就是说了不算,重要的只是结果,过程算什么?

也正是如此,刘羲就非常重视这些。当然,在刘羲的眼里,这一套是给别人的。可现在的形式下,刘羲没有选择,他只能做出这退步的和约,向秦国低头,按秦国的意思,向义渠进兵,把一切生存的希望放在他能大胜上面。刘羲在此有信心,是因为刘羲觉得,打一群勉强算是开化了一点点的野人,哪用费什么力。

和约写了秦国文字和东骑简体字两种,一式两份。刘羲拉着嬴山签名。嬴山十分新鲜,以至于他没太在意那和约,事实上也是如此,因为他的文化知识还不足以看出那份和约的妙处。相信也没有什么人可以看出来。嬴山的注意力全在那纸和笔上面。因为纸是少见的,还有笔,那笔不是毛笔,而是细细的碳笔。这样的笔写的字不是很漂亮,但那又有什么关系,刘羲从不在意,他要的只是效果。

在这份和约里面,刘羲许下了很多空洞的诺言。比如他许下了,打下义渠后,一年之内,交割出他现在的地盘。再如他表示,打下了义渠后,渭南的良田刘羲只是借用三年,三年后他就还给秦国。不过,幸运的是,刘羲要到了一个稳定平和的惠民待遇,也就是低一点的商业税。这就很足了。秦人不是太重商,给秦国交的税也不是太多,秦人要的主要是商人的过路税等小头,现在刘羲把钱定死,以便于他的商团可以自由出入秦国赚钱。

只此一条就已经很合算了。而嬴山偏偏看不出来,谁能想得到,刘羲在意的是商而不是农。这在战国还是难想的。因为战国虽然商家辈出,每一个国家都要有大商来支撑场面,那是一个商业大争的时代。可对国家来说,商业是可以富国,但国家真正的主要财富是农业。

这是中国国家建设的初步。从开始,生产力过盛,开始出现部族,然后是邦国。

有了邦国,收入稳定,国家富强,但无论如何,主要的收入还是农业。

这也是范蠡跑到越国当官,向越王提出的主要建议,就是把农业搞上去。在吴国灭越后,越国有心的消磨吴国的国力,这导致吴国的军粮不足,而在这种情况下,越国向吴国上贡粮食,在一次吴国连种粮都吃光了的情况下,越国向吴国进贡用文火炒过的种子,导致吴国大荒。最后没有粮食的吴国兵力不振,给越国一举灭了。

这就是粮食的原因,此后人学者们一至认为,无农而国不稳!

就连法家李斯等人也表示,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农业,农业才是最重要的。在商鞅变法后的一个主要倾向,就是农耕!因为在此之前,秦国最痛苦的就是军粮不足,商鞅提出,国要富,先有粮,有了粮,兵器甲具都是可以用粮来换的,而也正是有了粮,战斗就由秦国的力打了,不再受制于粮食的问题。

可刘羲重视的却是商业。这很必然,因为刘羲是未来人,他深深的知道,商业的重要性。商业的主要力量就在于流通,在这个时候,商人主要的聚富手段,都是用运货走卖的。也就是把东边的卖到西边去,把西边的弄到东边来,赚取两边的差价。这很简单,也正是当时战国商业的主要形式。

但这却是没有办法的选择。因为刘羲没有太多的封地,他的地盘太小了,小到光靠种田是不行的。在这样的条件下,他只能兴商。一般来说,人们不了解兴商的好处。或者说人们看到了商可以致富,但问题是,在没有精细算帐方式和帐本,没有统一商业法则的情况下,商业活动受到了限制。在这个时候,战国的经济和美国有点像,那就是垄断,由一家一姓的大商垄断一国的某项生意。这并不是好事,但并没有人注意到,直到汉时儒家大兴,开始了对商人无与伦比的迫害。

不管怎么说了,得到了这份合约的嬴山离开了东骑,这就是秦国官员的好处了,他们做事一向求实,也就是说他们不会学后世人那样,到了一个地方,办个什么事,不是要大吃大喝,就是要小姐陪睡,对于嬴山来说,只要把任务达成,就行了,他并不会想着做没有必要的多余事,见国君复命才是最重要的。

离开了东骑,嬴山和李格相定而别,自己带着人直回栎阳。

马蹄飞奔,在官道上扬起一路的轻尘。嬴山只管自己跑马,没有想别的事情,所以他也没有留意到在路边的一队人,这队人十五六人的样子,带头的男子头发都快秃了一半,但人却是年青精神。他们一行葛衣布衫,足下是一对芒草鞋。虽然是粗布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未阅读完?加入书签已便下次继续阅读!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